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资深教师,白惠珠老师非常了解“教育”这两个字的深刻内涵,她相信学生的潜力,并且知道如何去挖掘这种潜力。
中游学生如何游上来?白老师在《让“中游”的学生游上来》中提出了很多非常实用的建议,并且用真实故事作为例子,娓娓道来,说服力很强。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她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让羞怯的人变得勇敢,让骄傲的人学会谦虚,让自卑的人变得自信,让粗心的人学会细心,所以,不仅是中游的学生往上游,下游的学生往上游,上游的学生也要往上游。
本书介绍的教育方法操作简单而有效。尤其作者独到的“间接教育”的艺术,像光泽的贝壳撒落在行文之中。
本书以大量鲜活的实例,以及对这些实例的剖析,让我们看到了施教操作的可行性、高效能。
《让“中游”的学生游上来》是作者白惠珠从事教育27年的教育心得。也是一本将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故事形式呈现的、可读性非常强的教育工具书。
《让“中游”的学生游上来》由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我与女儿的教育故事”。书中,作者着重对女儿在初高中时期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及学习当中遇到各种困难时如何进行引导和点拨的过程进行了回顾,希望更多的中学生也像女儿一样“做一只目标明确的小船”“有计划地高效率做事”、“如何排除学习和成长中的各种‘干扰’”、“学好副科、消灭偏科”“以照镜子的方法找出学习中的模糊区域从而查漏补缺”,从而“让成绩和友谊与理想共舞”……
从故事的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是作者在教育方式和方法运用上的“用心”和“有心”,成就了女儿的出类拔萃:中招时考入本地最好的重点高中;高考前提前半年被保送至国家重点大学、大学毕业即考入国家级新闻单位。
第二部分:“我与学生的教育故事”。作者曾将一个班的八十个学生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毕业。作为教育者,她从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出发,努力使每个孩子都健康阳光地成长。她带领学生在班级创办文学社、让学生自己办报并发行;让学生当小老师给老师讲课、给家长讲课、举办新闻发布会、演讲……这班学生升入各个中学之后,有很多成为了所读学校的“上游”先锋:有四个学生分别在四所重点中学排名年级第一;更多的学生排名班级第一、前五、前十;担任班长、团支书的有十多个;有的担任学校的社团团长;更多的学生在中学任学科代表……
6.排干扰的策略
不少人都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是智力水平在起着重要作用。我不敢苟同这个观点。作为从教多年的一线老师,我认为,学生在智力方面的差异并不大。那么,是哪些因素造成了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呢?
根据多年的从教经验,再加上与一些同事、家长的交流,我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除了性格差异、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校、家庭、社会等的因素之外,还跟一个人学习时的心态有很大关系。
一个学生在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是积极还是消极,直接影响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感到轻松、愉悦,才会专注和严谨,才能有成就感。也就是说,学生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
但是,学习本身是要付出辛苦的,需要专注投入的。当你钻研着数学题时,旁边的同学在说笑,你很难不受干扰;当你在背诵着古文时,客厅里的电视在演着吸引人的电视节目,你也难以无动于衷;你很用功地学了两个月的英语,可考试成绩并不理想,你还能否继续保持对英语的学习热情?开学了,走进教室的不是你熟悉和喜欢的老师,你能否从感情上立刻接受……
以上种种,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态。对这些干扰学习的因素,我让白雪用三个字来面对:排干扰。
