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华夏上古神系(上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朱大可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始于埃及的贸易路线,还有一个重要的东部延伸,通往东亚的核心地带。该通道是更为“寂静的”一种,因为几乎没有任何学者留意到它的存在。我将其命名为“喜马拉雅秘道”。它从印度北部翻越喜马拉雅山麓,在古象雄国(今西藏阿里地区)停留和中转,然后继续向东穿行,经今天的青海省,抵达富庶的成都平原一一古蜀国,从那里支撑起一个强大的广汉/金沙文明。从已经发现的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大量齿货贝和象牙,其中的贝壳大多来自印度洋深海水域,仿佛是一堆被幽闭的异邦记忆。

印度东北边陲城市萨蒂亚(Sadiya)到四川西昌的直线距离,仅有500公里之遥,相当于北京到青岛的直线距离,从不丹首都廷布(Thimphu)出发则更近。如果没有高峻的山脉阻隔,这将是一条令人愉悦的旅行路线。公元前2500年“三星堆王国”崛起的时候,在空气稀薄的“世界屋脊”上,在由成都通往印度的通道上,穹部落(Khiang),这个由西羌人组成的民族,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其具体的作为,目前尚无法找到足够证据。到了公元前1000年,在穹部落的基础上,崛起了一个土地辽阔的王国(或叫“酋邦”)一一象雄(Zhungzhag)。

意大利藏学家杜齐认为,在吐蕃帝国建立之前,象雄曾是一个高原超级大国,它与喜马拉雅山接界,很可能控制了拉达克,并向西延伸到巴提尔斯坦(今巴基斯坦)及和阗,甚至把势力扩展到羌塘高原,其疆域包含伊朗和新疆(里象雄)、西藏全境(中象雄)和青海(外象雄)等。

更值得注意的是,象雄的精神中心冈仁波齐峰和玛旁雍错,就是汉人传言的西王母居所(昆仑之丘和瑶池)。这记载最早出现于《山海经》。如果《山海经》部分章节的成书年代在战国时期,那么在公元前600年左右,穹或象雄已是一个重要的次文明堡垒,信奉琼鸟图腾,并因这种巨鸟而与印度、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密切相连。毫无疑问,它的这种神学地位,必然跟其政治和经济力量对应。它从一个侧面,证明象雄是波斯和印度跟东亚勾连的重要中转地。它跟印度的交通,取决于喜马拉雅山的若干山口,其输出的贸易清单,包括自产的麝香、宝石(如猫眼)、亚宝石(如青金石和玉石)与黄金,而转运的清单,则包括来自成都的丝绸、蜀布、邛竹杖和盐巴。自从周穆王把丝绸献给象雄女王,这种柔软高贵的织物,就成为象雄的重要贸易输入对象。

印度还有另一条路径通往成都,那就是避开过于险恶的喜马拉雅山,向东经缅甸进入中国云南,并向北经大凉山抵达成都平原。成都是滇缅小道的唯一终点。这条道路无疑更为安全和快捷,古称“蜀身毒道”,后人视为“南方丝绸之路”。总长度为2000公里。但远在汉唐丝绸贸易之前,这条物流道路就已被发现和启用,在漫长的岁月中,支撑着上古的器物和神话的双重交流。在古象雄国覆灭之后,喜马拉雅小道遭到绝断,滇缅小道才成为唯一通道。云南楚雄、大理、昆明、曲靖和四川凉山等地均有齿货贝出土,但时间都显著晚于三星堆文明,表明三星堆的海贝,并非经云南输入,而是另有通道,毫无疑问,这通道就是湮灭于历史缝隙中的喜马拉雅小道。

到了公元1世纪,印度似乎已经开辟出了第三条直达中国北方的海上航路,它从恒河口起始,向东达到金洲(今苏门答腊或马来群岛),然后沿海岸折向北方,在山东一带登陆,再由陆路向西,进入“秦帝国”的幽秘疆域。

从希腊经土耳其、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北印度到成都或西安,长达l万公里的贸易长征,制造出一个神奇王国的传说,那就是“赛里斯”(Seres),它一直被认为是指以中原政权为主体的古代中国,但实际上却仅指古蜀国的产品“丝”(上古音[slu])而已,所以“赛里斯”可以被直译为“丝人”或“丝国”。在上古时代,只有这个小王国以全民总动员的方式,制造、经销和出口丝绸产品,它的国王的名字叫蚕丛一一意思是“蚕虫成堆的地方”,而国名“蜀”的汉字,更是对蚕的造型的直接描绘一一夸大的头部加上卷曲的身躯。秾丽的蚕虫美学,起始于这种比较笨拙的甲骨文/金文演示。

