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原来不风流》是一本能把你看笑,也能把你看哭的西晋史。作者王方用幽默的笔调呈现出西晋时期精彩的权谋较量,并对政权更迭时期的人性阴暗面予以犀利揭露,颠覆了人们脑中“魏晋风流”的传统印象。老谋子司马懿,谋得到生前,谋不到身后;谋得到自身,谋不到子孙。人心整垮了西晋还是西晋沦落了人心?小时代给予我们大启示。深受读者喜爱的“天涯元老”雾满拦江、畅销书作家赫连勃勃大王联袂推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西晋原来不风流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王方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西晋原来不风流》是一本能把你看笑,也能把你看哭的西晋史。作者王方用幽默的笔调呈现出西晋时期精彩的权谋较量,并对政权更迭时期的人性阴暗面予以犀利揭露,颠覆了人们脑中“魏晋风流”的传统印象。老谋子司马懿,谋得到生前,谋不到身后;谋得到自身,谋不到子孙。人心整垮了西晋还是西晋沦落了人心?小时代给予我们大启示。深受读者喜爱的“天涯元老”雾满拦江、畅销书作家赫连勃勃大王联袂推荐。 内容推荐 三国鼎立,终归于晋,其兴也勃焉。然巍巍西晋,仅历短短五十余春秋,二帝成俘,山河断送,其亡也忽焉。兴也,孰之功?亡也,孰之过?《西晋原来不风流》以正史记载的史实为基础,政治军事大事为主线,用轻松诙谐,易于理解的笔调,介绍西晋从肇始、承继,到丧乱、覆亡的全程,试图从思潮文化对社会变革和士人心理的影响出发,讨论西晋灭亡的根源,聊发千年一叹。 《西晋原来不风流》的作者是王方。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鬼才也得知天命 天命 鬼才 巨星对撞 君臣打太极 鼎足之外 收取辽东 第二章 “忧天下”变成“天下忧” 曲折的托孤 风流和下流 影帝的装病艺术 预言成真 要文斗不要武斗 王凌骑“马虎” “罗拉快跑”式死法 鬼才谢幕 第三章 身体是风流的本钱 叛逆小青年曹芳 高贵乡公 绝望主夫 病人出征 真·超威武,文鸯之暴走! 某天,水草边 第四章 晋朝,准备好了没有? 淮南的诅咒 铁桶寿春 反间计的精髓 拔下寿春 曹髦的反击 “我还是太年轻了” 治丧委员会的尴尬 第五章 蜀汉下课 疑人要用 用人要疑 阿斗你该下课啦 姜维要回家 奈何明月照沟渠 世间本无路 辉煌的顶点 第六章 最后一层窗户纸 九种礼物 两个欲求不满的家伙 卫瓘的困境 悄悄进村,打枪的不要 拖延症的危害 就差那么一丁点儿 第七章 仁心安世 竞标,问鼎者谁? 外貌协会? 司马炎的温柔 未来的肉糜帝 第八章 救火队的工作 西北起胡尘 贾公的家务事 黑颜祸水 贾充的胜利 晋军反击 金鳞岂是池中物 科技就是战斗力 帝王无家事 煮豆燃豆萁 恐龙中的霸王龙 第九章 金陵王气黯然收 序幕:争夺西陵 君子的较量 暗线 羊祜遗憾了 王濬楼船下益州 杜预的觉悟 成功恐惧症 老王VS老王 第十章 总为浮云能蔽日 后继有人? 驱逐齐王 最后的狂欢 亲小人远贤臣 隐患重重 武帝辞世 第十一章 南风酷烈 杨祸 恐怖的南风 后党得势 一箭三雕 胡人又闹事了 败乱的征兆 太子遭废 第十二章 螳螂和黄雀 恐龙灭绝记 落花犹似坠楼人 计赚司马允 鬼托梦 冏冏有神 百日皇帝 排排坐,分蛋糕 名气很值钱 谁得意,谁没戏 第十三章 将内斗进行到底 流民起义了 司马大乱斗 东海王放暗箭 打不过就跑 一头很老的老虎 落魄天子不如鸡 和解无门 八去其七 第十四章 史上最悲惨年号:永嘉 蝇头蜗角之争 羯奴石勒 小苟毒过大苟 漂亮人救了洛阳 杀威棒 再攻洛阳 倒在黎明前 刘汉的接班人 第十五章 西晋原来不风流 鸡毛信的效果 拆迁骨干份子的下场 活该! 失位而死曰怀 四个行台 回光返照 落幕 试读章节 司马懿,河内温县孝敬里人。说得玄乎点,他的祖先可以回溯到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即使按严格标准审查其家谱,至少也能上推到秦末。当时,原六国诸侯共起伐秦,赵国将领司马印,因积极参与这项光荣事业,得封殷王,建都河内。汉朝建立后,“异姓不王”,殷国便改成了河内郡。司马氏以此地为家,传十二世,世代为官,诗礼传家,一直传到了司马懿的父亲:东汉京兆尹司马防。 因此,司马懿从小不愁吃穿,也不愁没书读,尤为可喜的是,这位小同学天生聪明过人,勤奋好学,史书上对少年司马懿的评价是: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刚断英特,非常之器。 