这句话自从白雪上中学后我经常说。
初三时,他们班换了物理老师,因为教学习惯和教学风格和原来的老师相差较大,同学们刚开始不适应,抵触情绪很大。我对白雪说:“这就是一个干扰,排除掉,你就胜利了。大家都排除掉,全班的学习效果就会好起来。”
因为我经常对白雪打“思想的预防针”,因此遇到上述情况她都能较快地排除于扰,尽快调整好学习状态。
关于电脑对学习的影响,我曾在“有些事情不需要尝试”一章里写过。当时白雪说:“有那么多人对电脑入迷,我也不能保证我不会上瘾。既然这样,我没必要让自己上瘾之后再花工夫戒。”听她说出这样的话,我赞赏她又排除了一个学习上的干扰。白雪爸爸回到家,我还用激动的口气把这事告诉他:“这可是个大干扰啊,谁抵挡得住这个诱惑,谁就是个了不起的人。”
我相信白雪听了这句话,会在思想上强化这种“能排除干扰的人就是个了不起的人”的意识,会在行动上做得更好。
的确’,对于有些孩子来说,每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诸如某次考试失利、班里同学这段时间情绪浮躁、身体不适、同学矛盾等问题时,不但情绪会受影响,而且会以此作为自己学习成绩受影响的借口,而白雪却能把这些干扰有效排除掉。她在高一时写了一篇随笔《理智与任性》,其中写到了我们对她的排干扰教育。
从小受爸妈“排干扰”理论的影响,我渐渐成为一个很理智的人,禁得起许多的诱惑:无论是来自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来自男生的还是游戏的,来自闲适的还是来自疯狂的。所有这些,只要我认清楚做与不做之间的孰轻孰重,我就可以控制欲望而选择理智。
理智与感情,看似无情与有情、无义与有义、现实与浪漫,实乃成败之关键。历史上,有许多理智战胜了感情的典型事例。楚汉争霸几春秋?帝业相成谁为寇?曾经金戈铁马驰骋沙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楚霸王,为何落得个韩信萧何反讨故主、红颜知己虞姬自刎帐中的结局?当初险些命丧鸿门俯首帖耳的刘邦何以战胜项羽?项羽是一个热血男儿,性情中人,往往意气用事,而刘邦则总是理智冷静,从不冲动……结果,后人看到的是,在“吾将取而代之”和“大丈夫当如是也”的豪言壮语中,刘邦因理智夺得了天下,而项羽则因事事难以“舍得”而葬送了掌中江山……
愿我们在选择中成长,在成长中理性起来。不为其他,但愿我们都能无悔地朝着梦想奔跑……
令人高兴的是,我把“排干扰”理论讲给了很多朋友的孩子,他们听后都得到了启发,朋友在电话中对我说:“孩子恍然大悟,说心里好像开了一扇窗似的明亮。”
白雪爸爸一个同学的女儿,与从小把她带大的奶奶感情深厚。在她上高中时,奶奶去世了,当时正值她期末考试,父母忍痛让她回校。可是,她人在学校心却还在家里,她因悲痛而看不进任何书。“那天晚上,同学们都在进行考前的复习,而我一个人坐在校园一角伤心。忽然,我想到了白阿姨说的‘排干扰’三个字,我想:这不就是干扰吗?再没有哪个干扰能比得上奶奶的离去对我的影响更大了,我要排掉它!我要战胜自己,对得起奶奶的期望,因为奶奶一直希望我学习好,给她争气。想到这,我的心真的一下子变得平静了,复习资料上的字变得清晰了。我为自己有了排干扰的能力而高兴。并且,”这孩子用清澈的眼睛看着我说,“从那以后,任何干扰,只要我想排,都能排除掉。”
那天,听孩子讲着她的排干扰经历,我又感动又兴奋。我为这个孩子用强大的意志力排除了干扰而感动,也为自己帮助一个孩子度过了她人生中最痛苦的时刻而兴奋不已。
我有个医生朋友,她的女儿悠悠在初中时看电视入迷,一百多集的韩剧她天天看。朋友说:“每天晚上十点以后才开始演,我能让她看吗?第二天还上不上学?上学了还怎么听课?可她不听,等我们卧室的灯熄了,等我们睡着了,她再把电视机打开,调成静音状态。你想想,盯着屏幕看字幕多毁眼睛啊。”
看朋友着急的样子,我说了我对孩子迷恋电视的看法:“韩剧的剧情轻松,节奏缓慢,孩子迷恋它可能跟学习上的压力过大有关,也可能是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这时候,你不应该一味地批评,而应该冷静地分析原因,理解孩子面临的困难,真正说到她的内心里面,让她戒除这个电视瘾。” ’
我对朋友说了“排干扰”理论:“你试试看,我相信你把道理给悠悠讲透了,她也会排除这个干扰,把心思用到学习上的。”
没想到朋友对我说:“身体上的病我治行,心里的病啊,还是你这个灵魂的工程师给她治吧。”
到了周末,我和白雪约她们母女在校园里打羽毛球。休息时,我和悠悠、白雪聊天,从孩子们的喜好开始说起,谈到了韩剧。
我说:“啊,韩剧是好看,但是节奏太慢了,我估计像你和白雪这种对学习时间抓得紧的好学生不会喜欢的。太耽误事儿了,是不是?如果赶到周末的话,看一两集还可以。”
