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奇编著的《倪维斗传》以倪院士本人及其身边的中外师生口述史料、档案文献为依据,介绍了倪院士的成长经历、求学经历、奋斗经历及其人生感悟,并附有近百幅照片,希望广大读者以先生为楷模,求真务实,自强不息,心系祖国,奉献社会,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强大贡献力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倪维斗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奇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奇编著的《倪维斗传》以倪院士本人及其身边的中外师生口述史料、档案文献为依据,介绍了倪院士的成长经历、求学经历、奋斗经历及其人生感悟,并附有近百幅照片,希望广大读者以先生为楷模,求真务实,自强不息,心系祖国,奉献社会,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强大贡献力量。 内容推荐 倪维斗,动力机械工程专家。浙江省宁波市人,1932年出生于上海市。1957年毕业于苏联鲍曼高等工业学校(今俄罗斯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获工程师学位。1962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今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副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等职。倪维斗在复杂热力系统建模及动态特性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荣获国家教委(今中国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电力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70多人,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6部。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成长为出类拔萃的留洋归国学子,又从一名普通的清华大学教师成长为享誉中外的能源战略科学家,先生的人生经历可谓精彩纷呈、佳话频传。那么,这成功的背后融汇了多少不平凡的故事?这荣耀与光环的背后又饱含着怎样的艰辛?王奇希望把倪维斗先生口述的亲历采拾以及与先生相关联的所见、所闻、所言、所感汇集成《倪维斗传》,分为身世篇、留苏篇、历练篇、专业篇、家庭篇、感言篇、附录七个部分介绍给读者,想必会激励更多的人们学习先生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积跬步而致千里,聚滴水而成江河,齐心协力、共同肩负起中华民族脊梁的大任。 目录 导言 身世篇 “千里”奔波 商业世家 求学探索 跨海访日 “牛刀”初试 择机拆厂内迁 运输抗日 重振旗鼓 承盘义利 义利迁京 “五反”倾囊 经受考验 留苏篇 偶然机遇 “鲍曼”记忆 “加工”记忆 真挚情谊 留苏情结 苏联专家 历练篇 全民炼“钢” “文革”印象 鲤鱼洲记 “开门办学” 野营拉练 唐山考验 专业篇 问心无愧 胜地慰藉 成绩斐然 宏观战略 “煤为基础” 风力资源 持续战略 自然一和谐 系统整合 家庭篇 婚姻一夫人 岳父张任 清华情结 任重道远 感言篇 告慰前辈 团队精神 育人一做人 桃李芬芳 两岸情缘 坚持不懈 附录 一、倪维斗大事年表 二、倪维斗主要著述目录 三、倪维斗所从事的专业(燃气轮机——动力机械及工程)发展简史 四、倪维斗亲历的一段特殊历史的记忆 五、倪维斗的重要学术视点 六、倪维斗及其同行专家致国家领导人的建议 七、倪维斗教育观点拾零及其后生的记忆 后记 试读章节 “牛刀”初试 倪家玺在沪江大学化学系读书时,有几个同窗好友徐肇和、马任全、陆宗贤、王敬业等,他们在刘湛恩校长所提倡的“课余服务,学以致用”的口号的鼓舞下,1930年初,以学到的化工基础知识,每人拿出100银元,在上海武定路紫阳里办了一个小型实验性的大华实业社,利用假日和课余时间,大家动手,研制简易的化工产品。如爽身粉、留兰香牙膏、去污粉及墨水等。这些产品原是试验性的课余副业,但由于制作认真,采料精细,工艺优良,装潢新颖,尤其是他们的推销渠道优越,通过同学中的各大公司董事长、董事和经理的子弟,打入了永安、先施、新新等大百货公司经销,再加上善于做广告,不久销路大增,生产范围逐渐扩大。其中留兰香牙膏受到用户欢迎。留兰香牙膏是倪家玺创制的,配方参考美国系带牌和固龄玉牙膏原方,在沪江化学实验室与同学反复试验获得成功。