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生与死、过去与现在、灵魂与梦境,只为寻求生命的诘问:我们是谁?什么会拯救我们?我们什么地方值得被拯救?
《拯救者(上)》由贾斯汀·柯罗宁著,李静宜译,全书弥漫着一股末日将至的伤逝气息:写女孩的悲苦童年、探员的婚姻悲剧、死囚的无名冤屈,皆历历在目、引人长叹。同时也对人类文明的过度发展提出警示:科学实验的极致是否可以泯灭良善?能源用到尽头会是何等荒凉景象?以国家安全为名是否可以剥夺个人自由?……
一部21世纪的“荷马史诗”式作品,一部足以与斯蒂芬·金比肩的惊悚悬疑小说
一部几十年来最特别的震撼人心的反乌托邦小说,一位6岁小女孩成为人类救世主的寓言小说
入选英国亚马逊十大奇幻小说、美国亚马逊网站与编辑联袂推荐图书、美国独立书商协会重点选书书单
名列美国《时代》杂志、美国《华盛顿邮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书页》杂志、《图书馆期刊》联袂推荐“年度十大好书”
欧美主流出版社竞相高价购买版权,20世纪福克斯一掷千金打造好莱坞大片,出版至今全球销量达百万册,售出近40国版权
《拯救者(上)》由贾斯汀·柯罗宁著,李静宜译,主要内容:
一切发生得太快!不过短短三十分钟,一个世界毁灭,另一个世界诞生。
一切开始于那个令人猝不及防的夜晚:美国军方生化实验的“诺亚计划”失控,误放出十二个狰狞恐怖的“病毒”吸血鬼,经过一夜的混乱屠杀,在隔日的太阳升起之际,世界永远地改变了。
惊魂未定的侥幸者们面对失序的世界,开始进入那个被恐怖所宰制的未来——恐惧、黑暗、死亡接踵而至——他们在文明瓦解成猎者与猎物竞逐的原始世界里,为生存苦战,竭尽所能活过每一天、每一夜。
在世界的尽头,两名亡命之徒,FBI探员华格斯特与六岁的孤女艾美,走遍天涯,寻找栖身之所。艾美是逃离军方研究室的受害者,第十三号号实验品,被病毒感染存活却没有变成异种生物,曾经经过丧女之痛的华格斯特因此下定决心保护艾美,不受捕猎者的惊扰与侵袭。
黑暗的大幕后始终潜藏着一丝希望的曙光,对艾美而言,劫后余生只是更加漫长的流浪之旅的开端——来自暗黑地的她已经活了近一百岁,心中拥有众多灵魂。她将独自走过漫漫长途,历经悠悠岁月,来到最终的那个年代与地点,亲手为不该开始的一切画上句号……
《拯救者(上)》为“末日三部曲”之一。“末日三部曲”构架宏阔,故事叙述紧紧围绕6岁孤女艾美展开,面对前所未有的灾难险阻,艾美穿越磨难、重建希望、寻找爱、信念、梦想的历程仿佛一个正能量寓言,带给读者感动与与信心——拯救者从来不是自然天成,更不会唾手可得!
