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恍如昨日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乔志高
出版社 龙门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乔志高本名高克教,洋名George Kao。一生文字总与新闻、文学、翻译和“幽默”结缘。他是文人、报人、双语翻译家。对后辈说来。他更是活生生的老当益壮、热爱生命的榜样。九十一岁的人了。读书写作,从未间断。这本《恍如昨日》,收录了他各时期写成的各类文章,因此可说是一本sampler。

内容推荐

乔志高本名高克教,洋名George Kao。一生文字总与新闻、文学、翻译和“幽默”结缘。这本《恍如昨日》,收录了他各时期写成的各类文章。《恍如昨日》收录了《一位文学教授的生平》;《70年代:专栏的心声》;《屡看屡贼》;《密苏里新闻学院》等文章。

目录

导言

前言

30年代:纽约客谈

恐慌后的美国社会

闲话美国总统

百老汇和四十二号街

大腿戏

谈《纽约时报》

密苏里新闻学院

哥伦比亚大学

纽约街头募捐记

一位文学教授的生平

黑奴不吁天了

50年代:金山忆往

看闲书

唱洋歌

体育狂

影戏迷

认识杜鲁门的人

“三和”消夜记

《亚陈别传》

《中国佬》

70年代:专栏的心声

我的笔名

回头望中大

食在星洲

家,甜蜜的“枷”

怀念语堂先生

屡看屡贼

在美国投票

——写在1976年大选之后

忆“伊里亚”

——读思果《看花集》

老舍在美国

专栏里的心声

——序《一道清流》

港人画港

——读《香港颂赞》集

翻译和编辑

奥尼尔的自传戏·

——《长夜漫漫路迢迢》

“全盘回忆”和“大块^生”

——伍尔夹的《天使,望筏乡》

《大亨》和我

——一本翻译小说的故事

副刊、杂志和编辑

文学的翻译

——我看《棘以亮论翻译》

谈译沣

编一本中译英刊物

与人无忤的苦工

——编辑一本通俗美语词典

自我解嘲

两套西装的故事

缅因道上

在“脚灯”的这一边

——“圆场剧团”和“失足之后”

百无禁忌和自我解嘲

——美国人的幽耽感

包可华其人其事

“后屋居士”的隐秘

传译员的悲哀

进人新世纪

佛罗里达最长的一夜

领悟我们的时代

“民有、民治、民享”及其他

编后语

附录

试读章节

1929那年不景气突然笼罩了全球,美国怎样也逃不了这经济学上所谓“商业循环”物极必反的原理,不是本文范围所及。但是一时代经济动向总在一时代社会现象中反映出来,举凡礼教习惯、风气时尚、人物典型、文艺产品、生活方式、生活程度等,无不跟着整个经济状况一同变迁。美国是资本主义最发达,生产力最强大的一个国家,美国社会的一切对于经济影响的感触性当然也最敏锐了。

一战以后美国坐享了空前的十年繁荣.美国的社会节奏也紧张到了疯狂的顶点。在那个时代中真个好像事事物物都染上了玫瑰色素一样,美国人自己谈起来都说那是“每餐吃鸡,每家两部汽车”的日子。在那个时代中无线电还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新奇发明,飞渡大西洋的林白成为万人崇拜的天神,“热”姑娘们短发齐眉,短裙及膝,成为典型的新女性,禁酒律下私酒畅销.地产业飞黄腾达,证券场生意兴隆。曾几何时,横祸飞来,让天性乐观的美国人很快地陷入愁城,残酷现实的社会赫然显现在跟前。美国社会中没有~人没有一个机关未曾吃过这经济恐慌的苦头。女书记丢了位置,男工程师被敲碎饭碗;农夫的麦子卖不出去;英国减少了美棉的输入;星期日礼拜堂中捐钱的人减少,牧师的薪俸因此也受打击;中小学堂削短学期,教员于是也起恐慌。政府赈济失业的施粥所门前整天有一行人伫立鹄候;商店工厂门前不断地有罢工者肩着标语巡行示威;报纸社论版每日把经济原理及现行法律阐明给平民听;大学生辍学的辍学,做工的做工。几年前的逸乐时代,这时想起来,真如一位社会观察家所说,“恍然如昨”了。

前总统胡佛任下曾有“社会趋势研究委员会”之设立。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奥格朋(william F.Ogbum)主持其事,正当经济恐慌开始在社会上发生效力之际,奥氏用科学统计方法去搜集社会研究资料,再从其中发现有意义的现象,后来曾把研究的结果。删去繁赘的数字.用笔记体裁发表。现在就其中选几则出来印证作者自己的观察。或者更可以表明恐慌后这几年来美国社会的实情哩。

