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咖啡馆之歌》(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E)是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iers,1917—1967)于1951年5月出版的小说集。出书前,集子里的几篇作品都在《纽约人》、《女士》、《小说》等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过。女作家也早就因为。194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194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婚礼的成员》而获得盛名。前者出版时麦卡勒斯才二十三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英双语珍藏纪念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国)卡森·麦卡勒斯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伤心咖啡馆之歌》(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E)是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iers,1917—1967)于1951年5月出版的小说集。出书前,集子里的几篇作品都在《纽约人》、《女士》、《小说》等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过。女作家也早就因为。194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194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婚礼的成员》而获得盛名。前者出版时麦卡勒斯才二十三岁。 内容推荐 《伤心咖啡馆之歌》收入了卡森·麦卡勒斯的七篇中短篇小说,其中包括最著名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以及麦卡勒斯十七岁时发表的处女作《神童》。 诸篇小说的背景多样,有都市生活的,有大学生活的,也有家庭生活的,但其反映的主旨都围绕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那种没来由的孤独感。 目录 伤心咖啡馆之歌 神童 赛马骑师 席林斯基夫人与芬兰国王 旅居者 家庭困境 树·石·云 译后记 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e Wunderkind The Jockey Madame Zilensky and King of Finland The Sojourner A Domestic Dilemma A Tree, A Rock, A Cloud 试读章节 这地方原先也并非一向就是咖啡馆。爱密利亚小姐从她父亲手里继承了这所房子,那时候,这里是一家主要经销饲料、鸟类以及谷物、鼻烟这样的土产的商店。爱密利亚小姐很有钱。除了这店铺,她在三英里外的沼泽地里还有一家酿酒厂,酿出来的酒在本县要算首届一指了。她是个黑黑的高大女人,骨骼和肌肉长得都像个男人。她头发剪得很短,平平地往后梳,那张太阳晒黑的脸上有一种严峻、粗犷的神情。即使如此,她还能算一个好看的女子,倘若不是她稍稍有点斜眼的话。追她的人本来也不见得会少,可是爱密利亚小姐根本不把异性的爱放在心上,她是个生性孤僻的人。她的婚姻在县里是件奇闻——这次结婚既古怪,又让人提心吊胆,仅仅维持了十天,使全镇的人都莫名其妙,大吃一惊。除却这次结婚,爱密利亚一直是一个人过日子。她经常在沼泽地她的工棚里待上一整夜,穿着工裤和长统雨靴,默默地看管蒸馏器底下的文火。 爱密利亚小姐靠了自己的一双手,日子过得挺兴旺。她做了大小香肠,拿到附近镇子上去卖。在晴朗的秋日,她碾压芦粟做糖浆,她糖缸里做出来的糖浆发暗金色,喷鼻香。她只花了两个星期就在店后用砖盖起了一间厕所。她木匠活也很拿得起来。唯独与人,爱密利亚小姐不知怎样相处。人,除非是丧失了意志或是重病在身,否则你是不能把他们拿来在一夜之间变成有价值、可以赚钱的东西的。在爱密利亚小姐看来,人的唯一用途就是从他们身上榨取出钱来。在这方面她是成功的。她用庄稼和自己的不动产作抵押,借款买下一家锯木厂,银行里存款日渐增多——她成了方圆几英里内最有钱的女人。她本来会像议员一样富的,可是她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特别热衷于打官司和诉讼。为了一点点屁大的事,她会卷入到漫长而激烈的争讼里去。有人说,要是爱密利亚小姐在路上给石头绊一下,她也会本能地四下看看,仿佛在找可以对簿公庭的人。除了打官司之外,她的日子过得很平静,每一天都跟前一天差不多。只有那次为期十天的结婚算是一个例外。除却这件事,她的生活没有什么变化,一直到爱密利亚小姐三十岁的那个春天。 那是四月里一个温暖、安静的夜晚,时间将近午夜。天上是沼泽地鸢尾花的那种蓝色,月光清澈又明亮。那年春天庄稼长势很好。过去几个星期里棉纺厂一直在加夜班。