这个起点,看起来非常美妙,如果没有意外,他将在通往“治世能臣”的道路上全速飞奔。 可惜,意外还是发生了,命运跟他开了一个滥俗的玩笑——生不逢时!统治天下长达四百多年的汉朝,正处在土崩瓦解的最后阶段。 东汉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到桓灵之世达到了极致,士人们一直在斗争,却从未胜利过。东汉末年,又连续发生过两次党禁事件。因为以联名上书支持正直官员的方式,反对宦官专权,士人们遭到肉体和心灵的重大创伤,第一次,遭遣返回乡,终身不得做官(所谓禁锢)者有二百多人;第二次,仅惨死者就有一百余人,其余受牵连而死、徙、废、禁者多达六七百人。 “党锢”之祸,好比一对长期不和的夫妻,爆发了最后一次掐架高潮,之后的结果,是感情破裂,无可挽回。我爱你,你不爱我,你还纵容坏人削我。这事儿,搁谁身上谁委屈。 士人们从对君主的无限眷恋和绝对忠诚中解脱了出来,儒家那一套是非观念,行为准则,失去了至高无上的光环。思想上的动摇,伴随着政局的混乱,终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董卓废帝,群雄并起,汉朝灭亡。 这就是司马懿降生的年代,一个与他的信仰背道而驰的年代,一个让他看不清前途所向的年代。 他也曾愤懑,也曾忧愁,想要解救天下于水火(慨然有忧天下心),但他能做的,似乎只有叹息。也许,他可以凭借家族势力,组织起一支军队,然后…… 一旦涉及行动,问题又绕回到原点,生不逢时,确切地说,他不但没赶上能够一展宏图的盛世,连接下来那场群雄逐鹿的乱世盛宴,也起码来迟了十年。 三国大事年表写得很清楚: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 这年司马懿五岁,应该已经不穿开裆裤了,大概刚刚开始学前教育,读读《论语》、《孝经》之类。 公元189年底,三十四岁的曹操号召各征镇诸侯共起讨伐董卓。 这年司马懿十岁,大概读了几本书了,说他能参政议政,招兵买马,绝对是胡扯。 公元196年,四十一岁的曹操把汉献帝劫持到许昌,奉天子以令诸侯,刘大耳朵刘备被吕布一通胖揍,没奈何,投奔了曹操。不久后的一个雷雨天,他俩将青梅煮酒论英雄。 这年司马懿十七岁,该读的儒家经典应该已经读完了,也许,他在读史,读兵书,读经济博物。 公元201年,官渡之战结束,四十六岁的曹操当上了司空。 这一年,司马懿二十二岁。我相信,这时的司马懿,已经成为天下最聪明的人之一了,丝毫无愧于前面所说的那些评价。而同时代另一个不世出的天才,今年刚二十,正宅在南阳的一座茅庐里,闷头起草“未来政区图”,那人叫诸葛亮。 司马懿的名声在家乡广为传播,连曹操都听说了。曹公是个求贤若渴的人,眼下又正是用人之际,因此,他殷切邀请司马懿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 但司马懿毫无归心之意。这也不奇怪,他几乎是听着曹操的事迹长大的,效果拔群——对曹操,他的基本态度不好说是“不齿”,但起码可以说“不敬”,“不服”。 全国人民没有不熟悉曹操的吧,此公出身不太光彩:太监的孙子。《三国志》里说,他父亲曹嵩,是个来历不明的可疑人物(莫能审其生出本末),过继给宦官曹腾当养子。史家为了给孟德兄脸上贴金,想破了脑袋,也仅仅搬出一位汉朝相国曹参。 我个人觉得,司马懿不至于仅凭出身就完全否定一个人。关键在于,他看不上曹操的品行和施政风格。 儒家讲究“君子百行”,曹操一行也行不上,年少时为人“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不读圣贤书,完全不理会儒教那一套。在施政风格上,曹操“好法术而天下重刑名”,“细政苛惨,科防互设”,在刑法的质和量上都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至于用人哲学,往好听了说,叫“唯才是举”,往难听了说,那简直是三教九流,五花八门,什么鸟都有。你说什么,品行?节操?那些玩意暂不考虑(时忘道德)。 曹操不是司马懿所欣赏的明主,因此,他不愿到那个乌烟瘴气的司空府里去(不欲屈节曹氏)。“君子有所不为”! 但司马懿毕竟不是祢衡那种不知天高地厚的狂人,这个时代,不但“有所作为”要付出代价,“有所不为”同样如此。而代价很可能非常沉重,很可能就是项上人头。 不过呢,青年司马懿还是硬气了一回,他拒绝了曹操的邀请。拒绝方式很委婉,大家也知道,装病,二十二岁,一米八几的大棒小伙子,就敢装中风(风痹)。 这事,曹操不信,估计搁谁谁也不信。 