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丢的脚印(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赞科
出版社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走丢的脚印》是刘赞科的第一部散文集,收录了近些年的179篇习作。散文诗大家耿林莽先生在序言中称赞刘赞科的诗有敏锐的诗感觉和营造意象、语言的能力,善于表达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和心灵震颤,且其中往往折射着社会和时代的影子。语言不造作,不浅随,内蕴深厚,富有张力,经得起反复品味,而又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内容推荐

《走丢的脚印》是一本散文诗集,收录了作者刘赞科一百七十九篇诗作,是作者对走过的人生之路和诗歌之路的拣拾与体味。诗风清新,朴厚,像是堆满风物的房间,隐匿着作者真实的心理路程。

目录

守候

喝茶之一

喝茶之二

一鸟飞去

赤裸的雨

你的手

水或油

风摘秋叶

我在门的右侧

除夕的炉火

椅子

蚂蚁

刀子

童年是一朵含苞的花

背对大海

那一缕烟飞出去

飞机晚点

寻找一棵树

穿黑棉袄的风

山下的海

我的夜晚

陷落

玛雅酒吧

老歌

与夜对坐

梦境

走丢的脚印和路

空鸟巢

秋野

早雪

今夜

致云雀

小屋

梦想

走向另一棵树

一路走去

十二月的思念

崂山

崂山茶

码头上的船

消失的庄稼

城市阳光

离开玉龙雪山

虎跳峡

风吹落锁

风到海上去

手的问候

儿子

永远的花

家园

野兽

老村长

山菊花

父亲

寻梦

红叶

红樱桃

一幅静物画

无雪的日子

最后的叶子

老屋

向日葵

风中女孩

与鱼同游

秋天絮语

石老人

秋季

向南方

购书

救救雨

岛城的树

林中鸟

那一刻

夜海

片断

红酒

上帝之肋

我是书

太空花

渴望水

七夕

面对

屈原与《天问》

明天,花为春动

给夜一个支点

海上明月

一个人过生日

光与影子

吃葡萄的人

弧线

亮灯的那扇窗

鱼缸里的乌龟

生日断想

秋的眼

那一缕轻烟

鱼的眼泪

日子

单飞的大雁

黑雨

失语者

岸上,被遗弃的船

鹅卵石

落叶知秋

眺望那片海

消失的梦

午后的咖啡屋

沐浴

月宫里的玉兔

请回吧

羊皮手套

这样的夜晚

等待

我以什么起誓

三月桃花

人的心是一块石头

我遥远的山村

风筝

雨在黑夜敲响

与海重逢

一墙之隔

春节系列

清醒

空山

一扇窗就要关上

进入

秋夜听风

味道

舞会

杂耍·火

日子一天天深下去

一个梦

海滩上停泊的螺壳

水妖

鱼游夜海

雨在秋夜打马走过

抵达自己

寒夜冷雨

大沽河荡漾在梦里

试读章节

就此停下你的惶惑吧。你爬不上这岸。

你只是海一次生动的表情。如我,是那黄土地上偶尔的一个微笑,绽开于苦涩。

黄昏看海,往事浩浩荡荡,乘风而来。我欲出海,我的船呢?

