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智辉编著的《焦虑障碍研究》的第一篇,将研究焦虑产生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在这一篇中,重点探讨两种类型的焦虑。一个是广泛性焦虑,它是所有焦虑类型的一个基础类型,所有的焦虑类型几乎都或多或少的伴有部分的广泛性焦虑,而在这部分将探讨其潜在的认知机制——注意偏向。这是一种源自于认知早期的偏向,过分的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负面因素,并加工这种因素,同时容易将生活当中的中性刺激也解读为负性刺激,因而出现过多的焦虑。第二个是社交焦虑,如交往中的焦虑,演讲中的焦虑等。本书的第二篇,将探讨焦虑发展的过程——儿童青少年焦虑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本书的第三篇,将探讨焦虑的干预。本书的第四篇,将探讨焦虑及相关因素的测评。这部分主要是对广泛性焦虑的测评工具(宾州忧虑问卷)及不确定性的测评工具(不确定性忍受力问卷)进行修订的研究。本书的第五篇,将介绍一种新的发展趋势——生态心理视角下的焦虑。传统视角下的焦虑是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下解读的焦虑,近十年来,传统“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正在过度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四模式,重视环境因素在焦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张从宏观生态的角度来解读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