曹操折了面子,于是想了个法子,三更半夜派人到司马懿家里偷窥。来人看到的景象大致是,司马懿嘴歪眼斜,躺在床上一动不动。 这下曹操相信了吗?未必! 但司马懿无比认真和坚持的装病态度,大概是感动了他,况且,他最近有点忙,还急着去消灭袁绍那几个儿子,就放了司马懿一马。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彻底消灭了袁氏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也当上了丞相。但这一年对他来说,其实是比较悲催的一年,他刚刚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谋士:郭嘉。很可能就是由于这个原因,这年年底,他还将遭受一场惨败——赤壁之战。P2-4 序言 2011年夏天,我集中读了一些李白的诗,发现不少西晋的典故,比如他曾屡次提过山简、张华、羊祜等西晋名臣,看得出来,诗仙对那个风流时代相当神往。 风流者,有才而不拘礼,是自由不羁。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西晋却是一个黑暗无光的时代:无休止的政治斗争,名士死伤殆尽;国家初建二十年内接连两次大规模战争,无数小规模民族冲突;统治阶层贪污腐败,自相残杀;一代人前半生举世狂欢,后半生经受战乱流离…… 统一天下仅二十余年,西晋便山河破碎,并很快灭亡。 问题出在哪里?答日:整个统治集团的腐化堕落,恬不知耻! 无数人观念的碰撞、融汇,形成推动历史走向的根本合力。试问,当绝大多数人将高尚和光荣弃如敝履,以一己私利作为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时,这个社会将朝什么方向发展?答案不言而喻。 那么,具体说来,西晋到底怎么了?我试着做了一些总结,恳请读者诸君不吝指正: 第一,治国理论和积极心态的缺失。 玄学风潮无远弗届,从统治阶级到普通士人,整个社会尚虚无,爱奢华,拜金主义盛行,个人名利和权力争夺成为人们的中心思想。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强国,在建立和发展初期所必需的精神武器——清明公正和艰苦奋斗,在西晋很难看到。 晋武帝在开国之初,曾当众焚烧名贵的雉头裘,将御牛的牛绳从丝绳换为麻绳,以示提倡节俭。但实际上,他在当政中后期,多次充选后宫,时常举行豪华宴会,给众官僚们带了个“好”头。上行下效,当时贵族官僚们的生活水平,已远不能以“锦衣玉食”来形容了,其奢侈荒唐常令人咋舌。 重臣何曾的伙食规格是“一食万钱”,他的儿子何劭青出于蓝,“一食二万钱”,还说无处下箸!驸马爷王济家里,竟用人奶喂小猪,然后蒸食,谓之“蒸肫”。 第二,吏治腐败,赏罚不明。在开国之初,达官贵胄们就敢于顶风作案。比如,晋武帝即位不久,以司马睦、山涛为代表的皇亲国戚,曾公然侵占官家稻田,在遭到弹劾揭发之后,并没有得到任何惩处。 贪污腐化不必付出代价,导致官吏们人浮于事,贿赂公行。千方百计捞取利益,已经成了官场潜规则,在这种大风气下,连少数正直贤能的官员,如杜预,也不得不屡次向京中要员行贿,以求自保。 武帝末期,已出现了“卖官鬻爵”的现象,等到惠帝当政,权臣重臣们你方唱罢我登场,将国法制度肆意践踏,篡改遗诏,滥杀太子,延误军机,等等,例子举不胜举。 第三,著名的低智商皇帝。西晋不幸,赶上了著名的低智商皇帝:晋惠帝。即使不熟悉晋史的人,也久闻其大名,一句“何不食肉糜”,把他推上了弱智帝王榜,我看,进人三甲问题不大。 第四,多子未必多福。西晋有封号的同姓王超过了一百个,大多有封地,有属兵。如此庞大的宗室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就格外复杂,宗室矛盾积累到无能的晋惠帝时期,终于导致“八王之乱”爆发,司马诸王如着魔一般自相残杀,把西晋送上了不归路。 有句英文老谚语说得很好:Who don’t learn from history are doomed to repeat it!(不能以史为鉴,必将重蹈覆辙)。 因此,无论是风流还是放纵,是叹息还是痛恨,西晋这段历史,都是值得我们一再审视的宝贵遗产。 那么,请随我手中的笔,踏上这段时空之旅吧。 书评(媒体评论) 小女子解析大乱世。历史与人性交织,权谋共欲望起舞;欲爱还休,欲恨还休。诗曰:话晋沧桑意未休,群雄纷纷逞机谋。欲谙古今兴衰事,且看“西晋不风流”。——雾满拦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