谈话一开始,我没有问悠悠看不看电视剧,我权当不知道她看。并且,我说她是一个对学习时间抓得紧的好学生,肯定地说她不会喜欢看韩剧。之所以对她作出这种正面的判断,是我相信这样的话不但能起到“我在别人眼中是个这样的人啊”的提醒作用,更能起到“我要把坏习惯改掉,保持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光辉形象”的激励作用。
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是如此。其实,对一些善于自省的学生来讲,他犯错误的时候,根本无须老师的批评。一句肯定他的话,足以起到提醒和批评的效果,因为他把自己在老师或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看得很重。工作中,我用这种不批评的策略,使一个个学生自觉、自律,使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班风积极向上。
看着悠悠若有所思的样子,我接着说:“阿姨曾给学生也给白雪算过一笔账,每天看两集《还珠格格》,一周下来就是十集,看完四十集之后,就要面临一个月后的月考了。如果是韩剧就更不得了,等它一百二十集的电视连续剧演完,咱们的一学期也就结束了。你们同学没算过这笔账吧?”
“没有……” 我接着她的话又追问一句:“能猜出他们听了什么反应吗?”
她眼睛一边转,一边摇头。
我笑了,边笑边说:“有的学生说,太可怕了,考试肯定玩儿完。有的说,老师!我后背发凉,今后再也不看了。”
悠悠不好意思地也笑了,我接着说:“悠悠,你把这笔账算给你的同学听一听,大家也会觉醒的,肯定能自觉排除这个学习上的大干扰。它耽误的并不仅仅是看电视的时间,因为你看后还要想剧情啊,你们到一起还要议论啊。太耽误事儿了,是不是?”
悠悠抿着嘴唇重重地点了下头。我又进一步说:“不过,看电视剧的同学也有收获,最起码他明白:观众喜爱电视剧,说明演员演得好,说明他们对待工作很认真、很敬业、很努力、很勤奋、一丝不苟……”
我连着用了几个形容词,然后对她们说:“知道吗?有时候,一个镜头他们要拍摄几十次甚至上百次才会满意,怎么会不被大家喜欢呢?你们呢,是学生,那就要在学习上认真、努力、勤奋、坚持、一丝不苟,做个成绩突出的好学生。对不对啊?”
朋友说,那天之后,孩子除了看新闻和访谈类的节目,再也不看长长的电视连续剧了。
P17-20
着眼大多数学生
朱永新
在学校中,如果按照学习成绩的分布,学生会呈现出纺锤形——拔尖的学生是这个纺锤形的尖头,落后的学生是这个纺锤形的尾部,最为庞大的群体则是这个纺锤形的腰部:成绩中游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成绩既不落后,也不靠前;他们也认真听讲,认真做作业,但总是欠缺那么一点火候。他们是一个不稳定的群体,努力一把,有可能冲进上游;懈怠一点,就有可能掉到下游。他们的未来也在优秀与平庸之间摇摆,如果能够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让他们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在智商之外培养起良好的情商,那么进入上游的行列,成为优秀学生的几率必定大大增加。
传统的教育方法,更多地提倡抓两头,带中间。这种方法关注的是上游的孩子和下游的孩子,主要途径是防止上游的学生滑下来,促进下游的学生游上去,并且以此激励和调动中游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许多学校,中游学生是老师们经常“视而不见”的。如此庞大的群体在老师的眼睛里消失了,教育的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拿到白惠珠老师的这本书稿的时候,我是怀着好奇的心理阅读的。我想走进她的班级,看看她如何把自己的智慧和激情倾注在自己的班级中;更想知道,她如何看待中游的学生,如何帮助中游的学生,又是如何处理中游学生与上游学生、下游学生的关系。因为,中游学生如何游上来,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实际上蕴含着很多重要的教育哲学命题。比如,如何定义中游的学生?中游到上游的距离有多远?游泳能力如何获得?怎样才是处于上游?分数是否是最重要的考量标准?过去很多教育界人士进行过相关研究,但是成果并不显著,而且缺乏系统化和理论化,其中不乏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
