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谓“修己安人”?
——从师徒间的一场问答谈起
人应该如何实现自我?在儒家那里,他们强调的是一种自我的内外之“圆成”,就是既实现了个体自我内在的超越进步,又实现了外在社会整体的和谐有序,这是自孔子以来的儒者所一以贯之的思想,被概括为“修己安人”。
“修己安人”的提出来自于孔子和弟子子路的一段关于如何是“君子”的问答: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这一问答意涵丰富,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儒家修身之学的诸多内容,需要我们细细体会。
首先人们会问:作为一种实现自我的修身之学,它所要成就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孔子曾告诫他的学生子夏说:“你应该做一名君子儒,而不要成为一名小人儒。”这不仅是对子夏一个人的鼓励和要求,更是对孔门弟子及其后来儒者的殷切期望,所以子路便以成为儒门中的君子来要求自己。成为君子,这是儒家修身主张所要实现的目标,子路问君子正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了这一点。
所以在明了这一目标之后,必然就要问如何才能够成就君子,事实上也正是所有有志于君子的人想向孔子请教的问题。如何是君子?面对子路之问,孔子回答说“修己以敬”,意思是说修养自己,在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等方面都要保持严肃恭敬、认真对待的态度。朱熹在解读这一段问答时说:“‘修己以敬’,夫子之言至矣尽矣,而子路少之。”也就是说,在朱熹看来,孔子说“修己以敬”本身就已经完整地告诉了子路什么是君子以及如何成为君子,但是子路没有真正领会,所以就有了“难道就是这样吗”的进一步追问。孔子便循循善诱,告诉子路,修养自己从而使自己周围的人能够安乐,进而能够使所有的人都获得安乐,这便是君子。从修己、安人到安百姓,层层递进中,孔子告诉了我们成就君子应该遵循的基本途径,事实上这也就是《大学》中所概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之道”,这是古人为学的阶梯次序,孔子在这里告诉了我们一个君子成就自我需要遵循的简明公式。其中,修己是安人的开始,更是安人的基础,而安人则是修己的外在诉求和客观实现。
2.学着认识自己
公式虽然简单,但每一步的实现却不容易。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使所有人得到安乐,连尧舜这样的圣王也不容易做到,更何况一般人。因此,对于我们这些立志要通过修己安人的途径而实现圆满自我的修行者而言,知道修行的途径固然重要,但如何能在这条修行的道路上坚持下去,不放弃自己的坚守则更加难能可贵。所以,关键在于一个“学”字,孔子就非常强调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论语》首章即讲“学而时习之”的为学精神,而孔子的一生,也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一生。他好学、乐学,正如他自己说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学习与他的生命相始终。受孔子教诲,孔门后学都以刻苦学习作为实现修己安人理想的必要态度,孟子如是,荀子亦如是。如荀子其书首先即作《劝学》一篇,提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观点,劝勉人们勤奋学习,不可堕止。
历代儒者中往往不乏刻苦学习的典范,明代大儒王阳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据说有一天,王阳明从书上看到了“格物致知”这句话,谈到了从研究客观事物当中能够获取知识的观点。于是王阳明就想通过“格”竹子来弄明白竹子的道理,从而获得关于竹子的生长规律等知识。在王阳明的书院里正好有一片翠绿的竹林,于是他便坐在竹林前静静地看着竹子,神情专注,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竹子,一定要搞清楚竹子是怎么回事。如是过了一天、两天、三天……直到第六天,他一动不动,看得脸色苍白,摇摇欲坠,家人劝他回屋休息,都被他拒绝。到了第七天,王阳明终于病倒了。虽然到最后他也没有悟通竹子的道理,但却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于事事物物上追求具体的知识是错误的,知识不能从研究客观事物中得来。他断言,万事万物之理不在于吾心之外,而在于吾心之中,格物致知的工夫需要从人心上做,“心明便是天理”,反对朱熹理学的“支离事业”,倡导易简工夫的心学。可见,发愤忘食的好学精神是古今如一的。
然而学习也不是无目的的,“学而不思则罔”,我们需要明确学习的目标。对于儒家来说,所谓“学”,简单地说就是学做人。而要学做人,首先就要认识人,因为在儒者看来,人是所有生命中最尊贵的。荀子就这样说过:“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意思是说,水和火是气构成的,但是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但是没有智慧;动物有智慧但是不讲仁义道德;人则是由气构成,有生命,有智慧,也讲仁义道德,所以是天地间最尊贵的。《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后,有人向他禀报,孔子急问“伤人没有”,而不问马,可见孔子就是讲天地之间人为贵的。正因为儒者把人看作是最可贵者,所以孔子才说不害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而害怕自己不知道人。这里的“人”,既指自己,也指别人。
按照儒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原则,认识了自我也就认识了全体,所以,“认识你自己”,便是全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践修己安人思想的出发点。
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