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有个名字的故事。
哥哥蔡丹,叫起来好像菜单,菜单。家父为他取这个名字,主要是他出生的时候不足月,小得不像话,所以命名为“丹”。蔡丹现在个子肥满,怎么样都想象不出当年小得像颗仙丹。
姐姐蔡亮,念起来是最不怪的一个。她一生下大哭大叫,声音响亮,才取了这个名。出生之前,家父与家母互约,男的姓蔡,女的随母姓洪,童年叫洪亮,倒是一个音意皆佳的姓名。
弟弟蔡萱,也不会给人家取笑,但是他个子瘦小,又是幼子,大家都叫他做“小菜”,变成了虾米花生。
我的不用讲,当然是菜篮一个啦。
好朋友给我们串了个小调,词日:“老蔡一大早,拿了菜单,提了菜篮,到菜市场去买小菜!”
姓蔡的人,真不好受。
长大后,各有各的事业,丹兄在一家机构中搞电影发行工作,我只懂得制作方面,有许多难题都可以向他请教,真方便。
亮姐在新加坡最大的一间女子中学校当校长,教育三千个少女,我恨不得回到学生时代,天天可以往她的学校跑。
阿萱在电视台当高级导播,我们三兄弟可组成制、导和发行的铁三角,但至今还没有缘分。
为什么要取单名?
家父的解释是古人多为单名。他爱好文艺和古籍,故不依家谱之“树”字辈,各为我们安上一个字,又称,放榜时一看中间空的那个名字,就知道自己考中了。当然,不及格也马上晓得。
我的澜字是后来取的,生在南洋,又无特征,就叫南。但发现与在大陆的长辈同音,祖母说要改,我就没有了名。友人见到我只叫“哈啰!”,变成了以“啰”为名。
蔡萱娶了个日本太太,儿子叫“晔”,二族结晶之意,此字读“叶”,糟了,第二代,还是有一个被取笑的对象:菜叶。
P1-2
蔡澜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蔡澜见识广博,懂的很多,人情通达而善于为人着想,琴棋书画、酒色财气、吃喝嫖赌、文学电影,什么都懂,于电影、诗词、书法、金石、饮食之道,更可说是第一流的通达。
——金庸
他的文章之中,处处透露对人生的态度,其中的浅显哲理,明白禅机,都使读者能得顿悟,可以把本来很复杂的世情困扰简单化:噢,原来如此,不过如此。可以付诸一笑,自然轻松快乐,这是蔡澜小品文的内涵。
——倪匡
蔡澜先生是文章妙手,也是性情中人。他的文章天南地北,三教九流,吃喝玩乐,什么都写,什么都写得鲜活生动,妙不可言,令人称奇,也令人莞尔。虽然都是大白话,却很耐读。
——陈子善
最初写作,是将过往的生活点滴记下,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在报纸的专栏写了一些,终于足够聚集成书。倪匡兄说:“也好,当成一张名片送人,能写出一本,已算好的了。”
每天写,不断地努力,不知不觉间,书也出版了两百多本。如今看来,其中有些文字已过时,有些我自己不满意,也被编入书中。
认识了汕头三联书店的李春淮兄,他建议由三联出版我的全集。我认为与其出版全集,不如出版自选集,文章是好是坏,自己清楚。
与北京三联书店的郑勇兄谈妥,以《蔡澜作品自选集》为题,计划每辑四册,总共出七辑二十八册,收录这三十多年来的文章。略觉不佳的,狠心删掉;剩下来的,都是自己觉得还过得去,和大家分享。
此事由李春淮兄大力促成,书面市时,汕头的三联书店已经因购书者稀少而关闭。特此以这集书,献给他。
《霜鬓何妨》作者蔡澜是写人的高手,《霜鬓何妨》中文字典雅、流丽,寥寥几笔,即能传神,似写意人物画,走的是传统笔记的路子。行间浸出他对红尘生活中人性的体悟,超脱通达,咀嚼之后,犹有余味。
《霜鬓何妨》作者蔡澜行走江湖,与形形色色的人交接揖让,笔耕之际,常留下前辈、同侪、稔友乃至萍水过客的剪影,写遍了市井凡人的悲欢、绝世异人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