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爱的新发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德)威廉·施密德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无须过多思考,爱情首先是一种被体验的东西,人们致力于更确切地理解何为爱情,以便更加有把握找到它。种种体验的描述往往用能量来比喻,即谈论一种波动的强度和种种汹涌而至又消逝得无影无踪的力量,那是点燃复又熄灭之火,熊熊燃烧又旋即止息的烈焰。能量运动初始是无意识的冲动,继而在有意识的情感中显现,一旦兴奋和冲动或者兴奋和冲动减弱不被理解时,就要对能量运动作出解释:在我内心以及周围到底发生了什么,对方的每个表情和每句话表达什么,这对于我与对方的关系又意味着什么。

无极限的强烈感觉激励人们做无限丰富的解释。恰似能量永不枯竭一样,对于能量的解释也是没有边际的。可以说,爱情就是无终极的解释,独特的爱情阐释学、对能量运动的阐释艺术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不仅个人,而且各群体和各文化都维护和促进了这类阐释。爱情的能量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积蓄能量的情感引发阐释,而情感本身也变成被阐释的状态了。总之,是爱情本身在阐释爱情,比如我需要它时就见到爱情中的至善,爱情失意时就见到了爱情中的至恶。每一种后果都大大超出爱情本身:依据爱情能量增减的不同,人生和世界要么显得五彩缤纷,欢乐无限,要么显得灰暗悲怆;要么充满希望,要么毫无意义。在人的眼中,万物都会呈现不同的面貌。每次解释都要求真实,然而鉴于这解释的从属性和依赖性,爱情、生活和世界在任何时间都不可能被理解为最后的真实。

当人体验到爱情时,那么对洋溢情感的阐释与对过剩能量的阐释就是吻合的;当爱情消失,对爱情、生活和世界的阐释似乎已无活动余地:感觉和思想的宽度变窄,成了点状物,一种荒谬的情感于是蔓延开来。倘若此状态持续下去,便会滋生对人生的厌恶,不久前还相爱的人指责他心胸狭隘,扼杀人生意义。为了重新找到爱情,可以让情感与观念一起活动起来,相爱者可尝试用新的阐释寻找新的意义,释放新的能量,不可因爱情能量消退而让人生意义化为乌有。

对爱情的流行阐释是:彼此怀着强烈情感,持续保持一致,相互谅解,共同成长,双方都情愿克服困难,不质疑爱情关系,无论何种生活境遇都相互信赖。然而也有另外的阐释:习惯也属于爱情,甚至某时放弃情感和房事,漠视忠诚,保持个人更强的独立性,不怎么惧怕矛盾冲突,乐于达成妥协。当爱情的能量和意义最终缺失时,渴望爱情的游戏又从头开始。

事实清楚地表明,爱情还可做一百种不同的阐释,即便科学阐释也只是源源不断的阐释流中的瞬间罢了,科学地阐释爱情理念,将其当作决定情感的蓄能状态和决定思想的阐释运动,这也只是一种可能的阐释罢了。每种阐释鲜有个别的体验,大多是眼中的整体现象。

每种阐释的核心是某含蓄的爱情理念,初始只是模糊的理解而已,必须将此理念置于爱情概念中予以明确的阐释,这不单单是概念专家之事,也是当事人个人之事。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对其思考的经历体验,感觉到的渴望和担忧,秉持的观念和想象,依傍的理想和偶像,这些都属于进入这概念的入门途径(归纳法过程)。此后他们放弃这一长串的东西,“爱情”这个速记简略记号就已说明一切,就是说进入了概念。然后个人根据概念寻求体验,体验与他所理解的“爱情”相符(演绎法)。一方面,体验、感觉和观念必须进入概念,另一方面,概念导致体验、感觉和观念的产生。