中游学生如何游上来?白老师在书中提出了很多非常实用的建议,并且用真实故事作为例子,娓娓道来,说服力很强。她一开始就提出,要相信孩子,用赏识来激发孩子的潜能,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有独特个性的自己。接着,她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比如马虎,比如急躁,比如拖延,都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如关于学生中常见的拖拉问题。有父母问白老师:“我儿子每天的作业如果我不提醒不催促,他就不知道写,写的时候还磨磨蹭蹭的,抠东摸西的,你说这样下去可怎么办?”这个让很多家长深感头疼的问题,白老师的解决之道是让孩子制订计划,提出明确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同时要求父母以身作则,说到做到,雷厉风行,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让孩子从小养成有计划做事的习惯,不仅对于学习有莫大的益处,对于性格的形成,生活的安排,事业的开拓,都有强大的助力作用,有时候甚至成为很关键的因素。
其实,上游学生绝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学习成绩好的分数尖子生。多年前我们在研究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时就发现,学生的情感、意志、理想、性格等对智力因素的影响,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是与时俱进的。白老师在实践中也看到了这样的事实:一个真正的上游学生,决不是只会做题的机器,而是高效安排自己的学习,严格自律,抵制无关诱惑,重视各种能力共同发展的优秀学生。
所以,这本书不仅仅告诉你如何从学习成绩上赶上来,而且还强调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品德、习惯、个性,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让中游的学生游上来,最关键的是基于对中游学生的无限期待和信任。这也是我们“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理念:无限相信教师与学生的潜力。每个人体内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这些潜力一旦被开发出来,效果将是惊人的。白老师作为一个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资深教师,非常了解“教育”这两个字的深刻内涵,她相信学生的潜力,并且知道如何去挖掘这种潜力。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她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让羞怯的人变得勇敢,让骄傲的入学会谦虚,让自卑的人变得自信,让粗心的人学会细心,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身处的位置不断地向上游,到达人生的新高度。所以,不仅是中游的学生往上游,下游的学生往上游,上游的学生也要往上游。我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有责任心的优秀老师,把自己的根深扎在课堂和教室之中,关注和研究教育中出现的各种实实在在的问题,并且为此进行身体力行的探索和研究,这样的研究是鲜活的,是有效的,是值得提倡的。我也希望有更多的老师着眼大多数学生,关注中游学生,研究中游学生。
2012年8月27日晨于北京滴石斋
(朱永新:新教育改革发起人。现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感谢生活(代后记)
两年前的七月,在我的暑假开始的时候,女儿参加工作了。
一天,我整理出几本日记放在爱人面前:“细细重温女儿的成长吧。”他拿起一本来翻翻又换另一本,然后惊讶地问我什么时候写的,又问我怎么会有这么多。我掩饰着内心的高兴“责怪”他:“一些没什么价值的流水账罢了,所以这么多年也没引起你注意呗。”两个小时过去了,他拿着其中一本对正在洗衣服的我高兴地说:“太珍贵了!如果你当初没记下来的话,这些事儿我都想不起来了。”尤其当他看到女儿上初中和高中时期的记录时,爱人更是感慨万千:“多真实啊。学习目标、学习效率、偏科、逆反……很多中学生和家长天天遇到的都是这类问题,他们需要的就是这些东西!你应该整理一下,会受欢迎的。”
“写日记我倒是断断续续坚持了多年,也曾想过把这些资料整理一下,可我从没想过在人前炫耀啊。”
“权且算做对往事的集中回忆嘛。”他抬起头很认真地说,“你这里面涉及的孩子学习方面的问题、家长教育孩子方法不当的问题确实很有普遍性。你的这些经验和方法很有说服力,最关键的是,我觉得挺实用,操作性强。你发表的那篇《最浪漫的教师节》我看过,文笔平实,自然,生活化,家长们喜欢的就是这种不太理论化的、浅显易懂的文章。”
