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繁殖本能以外,我们的爱情和性欲也来自石器时代?
丰满的胸部可以带来男人的忠诚,促使他们抚养孩子?
只有当人类是由鸟类演变而来之时,他才在自然本性上是一夫一妻制的?
所有没有孩子的男人都是自杀候选人或者是潜在的持枪杀人者?
女人喜欢和社会地位高的男人闹绯闻,因为这种男人可以提供更好的基因?
《爱情是一种草率的感情》(作者:理查德·戴维·普列希特)连续20周排在德国畅销书榜前5位,连续61周排在德国畅销书榜前50位,最好排名是德国非文学类畅销书第2位,德国销售30万册,全球售出20个国家和地区的版权。
《爱情是一种草率的感情》:在《我是谁?——如果有我,有几个我》的意外成功之后,理查德·戴维·普列希特再次吸引读者跟随他穿越科学史,进入各学科进行了一次关于爱情——人类最古老的话题——的冒险旅行。
普列希特首先在性别角色的生物和文化基础上提出问题,一路检验了人类动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进化生物学、进化心理学、社会生物学、生理学、哲学、社会学、神经学的流行论点,对一些主流理论提出了责疑。在结尾部分又密切联系今天的生活和爱情现实,探讨了诸如“作为消费品的浪漫”或“有后代之后爱情还剩下什么”之类的问题。当然也谈到了性。
普列希特在书末形容人类是有着最奇怪的性生活和感情生活的动物。他声称,《爱情是一种草率的感情》针对的是所有那些不相信爱情指南,而还是想知道爱情是怎么回事的人!
一个近乎美好的设想
生物学家都知道:女人喜欢健康富裕、魁梧高大、浓眉宽肩的男人;男人则喜欢年轻靓丽、身材苗条、肌肤柔滑、丰胸肥臀的女人。这种理想特征真是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则吗?毫无例外吗?在当年整个高卢被占领之时,尚有一个勇敢的小村庄挺身而出顽强反抗,直到今天仍在抵抗外来入侵者。
如果我们欣赏异性的口味真是如此简单的话,那么,为何现实还会如此复杂呢?为什么男人或者女人,寻找的伴侣并不符合这些理想准则呢?为何成年人爱上的人并不总是最美丽的异性?恋爱尚且如此,结婚就更不用说了。为何会有男人爱上肥胖的女人,也会有女人对纤弱敏感的男人产生好感呢?如果这一理想特征真的如此受欢迎,以至于它能在人类进化方面拥有巨大优势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上存在的就应该只有帅哥靓妹了。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那些帅哥靓妹和腰缠万贯的人没能成为人类繁衍后代的主力呢?
很多年前,生物学界就试图向我们解释我们欣赏异性的口昧及其广泛的影响,他们知道这种欣赏异性的口味在生物进化方面的作用。我们觉得谁漂亮,我们追求谁,我们想和谁结合,和谁成为一对,这些都是明确的自然规则,可以通过三个互相关联的生物学学科来解释,即生物化学、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
这一生物学方面的解释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冷冰冰的进化推动着我们向前发展。最终,我们把爱情的混沌排除在外,在永恒的非理性中发现隐藏着的逻辑,找到可以解释我们不寻常行为的客观原因。不仅研究者陷入激烈的辩论,一大群科学记者也将一系列相关书籍投入到市场,一夜畅销。连载杂志在封面文章中会向大家透露“爱情密码”或者“爱情公式”。“受进化遗传物质的影响,加上基因和荷尔蒙的控制,人在本能生活中迷失”《明镜周刊》杂志2005年在它的一期名为“恋爱中的猴子”的封面故事中这样总结道。很长时间以来,“爱情”这个主题不再是副刊文艺小品栏中飘着花香的迷人话题了,而成了日报和周报的科学栏目中一个十分深刻的题材。在这之前,“爱情”这一话题并不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研究的范围,而如今,它却获得了此方面的解释。“爱情”成为每天新闻报告的基本内容,对于“爱情”的研究,同成千上万关于上述三个生物学科的自然科学研究一样,可以为进化生物学、大脑和荷尔蒙研究提供帮助。
人们把这些内容进行综合思考的学科称为“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试图解释,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众多人类自然和文化现象是如何根据进化需求逐渐发展出来的?畅销书会向我们解释,为什么男人不会倾听,为什么女人不会打包。我们读到的这些内容,其实就是进化心理学中一些有趣的入门知识。美国(现在也有德国)科学记者会说得更正式、更深入一点。他们会解释,为什么我们是地铁里的巨型猎人,为什么我们的西装里面会藏着驯鹿皮。他们的观点是,乐趣和爱情是促进人类繁衍的功能性化学。在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我们自己无法控制的一面——基因的秘密作用。