他所以采用留兰香香精,是鉴于当时学生中爱好运动的人,都咀嚼口香糖(亦称留兰香糖)以提神解乏,遂试以这种香料配制牙膏,认为必受用户欢迎。当时这种香精是从法国进口的,后经化验,所谓留兰香,原来是从箭型薄荷中提炼出来的。这种箭型薄荷,中国沪郊各县野生的很多,尤以太仓县生产的质量最优,遂大量收购,进行提炼,果然成功,这使得大华实业社的留兰香牙膏成为真正的国货,成本也大大降低。1931年大学毕业后,他以全部精力主持大华实业社业务:改进经营管理,提高技术,保证质量;增加设备,培训职工;注意信息,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上长期刊登广告。此外,为了鼓励发明创造,实施“商誉奖”,每支牙膏提取二厘商誉金,为数不多,积累可观。大华原始资本虽小,但股东们家庭都很富有。殷实而宽广的社会关系是他们有力的后盾。他们精诚合作。团结互助,长袖善舞,周转裕如,一两年后就在日用化工业中脱颖而出。他们还雄心勃勃地积累资金,选送有培养前途的青年职工去大学深造。工厂很快由手工业生产变为机器生产。成为国货业著名的上海机制工厂联合会成员。 正当留兰香牙膏受到社会欢迎、销路大开的时候,一天,倪家玺忽然接到法院传票,美国留兰香口香糖公司向法院控诉大华实业社冒用他们品牌,要求赔偿损失并禁止留兰香牙膏继续制售。大华实业社不得不聘请律师应诉。在法庭辩论中,大华申诉的理由是,留兰香是箭型薄荷提炼的香精的通用名称,不能作为原告专用商标;口香糖是食品,牙膏是口腔卫生用品,虽原料中有相同香料,但终究是两种不同性质、不同效用的商品,因此原告没有理由禁止他人在不同商品上使用“留兰香”名称。大华在答辩书中还反复强调:“此端一开,则法国‘三星白兰地’就可禁止中国‘三星蚊香’生产;美国的‘三角牌甘油’就要禁止中国三友实业社‘三角牌毛巾’的制售,如此等等,岂不造成市场混乱,扼杀民族工业。”辩词有力,举例确切,大华胜诉。当时,留兰香牙膏因涉讼的消息散布,引起社会注意,不仅在沪埠畅销,而且大量行销外地、港澳和东南亚一带,如荷属东印度,以及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商埠均有销售,获利甚丰,影响很大。美国口香糖公司在沪代理人英籍律师而于初审失败,反而使大华留兰香牙膏声名鹊起,而恼羞成怒,唆使美商利用治外法权,进行多方活动,迫使法院在二审中变更原判,使美商胜诉。当时司法使用三级三审制,大华实业社力张正义,向高等法院上诉,并吁请舆论界主持公道。上海机联会和市商会也进行声援,各地报纸和刊物发表了不少有利于大华的评议文章,主持正义。最终,高等法院维持初审原判。这场官司打了两年,倪家玺等人耗费了不少精力,但也明了了不少处世之道;留兰香牙膏却因此成为市场热门货,长了国货厂商的志气,抑制了洋商威风。 择机拆厂内迁 1933年3月,日寇攻占热河省会承德,并向长城各口进攻。遭到中国驻军和关内外义勇军奋起抗击。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倪家玺回顾数年来既羁于业务,又陷于讼事,虽未因此而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志消沉,但长期脱离集体救亡斗争,不无“髀骸复生”之感。他很快加入了职业界救国会,同时又会同上海童子军理事会筹组“战时服务团”,并加紧战时服务训练,做必要的准备。他被选为上海童子军团总团副团长,当时志愿参加的团员近四万人,成为一支有组织、有纪律、有文化的爱国青年救亡运动的庞大队伍。 1937年7月7日爆发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开始了。上海形势紧张,爱国民族工商界在颜耀秋、胡厥文等带领下实行工厂内迁,支援抗战。8月间成立了上海工厂联合迁移委员会。动员五金、机械、冶炼、化学、橡胶等主要的军需民用行业积极行动起来,由南京资源委员会拨款资助迁移费用,拆厂内迁。大华实业社生产化学日用品,属民需日用品,不在必须拆迁之列。但倪家玺一面布置战时服务工作,一面又安排职工和同事们日以继夜地抢拆机器,同其他厂家一起装船内迁。1937年8月13日。日军由租界向闸北进攻,淞沪抗战正式开始。倪家玺无暇顾及自己的工厂,会同上海童子军总团其他负责人,联合上海各大学抗日联合会、各界人民救亡协会、上海基督教难民救济委员会等团体,安排由战区退入租界的大批难民,设立收容所、解决难民食宿、卫生和维持秩序等。他还亲自参加运输支前工作,不分昼夜地驾车运送物资和伤员,置自身安危于度外。 中国军队西撤后,大批参加前线服务的童子军随军撤退。上海童子军团理事会决议派倪家玺等四人组成代表团。乘美轮去香港转广州而后去武汉,收容安排各地散落队员。当时兵荒马乱,由沪随军撤退的童子军已有万余团员编入军队的后勤部队,尚有大批西撤的团员陆续到达汉口,由四代表分别与各方面联系,安排在各战区做后勤工作;对有的较年幼的队员,四代表受他们家长委托,资遣回沪,其后又在重庆曾家岩开设上海难民中学,收容队员进行培训深造,使他们投入全民持久抗战的伟大斗争。 