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集》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初版于1597年,只包含10篇极短的摘记式文章,经过1612年、1625年两次增补扩充,才收入短文58篇,然而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却有着重要地位。
蒙田是一个特立独行、勤于思考的伟大哲学家,也正因如此才写成了博大深邃的《蒙田随笔集》。
布莱兹·帕斯卡尔(1623年—1662年),17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数学家之一。
这三位不平凡的哲学家用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向我们讲述了关于人生的哲理,这些文字将流传千古,经久不衰……
李代广编著的《欧洲近代三大家哲理散文(精华本)》精选了培根、蒙田、帕斯卡尔的随笔佳作。
李代广编著的《欧洲近代三大家哲理散文(精华本)》是培根、蒙田、帕斯卡尔的随笔选集。这三位伟大的欧洲哲学家可谓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们用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向我们讲述了关于人生的哲理,这些文字流传千古,经久不衰……那么,就让我们翻开《欧洲近代三大家哲理散文(精华本)》,在这哲学之海徜徉吧!
二十一 谈狡猾
我认为狡猾是歪门邪道上的聪明。毫无疑问,狡猾的人和聪明的人是有天壤之别的,不仅表现在诚实上,也表现在能力上。有些人会捣牌,但不善打牌;有些人是拉帮结派的高手,别的方面却稀松平常。何况,知人是一回事,懂事又是一回事。有的人能摸透人的脾性,但真正办一件事却没有多大能耐。琢磨人多但钻研书少的人莫不如此。那种只适合摆弄常务而不宜出谋划策的人只能在熟悉的环境下生存,如果换了新人,干脆就没辙了。所以要知贤愚,还要依照老规矩:“把两个人赤条条地送到生人中间去,你就会见分晓”,这种办法对他们倒不大适用。因为这些狡猾的人就像小商小贩,要想了解他们,不妨亮亮他们铺子里的家底。
耍滑的一种方式就是跟人说话时察言观色,耶稣会会士在训令中就是这么教的,因为很多聪明人都把心里的秘密不经意地显露在脸上。然而察言观色时有时还要装出一副低眉赧颜的样子,这也正是耶稣会会士的做法。
另一种手段是,你有紧要的事相求时,用一些闲言趣语把对方哄得心里乐滋滋的,使他糊里糊涂,自然而然的不能表示反对。我认识一个枢密院官员兼国务大臣,他谒见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文件时,没有一次不是先引她议论一些国事的,这样一来她对文件就不太留意了。
还可以趁对方情绪激动、无法停下来仔细考虑问题时,你来个突然袭击,把问题提出来。
如果一个人想阻挠一件他担心别人会提出的事情时,那就让他装出一副希望它一帆风顺的样子,用足以挫败它的方式,然后自己提出来。
欲言又止,仿佛硬把话憋在心里,会大大刺激你与之商谈的人的兴趣,因为他总想知道底细。
任何事一旦从你嘴里被问出来,效果似乎就比你主动讲出来得好,因此你不妨装出一副与平常不同的脸色,从而设下诱饵,让人发问。其目的是给人提供机会,问你怎么会变脸,就像尼希米所做的那样“我在王面前素来没有愁容”。
遇到难言之隐,不快之事,最好让一个人先用皮相之谈打开僵局,然后让说话者掷地有声地接上话茬,好像偶然插话的样子,这样别人就会问他对前面的谈话的看法,纳西索斯向克劳狄讲梅萨丽纳和西利亚斯的婚事时就是这么做的。
有些事情,如果一个人不想抛头露面,假借世人的名义倒是一个耍滑的手段,譬如说用“人家都说”,或者“外面有传言”来引入自己的看法。
我认识一个人,他写信的时候,往往把最重要的事写在信尾的附言里,仿佛那是一件一笔带过的小事似的。
我还认识一个人,该他讲话的时候,往往把最想说的先放下不谈,东拉西扯一通后又回来再谈正事,仿佛那是一件差点被忘掉的事情。
有些人专门在等到他们想套住的人突然撞见自己的时候装作惊慌失措的样子,故意叫人家看见他们手里拿着一封信,或者在做什么反常的事,目的就是让人家问及他们急于想说的事情。
自己说出一些话,存心让别人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借此从中捞得好处,这也是一种耍滑的手段。我认识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的两个人,他们都争着当国务大臣,但两个人关系很好,有事常在一起磋商。其中一个说,在王权衰落之际出任大臣可是一件棘手的事情,所以他是不想干的。另一个则原原本本地借用了这句话,并且给几个朋友讲,在王权衰落之际,他没有想当大臣的想法。第一个人抓住了这句话,设法把它参奏给女王。女王听到王权衰落的说法大为不满,便决计不听第二个人的请求了。
有一种狡猾,我们英国人称之为“锅里翻饼”。那就是,本来是他对别人说的,他反而赖成是别人对他说的。说实话,两个人之间对话,要弄清楚究竟谁开的头,还真不容易。
有些人有一种办法,就是以否认的方式进行自我辩解,从而影射他人,好像说:“这种事我才不干呢。”就像提吉利努斯对布鲁斯所说的:“我别无目的,只是一心注意着皇上的安全。”
有的人一开口就故事连连,凡是他们要含沙射影讲述的事情,无一不包在故事里。这种故事既容易保护他们自己,也容易使别人更乐于接受。
用自己的语言和论点表露想要的回答是一种耍滑的妙方,因为这样做会使对方较少为难。
说来奇怪,有些人在讲心里要讲的事之前,先要打很久的埋伏,兜很大的圈子,东拉西扯一大堆不相干的事情。这样做需要很大的耐心,可是这样的埋伏用处也不少。