这一预示非常吸引人。如果能为所有的人类行为找到一个让人信服的解释,或者至少是一个合理的框架,不是件很好的事情吗?也许吧。一些人希望能够了解我们心灵的配方,而另一些人则会觉得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因为,如果所有的一切都能够用自然科学来解释的话,我们应该置人文科学以及文化于何地呢?我们是否可以完全抛开爱情的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昵?或者我们能否至少把它们的形式融合起来,形成进化心理学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根据美国爱情与婚姻研究专家戴维·布斯①(David Buss)的观点,进化心理学是“科学革命的完成”,为“新世纪的心理学”。奠定了基础。我们通常理解的人类文化问题,比如,魅力、嫉妒、性欲、热情等等,都只是动物领域内众多特征中的~种。尼日尔象鼻鱼情侣之间的相互嬉戏与德国大城市中情人之间的恋爱是没什么区别的——对它们进行描述的词汇和解释都是相同的。人类学家到处都能发现各民族的种族特征和文化,反之,戴维·布斯的进化心理学却破除了这一“无限文化多样性的神话”,从而促进了全球“性和爱情行为的一致性”。’
提出“进化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加州科学院的学者迈克·吉赛林①(Michael Ghiselin)。相对来讲,他现在的名声没有之前那么大。1973年,当吉赛林在他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这个概念时,他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吉赛林坚定地认为,通过运用进化生物学的方法和手段可以为整个人类心理学的研究找到突破点,这也是达尔文的观点。P3-6
男人是金星,女人是火星
为何写关于爱的书总是如此艰难
这是一本关于男人和女人的书,关于男人和女人之间可能产生的一种非常奇怪的东西——爱。
爱是人类最喜爱的主题。很少有小说不涉及爱,而不涉及爱的电影就更少了。就算我们不是经常谈论爱,但它对于我们来说依然很重要。也许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爱还没上升到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是现如今,爱的重要性的确不可忽视,没有哪首流行歌曲会离开爱这个主题。
爱是个庞大的主题,它无所不包。从“为什么会有男人和女人?”到“为了挽救我的婚姻,我该怎么做?”这样的话题没有止境。男人可以爱蓝灰色眼睛的女人,也可以爱泰加地带的月圆之夜。女人可以爱上男人的某些习惯,也可以爱挤起牙膏来规规矩矩的男人。人们可以爱暹罗②猫,爱带血的肉排,爱科隆的狂欢节,也可以爱佛教寺院的寂静,爱人的谦虚,爱运动赛车以及人类的上帝。所有这一切,人们都可以爱,人们可以分别爱,平行地爱,有些甚至可以同时爱。
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可以爱、值得爱的东西。而本书只讲其中一种爱:男女情侣之间的爱。人们很难写出一本书包罗所有之爱,本书也不例外。男人和女人(以及女人和女人,男人和男人)这个主题已经够难的了。因为,男女之间的爱是很难说得明道得清的。虽然最优秀的诗人都涉猎过这一题材,但充满智慧的哲学家却少有触及。
男女之间的爱情对我们却是非常之重要。早在柏拉图时代,西方哲学界就把它作为轻音乐来看待。一旦哲学界通过理性来定义人类,那么,爱情就几乎不再是一种感觉上的混乱(这种混乱往往会造成一些令人惋惜的后果)。很长时间以来,感觉不再是我们灵魂的主人。因为,对于一些不可证明为理性的东西,人们往往保持沉默。哲学史上最有名的例外情况证明了这一规律。弗雷德里希·冯·施莱格尔①(Friedrich von Schlegel),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索伦·克尔凯郭尔③(Soren Aabye Kierkegaard),弗雷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tzsche),让一保尔·萨特@(Jean Paul Sartre),罗兰·巴特⑥(RolandBarthes),米歇尔·福柯⑦(Michel Foucault)或者尼克拉斯·卢曼①(Niklas Luhmann)大概也对爱情做了许多思考。然而,在学术界,那些发表爱情言论的哲学家,直到今天仍会遭到质疑,可能还有来自同行的讥讽。哲学是一门十分保守的学科,对很多东西都有所保留。至今为止,关于形式逻辑或者范畴问题的哲学书籍应该远远多于关于爱情的哲学书籍。
然而,对于人类来说,却没有人会十分严肃地认为,形式逻辑比爱情更重要。但是,用哲学的解剖刀去解剖爱情却显得如此艰难。卡尔·雅斯贝尔斯②(Karl Jaspers)认为,“爱情是不可理解的,因为它是绝对意识的一种毫无根据、自然而然的事实”。爱情是一种不明确又很难理解的东西。那么,由心理学家来解读爱情会不会容易一点呢?还是与哲学家半斤八两?那么化学家和生物学家呢?他们知不知道,爱情是从哪里来的?爱情为什么常常就这样过去了呢?爱情对现在的我们又有何影响呢?
