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浩编著的《瓦尔登湖畔的沉思》内容介绍:2006年12月12日是我国著名诗人、报告文学家、翻译家徐迟先生逝世10周年纪念日。这是一篇迟写的文章。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刚粉碎“四人帮”后,徐迟正以巨大热情投入了以反映科学家的生活来唤起社会、公众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创作,像《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等一系列优秀的报告文学后,作者就冒出想写这类文章的念头。本书还收录了《啼唱生命,声声不息——想念柯岩大姐》、《自强不息的“生命进行曲”》、《耶路撒冷去来》等优秀散文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瓦尔登湖畔的沉思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宗浩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宗浩编著的《瓦尔登湖畔的沉思》内容介绍:2006年12月12日是我国著名诗人、报告文学家、翻译家徐迟先生逝世10周年纪念日。这是一篇迟写的文章。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刚粉碎“四人帮”后,徐迟正以巨大热情投入了以反映科学家的生活来唤起社会、公众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创作,像《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等一系列优秀的报告文学后,作者就冒出想写这类文章的念头。本书还收录了《啼唱生命,声声不息——想念柯岩大姐》、《自强不息的“生命进行曲”》、《耶路撒冷去来》等优秀散文集。 内容推荐 李宗浩编著的《瓦尔登湖畔的沉思》收集了徐迟先生抢救旅法华人吕霞光先生的心脏病急症、抢救北京市副市长李润五过程的文字和其他一些文章,有的详细描述了抢救的全过程,有的告诉人们为什么必须懂得急救知识,否则再有能耐的急救医生也回天乏力。在《心肺复苏的“安妮小姐”走遍天涯海角,走入万户千家》一文中,宗浩讲了他参加主持中央电视台“家庭急救”节目制播的体会,坚信这个节目与万户千家紧密相连,与社会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次最广泛而生动的“第一目击者”的社会培训。 《瓦尔登湖畔的沉思》还收集了大海,《人类对您一往情深》、《五星红旗飘扬在阿尔卑斯山间》等一系中国优秀的散文集。 目录 前言 瓦尔登湖畔的沉思——公众理解科学·从徐迟谈到梭罗 在呼唤科学春天的那些日子里——忆徐迟 自强不息的“生命进行曲”——哭高士其 你的人生最充实你的人生最壮丽 皎皎中秋月 悠悠慈善心——赵朴初和北京急救中心二三事 人间方望晚晴长——忆朴老送朴老 啼唱生命,声声不息——想念柯岩大姐 我与当代“急救之父”彼得·沙法 心肺复苏的“安妮小姐”走遍天涯海角。走入万户千家 浓浓书卷气的南浔嘉业藏书楼 抢救旅法华人吕霞光先生 抢救北京市李润五副市长纪实 匆匆不防的“猝死”,姗姗来迟的急救 自动心脏除颤(AED)——复苏领域里一场悄悄的革命 时光荏苒20年,唐山地震的教训 张胜兰,一个“不幸的家庭也有幸福的人” 驻足在日本阪神地震纪念馆前 芬兰国家急救学院见闻 耶路撒冷去来 我与柯赖尔总裁的长城谈话,“不建空中急救非好汉” 1987年,我首次在欧洲上空做医学救援 五星红旗飘扬在阿尔卑斯山间 在德国、法国总理的招待会上 德国DRF授予我荣誉称号 在德国图宾根的墓地前 一次跨越国界的空中伤员“接力”急救 重上蓝天.2008年我在美国盐湖城上空的飞行 直面突发公共事件。在SARS疫情时的思考 2004年,躁狂失控的印度洋 “5·12”汶川大地震“国家队”的迅速出发 大海,人类对您一往情深 试读章节 大约是1974—1975年间,也就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后期,我从诗人臧克家那里得知了徐迟的近况。当为人热诚的克家伯伯知道我是徐迟的小老乡,而且彼此熟悉却又中断了多年联系后,他操着浓重的山东口音说:“我很快就给你们联系上。”