提出一个突然、大胆、出人意料的问题往往使人猝不及防,顿时就敞开心扉,确实有些不妥。这就像一个改名换姓的人在圣保罗大教堂里散步,有人突然走到他身后喊他的真名,他就立即回头看一样。
然而耍滑的小手腕是层出不穷的,列举出来倒不失为一件好事,因为在一个国家里,为害之大莫过于狡猾的人冒充聪明的人了。
不过,有些人无疑是知道事情的求安避危之道的,但就是不交代出其中的真谛。就像一幢楼房虽有方便的楼梯和门户,却没有一间好房子。因此,你一定会发现他们在结论中连放好箭,但永远不能明察或辨证问题。但是他们通常善于利用自己的无能,往往被人看做是引路的才子。有些人立身处世之道是欺骗人,按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耍弄别人,而不是自己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然而所罗门有言:“智者留心自己的脚步,愚者转脸去诈骗他人。”
P35-38
本书精选了培根、蒙田、帕斯卡尔的随笔佳作。这三位伟大的欧洲哲学家可谓对后世影响深远,那就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他们的身世和写作特点吧。
培根(1561年—1626年),英国哲学家、作家。出身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被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集》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初版于1597年,只包含10篇极短的摘记式文章,经过1612年、1625年两次增补扩充,才收入短文58篇,然而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却有着重要地位。作者是一个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他对每个题目都有独到之见,而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说理透彻,警句迭出,例如:“善择时即省时。”“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顺境易见劣性,逆境易见德性。”“一切腾达,无不须循小梯盘旋而上。”“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这些话充满成熟的人生经验,而写法则务求清楚达意。使用的比喻十分恰当,但都来自实际。培根的文章也写得富于诗意。诗人雪莱读了他的随笔《死亡》以后,曾赞叹说:“培根勋爵是一个诗人。”(《诗之辩护》)本书精选了培根的36篇文章。
蒙田(1533年—1592年),原名米歇尔·埃康,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蒙田出生于法国南部的一个贵族家庭,因为家境宽裕,从小他便受到良好的教育。蒙田年轻时进入波尔多最高法院任职,在那里遇到律师伯蒂埃,并与他建立纯真深厚的友谊。
蒙田是一个特立独行、勤于思考的伟大哲学家,也正因如此才写成了博大深邃的《蒙田随笔集》。《蒙田随笔集》的内容虽然包罗万象,但说到底表达的仍然是蒙田的人生哲学。他的人生哲学绝对不是凭空而说的东西,而是源自实实在在的生活经验并经过独立思考提升而成的思想结晶。俄罗斯著名作家赫尔岑曾经说过,蒙田的人生哲学是基于生活和自我思考,基于对往事的总结,部分地也是基于对古代作家的理解和长期实际研究的自由观点。他的随笔之所以能够达到天马行空、随意挥洒、汪洋恣肆、行云流水的自由境界,也是因为这种写作资源和根本立场的影响。与此同时,这种写作资源和根本立场又让他的随笔使人感觉到真实自然,富有亲和力。《蒙田随笔集》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几百年来有增无减,至今仍然广为流传。本书精选了蒙田的30篇文章。
布莱兹·帕斯卡尔(1623年—1662年),17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数学家之一。
1623年,帕斯卡尔生于法国奥弗涅的克莱蒙费朗,父亲是一位文职官员,但精通数学,对小帕斯卡尔的影响很大。帕斯卡尔一家都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帕斯卡尔自小就表现出数学天分,在父亲的精心指导下,他小时就精通欧几里得几何,还发现了欧几里得的前32条定理,而且顺序也完全一致。12岁时,帕斯卡尔独自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帕斯卡尔在人类思想史,尤其在哲学思想和宗教神学上居于重要的地位。1647年,帕斯卡尔写了《论权威——(真空论)序》。从区分两种学科入手,帕斯卡尔认为有一类学科(如历史、古代语言、神学)可以以古代人做权威,而另一类学科(如数学、自然科学)则必须依据实验和推理拓展和完善。他认为科学是“发展和进步”的,人类及其个体有着“相对应”的发展,“人类知识的增长”好比“一个人知识的增长”,所以,古人则好比“幼稚的孩子”,他们的知识构成人类知识的“童年”,而今人才是“成熟的成年”,他们知道的比古人要多,要完善。本书精选了帕斯卡尔的七篇文章。
这三位不平凡的哲学家用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向我们讲述了关于人生的哲理,这些文字将流传千古,经久不衰……那么,就让我们在这哲学之海徜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