公元1000年左右。著名的唐朝诗人刘禹锡这样描述当时成都流江沿岸濯锦的盛大场面:春天的流江两岸云集了无数美女,春天的风吹拂着水浪,她们用玉手洗濯新出的锦缎,红色的“鸳鸯锦”映红了整个江面,犹如灿烂的晚霞。这是蜀锦制造业长期繁荣的一条文学证据。而早在公元前1000年,这种成都丝绸就已出现于近年发现的埃及第21王朝的木乃伊身上。公元前8世纪,它还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的《旧约》之《阿摩司书》《以西结书》和《以赛亚书》里。基于斯基泰人(印度人称其为塞人Saka)所扮演的丝绸转口贸易商的角色,所以外部世界对其的称谓,也多冠以“S”起首的音素标记。

P152-155

后记

《华夏上古神系》为朱大可先生耗费20多年的研究成果。全书以跨文化的全球视野,运用多种学科工具,独辟蹊径地探研中国上古文化和神话的起源,发现并证明,全球各地的上古宗教/神话均起源于非洲,这是继美国学者发现全球智人源于非洲、新西兰学者发现全球语言源于非洲之后,第三个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贡献,有助于修正人类文化起源的传统观点,向西方主流人文阐述体系注入“中国元素”。

书中论证女娲、盘古、西王母等上古大神的“外来身份”,提出道家思想原型来自印度,墨家思想原型来自希伯来,秦帝国的制度原型来自波斯等,揭示中国先秦神话是“亚洲文化共同体”的结晶。

作者认为,高度开放和博采众长,是华夏文化精神的伟大本性,也是其卓立于世界文明之巅的主因。这些观点颠覆晚清以来的学界定见,为认识华夏文化的开放性特征、传承本土历史传统、推动中国文化的未来复兴,提供了富有卓见的启示,可视为1949年以来中国学术的重大收获。

在“国学”和“民俗学”普遍兴盛的当下,如果没有对上古神话的透彻了解,就无法洞悉先秦哲学的真相,进而探明中国文化精神的本源,并为中国文化的未来复苏与改造,以及“二十一世纪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提供一份建设性的学术卷宗。

然而,中国上古神系的梳理,却是一种费力而低效的事务。本书的目标,是试图越过历史叙事的铁幕,以一种跨文化空间的视野,借助全球文明的光亮,去探明中国神话的初始轮廓,而鉴于上古典籍的多次燔毁,以及两汉篡经运动制造的学术迷津,任何针对中国神话的研究,势必会引发更强烈的挫败感。人的穿越式触摸,只能抵达早期第二代神话的时段,而其中20位神祇的拼图式肖像,也只能停留在粗线条的素描阶段。

毫无疑问,上古神话研究不应是单个学人的自闭式书写。旧神话的解放,以及新神话秩序的建立,完全取决于宗教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也即取决于世人对精神生活的渴望,以及知识界寻求真相和真理的共同勇气。

本书的写作,可谓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早在20多年前,我便发现了全球神名音素的同一化现象,并就此着手对上古神话的探究,其中的部分观点.写入《禹:中国民族精神的话语起源》(原载《戏剧艺术》1994年1月号)一文,但因出国旅居和其后对当代大众文化的介入,这项计划被反复打断,但最终在20年之后,在当代生物学成果的鼓舞下,以近50万字的篇幅,形成一个极为粗陋的学术文本,记录了关于中国神话起源的主要心得。这部书的写作,消耗了大量智力和体力,以致我在本书完成之后,几乎变成一个身体虚弱的“病夫”。

跟《流氓的盛宴》之类的思想笔记不同,这是我的首部“一本正经的学术专著”,它迫使我放弃固有的语体风格,转而采用大量引文与注释,以迎合某种“学术游戏规则”。尽管神话、文学、文化哲学和符号学,是一种固执的个人偏好.但“史学”、“语言学”和“中国哲学”,均非我的“本职专业”;书中的第二章,也只是对现有生物学和人类学成果的笨拙转述而已。这种界别矛盾,是本书问題成堆的主要原因;其中所含的诸多谬误与不妥之处,只能在听取读者意见之后,于修订版中加以校正了。就我而言,写作是一种遗憾的技艺,并且还是一次重新归零的实验与探险。

本书撰写和编辑过程,得到了朱大可工作室团队的充分协助.第一、二章有关上古语音学的论述,亦蒙上海师大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王弘志副教授加以校订。青年画家林伟斌在我的学术指导下,画出一批实验性神像,为上古神像谱系的绘制,做了含带其个人趣味的造型探索。就在本书行将出版之际,承蒙杰出青年画家赵闯加盟本书的图像创作,以我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以其天才性手笔,在短时间内,绘制出三幅精妙的女神像作品,为本书增添了视觉光辉。