爱情也许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交叉领域最为重要的主题。它既不能用逻辑也不能用哲学上的“最终理由”来解释。那么,人们是不是因此可以把这个领域的研究交给统计学家,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试、血液分析以及荷尔蒙测试来做呢?
或许,爱情对于上述的学科来说,研究代价太为昂贵。对于专门从事爱情和婚姻关系管理的咨询师来说,爱情太为重要又太过复杂了。它的数量几乎是没有限制的,它的影响是很难估量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令人震撼的。所有的诀窍都是在告诉人们应该采用怎样的秘密计划找到合适的对象,怎样让爱情保鲜,怎样让自己成为并且始终保持魅力十足的情人。所有关于床上的技巧、手艺和“恋爱的艺术”都是写出来的。在大脑研究领域已有许多文章来说明为什么女人用右半脑思考,而男人用左半脑,为男人在冰箱里找不到任何东西,而女人不知道该如何打包的现象作出解释。或者,男人会因为性而感到愉悦,他们总想寻觅维纳斯女神。反之,女人寻找的则是爱情,或者至少也得是战神般的人物,因为就算一块巧克力也能让女人感到幸福。人们似乎只需要读正确的书,就可以最终了解自己和他人。一切都是美好的,即使美好不出现在现实的生活中,也会在书本中。
可是事实上,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男人和女人的问题以及他们之问相互的吸引和爱慕比任何一个政治问题都难解答。尽管它对我们是如此重要,可实际情况表明,对于爱情,我们只要半知半解就可知足。从爱情的意义和影响力方面来讲,这是一个很令人惊讶的结果。我们乐于接受任何一种简单的解释。如果让我们来说明男人和女人是怎样的,尽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从男女某些特征而非男女性别来考虑这个问题的,然而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的选择并没有像选择手机铃声时那么多。选择手机铃声时,我们还可以长时间挑选,直到找到适合我们的铃声。
……当今流行的关于不同生物兴趣和男女喜好的理论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第一至五章在我们性别角色的生物和文化基础上提出问题。这些标记和特征是从哪来的?是从我们的动物遗传物质?是从石器时代还是当代?(第一章)。我们的基因遵循哪些结构组织,又是如何作用于我们的?(第二章)。哪些是典型的女性性特征,哪些是典型的男性性特征?人们对此真正了解多少?(第三章)。女性的大脑运作不同于男性吗?(第四章)。文化对于我们,男人和女人,对自身以及对世界的了解有多大的影响?(第五章)。
第二部分,即第六至十章,阐述的是爱情本身。首先是关于爱情在生物学上的意义。到底为什么会有爱隋?有没有可能,即爱情最初根本不是为男女关系“设置’’的?(第六章)。我们试图解释,这样一种不规则的感觉到底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爱情不单单是情感。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恋爱的时候,在我们头脑中会发生什么呢?当热恋变成爱情的时候,又做出了怎样的调整呢?我们知道了,为什么草原田鼠比它们的同族——凶恶的山里田鼠——忠诚,和人类一样,这也跟化学因素有关。
不过同时还很明确的是,总的来说,男人和女人最大的区别不是和化学因素有关,而是和自我概念(第七章)以及早期童年经历有关(第八章)。我们会了解到,对于爱情的渴望不仅仅意味着一种近距离和相互结合,也是一种激动和亢奋,甚至是暂时的距离一爱情并不是完全无私的,也不完全是伴侣关系(第九章)。爱情把各种不同的渴望和想象结合在一起。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它们获得一个十分稳固的“密码”。爱情是一场带有期望的游戏,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值得期望也因此被期望的游戏(第十章)。在本书的第三部分讲述的是当今关于爱情的个人的和社会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觉得浪漫的爱情变得如此重要?(第十一章)。在几乎所有的浪漫都己堕落成消费品的今天,还存在“真正的”爱情吗?(第十二章)。看一下今天家庭生活中的困难,我们就可以知道,把现实和理想结合起来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第十三章)。最后,简单总结一下问题的起源和处理所有这些混乱感觉的困难(第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