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周室衰微的乱世
管仲在世时的春秋初期,周天子的统治已日趋衰微。至周懿王时,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加剧。西周与北方的猃狁、南方的荆蛮、东方的淮夷等政权连年征战,使人民长期颠簸在外,风餐露宿,有家难归,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当时人们唱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战争不仅使人民颠沛流离,也使统治者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从而加剧了阶级矛盾。特别是周厉王时,剥削到了十分暴虐的程度,并且也损害了小领主的利益。史载,周厉王好利,任用“好专利而不知大难”的荣夷公为卿,把本来为各领主所共享的山林川泽之利收归王室所有,极大地损害了各级领主的利益,引起了一片怨言。周厉王拒听谏言,一意孤行,继续采取高压政策。他使卫巫充当耳目,监听人们的言论,凡有不满者则杀之。高压之下,国人不敢讲话,道路相逢,只能侧目而视,诸侯也不敢来朝。召公规劝厉王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也如之。”厉王不听,致使矛盾越来越尖锐。3年后,即公元前841年,终于暴发了国人暴动,人们包围王宫,袭击厉王,厉王被迫出奔于彘。太子静藏匿到召公家中,国人包围了召公的家,索要太子静。召公无奈,只好用自己的儿子冒名顶替太子静,这样,太子静才得以脱身。14年后,周厉王死于彘,太子静即位,为周宣王。宣王在位47年,“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史称中兴,诸侯复周来朝。但宣王也打了一些败仗,最为突出的是宣王三十九年(前866年)的千亩之战,大败于姜氏之戎。征战不已,势必增加人民的负担,阶级矛盾有增无减。宣王死后,其子即位,为周幽王,他是西周的最后一位天子,也是继厉王之后的又一位昏君。
幽王二年(前782年),发生了一次罕见的大地震,致使“三川竭,岐山崩”,自然灾害进一步加重了西周的统治危机。虢石父为人奸巧,善于谄媚而贪图私利,周幽王却任用虢石父为卿,让他主持政事,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不满。同时,王室内部又发生了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幽王宠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废申后与太子宜臼,而立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申后是申侯之女,申侯由此怨恨幽王。并且,幽王沉溺女色,荒淫无度,引起了各路诸侯的强烈不满。据说,褒姒虽然专宠,但生性不爱笑,幽王为了使褒姒一展笑颜,用尽各种手段。当时,为了防止西戎入侵,在骊山之上置有烽火台,如有敌寇至,白天举烽烟,夜问燃燧火,四方诸侯,见烽烟、燧火,则发兵前来救援。幽王为使褒姒一笑,令人燃起烟火,诸侯以为有敌寇入侵,急忙发兵救援,仓促而来,至却无寇。褒姒见状,不觉抚掌大笑。幽王为了博得褒姒欢心,以后又数次以烽火戏弄诸侯,诸侯则渐渐地见烽火而不惊,不再起兵勤王了。申侯见其女被废,便串通缯与犬戎等国于公元前771年举兵攻周。幽王急忙点燃烽火,征集四方诸侯救援,但诸侯兵马不至。幽王孤立无援,被杀于骊山之下,王都被洗劫一空。申侯与诸侯共立太子宜臼,为周平王。此时,周王室在犬戎的威胁之下,已无法在旧都维系下去,于是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P3-4
在春秋初期的齐国,有这样一个人物,他由齐国国君的仇人一变而成为齐国的宰相,并且尽心竭力地为国家出谋划策,使得齐国成为春秋初年中原诸侯的盟主,齐国国君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他就是管仲。
管仲名夷吾,谥日“敬仲”,颍上(今属安徽)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初事齐国公子纠,助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小自得胜,即位为齐桓公,管仲被囚。齐桓公不计前嫌,经鲍叔牙保举,任其为卿。管仲辅佐齐桓公,对内政外交政策进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被齐桓公任为上卿(宰相),尊称“仲父”,被称为“春秋第一相”。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齐桓公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了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唯管仲,吾披发左衽已!”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张法治,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依法办事。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管仲非常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贵的地方,如他主张尊重民意,他说“顺民心为本”,“政之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
后人对管仲有极高的评价。
三国时的诸葛亮常常自比于管仲,还曾经手抄《管子》一书让刘禅学习。
梁启超说:“管子者,中国之最大政治家,而亦学术思想界一巨子也,其事业所影响,功德所沾被,不徒在区区一齐,而能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生而耳。”
管仲的思想和事迹,将永载中华史册!
管仲名夷吾,谥曰“敬仲”,颍上(今属安徽)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初事齐国公子纠,助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为齐桓公,管仲被囚。齐桓公不计前嫌,经鲍叔牙保举,任其为卿。辅佐齐桓公(小白),对内政外交政策进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被齐桓公任为上卿(宰相),尊称“仲父”。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霸业之基(管仲)》以全新的视角对管仲波澜壮阔的一生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历史背景,详细介绍了春秋诸侯争霸时期的历史事件,使读者在品味管仲的经历的过程中,对中国古代历史及当时的社会、人文、经济、军事等内容也有了深入的了解。
《霸业之基(管仲)》由姜正成编著。
在春秋初期的齐国,有这样一个人物,他由齐国国君的仇人一变而成为齐国的宰相,并且尽心竭力地为国家出谋划策,使得齐国成为春秋初年中原诸侯的盟主,齐国国君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他就是管仲。
姜正成编著的《霸业之基(管仲)》以全新的视角对管仲波澜壮阔的一生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历史背景,详细介绍了春秋诸侯争霸时期的历史事件,使读者在品味管仲的经历的过程中,对中国古代历史及当时的社会、人文、经济、军事等内容也有了深入的了解。
管仲的思想和事迹,将永载我中华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