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编著的《昔我往矣》内容介绍:很年轻的时候便染上“怀旧”的习惯,而常为人所诟病,然而我生长的那个乱世浮生,“过去”是如此的彩色缤纷而又沉重如山,为“过去”造像已戚时不我予,也就无暇顾及“现在”,更遑论“将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昔我往矣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白先勇 |
出版社 | 龙门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白先勇编著的《昔我往矣》内容介绍:很年轻的时候便染上“怀旧”的习惯,而常为人所诟病,然而我生长的那个乱世浮生,“过去”是如此的彩色缤纷而又沉重如山,为“过去”造像已戚时不我予,也就无暇顾及“现在”,更遑论“将来”…… 内容推荐 白先勇编著的《昔我往矣》内容简介:怀人感事,家国情深,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散文自选集,对家乡桂林的寻根之旅,对上海童年往事的生活记忆,对家姐先明的姐弟情深,对文学挚友的拳拳深情,对创办《现代文学》艰辛过程的回顾,对钟爱的昆曲艺术和文学作品的深情追叙…… 《昔我往矣》的作家用文学家的笔触,篇篇皆信手拈来,毫无矫揉造作,充分表达了对友人过往的深切怀恋。 目录 导言:白先勇就是这样长大的 代序 少小离家老大回 翻译苦、翻译乐 “克难”岁月 我的昆曲之旅 上海童年 树犹如此 文学不死 花莲风土人物志 不信青春唤不回 惊变 人生如戏 第六只手指 现代文学的回顾与前瞻 蓦然回首 试读章节 去年1月间,我又重返故乡桂林一次。香港电视台要拍摄一部有关于我的纪录片,要我“从头说起”。如要追根究底,就得一直追到我们桂林会仙镇山尾村的老家去了。我们自家的祖坟安葬在山尾村,从桂林开车去,有一个钟头的行程。1月那几天,桂林的天气冷得反常,降到摄氏二度。在一个天寒地冻的下午,我与香港电视台人员,坐了一辆中型巴士,由两位本家的堂兄弟领路,寻寻觅觅开到了山尾村。山尾村有不少回民,我们的祖坟便在山尾村的回民墓园中。走过一大段泥泞路,再爬上一片黄土坡,终于来到了我们太高祖榕华公的祖墓前。 按照我们族谱记载,原来我们这一族的始祖是伯笃鲁丁公,光看这个姓名就知道我们的祖先不是汉人了。伯笃鲁丁公是元朝的进士,在南京做官。元朝的统治者歧视汉人,朝廷上任用了不少外阔人,我们的祖先大概是从中亚细亚迁来的回族,到了伯笃鲁丁公已在中国好几代了,落籍在江南江宁府。有些地方把我的籍贯写成江苏南京,未免扯得太远,这要追溯到元朝的原籍去呢。 从前中国人重视族谱,讲究慎终追远,最怕别人批评数典忘祖,所以祖宗十八代盘根错节的传承关系记得清清楚楚,尤其喜欢记载列祖的功名。大概中国人从前真的很相信“龙生龙,凤生凤”那一套“血统论”吧。但现在看来,中国人重视家族世代相传,还真有点道理。近年来遗传基因的研究在生物学界刮起狂飙,最近连“人类基因图谱”都解构出来,据说这部《生命之书》日后将解答许多人类来源的秘密,遗传学又将大行其道,家族基因的研究大概也会随之变得热门。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好的坏的,不知负载了多少我们祖先代代相传下来的基因。据我观察,我们家族,不论男女,都隐伏着一脉桀骜不驯、自由不羁的性格,与揖让进退、循规蹈矩的中原汉族,总有点格格不人,大概我们的始祖伯笃鲁丁公的确遗传给我们不少西域游牧民族的强悍基因吧,不过我们这一族,在广西住久了,熏染上当地一些“蛮风”,也是有的。