远在成为“不知来历的女孩”——活了千年的“闯入之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唯一之人”以前,她只是个住在艾奥瓦的小女孩,名叫艾美——艾美·哈波·贝拉芳德。
艾美出生时,她妈妈珍妮特十九岁。珍妮特给宝宝取名叫艾美,好纪念在她小时候就已过世的母亲。宝宝的中间名哈波,取自《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作者哈柏·李,这是珍妮特最喜欢的一本书,老实说,也是她高中时代唯一从头到尾读完的一本书。她原本可能用书里小女生的名字给宝宝取名叫斯考特,因为她希望女儿长大之后也能像那个女生一样,坚强、风趣、睿智,这全都是珍妮特自己没能拥有的特质。可斯考特是男生的名字,她不希望女儿一辈子都得浪费唇舌解释这类问题。
艾美的爸爸是偶然走进珍妮特打工地方的男人,珍妮特从十六岁起就在这家餐馆当服务生。坐落在公路旁的这家快餐店人称“盒子”,因为店的模样活脱脱就像个盒子:一个摆在柏油路边大大的铬铁鞋盒,后面一大片种满玉米和豆子的田地,方圆数里之内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家自助洗车店,也就是那种你往机器里喂铜板,一切自己来的地方。这男人叫比尔·雷诺斯,销售联合收割机和采收机之类的大型机械,嘴巴很甜。自从珍妮特替他倒咖啡开始,他就一次又一次地告诉她,说她长得有多漂亮,他有多喜欢她乌亮的秀发、淡褐色的眼眸与纤细的柳腰,说得真心诚意,完全不像学校里的那些男生,甜言蜜语好像只是为了诱拐她让他们为所欲为。他有辆崭新的庞蒂亚克汽车,仪表板晶亮得像宇宙飞船,皮椅柔软得像奶油。她原本有可能爱上这个男人的,她想真心真意地爱。可是他只在镇上待了几天就继续上路了。她把事情原委告诉爸爸之后,爸爸说要去找他,逼他负起责任。问题在于,比尔·雷诺斯结婚了,是个有妇之夫,这一点珍妮特已经知道,却没有向爸爸说。他在林肯有个家,远在内布拉斯加的另一头,他甚至还给她看过皮夹里的儿子照片,两个穿棒球制服的小男生,巴比和比利。所以不管爸爸逼问多少次,要她说出对她做这种事的人是谁,她始终没松口,她甚至没告诉他那个男的叫什么。
说真的,这些事情并没让她太烦心:怀孕没什么好烦心的;整个过程都很顺利;生产没什么好烦心的,虽然痛苦,但很快也就过去了;而添个女儿就更不用说了。她的女儿,她的小艾美。为了让珍妮特知道他决定原谅她了,爸爸把她哥哥的旧卧房改装成婴儿房,也把珍妮特好多年前睡过的那张婴儿床从阁楼上搬下来。到艾美快出生之前,他还陪珍妮特到沃尔玛超市去添购婴儿需要的东西,诸如睡衣、塑料小浴盆之类,他还特地挑了一个挂在婴儿床上方的旋转音乐铃,因为他看过一本书,上面说小婴儿需要这种可以盯着看的东西,这样才能让他们的小脑袋开始正常运转。从一开始,珍妮特就认定宝宝是个“她”,因为她心里想要个女儿,可是她也知道这不是可以对谁说的事,就连对自己说都不行。她到希达瀑布的医院做B超时,问过那个身穿花卉图案罩衫、拿着小小的塑料杆在肚子上滑来滑去的女人,说看不看得出来宝宝是男是女。那个女的笑起来,看着屏幕上宝宝在珍妮特肚子里蜷起身子熟睡的画面说:嗯。这宝宝很害羞。有时候看得出来,有时候看不出来,而这一个呢,就是看不出来的。所以珍妮特并不知道,可是她觉得没关系。她和爸爸清空哥哥的房间,拿下他的旧锦旗和海报——职业棒球明星荷西·康塞柯、名叫“杀手野餐”的音乐团体、百威啤酒女郎——发现墙面退色斑驳得厉害,于是重新粉刷。依据油漆罐上的标签,他们挑上的颜色叫“梦幻时光”,既是粉蓝又是粉红,无论最后宝宝是男是女都适用。她爸爸沿着天花板边缘贴上壁纸花边,一排鸭子在水池戏水的反复图案。他还在拍卖会上找到一把枫木摇椅重新打理干净,如此一来,珍妮特带宝宝回家之后。就有地方可以坐着抱宝宝了。