P29-31 序言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剧变、民族复兴,推翻了帝制,肇始了共和,击败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18年内战、8年抗日和3年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国立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4个研究机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构的开始。20年后,1948年3月26日遴选出8l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骨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名各类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业的骨千力量。高等学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人。到21世纪初,大学有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人,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最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比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任重路远,还需要有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无止境,社会无终态。欲把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必须接续培养造就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服膺接力,担当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宋健 后记 从2000年着手做倪先生电视文献资料片《远方纪程——追寻留苏学子的足迹》时起,到2007年承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计划项目:《20世纪中国口述科学史——倪维斗院士访谈录》,再到本次将倪先生口述史料及其相关材料汇编成书。前后历经十年的光阴。其间,项目参与者除编者本人外,还包括留俄学子周永东博士,清华大学吴昌盛博士,冯永亮博士和清华大学电视台陈鹏翔、陈淑玲等同仁,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组全体成员不仅一次次地被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更重要的是,通过一次次地与先生共享其人生经历回眸,激发了我们要以先生为楷模,求真务实,自强不息,心系祖国,携手伟业,奉献社会的情怀。 十余年来,除了倪先生本人之外,我们还先后拜谒了数十位曾与先生有过交往的中外人士,得到了俄罗斯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领导和师生们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帮助,清华大学中俄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胡显章教授为项目组首次赴俄提供了经费支持,还时常关心项目的进展情况,俄罗斯朋友不辞辛劳地帮助查找珍贵的档案资料……这些都是我们工作步步深入的重要基础,在此,我谨代表项目组全体成员对所有关心和支持本项目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因本项目持续时间较长,文字整理工作均根据被访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场景口述史料集合编撰而成,其中会有一些遗漏和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俗语道:无巧不成书。编者与倪先生的相识是在24年前的国庆佳节期间,而当这一令人记忆犹新的人生掠影步入25周年纪念——2012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将是先生80华诞寿辰之时,四分之一世纪,弹指一挥间!值此良辰即将到来之际,项目组全体成员向先生呈书以礼,千言万语汇聚成大家发自心底的真诚祝福:恭祝先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发挥出更多的光和热! 编者 2012年元月于清华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