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性格
你会不会跟另一个人极其相似,以至于连你妈妈都说不出差别?
我看不太可能,即便是在基因水平上如同克隆出来的两个人也会有区别。你观察得越细致,就越能发现差别。没有两个人会是完全一样的。
为什么我们却在小说中看到很多雷同的人物?为什么那些人物缺乏变化和新意?
当然了,这些人物从外表上看是不同的。男人、女人;老人、青年;黄种人、白种人;这个人长头发,全身上下各种纹身、穿洞,那个人是剪了平头的唱诗班男孩……但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他们在性格上毫无区分。理想的情况下,外在的东西应该是性格的表达,他们不应该是相同的人物。
人物的态度也应该是不同的。有些人很刻薄,有些则很好相处;有人总是焦虑不安,但有些人总是轻松自在;有些人很严厉,有些人则比较宽容。
或者动机不同。有人觊觎他人的职位,有人却安于现状;有人渴望生个宝宝,有人却巴不得摆脱九个孩子的喧闹。
有时候你看到作者希望通过语言来塑造人物:冲浪小子、矮骑手、粗鲁的壮汉、弄潮儿、乡巴佬。
“呸”来“呸”去的语气词并不能为人物性格加分——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在生活中。
我在小说中经常看到老套的人物。老人就是和善的,年轻人就是叛逆的,大凡政客都是大腹便便、作风淫乱的,军界人士则手段强硬、独裁霸道。
就算你有一个怨气很重、红头发、带着澳大利亚口音的荡妇,野心勃勃要一路睡上公司高层,你还是不一定能拥有一个真正的人物。
如果你没有为人物找到核心性格,那么他们在你的小说中很可能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在小说家看来,一位性格温和、有口吃的前海军陆战队队员,渴望靠最少的钱过活,当然跟荡妇截然不同,但是士兵因为缺乏贯穿始终的核心性格,在读者看来也许跟荡妇没什么两样。他也可以跟骗子、恋童癖者、邮递员或联邦快递的送货小弟看起来差不多。
如果没有找到真正属于某个人物的核心性格,再多的外在装饰也无法掩饰人物的空洞。如同身穿华服的假模特,脱下衣服后,只剩下空壳,再换上另一套衣服,也仍然只是个任穿任脱的衣服架子。
这些人物所缺乏的,你的人物用以区分其他人物的,就是核心性格。
深人问题本质
当年我为我的小说《行动:火把》设计一系列人物时,说实话,我是有些恐惧的。
我给自己找来多少麻烦啊!我不知道该怎么塑造不同的人物!好好想想吧,杰夫,你打算如何让他们看起来不同?一般是谁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心理学家。对!我马上跑到书店的心理学书架查找关于性格分类的书。心理学家最应该知道人行事的动机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等等,我自己也做过性格测试,让我先来看看性格测试。
我在书店找到一本重量和价钱完美匹配的书。这是一本研究性格的书,书名叫作《请理解我Ⅱ》,作者是大卫·凯尔西。虽然这不是一本为小说家量身打造的书,但是小说家们可以从中获益匪浅。书中凯尔西运用了麦布二氏制定的人格类型量表。
和其他基于麦布二氏人格类型量表的心理学书不同,《请理解我Ⅱ》描述了不同人格在很多方面的具体表现:职场、婚姻、兴趣爱好、教育小孩、沟通等等。凯尔西列出了很多细节,包括每一种类型的人的抱负、语言的使用、擅长何种职业、哪两种类型的人性情相投从而在情感关系中是最佳组合(或最配对)。这些分析对小说家们来说真是一大笔财富。
麦布二氏人格类型量表将所有人格分为四个大类,每个大类之下又细分为四个小类,因此有十六种性格类型。这些性格类型为我们学习塑造人物提供了灵感。 你用不着通读《请理解我Ⅱ》或透彻研究麦布二氏的人格类型量表。你只需为人物的核心性格找到一个基础模型即可,而整个系统正是依赖于这个模型。
还有其他对小说家们有帮助的性格类型研究,比如维多利亚·施密特的《经典人物原型45种》、琳达·埃德尔斯坦博士的《性格特征写作指南》。
你也许对以性格类型为基础塑造人物不太感兴趣,甚至质疑使用了类型库中的人物就无法使自己的人物具有原创性。
回忆一下前面那张人物分层图。一种人物类型表明一种核心性格,然后你为这个人物添加各种层次,使之鲜活。接下来你将看到,按本书的方法塑造人物,即便他们属于相同的性格类型,依然是不一样的。
P14-17
前言
啊,我的宝贝,啊,我的宝贝,你快一点,我们一块儿走
你不去吗?你不去吗?你看那个厉害的、衣衫不整的音乐人
啊,我的宝贝,啊,我的宝贝,让我带你去看亚历山大的爵士乐队的表演,你不一起来吗?