宝宝在夏季出生,如她所愿是个女孩,起名叫艾美·哈波‘贝拉芳德。姓雷诺斯好像没什么道理,因为姓这个姓的那个人珍妮特猜自己再也见不着了,更何况如今有艾美在身边,她也并不想再见到他。至于贝拉芳德,谁都想不出来比这更好的名字了。这个字的意思是“美丽的喷泉”,艾美也的确就是。珍妮特喂她、摇她,替她换尿布。夜里,艾美因为肚子饿了、尿布湿了或讨厌黑暗而哭起来,珍妮特不管时间有多晚或在“盒子”里工作得有多累,总是跌跌撞撞冲过走道到她房间,忙着抱起宝宝,告诉她说妈妈在这里,妈妈会永远在这里,你一哭,我就马上过来,这是我们两个之间的约定,你和我,从现在直到永远,我的小艾美-哈波·贝拉芳德。她会搂着宝宝摇啊摇,直到破晓时的晨光开始给窗帘染上淡淡的光晕,直到她听见鸟儿在屋外的枝权上婉转清啼。
艾美三岁的时候,父亲死了,珍妮特又剩下孤零零一个人了。他们说父亲是心脏病,再不然就是中风。这不是任何人需要去深究的事。反正不管是心脏病还是中风,他都在一个冬日清晨准备开货车到升降梯去工作时犯了病,时间只够把咖啡杯搁在围墙上,然后就倒地不起了,而咖啡连一滴都没溅出来。她还是继续在“盒子”工作,可是挣的钱已经不够用了,不够艾美自己用,也不够任何家用,而她远在某处海军基地的哥哥,根本不回她的信。上帝创造艾奥瓦,他总是这么说,好让人们可以离开,永远不再回来。她实在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有一天,那个叫比尔·雷诺斯的男人走进快餐店。他和以前不太一样,而且改变并不太好。她记得的比尔·雷诺斯——她必须承认,她偶尔还是会想起他,大半都是一些小事情,比方说他讲话时那沙色头发垂在前额的模样,或他喝咖啡前先吹一口,即使咖啡并不烫——她记得的都是这些事,宛如内心某种温暖的光,让人想要靠近。就像那种小小的塑料棒,只要轻轻一拍,里头的液体就会发光。眼前的是同一个男人,但是那光芒不见了。他看起来老了,也瘦了。她看见他没刮胡子,没梳头发,以前总是梳得油亮服帖的头发,现在乱七八糟。他身上也不再是以前熨得平整的马球衫,而是像爸爸以前穿的普通工人衬衫,没塞进裤腰,腋下有污渍,他看起来活像在外面露宿或在车里待了一整夜。他在门口看着她,她跟着他走向靠后方的一个雅座。
“你来干吗?”
“我离开她了。”他说,他望向站着的她时,她从他的气息中闻到啤酒味,还有汗水与脏衣服的味道,“我离开了,我做到了,珍妮特。我离开我老婆了,我恢复自由了。”
“你大老远开车来告诉我?”
“我一直在想你。”他清清嗓子,“很想。我也想到我们两个的事。”
“什么我们两个?从来就没我们。你不能就这样回来,说你一直在想我们两个的事。”
他坐直起来:“呃,我现在回来了,我现在不就回来了吗?”
“我现在很忙,你看不出来吗?我不能这样和你讲话,你得点一些东西。”
“好,”他回答,可是眼睛没看墙上的菜单,只一个劲儿地盯着珍妮特,“我要芝士汉堡。一个芝士汉堡和一杯可乐。”
P3-6
这部小说鲜活灵动,堪称兼具奇幻与想象的史诗之作。我还能说什么呢?赶快翻开这部书,平凡世界将变得不再平凡。——著名畅销书作家 斯蒂芬·金
一部21世纪的“荷马史诗”式作品。
——加拿大《国家邮报》
看腻了那些咬来咬去的古典吸血鬼小说迷们将会沉浸在柯罗宁一手搭建的后启示录时期的新式吸血鬼的咆哮中。
——美国《出版商周刊》
一部令人拍手叫好的史诗巨作,在人类最黑暗的时刻,爱情、忠诚、友谊和牺牲闪亮着人性的光环。
——英国《兰开夏郡晚邮报》
一部可读性极强的后启示录式的史诗巨著。这不但是一部情节曲折、画面感极强的小说,而且是一部从心理上描写幸存者在面对逝去的过去与迷茫的未来的催人泪下的书。
——英国《卫报》
一部充满野性的、彻底的小说盛宴,一部用真诚的笔触写出的惊悚小说。对人性深层次的探索,以小我换取大我的牺牲精神,让你一旦捧起就很难放下。
——《塔楼》作者 珍妮弗·伊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