崔亚东编著的《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与社会治理--瓮安之乱到瓮安之治》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群体性事件的应急管理,重点阐述了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的基础理论、预案体系、预防化解、现场处置、舆论引导、法制建设等;第二部分是关于瓮安由“大乱”到“大治”、由“教训”变“财富”的变化,重点分析了瓮安事件的发生发展、应急处置、原因教训、后续治理、创新转变等;第三部分是关于推进转型期社会治理创新工作,重点介绍了贵州省近年来在社会治理创新、破解社会管理方面难题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全书主题鲜明,生动感人,发人深省,展示出了作者所具有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坚定的政治立场、对党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全书也反映出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经验智慧以及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治理与社会管理的所思所想。
前言
序/单光鼐
序/薛澜
上篇: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 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基本理论
一、突发事件
(一)突发事件的概念
(二)突发事件的分类
1.自然灾害
2.事故灾难
3.公共卫生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
(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公共危机、危机管理
二、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一)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二)群体性事件名称的历史沿革
(三)群体性事件概念的历史沿革
三、群体性事件的分类、分级
(一)群体性事件的分类
(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分级标准
四、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征
(一)群体性
(二)突发性
(三)利益性
(四)关联性(互动性、仿效性)
(五)对抗性(暴力性、破坏性)
(六)危害性
(七)反复性
(八)可调和性
五、重大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
(一)涉及民生类
(二)涉及征地拆迁类
(三)涉及决策不当类
(四)涉及非正常死亡类
(五)涉及执法不当类(城管执法)
六、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新特点
(一)事发突然,演变迅速
(二)人数众多,规模庞大
(三)行为激烈,后果严重
(四)无直接利益人员从众参与
1.情绪主导无直接利益冲突
2.参与主体多为边缘阶层
3.心态失衡、情绪偏激
4.存在“利益趋同”心理
5.存在“法不责众”心理
6.少数人存在“泄愤”心理
(五)围堵、冲击国家机关
(六)网络舆情助推群体性事件发展
……
第二章 群体性事件预防与化解
第三章 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的要点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的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
第五章 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
中篇 透视“瓮安事件”——“大乱”到“大治”
第一章 “瓮安事件”的发生及应急处置
第二章 “瓮安事件”原因剖析——易事拖难,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第三章 “瓮安事件”深层次原因剖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第四章 变教训为财富——翁安由大乱到大治
第五章 让生命重放光彩——翁安违法青少年帮教工程和未成年人轻罪纪录消除
下篇 破解难题——推进转型期社会治理创新工作
第一章 转变理念,创新方法
第二章 贵州社会治理创新经验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