就这样,我们北京一武汉间的书信往来不断,而且知道陈松伯母仍是那样一如既往事无巨细地照顾着她的丈夫,那时徐迟要求我们的通信是“每周一封”,所以有时陈松替徐迟给我写回信。记得印象最深的是徐迟认真地甚至是“命令”我,信的抬头不准再写“徐先生”了,必须要写“迟”,当然他给我回信的落款也是“迟”,抬头则是“宗浩”。但我总因师生情谊,他是我的长辈,直呼其名而且落笔于纸总觉得不礼貌,经过他几次纠正,我只好照办了。1975年冬,他给我寄来了他60岁诞辰时的“标准像”,并要我多寄几张照片给他。而我也将臧老(克家)送我的大作《述志》及我“和”的一首所谓的小诗抄寄给了他。徐迟是从不写旧体诗词的,所以受其影响我也不练习写,此次斗胆地“和”了大诗人的诗,居然得到徐迟的鼓励。他在回信中说道:“《述志》和你‘和’的一首看了,都好!没有想到你也能吟咏,我是不搞古典诗词的,讨厌韵律,所以现在写散文了。” 20世纪50年代末,徐迟曾以他诗人的敏感和天性的单纯,以投入祖国建设的一片炽热之情,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北京,举家搬到武汉。那里,长江大桥、江汉油田和多种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是诗人投入火热生活的最好时机,那里是知识分子与工农兵结合改造思想的革命熔炉。事实证明,徐迟在武汉的10年间确实深人生活,积极创作,为武汉、中南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讴歌。 但是,自1966年始的那场扑朔迷离近乎荒唐的“文化大革命”,使他无法正常生活、工作。思想的苦闷与孤单,没有倾诉与寄托的人与事,对这一位思想深邃、内心世界丰富又极具幻想的诗人来说,就难熬寂寞了;这对一个酷爱“水晶晶”的故乡南浔,从骨子里就喜爱杭嘉湖平原、乡镇的小桥流水、油菜花黄,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春雨中,从火车窗里望着这些犹如一幅幅美丽、动感油画的他来说,自然而然,乡情、乡音就显得比任何时候更加令人神往,思乡已是无法抵制的“诱惑”了。他告诉我,湖北那边要他退休,那儿也无亲无故,很想回到浙江来。但杭州那里似乎也不热心为他安排,现在只有回到故乡湖州或南浔。我知道他十分喜欢南浔,他是出生在德懋弄的,而我家后来也搬到与他一墙之隔的德懋弄3号。南浔中学是他执教的学校,梭罗那本著名的《瓦尔登湖》也是在南浔中学翻译的。从感情上我认为他回南浔合适,但他毕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作家,而且是我国十分优秀的屈指可数的英美文学翻译家。尽管是时日苦艰,但我总相信历史总会在曲折中前进,他的才华必然会在今后中国的文坛上再放光耀。所以,我和诗人臧克家、郑曼夫妇谈到他回浙江时,不约而同地说南浔太闭塞了些,不如到湖州吧。湖州在浙江毕竟是个中等城市,离杭州又近,参加多种活动也方便,臧克家说:“徐迟与你一样是个闲不住的人。”而徐迟经过考虑也选择了落户湖州。正好当时湖卅l市公安局周富贵局长与我还沾点儿远亲。他的夫人是湖州中学老师,一听说徐迟这位大作家想落户湖州的事,十分高兴,毫不犹豫地答应帮忙。周富贵当时对知识分子的尊重,所说的话、所办的事,以及他后来应徐迟要求替他的老朋友钱先生子女插队返京等做事的态度,令我深为感动,直到徐迟“大红大紫”之时,他也未能与徐迟谋面。对我有什么相约之求,周富贵只说,对这样一位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我们能够帮助解决的出一点儿力,是应该的。 阴霾有时可以笼罩大半天空,甚至多时挥之不去,但毕竟总会被阳光驱散。就在徐迟准备回湖州定居落户之际,1976年10月的秋阳,红热似火一扫乌云,北京的秋天刮起劲风,“四人帮”倒台了。不久,徐迟到了北京,住在他三姐徐和的家里。P11-14 序言 李宗浩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急救医生,而我长期从事国际新闻的报道工作。我们职业不同,但彼此一见如故。后来,我一直呼其大名宗浩。 年长我几岁的宗浩对待他人和对待事业都充满热情,我始终为此感动。有一年,在唐山召开中国·国际救援医学论坛,他为筹备会议已经十分疲劳,然而却坚持连夜在会场检查所有的准备工作。“宗浩兄,你太劳累了,好好休息一会儿吧。”我看着凸显疲惫的他说。他却突然提高了嗓门:“明天一早就要开会,国内外的专家都到了,我必须把细节落实好啊。” 宗浩就是这样,从来不放松细节。 这也许是他长年从事急救养成的习惯。 宗浩对自己的要求不仅仅是一个医生,而且还是一个科普作家。