我们不可以下断言,说现在还没有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爱情概念。再三思考自己的爱情观念,做概念解释,这倒也属于爱情艺术的应有之义:在我看来,肉体分担何种角色?情感起决定作用吗?那又是何种情感呢?思想甚至某种估算起作用吗?爱情是否意味着彼此全身心的奉献,或只共处到自己设定的目的已“达到”为止?当爱情概念有疑问——因为不再与体验、需求和观念相符,那么就需要赋予概念以新的词语,于是就产生另外的体验、需求和观念了。解释和新创词语是思考的对象物,自我对话更是同他人对话的对象物,即使不同概念不能取得一致的情况下也是如此。个人的理念和概念是与文化的理念和概念融合在一起的(赫尔穆特·库恩:《爱情》,1975)历史上凡是被阐释和理解为爱情的东西在当今都可找到;同样,当今又为未来的阐释和概念做了准备。所以,关于爱情的每次演讲都应对其他的理念和概念抱开放态度。

以此为前提,就可提出一种理念进而形成一种概念了。据此,爱情就是某人某物对某人某物的关系,出发点对目标点的关系,而在两者之间必然存在某个重要的东西,它以某种方式在起作用,而且不是瞬时作用。现在也许就涉及某种交际了,偶然的交际或目的明确的交际,比如目光的交接如果反复持续就有可能为形成某种关系提供基础。P22-24

目录

前言

论爱情和其他关系

 熟知渴望才知渴望的意义

 倘若爱情发生:体验和描述

 爱情是什么:激情及其定义

 爱情与其他关系:自由与关系间的紧张

 走出自我,赋予生活以意义:关系中的美好人生

 生活格局:关系网与纠葛

 两极化的生活:关系中的生活逻辑

 恒定与改变:论关系的静态与动态

 信任与猜疑:关系中谨慎的意义

 烦恼了怎么办?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对立

 男女两极对立性:女人是更优秀的生活艺术家吗?

 做男人的艺术:男人须重新打造吗?

论相爱者的爱情

 独处还是共处?对完满生活的探询

 爱情是场游戏吗?论追求与诱惑的爱情艺术

 爱情美与恋人美:肯定与被肯定

 馈赠的艺术:爱情中的施与受

 爱情的矛盾:可靠与焦虑,忠诚与背叛

 何谓爱情幸福?

 性与性爱:爱的身体技巧

 情感与抚慰:爱的心灵艺术

 对话与阐释:爱的精神艺术

 神的体验:爱的超验艺术

 实用的罗曼蒂克:日常生活中爱的艺术

 爱情为何如此困难:权力问题

 存在被爱的权力吗?两人间的权力与公正

 爱情了结时怎么办?

威廉·施密德作品年表

序言

同他人交往,全都与爱和爱的缺失相关。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爱情的缺失,在许多人看来,这爱情无非就是男女“那种关系”罢了。这关系过去大概从未出现过问题,成问题的倒是另有原因。恰恰是人经过艰苦奋斗得来的“爱情自由”在摆脱宗教的规范、传统的角色分配、习俗的观念以及摆脱为繁衍后代而相爱的自然目的之后,在现代社会里却出现了问题:自由的爱情显得十分棘手,越来越直白地提出“为什么”和“为何目的”这类问题。在某个历史时期,“浪漫主义爱情”向人们许诺无限的幸福感并以此回答了爱情的意义问题,直到它自身在所期许的美好情感与未估计到的麻烦之间被碾成齑粉。它越来越陷于它不愿思索的有限性矛盾中。相爱者在浪漫爱情中寻求的“我的融合”与“我的自由”诉求——不能忍受限制——相冲突,每逢失败,受质疑的便是比爱情本身还要多得多的东西,包括与生活和世界的关系。于是,浪漫爱情在现代社会的进程中突变成一个巨型水母,它用看不见的丝状物将柔弱的生命缠绕、分解并吞食之。有些人出于宗教热情仍相信它:另一些人则对它彻底失望;还有一些人怀着毕竟曾经有过爱的伤感而妥协,满足于以下认识:爱的情感是成分复杂的鸡尾酒,当醉意消散,此酒也荡然无存。

