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杰作。亚当·斯密详细分析和评价了历史上曾经出现和存在的各种道德观,吸收了其中的合理成分(认为美德存在于合宜性之中),批判了单纯强调利己或利他的各种体系(前者认为美德存在于谨慎之中,后者则认为美德存在于仁慈之中),特别是激烈地批判了孟德维尔的极端利己哲学,斥之为“放荡不羁的体系”和十分有害的学说。斯密明白,要真正克服和抵制各种错误和有害的学说,廓清道德伦理问题上的种种困惑和迷雾,重要的是对人类各种感情或激情及其合宜性作出恰当的分析,这是斯密在感情论基础上把合宜性作为伦理学主体的重要原因。
《道德情操论》不仅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而且从哲学、法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作了探讨。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的和谐的发展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道德情操论》(1759)是和《国富论》(1776)同样齐名的亚当·斯密的经典传世之作。本书首次出版于1759年,在斯密去世前共修订过六次,在当时就有非常大的影响。
敬告读者
第一卷 论行为的适宜性
第一篇 论适宜感
第1章 论同情
第2章 论相互同情的快乐
第3章 论根据他人的感情与我们的是否一致来判断他人的感情是否适宜的方式
第4章 续前章
第5章 论和蔼可亲和令人尊敬的美德
第二篇 谁各种不同激情的适宜庭
引 言
第1章 论源于身体的激情
第2章 论源于想象的特殊倾向或习惯的激情
第3章 论不友好的激情
第4章 论友好的激情
第5章 论自私的激情
第三篇 论幸运和不幸对人们在判断行为的适宜性时的影响,以及为什么在一种情况下比在另一种情况下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赞同
第1章 虽然我们对悲伤的同情通常是一种比对快乐的同情更强烈的情感,但是通常它远远不及当事人自然产生的情感那样强烈
第2章 论野心的根源和社会阶层的区别
第3章 论羡慕富贵和藐视贫贱的倾向所引起的道德情感的败坏
第二卷 论功与过或奖与惩的对象
第一篇 论功过感
引 言
第1章 凡看似恰当的感激对象似乎都值得奖赏;凡看似恰当的怨恨对象似乎都该受到惩罚
第2章 论感激和怨恨的恰当对象
第3章 不赞同施恩者的行为就很少会同情受益者的感激;相反,对害人者的动机表示赞同,则不会对受害者的怨恨有一丝的同情
第4章 对前几章的简要概述
第5章 对功过感的分析
第二篇 论正义和仁慈
第1章 两种美德的比较
第2章 论正义感、悔恨感,兼论功劳的意识
第3章 论这种天性构成的效用
第三篇 根据行为的功与过来看命运对人类情感的影响
引言
第1章 论命运的这种影响的原因
第2章 论命运的这种影响的程度
第3章 论情感的这种不合常规的终极原因
第三卷 论睛感和行为自我评判的基础,兼论责任感
第1章 论自我赞同和不赞同的原则
第2章 论对赞扬和值得赞扬的喜爱,以及对责备和应受责备的惧怕
第3章 论良心的影响和权威
第4章 论自我欺骗的天性,以及一般准则的起源和应用
第5章 论一般道德准则的影响和权威,以及公正地视其为神的法则
第6章 在什么情况下,责任感应该成为我们行为的唯一准则;在什么情况下,责任感应该同其他动机一起发生作用
第四卷 论效用对称赞情感的作用
第1章 论效用的外在形式赋予一切工艺品的美,兼论这种美的广泛影响
第2章 论效用的外在形式赋予人的品质和行为的美,以及对这种美的感知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赞同的最初的准则之一
第五卷 习惯和风尚对道德的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
第1章 论习惯和风尚对美和丑的看法的影响
第2章 论习惯和风尚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第六卷 论美德的特征
引言
第一篇 论个人品质对自己的幸福的影响:或论谨慎
第二篇 论个人品质对他人幸福的影响
引言
第1章 论天性要求我们去关照的那些人的先后顺序
第2章 论天性要求我们去善待的那些社会团体的先后顺序
第3章 论普世的善行
第三篇 论自我控制
第六卷的结论
第七卷 论道德哲学体系
第一篇 论道德情感理论应该探讨的问题
第二篇 论已对美德本质作出的各种说明
引言
第1章 论认为美德存在于适宜性中的理论体系
第2章 论认为美德存在于谨慎之中的理论体系
第3章 论认为美德存在于仁慈中的理论体系
第4章 论无视公认规则和标准的理论体系
第三篇 论已经形成的有关赞同准则的不同体系
第1章 论从自爱演绎出赞同准则的体系
第2章 论认为理性是赞同准则的根源的体系
第3章 论认为情感是赞同准则的根源的体系
第四篇 论不同著述者阐述道德实践准则的方式
无论你认为人是如何自私,但在其本性中显然还存有某些天性,使他关心他人的命运,并把他人的幸福当成自己生活的必需,虽然除了看到他人的幸福所感到的快乐之外,他从中一无所获。这种天性就是怜悯或者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他人的不幸,或者非常生动地想象他人的不幸时所感觉到的那种情绪。我们常常因他人的悲伤而悲伤,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无须任何实例来证明。像人性中所有的其他原始激情一样,这种情感绝不专属于品德高尚和仁慈之人,尽管他们对它的感觉可能会特别敏感。穷凶极恶的歹徒、冷酷无情的违反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完全没有一丝怜悯之情或同情之心。