岸,伸着长长的舌,与海对吻。海鸥或浮云,悠然放影垂钓。

这时候的人,想见渔姑孤舟海上,放一只咸咸的“渔家傲”。少年之歌,是一种鱼,击水而进,乘水而退。

源于海,当归之于海。每一次冲动注定为水。浪尖上有我的昨天和梦。

夕阳是一只被剥之兽,制造了海美丽的伤痕。所有的故事由此偷渡。

岸,只是生命的片断.如爱。

守候

守候自己。用一杯很烫的茶,用左手点燃右手。

在某个夜晚,烛光浮出表面,墙洁白而来,裹一张诱人的皮肤。目光警觉,退到门口。

语言是间空空的老屋,许久以来无人居住。

每一间屋子都是若干墙的重复,影子为泥。

细细展开自己,清点生命。所有的故事一字排开,闪烁金属的光泽,生动如残骸,我的船搁浅在黄土地。往事是我唯一的行囊,背负一些苦孩子,他们将随我流浪一生,贫穷一生。

一张纸,揉皱之后不再洁白。我和我的诗在岁月之外,在语言之外。

守候是为了等待。我会以一生不变的姿势等你来,点燃。

守候自己,是春蚕吐丝的过程,一点一点耗尽。

守候自己,是一种永不能抵达的彼岸。

喝茶之一

借来的茶,取来的水。

两只杯子,一个人喝茶。

一阵剧烈的热情,茶叶自下而上,纷纷扬扬。尔后自上而下,展开柔柔的身。

这绿色的水是座海,嘴唇是唯一的孤舟。驶离的时候,海,怅望天空。暗示一些故事,从热到冷,没完没了。路的尽头总是海。

最后一支烟,找不到火。

喝茶的过程,我想,多像一个人爱的历程。

喝茶之二

清洁之水,远远汲来。充血之后,便是茶了。今夜,落底的叶亲密围拢着,互吐心情。

难得相聚,我们绕桌而坐,杯子绕我们而立。语言在茶的往复深浅中慢慢舒展,烂漫,然后于茶无关。

这种时候,我总呈蛙状潜伏于氛围的门口,窥探动作在你们手上翻飞,看烟在你们笑容里穿梭。想自己能否再写得文字,那些揉皱的稿纸耸立如断壁残垣,坚硬如我的思想。往事之手,遗失钥匙,摸黑了门锁,门后的影子擦亮灯。

月亮浮上来了,在蓝绒绒的海面上,月光冰洁可饮。嫦娥,你是水还是杯?

我的手因为冷,蜷缩为杯,盛不住的月光,是饮不尽的忧伤。月啊,你是爱的故乡。

一杯茶,就是一个伤口。突然想:人之后,茶是什么?一声叹息,动作死去,我们重新收缩蜷曲。

而后,全部鲜明生动的语言

静静贫血。

一鸟飞去

一鸟飞去,拖着长长的哀鸣。

然后整片林子都潜伏下来,空洞如老人。

风捂紧嘴,不敢声张。耳朵却尖锐起来。

随便一只虫子的走动,都震耳欲聋。我不敢喘息,怕吓着自己。

阳光哗啦啦落下来,似万马奔腾,抽打静寂。

一鸟飞去,那只空鸟巢在等什么,在守什么?

飞行是单行线,无法调头。

而余光倾斜,贴在天空的肋骨上,闪闪亮。

能飞多远就飞多远,能飞多高就飞多高吧。此时天空辽阔,风低低盘旋着。

是谁纵身跃上空鸟巢?遥望天空,寻找翅膀擦过后的遗迹。

P1-5

序言

写给赞科的赞歌

耿林莽

为人作书序,是向读者作一番介绍,起一点“媒介”作用。这其中,赞誉成分常居主导,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只要此赞是实事求是的,对作者和读者有益。眼前放着的这本刘赞科的散文诗书稿,要为之作序,因赞科的名字而想到这“赞”,我便写出了一个水到渠成的题目:《写给赞科的赞歌》。

刘赞科的名字在散文诗界似尚不为许多人熟知,其实,他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便涉足于斯,中间中断了十年时光,近年又“归去来兮”,重新握起笔来,想是由于“田园将芜胡不归”的猛然醒悟吧。我和他是老朋友,当然为之高兴。不仅为了他,也是为散文诗。因为,在我看来,赞科具有很高的散文诗才华,他的作品已达到相当的高度,若半途而废,不仅是他的损失,也是当代散文诗的损失。

和不少青年诗人一样,他也来自农村,而后进入城市,在新时期散文诗发展的高潮中,被吸入“潮流”。他有敏锐的诗感觉和营造意象、语言的能力,善于表达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和心灵震颤,且其中往往折射着社会和时代的影子。他的语言不造作,不浅随,内蕴深厚,富有张力,经得起反复品味,而又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不妨从书中选几章代表性的作品,一识其“庐山真面目”。

先看《浪》,这是他早期的一个短章。“就此停下你的惶惑吧。你爬不上这岸。”突兀而起,直取浪的形态与命运的“要害”,而“爬不上这岸”这一断语,是人们很难想及的,他抓住了。这一句超越了千百诗人那些咏浪的陈词滥调,不仅新鲜,且有深刻的蕴藉。