除了别的原则,哲学也许对解释和消除爱情中遇到的困难有所帮助。正巧,哲学本身就是一种爱,字面上的意思是“爱智慧”,以智慧为取向。人从哲学里获取灵感,更彻底的理解、更周密的思考、更审慎的行动,更自觉的放弃,凡此种种无不渴求智慧。推究哲理就是停下来作思考,研究已有的经历,从中得出结论,为未来的经历做准备。思考中,一再更新的生活取向是自苏格拉底以来哲学的一个基本理念,也是自康德以来启蒙运动的一个明确的诉求。推究哲理者都致力于更透彻理解事物的关联,以便在生活里对种种关联妥善处置。思考的取向能使人清醒地过日子,享受“生活的艺术”。纵然没有哪种生活一直是完全清醒的,但必然有一种生活善于利用生活中的“醒豁时刻”。

此书针对爱情的思考,其目的是对急迫的问题找到可用的、但几乎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答案:爱情为何如此困难、但又为何仍然活力不减?对爱情说出结论性的话,这样做也许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但思考的取向可帮助个体更清醒地放弃它,或重新觅到它,或重新营造它。柏拉图《申辩篇》这部最早论爱情的哲学著作记录苏格拉底一度忙碌研究之事:“做爱情的强者”,此书也想尽力为阐发苏格拉底这一思想作贡献。在苏格拉底时代尚被接受、但到了现代社会则遭拒斥的同性恋也将一并述及。本书凡谈及“他人”处,这“他人”既代表男性,也代表女性。“他人”的单数绝不排除被爱者是复数的“他人”i“他人”是复数时,施爱者大多只是既定的单数“他人”。

哲学之路乃思索之路,“思索”字面上与寻求“意义”和产生“意义”相关。这种必要性只有在下列条件下才进入人们的视域:当事物各种关联消失,从出现的空位中可以感觉到生活缺少哪些关联。凡“制造意义”的东西就是关联,但它们在客观性和定义上并不是简单的固定存在,而要不断地予以思考和阐释。采用哲学的“阐释”方式,让人感兴趣的不是随心所欲的阐释,而是可信的阐释,所谓可信,是因为这阐释是可以领悟的,令人信服的。当某种现象的价值和重要性被领悟之时,名叫“意义”的特殊意义就显示出来了。此书与爱情相关的哲学思索针对以下问题:到底什么是爱情?它如何产生?如何发生作用?对生活有何意义?渴望爱情有何意义?爱情并非只代表爱情本身,它具有整体文化和社会范围的意义:那么,生活中其他种种人际关系与爱情何干?爱情嵌在何种关系中?它在某种文化和社会的思想天空里何处安家?它被分派何种角色?人们如何从爱情中看出生活意义?或当爱情失败时,如何让自己不至于因生活无意义而陷入绝望?当思考和阐释摆脱流行的观点时,人们也会探询还有哪些爱情观念,为实现爱情需做哪些必不可少的改变?

思考和阐释的先决条件是要尽可能精确地观察。在通往智慧之路上,哲学成了训练注意力的学校,旨在尽可能专注地感知和描述疑难现象,毫不惧怕初始的纯朴天真。现象学的这种行为方式是用来领悟和重构爱情现象各个层面的,以便最终理解:什么东西作为真正爱情被发现了:当人相信发生了真正爱情还会发生什么;爱情怎么会、为何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既符合规律又违背规律;正如许多人所为,现象学以经历为出发点,并尽量使现象的各个方面显山露水。现象学也包括对经历的艺术“加工”,这“加工”积淀在电影、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和舞蹈作品里。现象学也重视对经历进行科学研究,顾及爱情现象的其他层面,诸如遗传学、后成论、生物学、生物化学、神经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文化历史学和神学等方面。附带的(非本质的)方面与本质的(核心的)方面同样重要,并不是要全部弄清某种情况下什么是本质的,什么是非本质的。重要的是既要观察现象的显性面又要观察其隐性面,以便从中得出结论:若爱情失败会发生什么?一种没有爱情的生活可能吗?没有困难的爱情可能吗?一种没有爱情麻烦的生活是更好的生活吗?为何还要相信爱情?人需要爱情吗?如需要,那又为何需要呢?