我还是相信遗传与环境分庭抗礼,是决定一个人的性格与命运的两大因素。 十五世传到了榕华公,而我们这一族人也早改了汉姓,姓白了。榕华公是本族的中兴之祖,所以他的事迹也特别为我们族人津津乐道,甚至还加上些许神话色彩。据说榕华公的母亲一日在一棵老榕树下面打盹,有神仙托梦给她,说她命中应得贵子,醒后便怀了孕,这就是榕华公命名的由来。后来榕华公果然中了乾隆甲午科的进士,当年桂林人考科举中进士大概是件天大的事,长期以来,桂林郡都被中原朝廷目为“遐荒化外”之地,是流放谪吏的去处。不过桂林也曾出过一个“三元及第”的陈继昌,他是清廷重臣陈宏谋的孙子,总算替桂林人争回些面子。 我们这一族到了榕华公大概已经破落得不像样了,所以榕华公少年时才会上桂林城到一位本家开的商店里去当学徒,店主看见这个后生有志向肯上进,便资助他读书应考,一举而中。榕华公曾到四川出任开县的知县,调署茂州,任内颇有政绩。榕华公看来很有科学头脑,当时茂州农田害虫甚多,尤以蚂蟥为最,人畜农作都被啮伤,耕地因而荒芜,人民生活困苦。榕华公教当地人民掘土造窑烧石灰,以石灰撒播田中,因发高热,蚂蟥蔓草统统烧死,草灰作为肥料,农产才渐丰收,州民感激,这件事载人了地方志。榕华公告老还乡后,定居在桂林山尾村,从此山尾村便成了我们这一族人的发祥地。 榕华公的墓是一座长方形的石棺,建得相当端庄厚重,在列祖墓中,自有一番领袖群伦的恢弘气势。这座墓是父亲于1925年重建的,墓碑上刻有父亲的名字及修建日期。山尾村四周环山,举目望去,无一处不是奇峰秀岭。当初榕华公选择山尾村作为终老之乡是有眼光的,这个地方的风水一定有其特别吉祥之处,“文革”期间“破四旧”,许多人家的祖坟都被铲除一空,而榕华公的墓却好端端的,似有天佑,丝毫无损,躲过了“文革”这一浩劫。P1-4 序言 《世说新语·文学篇》中记载:谢安问诸子弟,《毛诗》何句最佳?谢玄答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玄的文学观于我心有戚戚焉。从前念《诗经》,念到《小雅》这几句,总有说不出的感动,一种不胜今昔的沧桑之感。虽然《采薇》写的是长征在外的戍卒,年老解甲返乡,途中哀思。但最后这四句,用以比喻人生过程,亦是一幅由春入冬最完整的时序图。昔日年少,初上征途,放眼皆是柳色青青,而今归来,两鬓如丝,纵是衣锦还乡,漫天雨雪,能不“我心伤悲”? 这个集子收的多为一些怀人感事的忆旧文章。很年轻的时候便染上“怀旧”的习惯,而常为人所诟病,然而我生长的那个乱世浮生,“过去”是如此的彩色缤纷而又沉重如山,为“过去”造像已感时不我予,也就无暇顾及“现在”,更遑论“将来”。尤其近年来亲友纷纷凋零,更令我产生危机感,要尽快将“过去”的一些片断,用文字固定起来,不让我对亲友的记忆,就此消失遗忘。至亲好友的亡故,不仅带走了他们自己的生命与历史,也斩断了我与他们共同的记忆。这就是为什么年纪愈大愈感到寂寞的由来,因为有共同记忆的人,竟一一离去。“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这两句惊心动魄的杜诗,至今才深解其意。 姚一苇先生曾大力支持《现代文学》,参与编务二十年如一日。从前每次返回台湾,我与姚先生总要谈论这本杂志,谈得兴高采烈,永不厌倦。即使《现文》停刊多年,我们每次见面,提起它,姚先生依然深情如故。自从姚先生逝世后,这些年,我已很少提起《现代文学》,因为再找不到像姚先生那样,谈到《现文》就情不自禁的至友了。集子里有好几篇都是回忆当初创办《现代文学》的文章,那时候我与一批同学文友,大家正当青春焕发,写文章,办杂志,推动文艺思潮,勇往直前,不知天高地厚。回想当年憨勇,不禁莞尔。算算那已是四十年前的旧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