“黄昏看海,往事浩浩荡荡”,并不粘在浪上作文章,拓开去,才有展开和松动,而不是把题目做死,做僵。这一放开,便将“浪”和我的联系在不经意间点了出来,却又不一一细述,“浪尖上有我的昨天和梦”,只此一句,留下多少空间。该细处细,该略处略,纵横详略之间,全由诗人运筹帷幄中随意点染。这其实也是散文诗文体优越性的一面。

刘赞科的语言极佳,轻轻一笔,便让人浮想联翩,意味无穷。这章散文诗的尾部,从浪游离:“夕阳是一只被剥之兽,制造了海美丽的伤痕,所有的故事由此偷渡”。神秘色彩,倜傥风姿,恍恍惚惚间,由“岸,只是生命的片断,如爱”截住,意犹未尽,朦胧而远。

《童年是一朵含苞的花》凝缩了他对自幼生长于农村生活的回忆与深情。“童年遥远,在不可及的河的对岸,梦呓的嘴边。”他写道:“麦子走了,空旷的土地上,风肆意张扬,只有脚底下的野菜,泛着青色,兀自开着小白花。…‘花儿兀自开着,眼望着远方……”这是将人对于土地的怀念,曲折地通过“土地”和“花儿”折射出来。“忘却是一个伤痕,一个游荡的幽灵,兀自飞舞在黑暗中”,这便是远离故土的人的心声了。“我的童年和羊走过的地方,麦子走了的地方,便是百年后我葬身的地方。”这样质朴的语言所包含的,却是震憾人心的一种深情。

赞科的怀旧诗不少,而在城市中生活,于嚣嚣尘世尤其是纸醉金迷环境中的内心孤独,却尤具时代气息,深深打动了我。我以为,这是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很值得珍视,是我的“赞歌”中的“最强音”。

譬如这一章《与夜对坐》,写的便是现代都市人那种难与“市场繁华”共处的孤独感。他写道:“与夜对坐,不需要调整姿势,不需要表情。”这里便有着身处喧嚣人间不胜其烦扰的人们共有的那种“寻回自我”的心理基因;“且让心事露出嶙嶙的白骨”,为什么是“白骨”?这便将其无保留的“袒露”形象化了。紧接着,“随便一截,都可以发芽”,这“一截”是由“白骨”延伸而来,“发芽”的却不是“白骨”,而是“心事”了,其间严丝合缝的关照,紧密而又贴切。

不堪于尘世纷扰的孤独者与夜对坐的“收获”,以“且让自己裸在风中”一句告一段落;诗的后半部,转向了更深的层次:“谁的脚步在夜晚行时,敲响空洞?谁鼓动了风,叩我的家门?”似乎,即使“与夜对坐”,也还有“干扰”。这便引出“岛城无土,无法栽我的花”的慨叹。“黄土地上的花,只能以夜作土”,进一步深化了“只要一件黑衣,我就暖了”的题旨,有了“泪在颤抖中开花”,“我把擦亮的日子,送给你”的结局。

《刀子》则是令人触目惊心的一章作品。“刀子在头顶,悬着,雪亮的眼,摇摇欲坠。”这刀子象征着什么呢?诗人写道:“它原是一块深层的锈铁,被欲望打磨出利刃,露出白森森的牙,与阳光对峙,与时间对峙。”欲望,这便切入了“人欲横流”的社会现实。“刀子在头顶,摇摇欲坠”,“我担心的,不是落下来,而是摇摇欲坠”,利欲熏心,权欲熏心的可怕之处不在于“斩立决”,正在于其长久的诱惑和虽不见“血”、却对人的心灵与良知日久天长的腐蚀。

比《刀子》更深刻,更形象,更令我由衷感佩的一章作品,是《水和油》。“我本是农村来的孩子,我本是一滴水”,“那滴水离开家以后,那片土地就贫瘠了”。如此平淡的叙述,却道出了大批青壮年纷纷弃农入市这一时代大变化的现实。“父亲的庄稼再也直不起腰,土地板结成一具具骷髅”。这是悲剧的一个侧面,另一侧面则是来都市“找土”的“种子”,即离乡背井的人。他们遭遇的,乃是“坚硬的马路”和“腥咸的海水”,“种子”变成了嶙峋的“瘦骨”。于是,原是纯净的一滴“水”,便被“改造”成“圆滑”的“油”了。这“水”和“油”的意象,我以为十分新鲜,也很恰切。这是许多人的悲哀,这是时代赋予的一种无可奈何。将这一深刻的时代变化表现得如此深刻,形象而又独特,我觉得异常可贵。