爱情只是个词而已,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如何理解它。初始的想法不确切,不清晰,只有在一个比词重要得多的概念中才能更清晰地领悟其轮廓,也就是一个词+x,即把经历、渴望、忧虑和观念放在一起详加考虑。哲学把内隐变成外显,它力图弄清这个概念,还赋予它新的特点。概念(拉丁文叫“分界标记”)是哲学工具,哲学在概念上花工夫,采用专业术语解决问题。理解就意味着更准确地领悟各种关联和意义,便于做某些改变。这工作的意义容易被忽略,然而概念属于人最内隐的核心,人在生活中不断受概念引导,比如受他的“自由”概念引导(“我的自由不容侵犯”)。概念作为交际工具不可合弃,即便概念常常引起误解。因为人各不同,隐藏在相同词语中的概念也就不同。关于爱情,没有哪两个人会有相同的概念,然而双方恰恰以此为前提向对方有所期许,因各人概念不同之故,对方会觉得这期许颇为怪异。概念中没有什么东西会自然而然让人理解,所以要探寻这概念追溯的是什么经历、渴望、忧虑和观念,它到底有没有现实的内涵,是否变成了目的本身。在极端情况下应改变概念,以便更好地与经历契合,赋予其他观念以表达形式,开启新的经历前景。为了更好地应对爱情,爱情还可做怎样的理解呢?

同真实的东西打交道,寻求可能性的东西,哲学在通往智慧之路上终于抵达此点。从此点出发就可从关联中观察整体现象,即做综合观察,哲学开启整体观察的视野,在某时消除感知“瓶颈”——感知“瓶颈”在日常生活的无意识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这就要求扩大对所有爱情类型的观察,因为爱情现象大大超越了相爱者的爱情范围,还包括父母与孩子的爱,孩子之间的爱,祖孙之间的爱,狭义和广义的对朋友之爱,对同事之爱,甚至包括敌人在内的普世“博爱”。还有对动物、自然、物质或非物质事物之爱、对生命和世界之爱,对超验物的爱,这超验之爱对人类——即使不是对每个人——也很重要,比如爱宇宙爱上帝等。

在通往智慧之路上,局部或全部掌握、观察和领悟某个现象比如爱情现象的关键在于,为自己应对此现象而采取的态度找出原因,并予以周全思考。哲学对于这个论证过程大有裨益。它成了寻觅正确路径的向导,帮助思考一切赞成或反对某种选择的原因,保护优先选择权,不设定标准。人人都可自行选择,但更有意义的是用经过深思熟虑的、认定有说服力的理由做选择。他必须用自己的整个生命为后果担责。他可以独立思考,但比较聪明的是与他人一道思考,集思广益,以便有更大的把握。许多东西取决于尽量充分地为选择做论证,只有经过充分论证的东西才能经受住生活和爱情重重困难的考验而持久。为了理由充分,既可动用大脑,亦可动用情感。赞成或反对某些关系尤其是爱情关系,一般的理由很重要,特殊的理由也很重要。

做这一切到底为了什么?当人爱他人时,在生存各层面上难免产生诸多想法和关联;甚至对爱情的否定也会滋生潜在的想法,因爱情的缺失而产生对爱情的渴望;因恨而诅咒爱情;因失望而不想再理会爱情。“你们放弃爱情吧!”卡西米尔·马列维奇在革命前时代如是呼吁,还将此视为创造新文化的一个前提条件。倘若一种文化革新——前提是个体的革新——值得向往,那么就需要用爱情做思想的源泉。关键是重新找到爱情并予以新的创造。某种传统观念的失败正好是某种新观念的肇端,正如画家马列维奇在同旧艺术决裂时用黑色大板块论证一种新艺术一样。在爱情中,人们也应退回到以上这种理论,以图求变。凡在某种现实成问题的地方,参与编织现实的观念都难辞其咎。如果认为爱情根本就不可能,那又怎么办呢?这不应成为放弃爱情的理由。人类前进道路上铺满无望之事,但它们最后还是实现了。问题是不要把每种观念变成固定的意识。伴随浪漫主义爱情观念,亦即幸福的爱情观念所发生的情况就是如此,它对相爱者许诺会有永存的美好情感,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各“自我”心绪不佳,给对方造成阻碍。