上面这段话看起来不起眼,但就是这些简单的文字点燃了一场革命。
1910年,一个叫伊斯雷尔·伊西多尔·巴林的年轻人创作了生平第一支曲子,叫作《亚历山大的爵士乐队》,一首由乐器演奏的进行曲。巴林是来自俄罗斯的犹太移民,住在纽约市,他想方设法把这支曲子推上百老汇的舞台。
百老汇的一个制作人相中了《亚历山大的爵士乐队》,把它编入自己的音乐剧《疯狂》。但是观众对这支曲子反应冷淡。后来演了几场,这支曲子就被撤了下来。巴林的第一个作品就此结束了百老汇之旅,用他自己的话说,“一败涂地”。
六个月后,百无聊赖的巴林给这支曲子填上词。简简单单的歌词,在某些人看来甚至有些粗俗。歌词大意非常简单:某人带着约会对象去看乐队演出时下流行的音乐。
快来听一听!快来听一听!亚历山大的爵士乐队!
快来听一听!快来听一听!这是最好的乐队!
他们可以演奏你从没听过的军号
如此自然令你向往战场
这是最好的乐队,我的宝贝羔羊
来吧,来吧,让我拉着你的手
谁是领队
如果你愿意听一听爵士版的《斯旺尼河》
快来听一听,快来听一听,
亚历山大的爵士乐队。
先别管这歌词错误百出的语法和故意赶时髦的嫌疑,歌词本身引起了听者的共鸣。很快这支曲子就在百老汇流行起来。在那个没有脸书和推特的年代,《亚历山大的爵士乐队》照样火遍大江南北,曲子的作者也火了。
很快所有人都知道了作者的名字。伊斯雷尔·伊西多尔·巴林决定为自己换一个听起来更美国化的名字:欧文·伯林。
.伯林现在有机会证明自己,他的成功不是昙花一现。在他长达6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约1500首歌曲,改编百老汇歌舞剧19部、好莱坞电影18部,其中8部还获得过奥斯卡提名。歌曲的代表作如《白色圣诞节》、《装扮高雅》、《独此娱乐业》、《上帝保佑美国》。
这些成就的起点就是他为那首“一败涂地”的进行曲填上了词。 “欧文·伯林在美国音乐界没有位置,”作曲家杰罗姆·克恩后来说,“他就是美国音乐。”乔治·格什温称伯林是“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
欧文·伯林对自己一夜成名也颇为惊讶。他回忆《亚历山大的爵士乐队》一开始失败后来却大获成功的原因时,做出如下总结:“音乐要想活下去,必须被唱起来。”
音乐与歌词:两种类型的小说家
欧文·伯林的曲子的旋律前后没有变化,使之发生变化并产生魔力的是后来填上的歌词。
通常一篇作品总有顾此失彼的地方。如果“失败”的部分没有补回来,那么整篇作品还是“一败涂地”。
无论是写小说还是创作音乐,道理都是一样的。
我认为所有的小说家都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擅长设计情节,另一种擅长塑造人物。
擅长设计情节的小说家整日思索关于故事的种种可能。在他们的精彩作品中有趣的事情接连发生。作品关注的焦点是发生的事件而不是人物,通常有很多很多的事情发生。我了解这类小说家是因为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擅长塑造人物的小说家总是着迷于探索什么样的人物读者会感兴趣。小说中的人物富有、迷人、令人信服且不可抗拒。你感觉这些人物是真实存在的。
这两种小说家的问题是鱼和熊掌无法兼得。擅长设计情节的小说家塑造出的人物扁平、虚假、老套:像是照着纸样剪出来的,虽然脾气、抱负、性别、职业不尽相同,看起来却都差不多,都是按照小说家的脾性塑造出来的。注重塑造人物的小说家能塑造出充满生气的人物,但是让这些有趣的人物干什么,他们往往绞尽脑汁仍不得而知。你很少能看到全能的小说家。我就从没遇到过。
那么,无法两全的小说家们该怎么办呢?