第一,时乖运蹇,人的道德也多少要受点影响。比如犯罪的事体在百业衰落的时期就要比繁荣的时期来得多。而且这些犯罪的种类不仅限于偷盗,对物的;就连对人的犯罪行为,如强奸案等,也增加起来。近年来赫赫有名的大盗狄林杰(John Dillinger)就是不景气年头的特殊产物。这位穷凶极恶杀人不眨眼的魔君和他手下匪党在中西部一带猖獗多年。他们的拿手戏就是抢小城银行,枪杀警察,越狱,驾汽车逃越州界,简直活像电影里面描写的(不如说电影本是根据这班家伙的事迹来摄制的)。狄林杰本人直到1934年7月某日方在芝加哥一个小戏馆里被一个“红衣女”通风报信,出来死于大批官兵乱枪之下。从此以后惯会诲盗的电影又把这班英雄G探大捧特捧起来了。在社会研究上看,犯罪的曲线每每同商业盛衰的曲线同起同落。这是不独美国如此,欧洲各国社会史上以往也都有同一现象的。

婚姻的数目在不景气声中也减少了许多。这也是很容易明了的,谁都知道没有钱讨不起老婆。可是不结婚不要紧,坏在婚姻率一减低,私生子的数目也显然增多起来。在百业萧条的局面下这种出乎意料的收获,尤其是在几个大城中来得显著。同时,近几年来美国的生育总率只有江河日下之势,所以私生子之增多更可算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关于家庭及子女问题,底下还要谈到,此处只要指出道德影响一方面,如上月纽约发生了一件摔杀婴儿的命案.就是一个青年母亲对私生子下的毒手,可算是双重罪恶的实例了。

近年来美国社会上还有一种矛盾现象,就是虽然罗斯福总统上任不久把宪章第十八条修正案的禁酒律推翻,美国人饮酒的数量反减少了不少。有人说这是心理作用,愈是违禁之事,人家就偏偏要来尝试.开了禁人家反不以为奇。但无疑经济问题与饮酒的习惯也有相当关系。失业减薪的人哪里还有余钱来买酒吃?通常人又以为酗酒与犯罪有连带关系,但在恐慌时期饮酒的数量减少,犯罪的事件依然增多。还有自杀也和生意状况有直接关系,自杀动机之一不外乎经济压迫。而美国近几年来破产的新闻特多,自杀的新闻也特多。

经济恐慌对于美国人道德上也并非尽是不良的影响。虽然因为经济问题,婚姻发生困难,新家庭数目减少,但现有的家庭分裂之数也同时减少。原因大约是手头拮据时连离婚也不敢轻易尝试的。1929年以来美国每年离婚率逐渐减低,美国有名的离婚律最松的内华达州雷诺市,往常生意鼎盛,游人不绝,近年来也大受打击,市面萧条,人口锐减了。除了离婚案减少一端外,调查结果还表现在不景气的年头里教堂的教友总要增多些,星期日去做礼拜的人也较往常踊跃,这一点或者证明人们在穷困时也想到求神的安慰和祝福吧!P6-8

序言

在真如暨大附中念高三的那年,我已开始替上海和香港的影迷杂志写文章,后来负笈燕大投稿当年《北平晨报》副刊,以及华北两大英文日报PeipingChronicle和Peking and TientsinTimes。我的中英文写作生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延续到现在2003年,迄未中断。这是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令我联想到在中文大学主编一份中译英刊物《译丛》(Rendidons)时。刊登粱实秋教授《关于莎士比亚的翻译》一文的故事。那篇文章末尾的补白,引用粱先生在另一场合的一句妙语:他对朋友解释他之所以能够完成这项三百万字的工程,是因为符合了三个条件,其中之一是“活到相当老的年纪”。以上引文,采自乔志高为自选集《恍如昨日》写的前言。我们因此知道,他自大学时代开始,就是名副其实的双语作家。乔志高为文,双语并用,既因工作需要,亦是个人兴趣的舒展。燕京大学毕业后,他负笈美国,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深造,获硕士学位。随后到哥伦比亚大学念国际关系,取得硕士学位后,即从事新闻工作。因工作需要,他大半生的“职业语言”多为英文。1972年应中文大学之聘出任翻译中心客座高级研究员前,他是华盛顿“美国之音”的编辑。