小河下游那座方方的砖砌的工厂里亮着黄黄的灯光,传来织布机轻轻的无休止的营营声。在这样的一个夜晚,你听到远处越过黑黝黝的田野,传来一个去求爱的黑人的慢悠悠的歌声,你会觉得蛮有意思。即使是安安静静地坐着,随便拨弄一只吉他,或是独自歇上一会儿,脑子里啥也不想,你也会觉得蛮有滋味。那天晚上,街上阒寂无人,不过爱密利亚小姐铺子的灯光却亮着,外面前廊上有五个人。其中之一是胖墩麦克非尔,这人是个工头,有一张紫赯脸和一双细气的、紫红色的手。坐在最高一级台阶上的是两个穿工裤的小伙子,那是芮内家那对双胞胎——哥儿俩都又高又瘦。动作迟缓,头发泛白,绿眼睛老是似醒非醒。另一个人是亨利·马西,一个羞怯、胆小的人,举止温和,有点神经质,他坐在最低一级台阶的边缘上。爱密利亚小姐自己站着,靠在洞开的门的框上,她那双穿着大雨靴的脚交叉着,在耐心地解她捡来的一根绳子上的结。他们好久都没有开口说话了。 双胞胎里的一个一直在望着那条空荡荡的大路,他首先开口了。“我看见有一个东西在走过来,”他说。 “是一只走散的牛犊,”他兄弟说。 走过来的身影仍然太远,看不清楚。月亮给路边那溜开花的桃树投下了朦胧、扭曲的影子。在空中,花香,春草甜美的气息和近处礁湖散发出的暖洋洋、酸溜溜的气味,混杂在一起。 “不,那是谁家的小孩,”胖墩麦克非尔说。 爱密利亚默不作声地瞅着路上。她撂下绳子,用她那棕色的大骨节的手抚弄工裤的背带。她皱着眉头,一绺黑头发披落在脑门上。他们等待的时候,路上谁家的狗发狂般嘶哑地吠叫起来,直到有人从屋子里喊了几声,止住了它。直到那身影靠近,走进门廊附近的黄光圈,五个人才看清那是什么。P3-5 后记 《伤心咖啡馆之歌》(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E)是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iers,1917—1967)于1951年5月出版的小说集。出书前,集子里的几篇作品都在《纽约人》、《女士》、《小说》等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过。女作家也早就因为。194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194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婚礼的成员》而获得盛名。前者出版时麦卡勒斯才二十三岁。 我是在“文革”前读到麦卡勒斯的这本小说集的。记得在学部文学研究所的图书馆里,我见到企鹅版此书封三所附的借书单上,签着一个名字。那是上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借书者的名字。出于对这位先生的崇敬与好奇,我把书借出来一口气读完,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改革开放后,几个喜欢美国文学的人聚集在一起,策划出版一本能反映当代美国文学状况的短篇小说集,主要的方法是由发起者每人提供一篇。我当时自然而然便想起了《伤心咖啡馆之歌》。译出交稿,集稿者汤永宽先生正在筹办《外国文艺》杂志。承他厚意,把我的译文收进1979年出版的该刊创刊号,并且列为首篇。《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集》接着也出版了,成为当时的文学青年能够读到的为数不多的几本书中的一本。也许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不少人至今还能记得这篇作品。后来我又应朱虹先生之约,译出集子中的另一篇作品《家庭困境》。 时光飞驶,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在此期间,我忙于别的事务,但偶尔也会想起麦卡勒斯与爱密利亚小姐,并且很惋惜未能将全书译出。后来出版翻译年代较近的外国作品必须购买原书版权了,有几家出版社在我怂恿下也试着去办过,惜乎都未有结果。这次上海三联书店购买到麦卡勒斯两部长篇小说的版权,也顺利出版了。编者接下去自然想让麦卡勒斯的中短篇集也一并由他们出版。对此,我乐观其成,在他们事先与我联系时便答应版权购得后一定抽出时间翻译。 这次抽出两三个月的时间翻译了以前未译的五篇作品,又将旧译细细读过一遍,但除改了一两处误植与语言表达方式外,别的均未加改动。我起初还暗暗窃喜,心想区区近三十年前的翻译似乎还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嘛。后来一想,还是说明自己没有长进,这才是一件真正可悲哀的事。傅雷先生于1937年到1941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却因不满译文风格,在20世纪50年代初予以重译并交平明出版社出版。可我却没有更高层次的“慧眼”否定旧译,像许多大画家那样来一次“衰年变法”。这不是悲哀又是什么? 不过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总算完成了一件中断多年的工程,而没有使它成为“烂尾楼”。我像一名因故延宕的朝山进香者,终于还是在偶像前还清了多年的心愿。作为一个普通的文学绍介者,这也许已经能对得起作者、读者与自己了吧。 李文俊2006年6刖7日于潘家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