在音乐界,人们的解决办法是找一个搭档,让他做他擅长的事情,两个人取长补短。于是就有罗杰斯和汉姆斯泰因、吉尔伯特和沙利文、勒那和洛伊、梅肯和阿什曼、伯斯坦因和桑德海姆,还有韦伯和瑞斯这样的黄金搭档。一个作曲,另一个填词。这个办法对搞音乐的适用,对写小说的就没那么简单了。
小说界也有分工合作的成功例子。如斯蒂芬·金和彼得·斯特劳布、拉里·尼文和杰里·波奈尔、玛格丽特·韦斯和特雷西·希克曼。畅销系列小说《落后》的作者有两位:提姆·拉海因和杰瑞·B·詹金斯。拉海因提供故事的神学框架,大部分的实际写作交由詹金斯完成。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写小说是一个人的事情。小说家独自坐在笔记本电脑前,做着最不可思议的梦。
完美世界
最理想的情况是,你天生就具备两种才能:既能塑造优秀的人物,又能设计出精彩的情节,人物跟随情节一往无前。
一般情况下,无人能如此幸运。
读到这里,你也许已经知道自己属于哪种类别的小说家了。如果有人评价说“你写东西挺有男人味嘛”,通常是说你的小说情节精彩但人物乏味;“嗯,你的……对话写得不错”,这表明评论者认为你的情节无趣但人物尚可。
也许你觉得自己并不属于任何一类。有些人告诉我他们是背景至上的小说家。最开始出现在他们脑海中的是地点。但是我认为他们:(1)将地点视为情节的触发器;(2)将背景视为人物。所以他们还是在二分法之内。还有一个女小说家告诉我她是谋杀至上的小说家。她一开始就想到谋杀,接着引出故事。拜托,谋杀就是情节,她还是情节型小说家。
一些小说家不觉得应该提高自己的薄弱之处。就我的个人经验来说,大多数情节至上的小说家不认为塑造有现实感的人物是必要的。只要美女站在即将爆炸的卡车旁(这样男一号会发疯似的冲过去,由此进入下一个情节点)就万事大吉。在这些小说家看来,人物只是一个摆设。乔治·卢卡斯谈到,他的《星球大战》中的人物不过是棋盘上的一粒棋子。他调兵遣将都是为了情节,为了他想要的故事。这些小说家笔下的人物有时似乎太假、太老土,这是否也不足为奇了?
人物至上的小说家看不起那些一味制造惊险爆炸和杀人现场的小说家。他们感兴趣的是母女间互动的情感关系。然而这些小说家现在却觉得有点绝望,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书确实销路不好。要是让他们加点情节,他们又不乐意。
音乐想要鲜活,就必须被唱起来。不配歌词的旋律再好听也只是一支曲子。没有旋律,歌词则只是一首诗。
想要小说精彩,必须同时拥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和人物。你必须要明白无误地认识到这一点,否则你不必花时间读完本书。
作为情节至上的小说家,你必须认识到花工夫去塑造真实可感的人物至关重要。人物的重要性与间谍打入敌人老巢这样的情节不相上下。为了设计惊险的情节,你愿意花上好几天、好几个星期,不是吗?把同样的精力也花在塑造人物上吧,你会收获很多。
人物至上的小说家们,你们则要相信想出一些有趣的事情让你们的人物去完成,这并不意味着你就成了通俗文化的媚臣。设计一个令人满意的、紧凑的故事结构并不会流于程式化。如果你不肯花心思搭建故事框架,就没人乐意认识你的人物。有人物又有情节,你的故事就会轻快地跳跃且紧扣主线。
我知道你有长处也有不足。你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否则你不会拿起这本书。我很高兴你愿意行动起来对自己说:“好吧,这是我的弱项,我打算看看你怎么说。我是来学习的。” 本书《情节与人物:找到伟大小说的平衡点》的闪光点在于它为两类小说家提供指导。
人物至上的小说家将会发现,一个充实的情节结构会让她故事中的人物极大地丰满。她的人物将会在坚实的情节背景中得以完美呈现。而情节至上的小说家笔下将同时兼有生动可感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此找到创作的乐趣。她的情节因为令人难忘的人物发展而在读者内心深处得到深沉的回响。
啊,多好的事啊!