赞科喜欢写雨,集子里有数几章,最出色的我看当推这章《赤裸的雨》。雨,原是不穿衣裳的,赤裸云云,或有着别样的寓意:“空中为雨,落地为水,顺其自然,你本无心”,十分轻松的四句话,便将雨的这种不仅形体且属灵魂的“赤裸”,表现得淋漓尽致了。“雨点滴在安静上,赤裸而光洁,打湿时光之羽”,诗写到这个份上,雨被赋予的灵魂之美已达极致。然而诗人刘赞科的“厉害”,在于并不甘于这种“单面”的切入,他运用了“复调思维”,他写雨又写人,为雨抒情更为人抒情,写雨其实也写了自己。“将自己立在雨中,赤裸着,倾听自己”,轻轻一句,便完成了他的“复调”性构思。“喜欢雨,裹着自己。打湿心情的感觉,忧伤且暖”。“雨中筑巢,你是自己的乌,不想飞”。“甘愿停泊。甘愿潮湿”。如果说,《水和油》令人尴尬以至于痛苦,《赤裸的雨》或可带来一定的慰藉或精神上的“自救”。

集子里的好诗还多,不及一一介绍了。但我还想告诉读者一句,赞科的语言是真正经得起品味的散文诗语言,实在美。试举数例:

“老树呀,秋天瘦得只剩下一群风”(《最后的叶子》)

“站在马路上,能听见阳光撞击阳光的声音,破空而来,轰响着城市”(《城市阳光》)

“只有钟,滴答成雨,叩击夜凝重的大门”(《无雪的日子》)

“一个日子就是一颗水珠,我们无法将明天的水珠串起

我们的生命之线能串起什么?

一位老人转身而去……”(《日子》)

品味这样的语言,你不觉得是种审美享受么?

后记

这本集子是我的第一本散文诗集,收录了近些年来断断续续的179篇习作。集子不分篇章,没有节奏,零零散散,不成体系。就像猛然推开一扇门,发现满屋子尽是杂物。本不想现在出个人集子,是觉得时候或火候未到。以前曾与人合集过,也被一些诗集选用过,但总觉得不能尽意,似乎欠自己点什么,又架不住朋友或真或捧的鼓动,禁不住还是决定出一本,也算是给自己一个阶段性交待。如此,四十多岁出个集子,算是中年得子吧。

本人自1986年开始习诗,如今已有27个年头,期间得到过许多良师益友的帮助。刘传进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自始至今给予我关心、鼓励和帮助,他让我摸到了诗歌的手,扶我迈出了第一步。我们至今联系不断,我想一定会一辈子联系不断。我还要感谢耿老——耿林莽老师,他是我的恩师,他让我感到了散文诗的自由和至美。这么多年耿老从未遗漏和放弃对我的注视和提携,每每让我感动、感激。从耿老给我的序中即可看见一种褒掖,一种厚爱。耿老话不多,但给的是力,暖的是心。

我写诗,纯属个人爱好,没有方向,没有目的,但态度认真,尚属发乎心,出自情。从小木讷懒怠,却勤于思虑,思虑多了就用笔记下来,再装修一番,便成诗了。自诗及人,一路走来,踉踉跄跄。人之一生,草木一秋,或高或低,或责或贱,脚底下都留下来一串串烙印,不为人知,不想人知,但又想留下深沉的几枚,让路记得。总在想,我们走的路是否就是我们原本的方向呢?我们从自己的哭声开始,在别人的哭声中结束,之后掩埋进自己的脚印,回归泥土。

这本《走丢的脚印》,是我对走过的路的拣拾与体味。也许过几年它也会走丢,但它毕竟来过了。中年得“子”,没有了悸动,没有了张狂。里面只是一些真实的心路历程,平日里藏着掖着,今天我把自己从里面赶出来,接受您的翻动、评判或窥视。

最后要感谢臧杰和巩伟兄对此书出版给予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谢谢。

刘赞科

2013年11月3日于崂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1:5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