他要让公众理解科学。 在我们相识不久后,宗浩送给我他的一部著作——《第一目击者——一个急救医生的手记》。他是用心血写成这本书的。这本书的后记一开头有这样一段话:“一个医生,悉心诊治他的病人,是应尽之责,但这只是他工作的大部分;如果他把他的医学知识,通过各种途径,普及给民众,这才是尽了医生的全部责任。这是我的良师益友、我国科普事业奠基人高士其同志生前对我的教导,也是我一生为之努力和实践的信条。” 《第一目击者——一个急救医生的手记》描述的是一个个发生在急救现场的真实感人的故事。宗浩用文字再次展现了这些故事,并结合心肺复苏等医学科普知识,向可能成为第一目击者的广大读者介绍在危重病人突然发病时,在意外情况突然发生时,怎样采取科学的救护措施。 著名作家柯岩在《谁是“第一目击者”》的代序中说,她因病住院期间听到了对李宗浩的种种传说,了解到李宗浩和同事们曾因抢救许多重要人物而声名大震的故事。 柯岩是这样描述李宗浩的:“他晒得黑黑的,看来筋骨强健;他思维清晰,动作迅速;他反应机敏又热情洋溢,说话节奏很快。急救医生好像就应该是这样的:集热情与冷静于一身,高效率而有力度。因为重伤、昏迷、猝死对抢救的速度与精确度要求极高,据说心源性猝死者最有效的抢救时间只有4分钟至lO分钟,真是生死一线间……” 柯岩具体描述了她在读《第一目击者——一个急救医生的手记》书稿时的心情:“我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越感动。我不但从中时时看到李宗浩那脚步匆匆的身影,而且触摸到一颗颗中外急救医生火热的心。不但一个个垂危病人从他们一双双有力的大手中重新获得了生命,而且为了和死神决战,从那儿夺回千千万万条生命,李宗浩在书中还反复建议成立城乡急救中心网络,建立空中急救中心,大力普及急救知识,培养和训练‘第一目击者’。” 作家柯岩生动准确的描述,在我同宗浩的交往中感同身受。以我的体会,《第一目击者——一个急救医生的手记》不仅表达了宗浩的心声和追求,也是他作为一名急救医生的一段心路历程的记录。 宗浩不仅作为一名急救医生令人敬佩,而且在日常交往中待人谦和、虚心诚恳,很快就会同其他人成为朋友。在本书收集的作品中,他怀念徐迟、高士其、赵朴初等先生的文章无不体现这方面的品格。 《在呼唤科学春天的那些日子里——忆徐迟》一文中,宗浩深情地回忆了他同徐迟先生数十年交往的过程,表达了他对徐先生的敬仰和钦佩。在徐迟先生潜心创作的日子里,宗浩如同家人一样关心他的健康。宗浩在《自强不息的“生命进行曲”——哭高士其》一文中写道:“高士其,这位创作出大量优秀科普作品的伟大作家,与法国的儒勒·凡尔纳、苏联的伊林和美国的阿西莫夫一样,为人类普及科学知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乐观宽大的胸怀,与病魔作斗争的顽强精神和永远向上进取的豪情,激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宗浩将被誉为当代“急救之父”的彼得·沙法教授视为自己的良师益友,认为同“这位在‘二战’时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的相识相知,并成为我的良师益友的过程中,使我感受了医学大家的风范、品德、学问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了我的做人做事”。 本书还收集了他抢救旅法华人吕霞光先生的心脏病急症、抢救北京市副市长李润五过程的文字和其他一些文章,有的详细描述了抢救的全过程,有的告诉人们为什么必须懂得急救知识,否则再有能耐的急救医生也回天乏力。在《心肺复苏的“安妮小姐”走遍天涯海角,走入万户千家》一文中,宗浩讲了他参加主持中央电视台“家庭急救”节目制播的体会,坚信这个节目与万户千家紧密相连,与社会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次最广泛而生动的“第一目击者”的社会培训。 宗浩自己在前言中说,本书收入的文章从“时空”上显得散,而我却认为这些文章在主题上是集中的,那就是文章中所记述的事多和他本人有关或与急救和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关。 我近年来参与了宗浩举办的一些活动,认识了他的一些朋友,学到了一些自己以前没有能够学到的知识。一个学术造诣深又有文学修养的宗浩将要出版新的集子,嘱我写一篇序,趁此机会写了我以上的一些感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