乔志高早年以新闻从业员身份写的英文稿,结集成辑的有Cathay by the Bay(《湾区华夏》)。1989年3月3日我曾在《信报》为文介绍:“乔志高小品文以灵巧见称,因想到他对世间小小幽默事情都不会放过。果然不错。记蒋梦麟重访加大伯克利校区一文就有这么令人忍俊不禁的一句:In God we trust,all others pay cash。(我们相信上帝,闲杂人等一概现金交易!)”这个拒人于千里的告示。在哪里出现?哲学大楼地牢学生办的合作社。

乔志高的作品,最为香港读者熟悉的应是他历年在《明报月刊》发表的“美语新诠”系列文字。从他《鼠咀集》的序言看,他对写时人时事的“杂文”,情有独钟。自30年代在美国生活开始,就一直为《新中华》、《宇宙风》和《西风》等期刊撰稿,“直到如今,一直自得其乐,而且乐此不疲”。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再接再厉写杂文?且听他的解释:“像我这样业余的、‘爱美的’(amateur)海外通讯员,当年堪称风毛麟角;至于国内派出来的专业记者,不用说,更是绝无仅有。半世纪后的今天,情形大不相同了。国内各通讯社、各大报,都设有海外办事处和特派员,此外还有大批旅美学者、作家。他们竞相为文.家中装备传真机,随时发稿,真是纷至沓来,保证读者对美国动态一清二楚。我自己虽然依旧有写杂文的癖好,可是在质与量方面,哪里比得上现代传播专家。于是我另辟蹊径,从语言的角度来反映美国社会人生,用旁敲侧击的方法来勾勒美国人的侧面相。”

乔志高30年代就活跃于美国社会.以他的阅历、人网、职业训练而言,写起时人时事来,怎见得比不上“现代传播专家”?他太谦厚了。但从另一角度看,他改弦易辙研究美语“生态”,也确是适才量性的明智选择。他在这方面的功力,可说炉火纯青。做这种工作,确是舍我其谁。

他几十年来不离不弃钻研的,是the]1vlnq Aher’1can speech。既是11v{ng活生生的语言,“生态”就会随着时势和人事的变迁而起变化。叫讨厌的人滚蛋,说法可多彩多姿。依他在《“滚蛋”及其他》一文所载,计有scram,beat.1t,gel:ost,dr0D dead。skedaddle,skidoodle,skidoo,skiddo等,不一而足。

上列这些口头禅,beat it和get lost,今天仍是美国1ivingspee的一部分。Beat It的说法,想是从beat:a rasretreat的成语衍生出来。Get Lost词义坦坦荡荡,不必找寻什么草蛇灰线。

乔志高把beat 1t翻译成“滚蛋”,自觉天衣无缝,但随后心魔作怪,要找出“揍它”,究竟和“蛋”有什么关系。且听他道来:“我起初怎么想也想不出与鸡蛋何关。后来我一度住在加利福尼亚海边的卡迈尔镇,那里是艺术家的园林也是避暑胜地,仲夏之夜,当地男女青年排演露天音乐喜剧,在那里我听到一首新歌的演出,歌词轻松滑稽,无理取闹,每段末尾一句唱道:Put a九egg 1n yourshoe and beat 1t!(打一个蛋在你鞋子里,这叫做滚蛋!)这样一来,我才得到印证,知道‘beat 1t!’译作‘滚蛋!’一点也没有错。”

乔志高实地“采风”给美语作新诠,是他这系列文字一大特色。林以亮为《鼠咀集》作序说:“他的英文达到精醇的境界其实是苦心经营的成果,并非他在美国出生、求学、就业而俯拾得来的。”

这话说得有理。乔志高在美国密歇根州Ann Arbor市出生,但三岁时就随父母回国,大学毕业后才到美国受教育。三岁毛头小子还是mama’s J30y。妈妈看得紧,不能野到外边跟邻居娃儿smoo(:hsmooch。而beat 1t或get]ost这类字眼,妈妈是不会说的。乔志高的母语是中文。他日后高人一等的英文遣诣,是自己苦练出来的。

本文以“乔志高的artlcles”为题,应该有个交代。什么是artlcle?他在《鼠咀集》的序言有分教:“我原是学‘新闻’的,既然羁身是邦,因地制宜,所写的多半是报道美国的通讯文字。……在时间上赶不及日报发表,只好以杂志及我认为是‘每天的杂志’——副刊——为园地。因此‘乔志高’的‘杂文’也可解为‘杂’志文章;不是be]1es一]ettres,也不是essays,而是不折不扣的a代1c]es。”

Be]]es一]ettres俗译“美文”。因为突出了“美”,大概只有像《荷塘月色》或《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类文章才能入殿堂。其实be]1eS_]ettres原义绝非“美文”这么狭窄。但本文不是计较翻译得失的场所,不应“话分两头”。

