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司马温公所撰《资治通鉴》,其《唐纪二十六》中提及一则事例。
公元711年,唐睿宗景云二年,睿宗将天台山道人司马承祯请至宫中,咨询阴阳术数之学。盖一般修道之人为求得道,多博学他术以利身。又因常入深山之中,与狼虫为伴,与世相隔绝,则须习武防身;因试食外丹而易中毒,便精研医术便于自救;又精通阴阳五行占验之术以自知运势穷通,可以趋利避害……故古之修道者,多为博学广能之土,颇类于儒家“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之谓,亦如孔子所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之谓,盖以得道为宗,余皆辅佐之力而已。
故司马承祯作为当世之高人,自然精通术数。讵知唐睿宗有此雅好,竟专门请来司马道长求问术数之学,一般而言,自然必令道长受宠若惊,该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是。孰料司马道长不言术数竟转而言道,对唐睿宗进行好一番说教,告诫皇帝作为执政者不应迷恋小术,而应心仪大道。以损欲修身为要,进而至于无为之境。苟能使家国大安,便是功德无量之举。唐睿宗问阴阳术数而不可得,则转而又问治国之道。睿宗言,就修身养性而言,无为之道固然是至高境界,然治理国家之境界又当如何?
司马承祯言,国家便如人之身体,倘能做到顺应天地万物发展此自然之理,而帝王心中毫无任何私心杂念,天下便自然能得以大治。司马道长所言,要皆本老子之教而来,本章所谓“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一句即是。
身国同构之原理,便即《老子·第五十四章》“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之论。唐睿宗聆听教益,十分感慨,将仙师广成子与司马道长相并论,并坚请道长永驻皇宫,道长志不在此,力辞皇命,终返于天台山。此段史实,颇能借以参证本章之旨。
《资治通鉴》记载:“上召天台山道士司马承祯,问以阴阳数术,对曰:‘道者,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安肯劳心以学术数乎!’上曰:‘理身无为则高矣,如理国何?’对曰:‘国犹身也,顺物自然而心无所私,则天下理矣。’上叹曰:‘广成之言,无以过也。’承祯固请还山,上许之。”
故无为之为,是为大为,有为之为,是为小为。无为而能全大局,有为只能执一端。顾此则失彼,故圣人去彼取此,以无为去有为,而民将白化。
唐代隐者赵蕤撰《长短经》尝云:“夫三皇无言,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归功。帝者体天则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让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用礼赏功,美而无害。黄帝者,顺天地之纪,时播百谷,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时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颛顼者,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砺;高辛者,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人而利海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帝尧者,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虞舜者,善无微而不著,恶无隐而不彰,任自然以诛赏,委群心而就制。故能造御乎无为,运道于至和,百姓日用而不知,合德而若自有者,此五帝之德也。”
故老子所谓“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无知无欲”之言,旨在使人堪破名、利、欲三关。如此方可入道。
《清静经》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老子虚心之说,颇可以《清静经》澄心之论相参证。虚其心者,使心虚灵湛寂,朗照天下,清明自在,不为外间一切名利荣辱所动,亦如如不动于一切;心中空无一物,灵明自生,所以能受道也。虚其心,则能空其心,使心空明不受一物,自能大其心。既大其心,则能无物不容;既空其心,则能无物可动于我。便可臻于佛陀“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之境!
清代金缨《格言联璧》有云:“不虚心,便如以水沃石,一毫进入不得;不开悟,便如胶柱鼓瑟,一毫转动不得。”心不虚,必自满,凡自满者何能有进益?无进益必不能有开悟,金缨所言善矣。实其腹者,使足其食用,充其内养以为人体之需,含哺而鼓腹,加以虚心,则人之精气神三宝俱能沛然。弱其志而使人绝其奔竞贪求之妄念,不好勇斗狠逞强作恶,强其骨而使人固其体魄,体魄固则可为革命之本。
近人常言:“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考其源,皆与老子之说相通也。盖虚心实腹,弱志强骨乃老子修身养性之八字教。缺一而不可焉!如若仅执其一者则有失偏颇,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是矣!故后世道家虚之以心,弱之其志,是修其清静无为;实之以腹、强之以骨,是炼其形体之躯。前者谓其性也,后者谓其命也,性命双修,自然相辅相成。
吕洞宾言:“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当言于此乎?庄子曰:“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谓心虚则纯白自生,福庆留止也。实其腹:夫圣人道德内充,五神安静,澹泊自足,贪爱不生,故日实其腹。弱其志:志者心之事,事在心日志。欲令举心行事,当守谦静柔弱,则道全矣。强其骨:骨者体之干。夫淳和足则体润,精神壮则骨强,亦自然之理也。常使民无知无欲:圣人所以常修身虚心者,欲令百姓反朴守淳,悦然白化也。语曰:荀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使夫知者不敢为也。民虽有贵尚之知、饰伪之迹者,然已被其清静之风、淳朴之化,而白灰心槁体,不敢与动有为之欲心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为无为:犹言行无为之道也。无为者,谓不越其性分也。性分不越则天理自全,全则所为皆无为也。物物无为,则贵尚贪求之心泯然都忘,故淳风大行,谁云不治?P32-35
风采风流,少年才俊!