不光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大人何尝不是如此?被他这一鼓励,我又跃跃欲试了,头脑中浮现出了一幅又一幅画面:女儿中招考入重点高中之后,很多学生家长向我请教家庭教育的方法:如何解决孩子粗心大意、效率低下的问题?怎么引导孩子排除电视、电脑的干扰?高考前女儿被保送至重点高校,我又接受了朋友和家长们的咨询和访问,他们问的最多的问题仍然是偏科、生活上互相攀比、早恋……
随着细节的具体,我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了:写吧,如同在和朋友聊天、和家长交流、和学生谈心一样地写吧。
于是,有了这些故事——我与女儿、与学生的教育故事。
此刻,当我完成了这份书稿时,心头思绪万千:
感谢命运,让我从事着我所热爱的职业。
感谢我的爱人,二十多年来,在他的配合与支持下,我们的女儿快乐、幸福、健康地长大。他似兄长,赛挚友,更像是老师。多年来,他始终在我不厌其烦地谈论学生的时候,充满兴趣地倾听并参与其中,他对我的这种“放任”与尊重令我享受和感激,还有很多时候,他的提醒、思路和建议对我的工作是一种帮助和推动。
感谢我的女儿,在养育她成长的二十四年当中,她让我享受到太多的快乐、幸福和满足,这些,比任何东西都宝贵。女儿成长,我也长——多年来,是女儿让我在不断的学习中感悟,又在感悟中不断进步和成长。这种感觉在她上初中和高中期间尤为明显,因为目睹了她的学习状态,经历了她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我感到自己作为家长需要完善和提高的地方还有很多。感谢女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她的成长为我教育学生带来了很多借鉴、启发与帮助。
感谢不断“怂恿”我写书的朋友和同事们。女儿白雪从小在他们的关注下成长,她们为女儿取得的每一次成绩感到高兴和真心祝贺的同时,总会向我“取经”:“你怎么把女儿培养得那么优秀?”“把你的经验写成一本‘教女有方’的书让我们学习学习,否则就亏了你这又是妈妈又是老师的双重身份……”可以说,我是在她们时不时地督促下,才断断续续地记下了本书当中的一篇一章。朋友们,感谢你们给我的这份“压力”!
感谢与我相处了整整六年的学生们。至今,我还记得毕业后不久的那天傍晚,两个学生冒着倾盆大雨为我送来亲手制作的礼物;难忘毕业至今三年以来,孩子们在每年教师节从不同的中学回到母校看我,在操场上聊到很晚还不忍离去;一些家长在孩子毕业三年之后仍然对我信任有加,在孩子中招前报志愿时打电话向我征求意见;更不必说三年以来更多的孩子们每到期末考试后在第一时间给我报告考试成绩……他们的纯真和对老师的热爱,让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不断地感到我是多么幸福和快乐,也让我的生命更加有意义。
还要感谢祁宝珠大姐,多年来,她对我工作上的关心和激励使我的热情更加饱满。
尤其要感谢新教育改革发起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他在公务繁忙、活动频频的情况下,挤出时间读我的书稿并为之作序,他对我作品的肯定和评价使我深受鼓舞和感动。
书中所写的仅是我个人的从教心得,相信很多同事、同行和一些家长朋友都有自己独到的教育经验或感受。我希望借此书搭建互相交流的桥梁,与你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真诚地希望本书能对读者朋友们有所帮助,如果某个章节的某方面内容或某个教育细节对你有所启发,我便十分高兴!
读者朋友们若有意见反馈或需要进一步交流,欢迎通过邮箱与我联系。
邮箱:baihuizhu@126.com
祝孩子们快乐成长!
2012年8月28日于郑州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她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让羞怯的人变得勇敢,让骄傲的人学会谦虚,让自卑的人变得自信,让粗心的人学会细心,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身处的位置不断地向上游,到达人生的新高度。所以,不仅是中游的学生往上游,下游的学生往上游,上游的学生也要往上游。
——新教育改革发起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朱永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