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忽必烈说/长篇历史小说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邓海南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个真实的人物,一部浓缩的元史。

要大致了解一个朝代,最好的办法是首先了解它的开国皇帝。正像嬴政之于秦、刘邦之于汉、李世民之于唐、朱元璋之于明——忽必烈这个人物,是我们打开元朝这扇历史之门的钥匙。

《忽必烈说》是作者邓海南个性化历史叙事的一个尝试——以忽必烈的第一人称来讲述他的爷爷成吉思汗、他的父亲拖雷、他的长兄蒙哥汗,以及他本人的故事——一个并不被族人看好的普通蒙古王子,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曲折,最终成为蒙古大汗和中国皇帝,并建立了一个横跨亚欧的世界帝国的故事。

这个人的经历,就是他那个时代的缩影。

内容推荐

邓海南创作的《忽必烈说》是一部长篇小说。说起中国的历史,唐宋元明清,元朝是能够堂堂正正之地排入中国朝代谱系的一个大一统国家。但是对于非历史专业的中国人来说,元朝因为其延续时间远短于唐朝、宋朝和明朝,离现今的距离又远于清朝,再加上它皇帝是蒙古人而不是汉人,所以是最不为国人熟悉的一个朝代。而要大致了解一个朝代,最好的办法是首先了解它的开国皇帝。正像嬴政之于秦、刘邦之于汉、李世民之于唐、朱元璋之于明,忽必烈这个人物,是我们打开元朝这扇历史之门的钥匙。本书是作者个性化历史叙事的一个尝试,以忽必烈的第一人称来讲述他的爷爷成吉思汗、他的父亲拖雷、他的长兄蒙哥汗,以及他本人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并不被族人看好的普通蒙古王子,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曲折,最终成为蒙古大汗和中国皇帝,并建立了一个横跨亚、欧的世界帝国的故事。这个人的经历,就是他那个时代的缩影。而以简约的篇幅讲述这个人的故事,就是半部浓缩的元史。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我就是那个名叫忽必烈的蒙古人。

我的祖父是成吉思汗,在我出生前后的那个时代,几乎整个世界都在这个名字的威慑之下。

我出生在蒙古人的一个猪儿年(1215),在我出生的那一年,我的祖父率军攻克了金国的中都,那个时候,谁也不曾想到,四十五年后,我会把这个前金国的中都城改建成闻名世界的大都城,在那里成为蒙古人的大汗和元帝国的皇帝。

我的祖父从金国中都带回了大量的战利品,许多战利品在蒙古人的世界里是从未见到过的。在举族欢庆中,我的祖父见到了他刚刚出生的孙子。

在我母亲唆鲁禾帖尼的帐篷中,成吉思汗抱起了刚出生的孙儿端详良久,说道:"奇怪啊,我们的孩子都是火红色的,这个孩子为什么生得黑黝黝的呢?你们去找个好乳母来喂养他吧。"

于是,我被交给父亲拖雷的次妻撒鲁黑抚养。

如果说我的生母唆鲁禾帖尼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女人,那么我的乳母撒鲁黑则是世界上最善良的女人。因为我的父母要跟随我的祖父去四处打仗,我的童年,便是跟着我的乳母撒鲁黑在额嫩河边的蒙古草原上度过的。草原上最主要的两种动物是羊和马。羊是我们蒙古人的食物和财产,马是我们蒙古人的朋友和坐骑。我在羊群的滚动和马匹的奔跑中渐渐长大。

蓝天,白云,草原,还有草原上蜿蜒的河流,是我人生的底色。

兔儿年(1219)的时候我四岁,就在我和羊羔们一起戏耍的时候,我六十岁的祖父干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壮举,带着他的军队远行万里,西征花剌子模。蒙古大军开拔时,我抱着一只羊羔看着祖父远去的背影。那征服者的剽悍身影,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四年之后,胜利后的祖父踏上东归之路。然而东归之路是如此漫长,当他回到蒙古故地时,我已经十岁了。

祖父归来的日子,也是我和弟弟旭烈兀初猎的日子。那一天我射到了一只兔子,可刚刚八岁的旭烈兀却射杀了一只山羊。这说明,在打猎方面他比我强,后来他成了一个伟大的统帅,显然和他的这种天赋有关。按照蒙古人的习惯,小孩子第一次出猎时,长辈要在孩子大拇指上拭以血和油。祖父不顾长途征战万里跋涉的劳累,亲自为我们这一对初猎成功的嫡孙拭指。这次拭指仪式在我们两兄弟心中是永远难忘的,尤其是当我们两人分别成为第五任蒙古大汗和伊尔汗国大汗的时候,我们才真正领悟到当年拭指时祖父欲将其征服伟业薪火相传的心愿和寓意。