由于我们对他人所感觉到的东西没有任何直接的体验,所以除了通过设想我们自己在同样的情形中会是什么样的感觉之外,我们无法得知他人被感动的方式。即使我们的兄弟遭受到酷刑的折磨,但只要我们自身舒适安逸,我们的感官就从来不会告诉我们他所遭受到的痛苦。感觉从来不会也绝不可能超出我们自己的身体之外,只有借助于想象,我们方能形成关于他的情感是什么样子的概念。这种想象力不是通过别的方式,而是通过向我们描述如果我们处于他的境况之中我们自己的感觉会是什么样的这种方式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的。我们的想象所复制的只是我们自己的感官印象,而不是我们兄弟的。我们通过想象置身于他的境地,我们设想自己正在忍受完全一样的折磨,我们仿佛进入他的躯体,在某种程度上和他变成了同一个人,这样就对他的感觉有所了解,甚至还会体验到与他的感觉有些相同的感觉,尽管这种感觉的程度很弱。当我们如此深切地感受到他的痛苦,当我们如此接受他的痛苦并使之成为我们自己的痛苦时,他的痛苦最终也就开始影响我们。于是,我们一想到他感受到的痛苦就会不寒而栗。因为身处任何痛苦和苦恼之中都会激起人们的极度悲伤,所以设想或者想象自己处于这种情形之中时,也会使我们产生一定程度的相同情绪,其强弱程度取决于我们的想象所形成的概念的生动活泼或模糊迟缓的程度。
这就是我们对他人的痛苦的同感的来源。正是由于在想象中与受难者互换位置,所以我们才能设想受难者的感受,或者被他的感受所影响。如果人们认为这样说还不够清楚的话,那么,我们还可以用许多显而易见的观察来加以证明。当我们看到有人对准某人的腿或手臂的一击就要落下的时候,我们会本能地缩回自己的腿或手臂;而当这一击真的落下来时,我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它,就会像受害者一样被它伤害。当观众聚精会神地欣赏走钢丝的表演时,看到表演者的身体为了保持平衡而摇来晃去,他们的身体也会自然地随之挪动,因为他们觉得如果自己处在对方的情形之下也一定会这么做。性格脆弱、体质不好的人抱怨说,当看到街头乞丐裸露在外的脓疮溃疡时,他们往往感到自己身上的相应部位也有发痒或者不适之感。因为他们看到那些不幸者的病痛时会想象:如果他们自己就是那些不幸者,如果他们自己身体上的相应部位真的受到同样的病痛折磨,那他们会遭受怎样的痛苦,由此便会产生出一种恐怖感,而这种因设想那些不幸者的痛苦所产生的恐怖感刺激了他们身体上的相同部位,而不是别的地方。这种想象的力量足以在他们脆弱的躯体中引起其所抱怨的那种痛痒和不适之感。即使身体最强壮的人也会注意到,当看到某人溃烂的眼睛时,他们也常常会感到自己的眼睛也有一种非常明显的痛感,其原因和前面一样。最强壮的人的身上的眼睛要比最虚弱的人的身体上的其他部位更娇弱和敏感。
P5-6
《道德情操论》第一版是在1759年初问世的。很久以来,我一直都想要对其中所阐述的理论学说的许多例证作些修改。但是,生活中必然发生的各种事情使我无法分身,并在此前一直妨碍我对这一著作进行仔细认真、专心致志的修订。在新的版本中,读者将在第一卷第三篇的最后一章以及第三卷第四篇的第1章中,看到我已经作出的重要改动。新版中的第六卷完全是新写的。我把大部分关于斯多葛哲学的论述集中在第七卷中,而在以前各版中,它们散见于此书的不同部分。而且,我还尽力更充分地解释、更清晰地分析该著名流派的某些学说。在同一卷的第四篇即最后一篇中,我同时还谈到了对责任和诚实准则的几点看法。此外,在该书的其他部分中,也有少量无足轻重的其他改动和修正。
在本书第一版的最后一段中,我曾说过我将在另一本论著中努力说明法律和政体的一般原理,以及它们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社会时期所经历过的不同变革;不仅涉及司法的变革,而且还涉及警政、税收、军备以及其他任何法律对象的变革。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至少在警政、税收和军备问题上,我已经部分地履行了这一诺言。尚未完成的是我长期以来所计划的有关法学理论的部分,无法完成的原因与一直阻碍我修订《道德情操论》的原因相同。我承认,虽然我年事已高,很难指望如愿以偿地完成这项大业,但我并没有完全放弃这个计划,而且希望以尽我所能的责任感继续完成它。因此,我把三十多年前写的认为自己毫无疑问能够完成这个计划的这段话未加改动地保留于此。
我最近常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他实际上讲过两只看不见的手,一只是讲市场,一只是讲道德。财富如果长期为少数人所占有,而多数人处于贫困状态,它是不公平的,而且注定这个社会是不稳定的。因此,我们非常关注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当然,我也得讲另一个道理,就是在静止状态无论怎么解决公正的问题,贫困的人口总不可能摆脱拮据的状况√只有在发展和进步的状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附难。.我们必须做到要使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又要逐步地缩小贫富差距。这是我们的目标。
——温家宝总理
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由于人们只看到斯密在其《国富论》中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重视经济人的谋利心理和行为,强调“白利”,却相对忽略了其在《道德情操论中所重视的社会人的伦理、心理、法律和道德情操,从而曲解并误读了亚当.斯密的学说。
——(英)198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阿马蒂亚·森
昨天,有三位主教光顾了米勒的书店想买几本《道德情操论》,并询问了作者的相关情况。彼得.伯勒大主教说在二家商号过夜的时候,那儿的人把这本书夸成是世界上最的书。
——(英)著名哲学家 大卫·休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