倘若爱情保持原样,它就会被窒息。另一种使爱情鲜活起来的思想是“会呼吸的爱情”。求新地营造爱情无异于让爱情呼吸。当相爱者不仅关心和研究对方、也关心和研究自己、能在爱情的多层面上来回走动、以不同方式厚待对方时,爱情就会呼吸了(威廉·施密德:《善待自己:论与自己交往的艺术》,法兰克福,2004)。爱情在各种矛盾——它们给浪漫主义相爱者带来巨大疑难——之间必能呼吸:接近与疏离、喜与怒、欲与痛、销魂与乏味、非凡与平庸、感觉与习惯、可能性与现实性、渴望梦想中的世界与适应所发现的丑恶世界——身处丑恶世界,人们还不如在另一世界最小最平凡之事上花工夫。爱情一方面给清醒的现实主义留有活动余地,另一方面又不放弃那充溢丰富情感的浪漫主义,这样的爱情方能呼吸。纯然理智的爱情不会温暖任何人。现实主义一浪漫主义的爱情回应了现代实用主义的冲击,并且努力挽救浪漫主义,但不是通过抗拒、而是通过接纳实用主义元素,以便更好地对付恼怒、平庸、背叛、争执、爱情破裂和其他挑战。

可呼吸的爱情是现代社会的象征,它表明更新的爱情艺术会成为许多人的生活艺术要素,包括所有的爱情类型和关系类型。爱情关系曾经由宗教、传统、习俗和人性的客观力量提供保障,现在则取决于彼此间怀有善意的主观力量了:另外,在自由这个条件下,维持较长时间的爱情几乎不大可能。只有经受住现代社会各种挑战,才会出现一种新的轻松的爱情,不必再费尽心力去思索和感知。归根结底,爱情的新创造、对爱情艺术的新论证是相爱者们自己的事,他们从各自条件出发,对这种特殊生存方式的可能性予以探询、考验和充分利用,又不必对勇于进行的试验负责。爱情哲学和生活艺术哲学可以给他们提供理论动力,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他们自身的实践创造,不断赋予爱情以新的面貌,不断续写爱情历史。

内容推荐

爱情为何在我们这个时代鲜能如愿以偿?爱情如何才能成功?《爱的新发现》中威廉·施密德的“爱的艺术”旨在克服重重困难获得轻松如意的爱情与生活。

爱情始于渴望,与渴望相伴,爱情终结时又产生新的渴望,渴望另外的爱情和生活。爱情常常不是作为存在的东西,而是作为欠缺的东西被体验。人们就是在这种对爱情的失望和重新渴望中不断挣扎,爱情也就成了人生的最大动力。

《爱的新发现》中威廉·施密德重新阐释了爱情,设计了一种独特的可呼吸的爱情图景:重新发现爱情,让爱情在那些给浪漫的相爱者们带来巨大困难的矛盾之间呼吸——在亲近与疏离、欢愉与厌倦、情欲与痛苦、心醉神迷与平淡无奇、情感与习惯、可能牲与现实性、对梦想中世界的渴望与对现实世界的适用之间呼吸。倘若相爱者们不仅研究对方也琢磨自己,倘若他们能在爱情的各个层面上来回游走、总以另外的方式彼此关爱,那么爱啊是可以呼吸的。

由此我们便发现了可以呼吸的、生动活泼,的新的爱情。

编辑推荐

《爱的新发现》可称得上是一部经典的哲理散文,对于爱情进行了多角度的思考。书中涉及的关于爱情的种种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人们:爱情在某种文化切换社会的思想天空中何处安家?它被分派何种角色?当爱情失败时或因生活无意义而绝望时,它怎样获取意义?作者威廉·施密德从与众不同的德国式思辨的角度出发,引领读者从神话、戏剧、诗歌、电影等形式中去寻找答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4:5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