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的命运(精)》(作者雅克·朗西埃)为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雅克·朗西埃的代表作之一,收入了作者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关于摄影、电影与当代艺术影像的美学-政治的五篇讲演和文章。这些讲演和文章各成一章,内容分别如下:《图像的命运》讨论图像再现的问题;《句子、图像、历史》讨论书写与图像之间功能链接的关系;《文本中的绘画》专注于文字与绘画、图像在艺术概念认同上的关系;《设计的表面》则讨论设计的图像中,图像与文字的共构关系;《若有不可再现物〉则关注集中营屠杀的再现问题,讨论现代与后现代之后对于“不可再现物”的指称。
“现代人不屑于想象”,马拉美如是说。诗人、画家、戏剧家或工程师们都想用形式与行为的统一去取代现实与图像的古老二元性。生活本该因此而得到革新。
我们当代人不再相信革命,即使在过去,也没有重新赞美图像的崇拜画布上的卓越闪光,摄影或平面图像的刺点。图像成为他者的感性在场变成血肉之躯的语言或不可再现的上帝的印记。
针对上述观点,雅克·朗西埃将复合而又异质的自然与我们称之为图像的东西对立起来。图像既非纯粹的复制,又非原生的在场,而是一些独特的操作,它会重新分配可见物、可说物和可想物之间的关系。借助戈达尔的图像句子,对它进行研究,分析它叠加灰暗的电影镜头、灭绝犹太人的图像和哲学家的话语的情况,《图像的命运(精)》剖析了那些不为人知的纽带,它们连接着诗学象征和工业设计,也连接着19世纪的虚构想象以及关于集中营的见证或是当代艺术的装置。
同一个计划推动着这种交叉的过程,将图像从神学的阴影中解放出来,把它归还给诗学的创新和政治的赌注。
《图像的命运(精)》的作者是雅克·朗西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