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蔡哀侯和息侯都娶陈侯女为妻,一次息侯夫人回娘家,途中顺访蔡国,可是蔡侯对远道而来的姨妹很不礼貌。息侯无端受辱,怀恨在心,于是投靠楚国,联合楚文王攻蔡。楚文王生俘蔡哀侯而归,哀侯在楚做了9年阶下之囚,竟客死于楚。
哀侯死后,太子穆侯继立,他将妹妹远嫁给齐桓公为夫人。一次桓公与蔡女乘船游玩,一路上惠风和畅,天朗气新,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蔡女神情激荡,竟在舟中起舞,一叶扁舟在湍急的流水中动荡摇晃,齐桓公不习水性,吓得直发抖,急令蔡女停止舞蹈。蔡女正在兴头之上,又见桓公恐惧的样子,更是激动万分,哪里停得下舞步,桓公只得伏在船上,以手当橹,总算把小船划到了岸边。桓公登陆后,一怒之下,把这个没有教养的夫人遣回娘家补课。蔡穆侯又把妹妹下嫁给别人。齐桓公得知夫人改嫁,大举伐蔡。蔡国经不住霸主国家的冲击,前线很快便崩溃,穆侯又做了齐国的俘虏。后来,亏得各路诸侯求情,齐桓公才没有吞并蔡国。
春秋末期,蔡国礼制崩坏,蔡景侯公然与儿媳公子般夫人私通,被公子般杀掉。公子般自立为灵侯。灵侯二年(前541年),楚公子围杀其兄郏敖而自立,为楚灵王。10年后,他恬不知耻地宣布蔡灵侯罪状,在申诱杀灵侯,接着派遣其弟公子弃疾围蔡而灭之,并封公子弃疾为蔡公。3年后,公子弃疾又杀其兄灵王而自立,为取得诸侯的承认,公子弃疾求蔡景侯少子庐而立之,是为平侯。新即位的平侯将都城南迁到新蔡。
平侯迁都后,不断受到楚国骚扰。为摆脱楚的控制,蔡昭侯投靠了楚的世仇吴国。吴国请昭侯将都城东迁到州来,以接近吴境。昭侯二十六年(前493年)迁都于州来,改州来为下蔡,称新蔡为上蔡。楚惠王四十二年(前447年),楚再灭蔡,设上蔡县,从此蔡国在历史上永远消失。李斯出生的时候,上蔡已是楚国的一部分。
蔡国自立国至最后消灭,先后被西周、齐、楚等国攻灭过,它自始至终是以一个弱者的形象活动在历史的舞台上。长期的弱国寡民和受人污辱的处境,使这里的人民形成了迫切希望摆脱卑贱和贫困的心理,而多次的丧家失国和寄人篱下的痛苦经历,又使这个地区的人民较早地达成了统一的共识。只有统一,不再有诸侯割据,全社会实现大同,才不会有国与国之间的征伐与构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心态对少年李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李斯出生于战国中晚期,这是一个礼崩乐坏、诸侯争霸、人性解放、封建制战胜奴隶制、国家由分裂向统一转化的动荡时代,因而也是一个需要英雄和产生英雄的时代。
战国时期上蔡属楚,为上蔡郡行政机构所在地。这时,今河南叶县、西平、舞阳、郾城一带已为韩、魏两国占领。上蔡郡正位于抗击韩、魏两国的前线。郡城周围到处是亭障、烽火台,形势紧张时,城上布满将士,手执戈矛长斧,剑拔弩张。烽火台上,白天升烟,夜晚举火,烟火四起。斥候手执羽书(上插鸟羽的书信,表示快如飞)乘马飞奔,时刻报警。每到这时,人心惶惶,彻夜不眠,坐以待旦。
在上蔡都城东门里街道的北边,住着一户生活殷实的人家,这户人家的主人姓李名营,是唐尧时期的皋陶后裔。皋陶在唐尧时为大理,掌管刑律,他的后代就因官职而姓“理”。商朝末期,理征为商纣王大夫,因强谏被纣王杀害。他的妻子契和氏是陈国女儿,携带儿子利贞……
P4-5
李斯(约前284-前208年),字通古。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功过昭著的一代开国名相。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人秦,被吕不韦赏识,后劝说秦王赢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赢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李斯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赢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期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项任务交给了他。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画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作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李斯就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毋庸置疑,李斯聪明过人,辅佐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颁布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没费吹灰之力。再则,李斯才华过人,一篇《谏逐客书》,气韵生动,千古传颂;由李斯书写的《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峄山刻石》和《会稽刻石》等刻石更是名垂千古。然而,李斯人格原本低下,自私自利,急于用世,就像他所声称的,“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所以被宦官赵高威逼利诱,使他不得不参与政变阴谋。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李斯不愿放弃富贵,与小人同流合污,最终身死族灭,为天下笑。
李斯有功于秦,秦亦使他富贵至极;但最终却因阿顺苟合,图保禄位,又亲手促成秦帝国的大厦倾覆。作为一个殉葬品,李斯个人最终仍是个失败者,被历史的狂澜所席卷吞噬!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李斯吋说:李斯作为一个普通平民事秦,利用机遇和能力辅佐秦始皇终成霸业。如果不是因为种种无法让人容忍的恶行(杀韩非、焚书、篡改圣旨)毁坏了他的声誉,那么他的功绩则可与周公、召公媲美了。
姜正成编著的《楚材秦用(李斯)/中华历朝著名宰相大传系列》讲述了:李斯字通古。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功过昭著的一代开国名相。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楚材秦用(李斯)/中华历朝著名宰相大传系列》以全新的视角对李斯波澜壮阔的一生进行了论述。
姜正成编著的《楚材秦用(李斯)/中华历朝著名宰相大传系列》以全新的视角对李斯波澜壮阔的一生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历史背景,详细介绍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使读者在品味李斯的经历的过程中,对中国古代历史及当时的社会、人文、经济、军事等内容也有了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