这些年来,“朗天”持续地、毫无索求地赞助研究工作,成为我写作生涯里的一项重要支撑,如果没有此类援助,艰难的学术苦行将难以为继。有才先生为本团队的神话研究、嘉玲女士为本书的英文翻译,亦提供了极为慷慨的无偿资助。我亦要借此机会,再次向这几位朋友表达崇高的敬意。这种来自民间资本的善行,无疑是推动中国文化未来复兴的重要力量。

东方出版社总编辑许剑秋先生及其编辑团队,对本书的写作和出版,给予极大的鼓励与支持,在一个以“畅销”为出版标准的时代,这种“严重亏本”的纯学术著作,通常极难获得出版方的倾力支持。对此我唯有借“后记”之隅,向东方的朋友们致以深切的谢意。

朱大可记于上海寓中

2014年2月14日元宵节

目录

上卷

绪论 破碎的神系

 第一节 《山海经》启示录

 第二节 第一代神话和第二代神话

 第三节 原型、镜像和变异

 第四节 中国神话研究的学术轮廓

 第五节 庸俗历史主义的神话解读

第一章 创始点效应和神话学逻辑

 第一节 华夏种族的非洲起源

 第二节 世界语言的非洲起源

 第三节 世界神话的非洲起源

第二章 来自非洲的巴别神系

 第一节 寻找神名音素标记

 第二节 向最高神致敬

 第三节 三大元素神(三元神):水神、地神和日神

 第四节 次级元素神的家族

 第五节 始祖神的诞生

 第六节 妖灵的统治

 第七节 神坛下的祭司与巫师

 第八节 人文英雄归来

第三章 贸易、移民与杂交的传奇

 第一节 后智人时代的世界贸易体系

 第二节 西亚移民:东亚的新主人

 第三节 传说中的神圣发明

第四章 东亚文明的四种原型

 第一节 美索不达米亚导师

 第二节 近邻印度的文化赞助

 第三节 来自埃兰和波斯的馈礼

 第四节 在墨翟和拉比之间

第五章 大移迁时代的新旧图腾

 第一节 “燧人氏”的玩火游戏

 第二节 定居时代的大母神统治

 第三节 最古老的龙蛇崇拜

下卷

第六章 黄河酋邦的多元神学

 第一节 洪水包围下的酋邦世界

 第二节 列山氏及其炎神的来历

 第三节 月氏虞酋邦的诸神们

 第四节 埃兰夏的异乡神

第七章 长江流域的神徽与权杖

 第一节 良渚酋邦:神徽与玉琮

 第二节 广汉王国:眼睛巫术、生命树和权杖

第八章 在殷商王朝的神庙里

 第一节 东亚帝国的占卜事务

 第二节 东亚民族的感生神话

 第三节 “帝”与“天”的档案解密

 第四节 舜,一个被严重误读的日神

 第五节 揭开“冥”的神秘面纱

 第六节 萨满与麻葛:从巫师到祭司

第九章 轴心时代的帝国神话

 第一节 帝国的政治空间危机

 第二节 天雨神伏羲的历史使命

 第三节 大水神女娲的血缘地图

 第四节 在日神帝俊统治的时代

 第五节 月神嫦娥的飞天传奇

 第六节 火神的最高代表祝融

 第七节 风神飞廉和风神主子

 第八节 医药女神西王母

 第九节 开天辟地的大神盘古

第十章 血姻政治和祖先崇拜

 第一节 神话的历史化:民族国家主体意识的诞生

 第二节 民族主神之“轩辕黄帝”

 第三节 新帝谱和第二代神话的终结

附录一 简明中国上古神谱

附录二 本书符号、体例及引用

后记

内容推荐

朱大可著的《华夏上古神系》以跨文化的全球视野,运用多种学科工具,独辟蹊径地探研中国上古文化和神话的起源,发现并证明,全球各地的上古宗教/神话均起源于非洲,这是继美国学者发现全球智人源于非洲、新西兰学者发现全球语言源于非洲之后,第三个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贡献,有助于修正人类文化起源的传统观点,向西方主流人文阐述体系注入“中国元素”。

书中论证女娲、盘古、西王母等上古大神的“外来身份”,提出道家思想原型来自印度,墨家思想原型来自希伯来,秦帝国的制度原型来自波斯等,揭示中国先秦神话是“亚洲文化共同体”的结晶。

编辑推荐

《华夏上古神系》为朱大可耗费20多年时光的研究成果。全书以跨文化的全球视野,运用人类学、史学、符号学、神话学、语音学等工具,对中国上古文化的起源、尤其是神话的起源和流变,通过独辟蹊径的探索,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这些观点颠覆晚清以来的学界定见,为认识华夏文化的开放性特征、传承本土历史传统、推动中国文化的未来复兴,提供了富有卓见的启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3: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