这本书也许无法掀起一场颠覆世界的革命,但它会让你的小说变得耐读、畅销。
关于我
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样的,反正要是我自己开始读一部非虚构的书,我很想知道写书的人是谁,他究竟有几斤几两竟敢冒充权威。如果我真正在意我阅读的这本书,我非要知道作者的资质不可。所以,我来说说我自己。
1994年我开始涉足出版业。当时我拿到人生中第一份出版合同,写一个关于技术恐怖小说的三部曲。写作完成后,我进入出版我的小说的公司任编辑。编辑工作一直做到2002年,我成为自由作家,拿到了第二份写作三部曲的合同,这次是写军事恐怖小说。
后来我到另外一家出版公司任职,在那里开设小说部门——特别针对科幻小说。其间我依然在独立写作,并与他们合作写一些非虚构的书。2005年,我来到第三家出版公司,负责小说出版部门。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对各种小说类型都来者不拒:历史小说、鸡仔小说、南方哥特式小说、警匪恐怖小说等等。但在内心深处我总是对怪诞的小说非常着迷。所以我尽力搜寻科幻小说和其他非主流的小说,我的事业即是建立在此,我编辑出版了一些非常畅销的推理型小说家的作品。(如果本书中使用的例子大多来自《星球大战》,而不是《呼啸山庄》,希望你们能原谅我!)
1999年,我参加了一个小说家研讨会,自那以后我就爱上了教授小说写作。我之前从没参加过研讨会,在那次研讨会上我讲授的内容是小说的连续性轨迹。那真是一次令人难以置信的体验,从那以后我就对小说欲罢不能了。
后来每年的小说家研讨会我都去授课。我在网上开办了一个小说写作技巧的每周专栏,并将上面的内容汇集成我的第一部写作书《写作基督小说的艺术与技巧》。我还开发了一些为写作提供帮助的产品,如交互系统“如何找到你的故事”和“情节至上型小说家如何塑造人物”。
现在你拿在手上的这本书,是我吸收并丰富了之前的成果,才建立起的一个全面的模型,以帮助你在丰满的人物和精彩的情节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
三幕剧
《情节与人物》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令人难忘的人物”带领你根据我的详尽的系统来创造现实可感的小说人物。第二部分“精彩的情节”告诉你如何让你的人物在精彩的情节中穿梭跳跃。第三部分“情节与人物”教你如何将人物与情节整合在一部小说里。
既然你已经知道了你属于哪类小说家,也许你想直接翻到你需要弥补或提高的部分。你当然可以这么做,但是我还是希望你将此书从头读到尾。这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每一条原则的建立都是基于前一条。要真正运用这些金科玉律,你需要完整地阅读。也许你在你本来已经擅长的领域还能看到有意思的东西,它也许可以让你更上一层楼。
幕布开启
欧文·伯林对那首让他一夜成名的歌曲做出过如下评论:“旋律让美国人和一部分欧洲人的脚后跟和肩膀动起来。歌词虽然有点傻,但一切都很对味。”
不论你是情节型小说家还是人物型小说家,你只拥有旋律。它确实可以让一些人的脚后跟和肩膀跟你律动。如果你仅仅满足于此,你的故事就永远唱不起来。你翻开这本书,说明你勇于改变现状。你愿意拥有另一半,而且你知道这并不容易,但你想要“一切都很对味”。
让我们开始制作一首完整的歌曲吧。
对于一个故事来说,什么更重要:吸引人的情节,还是鲜明的人物?文学导向的小说家强调以人物为基础,商业导向的小说家则强调以情节为基础。其实,最好的小说在这两方面都很强。杰夫·格尔克的《情节与人物(找到伟大小说的平衡点)》是一本案头指导书,帮你在创作时将这些关键的要素完美地结合起来。通过本书,你将学会:
·创造富有层次感的人物,他们有个性特征、自然特点以及身份背景
·开发人物的情感经历,与充满激情的事件联系起来
·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加快情节的推进
·将情节与人物无缝衔接起来,创作出吸引读者不停翻页阅读的作品
通过大量有益的例子和亲切的指导,本书剥开伟大小说创作的迷雾,教你掌握让人物充满生命力、让情节动力十足的有用工具。
《情节与人物(找到伟大小说的平衡点)》由杰夫·格尔克著,杰夫启发式的教学法将引领你从人物塑造开始,从寻找人物的“核心性格”到设计解开“心结”的“心路历程”,将“心路历程”外化就自然是情节,按照经典的“三幕式结构”(引入、故事核心、高潮和结局)来架构小说保准不会出错,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从人物到情节的完整创作。杰夫的语言具有那种正能量爆棚的美国人的乐观,他像带小朋友做游戏一样带你写作,告诉你现在该记笔记了,现在可以动笔了,不厌其烦地提醒你要注意的事项,将什么做到位才能进行下一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