——著名周易预测学学者邵伟华
十八岁的年龄,却有八十岁的见解与文笔,假以时日,定成大器。
——著名《易经》学者凌志轩
国学精髓,后继有人。
——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刘大钧
千古不多独行人。
——著名诗词楹联家萧锡义
小小年纪,精神可嘉。
——易学一代宗师霍斐然
含鬼神之功,非术士所能,探天地之奥,得圣贤之魂。
——瑞士银行全球副总裁李博谟【字画箴言】
博学宏词。
——著名书法家成剑
上天下地,参赞化育。天地虽大,顶天立地。我在其中,立德立功。我亦不微,舍我其谁?
——著名人民艺术家郭元远
睿智尚宏文,悟得玄机妙,转益多师受益多,博采明精要。四象阔心胸,步履云游道,百尺竿头更跃升,何止神州小。
——著名学者诗词大家萧锡义《卜算子·赠易玄》
《易经》这门玄而又玄的学问,其深奥晦涩常使人望而止步。因此,掌握了这门知识的人通常被看成智者,精通这门学问的人就被称为高人了。
易玄,这个生在八十年代末的年轻人,竟在易学界被同行们推崇为“神童”而受到敬重,置身于高人行列,这不多见。他小学六年级就开始涉猎易经,一路走来,花出多少心血吃了多少苦头和遇到多少坎坷我不清楚,在易学研究上有多深的造诣我也不知道。但有几点我感觉到了,他被资深易学家们所看好和器重,他在全国重要的易学机构中有一席之地并身兼要职,他正在干支哲学中深入研究并非常自信,他在网上毫无保留地为网友指点迷津,他被清华大学请来上国学课……
在往后进一步的交流中,相信对他我会了解得更多!
——世界大型纪录片《风水中国》总导演张义宽
一见面,笔者便被先生那少年英俊、稳重淡定的气质所吸引。谈到周易,先生对易学的执着追求、对易理的认识和理解真令人叹服;作为当今最年轻的周易学子,先生广结朋友,游历了中国大半名胜,遍访易学界精英,他的精神毅力值得敬佩;阅读先生的学术巨论,深受教益。笔者十分感慨地为先生赠言:易坛翰苑花竟放,儒雅新秀周易玄。
——潮汕地区文联主席陈志洪
最初看易玄的照片,觉得他是一个清秀、聪灵、帅气、敏慧的少年。可是后来看到易玄的文字我完全被震慑惊服了。想不到他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底蕴和修为,他的深邃睿智让我心悦诚服,他的凝重练达让我叹为观止。超脱的气质与灵动的才思、不凡的见解简直就是罕见的少年奇才。日后必成大器,前途不可限量。真诚地期待易玄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展现,成为思想丛林中一朵绝艳的奇葩异卉。
——琴萧
几年以前,我与周易玄先生在酷爱传统文化的中智信达王建敏董事长的茶室里相识,王建敏女士称赞易玄先生是个国学奇才,传统文化造诣很深。那时周易玄给我的印象是一个诚恳深沉、出言有序、进退适度、对国学能以简驭繁的年轻人。前不久,周易玄先生把他即将付梓的关于《老子》、《易经》以及《干支哲学》研究的二百万字鸿篇巨制送给我,嘱我写个短序。
这部书,易玄先生笔辍心耕,神无旁鹜,历经八年,综览前贤论述,迪化心源,终于完稿。
《易经》、《老子》、《庄子》以其蕴藉深奥被称为“三玄”,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作。《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受到地球发展规律的制约,地球发展规律要受到太阳发展规律的制约,宇宙的发展变化,要受到综合理、气、象、数、无形无质的“道”的制约,而“道”则是无为的、自然的。道德经的这种观点,为我们确立了人类本身、人类社会、太阳系和宇宙发展必须遵循的大法则。法之则生,失之则亡。
《易经》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二元分析法的阴阳平衡、五元分析法的生、克、制、化观点,为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但起到了实质作用,而且为其向更高精尖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方向。