如果我们不泥古,今天的essay涵盖面非常“后现代”,百川汇海,几乎无所不包。Essay是散文、随笔、小品、人物侧写、财经评述、现场报道。“杂文”当然也是essay。

乔志高把自己的“通讯文字”说是不折不扣的artic]es.依我看,是太拘泥文类的界别了。Artlcle,据字典的解释是:anonfictlonal prose compositlOn usu.for、mjng an independentpart 0f a publlcation(as a nlagazl。~e)。也就是说,artjcle是一篇非小说类型的散文作品,通常是一本刊物(如杂志)的独立文章。《鼠咀集》的作者把自已的作品如此归类,所持的大概就是这个理由。

我们做读者的,倒不必在文类的名分上如此斤斤计较。除了翻译外,乔志高的杂文既是artlcle,也是“不折不扣”的essay。

《恍如昨日》所收的essays,以年序计算,总括乔志高超越半个世纪的笔墨生涯。他今年九十一岁,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本自选集是他的“回顾展”,ret r’ospective。有关30年代的美国社会面貌,英文资料多多,但国人中能以第一身作文字见证的,除乔志高外,今天恐怕找不到第二位。30年代美国的大腿戏是什么光景?哥伦比亚大学是什么样子?第一辑所收的文字,自有分解。

《恍如昨日》有不少篇幅记载作者的交游.如林语堂、梁实秋、老舍等。《老舍在美国》一文,特别发人深思。原来老舍1946年应美国国务院之邀,在文化交换计划下赴美访问一年。同年去的,还有曹禺。一年后,曹禺如期返国,老舍却多留了两年。

看来老舍在1949年返国前的一段日子,心情极为复杂。他在旧金山搭总统轮赴港转赴大陆前,乔志高争取机会尽地主之谊,招待他吃馆子、看电影、“游车河”。结果怎样呢?“可是他老先生越发闷闷不乐,不声不响。我们买冰淇淋吃,他不要。喝杯‘可口可乐’吗?他最恨。结果为他买了一瓶姜汁汽水;过了半响,他仍是涓滴不饮。那一时期我们先后也看见几位朋友经过金山返回大陆。他们在离美的前夕常常情绪不宁,内心似乎有很大的矛盾,而表现出来的却是对美国——美国的生活方式、凡百事物——愈来愈讨厌、鄙夷,甚至憎恶。

乔志高本名高克教,洋名George Kao。一生文字总与新闻、文学、翻译和“幽默”结缘。他是文人、报人、双语翻译家。对后辈说来。他更是活生生的老当益壮、热爱生命的榜样。九十一岁的人了。读书写作,从未间断。这本自选集,收录了他各时期写成的各类文章,因此可说是一本sampler。谨以此文向敬业乐群的George致意。

后记

这本自选集,是按照时序编排的,从我写作生涯的“上古时代”说起。我在翻寻和整理旧稿时不禁想到先后影响过、鼓励过我的几个人:我的兄长克定(建华)、我的密苏里同学马伟(星野),和跟我同客纽约多年的先辈林语堂先生。在我投稿的“中古时代”以至“现代”的过程中,我有幸结识许多位文友和编辑,都是比我年轻的了。有的萍水相逢会见过一两次,有的缘涩一面。只是鱼雁往来的笔友。

我要特别向白先勇和刘绍铭两位致谢。没有他们的建议和敦促,我不会想到编自选集。书中许多篇章来自从前的集子,主要是“文星”的《纽约客谈》、“纯文学”的《金山夜话》和“时报文化”的《吐露集》我的海外通讯,由高信疆和痖弦两位引进,开始在台湾两大报的副刊上出现。我怀念林海音,她是较早替我出书的一位,包括“美语新诠”系列的最初版本。我非常感谢《联合文学》发行人张宝琴,她替我出版《鼠咀集》和《一言难尽》两书,并准许我在这里重刊其中好几篇文章。

梅卿向来不喜我提她的名字,她自己的兴趣也跟我迥然不同。多半的时候我在写什么她不闻不问,登出来她也不自动去看。我知道这是因为她不要我沾沾自喜,更不愿我自鸣得意——虽然并没什么可以得意的事情。有时我忍不住在发表前拿稿子给她过目,她总能一语道破,看出我想说的意思,应该怎么说才好;凡有疑难或不妥的地方,她也能一针见血,指出毛病,并加以纠正。多少年来我尊重她的意见:她是我的终身伴侣,也是我的“良师益友”。

GK

2003年7月1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0:3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