又两年之后,全蒙古的大汗成吉思汗病逝于征伐西夏的军帐之中。

于是我的父亲、成吉思汗的小儿子拖雷,便成了大蒙古国的监国者。按照蒙古人的习俗,我的父亲坐镇汗都、掌控着大汗留下的四大宫帐,并且拥有大汗遗留给他的大部分精悍兵马。但他并没有拥权自重,而是按照父汗的遗愿,在近三年的时间里筹划和组织了由各部落蒙古贵族参加的忽里台大会,忠诚地将他的三哥窝阔台推上了大汗的位置。作为旁观者,当时十四岁的我见识了那个向新任大汗效忠的场面:

摘冠,解腰带搭于肩上--这是蒙古人表示顺服的风俗。

而对新汗跪拜行君臣大礼,则是汉人表示效忠的礼仪。

我看见成吉思汗的老臣耶律楚材老泪纵横深感满意,他看到终于把草原汗国向礼仪之邦推进了一步,可以无愧于圣主成吉思汗的在天之灵了。

但是,父亲的忠诚和恭顺,并没有带给他应有的好运。多年以后,我从汉人的故事中读懂了一个成语:功高盖主!同样,作为旁观者,我也见证了那个也许让新任大汗心存疑惧的场面——P1-3

序言

一九七五年的元旦,是我在地理上离蒙古最近的时候。

那时候我是宁夏独立师一团二连的战士,因为学习写作并开始发表一些诗作,得到了一个到中蒙边界的边防部队去体验生活的机会。那一天的晚餐吃的是蒙古方式的手把羊肉,大行军锅,锅底烧的是戈壁上的梭梭柴,锅中煮的是剁成大块的羊肉,每一块都有军用水壶那么大。一种美味给人最深刻印象的只有一次,此后我又许多次吃过手把羊肉,但再也无法与那次相比。后来我想,成吉思汗的骑兵就是吃着这种大块羊肉在亚欧大陆上纵横驰骋的,你很难想象吃米饭的军队能做出那样的壮举。

以手把羊肉招待我们的那个连队的驻扎地名叫银根,距中国与蒙古的边界线只有几公里。很多年后我翻开地图寻找这个地方,它应该就在中国北部连界线正中最凹陷处。时间的变化在地图上也显示了出来,我当兵的时候银根属阿拉善左旗,阿左旗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旗,当时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管辖。那时候从贺兰山往北这一大片地方比原来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面积还要大。但是后来的地图上,阿左旗重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了,我只好把地图翻到内蒙古那一页,仔细找了一遍,竟然没有银根这个地名。难道地图也像人的记忆一样会把一个相隔久远的地方给忘掉吗?我不甘心,又仔仔细细地搜索了一遍,在我觉得应该是银根的那个位置上,却是三个完全不同的字:昆都仑。我断定这个昆都仑就是银根,因为它的左边是公古赖,右边是巴音戈壁。休眠的记忆细胞开始苏醒,公古赖的左边是阿拉善右旗的巴丹吉林沙漠,巴音戈壁的右边是杭锦后旗,那里有古代烽烟迭起的狼山。历史曾经划给宁夏一块拥有国境线的土地,而我这个宁夏独立师的士兵也因此拥有了一段与国境线有关的经历。现在,阿左旗早已脱离宁夏,独立师的建制也已在百万大裁军的举动中撤销,我所拥有的,只是对那一段岁月的记忆了。记忆如烟,你不抓住它,便很可能飘散掉。

我不甘心银根这个地名就此消失,又找了几个不同版本的地图,果然在昆都仑这个地名旁边找到了一个括号,在括号里面是两个很小的字:银根。银根,这是一把落在厚厚的灰尘里的钥匙,找到它,就可以开启返回过去的厚门了。那么那一次边境之行留给我的除了关食记忆——热腾腾的手把羊肉外,还有什么呢?当然是那时的冷战气氛,因为地处边境线上,冷战的气氛就格外浓。

那时候中苏两国的关系剑拔弩张,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苏联在边境上陈兵百万,当然是亡我之心不死。重要的边境流血武装冲突,已经在公鸡头和公鸡尾巴上各发生过一次。公鸡头上指的是东北的珍宝岛事件,公鸡尾巴指的是新疆的铁列克提事件。而银根的位置在公鸡背上,因为中国的地图是一只公鸡。

其实中国原来的版图是一片秋海棠叶子,新疆的喀什和慕士塔格山是秋海棠叶片的尖顶,叶柄那儿凹进去的地方就是天津和渤海湾,从西南到华南和从西北到东北那两条有些起伏的大弧线是秋海棠叶子两边的边缘,而使中国变成公鸡般模样的就是独立出去的蒙古。它被紧紧地夹在中国和苏联这两个大国之间,要保持中立是相当困难的,只能倒向更强大的那一边,与苏为盟,与中为敌。