《易经》是思维科学,它以直观思维、类比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灵感思维、灵力思维七种思维方式对客观事物作综合判断,力求接近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易经》六十四卦的思维框架和推衍图象,与现代核物理学的原子模型,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六十四条遗传基因密码,与无限数学的数列图,与线性代数的八阶矩阵图不期而神妙吻合。
全国六大图书馆及宁波天一阁馆藏《易经》等专著截止到辛亥革命共计二千七百多种。对于这些,我的老师、原福建师范大学校长黄寿祺先生在其所著《易学群书评议》中多有评点,认为其中多为立论严谨、见地卓异之作。近十年来,易学专著蜂拥而上,对普及传统文化、传播《易经》知识作用不小,但不客气说,由于急功近利,那些穿靴戴帽、移花接木的所谓专著,还屡见于世。至于望文生义、指鹿为马、鲁鱼亥豕的讹误,更是让人头痛。
像周易玄先生这部立论鲜明、史料翔实、探集索引、钩陈稽微、镜鉴先贤、启迪后学的扛鼎之作实不多见。
我习老、易之学已近六十年,忝充知者,在国内外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善举,不揣深浅冒昧地去讲学。我的师爷清朝光绪状元尚秉和、师尊原福建师范大学校长黄寿祺均为现当代学界翘楚,可惜我生不逢时,运动太多,再加上性情愚钝,只学了长辈学识的皮毛。读到周易玄先生的大书,看到其年岁不大,却有如此综合全面的论证、论述,实感汗颜。方知王建敏董事长夸赞其为国学奇才,绝不是溢美之辞,而是名实相副。
在易、老之学的道路上踽踽而行的老翁不少,他们苦学几十年,有的因为偏于一隅,囿于妄论,终于难明易、老奥旨,有的虽引经据典,但泥古不化,终于失之杂驳。入昆山深谷,却未得和氏之璞;探青浦深渊,却未得骊龙之珠,皓首穷经空手而归的大有人在。周易玄先生走的是一条不浮不躁、脚踏实地、匡谬存真、以史证论的严谨治学之路。
善哉!路似其人,其人似路;其人如文,文如其人。
意长言短,就此止笔。
俞长江癸巳初冬
俞长江: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普遍担忧80后90后迷失于网络热潮的今天,《国学旨归--老子汇通(共3册)》这套厚重的国学著作,由一位85后年轻作家廖彬宇写就,一股难得的平衡力量和清凉之气,利于人们在这个时代稳步健康的发展。
《国学旨归--老子汇通(共3册)》作者廖彬宇用易经的思想,详细辨析与老子思想的互通,使读者在阅读老子注解的同时,又能广泛吸收易经的思想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老子讲“归根复命”,与孔子所讲之“天命”“立命”等等又有何关联?作者均在书中作了一一解答。最后作者得出一个结论,原来中国文化诸子百家思想的主导核心,便都是要使人能够达到“归根复命”与“安身立命”。这就是古人思想高瞻远瞩之处,是用天人般的视野为人类做出终极关怀。而正是因为归根复命与安身立命的提出,以及儒家思想特别重视“知命”此一原则,从而导致古代兴起了各种“知命”学说,产生了多种知命术。作者在书中也一并对古代的“知命”学说作了一定介绍,指出此种思想的根本核心,是要让人走向安身与立命,而不是陷入糟粕与迷信。该书汇通百家于一体,充分展现了古代的人文精神,为今天繁忙的人类社会,注入了一剂清凉。
85后国学奇才开创新文言文写作潮流,韩寒现象已经让世人产生了思考,周易玄现象则将令世人在震撼之后,再度深思。
在普遍担忧80后90后迷失于网络热潮的今天,《国学旨归--老子汇通(共3册)》这套厚重的国学著作,由一位85后年轻作家廖彬宇写就,一股难得的平衡力量和清凉之气,利于人们在这个时代稳步健康的发展。当今国内的易学研究,言理者多,言象数者少,言象数者多,言占筮者更少,言占筮者多,而言德行者更少。故作者有意将《老子汇通》、《干支哲学》、《千古易人》三篇汇成一辑,以供学人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