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水欣编著的《吟诗诵韵--蒙学篇》作为蒙学的优秀读本,本来就具有很强的音韵美,若将其吟诵,则更能显现其中韵文的鲜活。作为一名多年从事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师,我非常愿意用自己的所学做一个有意义的探究:将《声律启蒙》每韵的第一节及押该韵的相关绝句用吟诵的规则和方法进行谱曲,为推广吟诵做抛砖引玉的尝试。
本书是作者根据所掌握的吟诵规则和方法,对《声律启蒙》的三十个韵部中,每韵的第一节及押该韵的若干绝句进行吟诵旋律的谱写。力求所谱写的吟诵旋律能优美、流畅地表现出该韵的韵部特征及诗词意境。胡水欣编著的《吟诗诵韵--蒙学篇》吟诵调的创作.是作者在研读、分析徐建顺等老师的《我爱吟诵》上、中、下三本书的基础上完成的。所以在谱写中有的绝句吟诵调是直接引用《我爱吟诵》中的旋律,这在本书中会有注明。《吟诗诵韵--蒙学篇》适用于学前儿童或小学生,也适用于从事学前或小学教育的老师、师范专业的大学生及所有爱好吟诵的朋友。
上篇
一 东
一 东
1.宋·陆游《示儿》
2.宋·杨万里《舟过安仁》
3.唐·卢纶《塞下曲 其二》
4.宋·苏轼《题西林壁》
5.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6.宋·释志南《绝句》
7.唐·王维《鸟鸣涧》
二 冬
二冬
1.唐·温庭筠《杨柳八首其七》
2.唐·张籍《秋思》
三 江
三江
1.唐·杜牧《独酌其二》
2.唐·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四 支
四 支
1.唐·王维《相思》
2.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3.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4.宋·张拭《立春偶成》
五 微
五微
1.唐·李白《自遣》
2.唐·张志和《渔歌子》
3.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之一》
六 鱼
六鱼
1.唐·韦庄《仆者杨金》
2.唐·韩愈《青青水中蒲三首》
七 虞
七虞
1.唐·刘长卿《平蕃曲三首 其二》
2.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八 齐
八齐
1.唐·李白《别东林寺僧》
2.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其六》
九 佳
九佳
1.宋·张尧同《嘉禾百咏-简斋》
2.宋·刘克庄《悼阿驹七首其七》
十 灰
十灰
1.唐·白居易《池上》
2.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其一》
3.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
十一 真
十一真
1.唐·刘禹锡《洛中送韩七中丞之昊兴口号五首 其四》
2.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十二 文
十二文
1.唐·杜甫《赠花卿》
2.唐·韩愈《花岛》
十三 元
十三元
1.唐·杜牧《清明》
2.唐·王勃《春庄》
十四 寒
十四 寒
1.唐·元稹《惧醉》
2.唐·刘长卿《听弹琴》
3.唐·岑参《逢入京使》
十五 删
十五删
1.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2.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3.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下篇
一 先
一先
1.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2.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唐·张继《枫桥夜泊》
4.清·高鼎《村居》
5.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
6.唐·杜甫《绝句》
7.宋·翁卷《乡村四月》
二 萧
二萧
1.宋·王安石《和崔公度家风琴八首其五》
2.唐·刘禹锡《寓兴二首 其二》
3.唐·林杰《乞巧》
三 肴
三肴
1.宋·张继先《野轩偶书》
2.宋·杨万里《冬日归自天庆观二首 其一》
四 豪
四 豪
1.唐·杜牧《长安秋望》
2.唐·韦庄《河清县河亭》
五 歌
五歌
1.唐·杜甫《绝句六首其二》
2.唐·骆宾王《咏鹅》
六 麻
六麻
1.唐·刘禹锡《鸟衣巷》
2.唐·李峤《风》
3.宋·白玉蟾《早春》
4.宋·赵师秀《约客》
七 阳
七 阳
1.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2.唐·李白《静夜思》
八 庚
八庚
1.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2.唐·李白《子夜昊歌·秋歌》
九 青
九青
1.唐·白居易《滩声》
2.唐·王勃《早春野望》
十 蒸
十蒸
1.唐·刘商《古意》
2.唐·李绅《忆汉月》
十一 尤
十一尤
1.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2.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宋·杨万里《小池》
十二 侵
十二侵
1.唐·王维《红牡丹》
2.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十三 覃
十三覃
1.唐·左偃《言怀别同志》
2.唐·施肩吾《春日钱塘杂兴二首其一》
十四 盐
十四盐
1.唐·杜甫《绝句六首其五》
2.唐·罗隐《峰》
十五 咸
十五成
1.宋·苏轼《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三首其二》
2.宋·寇准《江上晚望》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