从地图上看,苏联确实是一个十分庞大可畏的国家,它的幅员实在是太辽阔了,横跨了十二个时区,几乎占了地球经度的一半,巨大的身躯趴在整个亚洲半个欧洲和半个太平洋之上,背上驮着北冰洋,把它叫作北极熊是再形象不过了。那么蒙古夹在中国和苏联中间像个什么呢?一个陕西兵说:“他妈的真像个饺子。”过了一会儿,他补充道,“不是你们南方人包的那种花哨饺子,是我们陕西人用两手虎口捏出来的饺子。”他又补充道,“羊肉饺子。”

蒙古位于亚洲中部,面积一百五十六万六千五百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也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之一。境内大部分地区为山地和高原,南部是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一的戈壁。典型的大陆性高寒气候,夏季短而热,冬季长而严寒且有暴风雪。它东南西与中国为邻,北邻苏联。自蒙古从中国独立出去开始,他们就听苏联人的,靠苏联人而存在。

除了像陕西人捏的羊肉饺子外,那时候我说它还像一样东西,像一张弓,特别是和中国接壤的这一部分,那弧形正好像一张弓的背。而和苏联接壤的那一边,你可以想象为一条弓弦,那张弓是由苏联人握在手里的,在他们认为需要的时候很可能就会用这张弓放出箭来,而且蒙古人本身就是一个善于射箭的民族。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蒙古人,他们自己是不敢向中国射箭的,顶多被苏联当个弓使使,弓拉在那儿,想松也不敢松,想射也不敢射,其实也很难受。

历史上推数个世纪,在成吉思汗时代,谁敢把蒙古人当饺子看?那时候的蒙古人是擀面杖,亚洲欧洲满世界都是被他们擀得服服帖帖的面皮子,说包饺子就包饺子,说包包子就包包子,说下面条就下面条,谁拿他们也没办法。连中国的皇帝也让蒙古人当去了,这个皇帝就是忽必烈。

但是一九七五年还是一个战士的我对忽必烈没什么感觉,有感觉的是另一个蒙古人,一个蒙古军队中的边防站站长。这个蒙古边防站长在边境线上工作了二十几年,终于得到提升要回首都乌兰巴托了,二十多年的边防生活,使他对这个边境线充满了感情,在离任之前,他开着苏制的嗄斯六九对他的防区进行最后一次巡行,但是很不幸,那里的国境线只是一片戈壁滩,没什么明显标志,他不小心越界了;更为不幸的是,当被中国的边防巡逻队发现时,他的那辆嗄斯六九抛锚熄火了,于是他成了俘虏,被中国一方关押了很久。这个蒙古边防站长最后结局如何?我早已忘记了。但是有一个细节却留在了脑中:

中国军人对他进行了多次审问,希望得到对方的军事情报,他始终守口如瓶。但有一天,他忽然对中方审问人员说:“我要告诉你一个重大的军事机密,但我要在你耳边悄悄地说。”

中方人员大喜,兴冲冲凑了过去,可听到的却是——

“我要告诉你的这个重大秘密啊,就是——我们蒙古啊,没有海军!”

当时我听了这个小故事大笑,蒙古这样一个内陆国家当然没有海军。

但蒙古人曾经可是有海军的。

在忽必烈当蒙古大汗和中国皇帝的时代,蒙古人的版图大到了横跨欧亚大陆,它不仅拥有长长的海岸线,还拥有强大的海军。只是蒙古人毕竞是马背上的民族,驾船打仗的本领远不能和骑马打仗相比,几次跨海远征日本,终以失败告终。如果蒙古军队的海战也如陆战那么成功,那么以后的世界历史和世界格局,都将是另一个样子了。

经过数个世纪的历史变迁,当年席卷大陆的蒙古收缩为中国的北方边地,然后一部分在苏联人的操纵下独立成了一只“羊肉饺子”。而蒙古人的形象,也从成吉思汗时代的快马弯刀血腥杀伐的凶猛战士,变成了手持套马杆徜徉在草原上,拉着马头琴,以奶茶羊肉热情待客的平和牧民。

那个蒙古边防站长的故事,我一直没有忘记,后来以它为种子,种出了一个中篇小说,名叫《莫格尔少校》。这是我写的第一个蒙古人的故事。

因为有制片方约我写以忽必烈为主人公的电视剧,我开始再次接近蒙古和蒙古人。写历史剧,首先要做的当然是历史功课,这次是从历史上的时间和历史上的人物走近蒙古。围绕这个主题,我读了厚厚一大摞有关的书籍,补了一下中国历史中元朝的这一课。后来电视剧的事,因制片方资金问题搁浅,但我读下来的那么多关于蒙古的感受,关于蒙古人的感情,不能让它像手把羊肉一样消化在胃肠里,于是便借忽必烈之口,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就是这一本《忽必烈说》。

作者

2014年5月·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3: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