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尔·约瓦诺维克编著的《摩根女投行家》是讲述摩根大通女银行家、信用违约掉期女王布莉斯·马斯特斯的个人传记;本书被伦敦《卫报》称为“发明了大规模杀伤性金融武器的女人”的传奇故事;本书作者的立足点是将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于信用违约掉期,并追责那些应用这一概念的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摩根女投行家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法)皮埃尔·约瓦诺维克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皮埃尔·约瓦诺维克编著的《摩根女投行家》是讲述摩根大通女银行家、信用违约掉期女王布莉斯·马斯特斯的个人传记;本书被伦敦《卫报》称为“发明了大规模杀伤性金融武器的女人”的传奇故事;本书作者的立足点是将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于信用违约掉期,并追责那些应用这一概念的人。 内容推荐 和摩根大通银行的其他数学家一起,英国女银行家布莉斯·马斯特斯发现了那个证券转换的魔力公式,让全世界的银行家为此陷入了如醉如痴的境地。然而,对公众而言,布莉斯·马斯特斯是个谜。伦敦《卫报》称她是“发明了大规模杀伤性金融武器的女人”,而《新闻周刊》的说法是这些武器“放出了恶魔”,摧毁了金融系统,引发了全球无可避免的倒闭潮。最终的结果是银行在其资产负债表中隐藏了高达55兆亿美元的有毒资产。 记者皮埃尔·约瓦诺维克在这本《摩根女投行家》中回顾了这个年轻的剑桥大学毕业生是如何在不经意间影响了很多人的命运,导致他们在这场危机中失去工作,而这仅仅是由于全世界的银行家们听到并为之癫狂的“信贷违约掉期福音书”,他们最终将这个“魔力”公式滥用在证券上面。这个公式曾经引领他们,同时也摧毁了他们。 这是一次难以置信和无可置疑的调查,《摩根女投行家》揭示了那些愚蠢自大的银行家是如何采取不负责任的行动,把亏损转嫁给每个纳税人,也包括你。 目录 译者序 致 谢 布莉斯·马斯特斯的职业生涯 致读者 1.是布莉斯·马斯特斯,还是新时代的夏娃 2.对布莉斯的初级诠释 3.马克思和马斯特斯 4.变身世界主宰 5.置身油污世界 6.雅克·德·拉罗西埃的“健忘症” 7.地狱般的会晤 8.诱人的“小酒馆” 9.她最先知道这个体系将会崩溃 10.她是文学大师笔下的人物 11.魔鬼与布莉斯·马斯特斯 12.阻挡了马斯特斯的女人 13.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还是早已胸有成竹 14.让她心碎的中国天才 15.她为未来所做的准备 16.银脚踵 后记 试读章节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她那迷人的目光,她肯定有吸引人的一面……她拥有令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但是她又叫人看不透。 很显然,她真的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女人,尤其是我跟你们重新看了她的这些照片之后,这种感觉变得更加强烈了。 当我给一个人拍照的时候,我根本不想去了解他,因为我不想让他的自身因素影响到我的视觉。每次拍照过程大概持续55分钟,平均下来一张照片仅用两三分钟,她是第二个超过5分钟的人。 作为一个肖像家,我会集中精神在我看到的东西上。而且我知道,每次拍照前我都该给镜头对面的人讲一个笑话逗他笑,让他放松。 你觉得她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让你想写一本关于她的书? 尽管帕斯卡尔·派瑞奇也住在纽约,但是他却从未在关于经济危机的事情中听到过布莉斯·马斯特斯的名字。摩根大通的宣传媒体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到位,他们从来不会对外界透露丝毫关于马斯特斯的负面消息。她的每一张照片都是不同的,第一张照片中身着红色衣服的女人,不禁让我联想到马迪克斯的电影《红衣女郎》:这个摩根大通的副总裁,就像君主一样,对自己以及自己的权力信心满满,目空一切;但是在第二张照片上的她却又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学生,在她的神情中找不到半点自信;第三张照片上的她就像是刚因为拉马丁和霍华德·布鲁姆的作品而流过眼泪,神色悲伤;接下来你看到的又是另一个开朗友好的女人,好像她愿意帮你解决一切问题;另一个她就像《丛林奇谭》中的蟒蛇卡阿一样,试图得到你的全部信任,她声称可以让你成为世界的主宰;另一个她又是一个悲伤而又脆弱的女人,渴望得到安慰;再下一张是一张难以捉摸的脸,但是她的目光却无比坚定,就像是希腊戏剧中的悲剧演员。接下来的照片又变化了:她的面孔、她的态度、她的眼神以及她的微笑都像是在邀请你与她上演激情一幕。接下来的她让人觉得像是一个叛乱者;紧接着又是一个脆弱而又优柔寡断的她;然后是一个貌似温柔母亲的她,关心着孩子的学业进步。随后的一张又让人觉得她是一个真诚的朋友,能一辈子做你的闺蜜。然后又是一个整天混迹在酒吧等场所吃喝玩乐的放荡不羁的女人,接下来的照片里的她,似乎只热衷于一件事情,那就是不断勾起男人的欲火。随后她又变成了金融界的蒙娜丽莎,嘴角挂着神秘莫测的微笑……可是旁边的照片,又向人展示的是一个正在认真地为一场无聊的聚会准备菜肴的家庭主妇。又一张照片里的她像是被薄情郎抛弃,无比的孤寂哀怨。紧邻的这一张照片上的她又像是一个喜欢挥动鞭子的残暴的统治者,可是随后她摇身一变,又成了一个十足的双性恋…… 在她这一系列照片中,最后一张照片里的她,像是一个看穿世事的哲人,脸上没有关于她的任何标记。让人丝毫联想不到她是“大规模金融杀伤性武器”的制造者,仿佛她也成了信用违约掉期的受害者!看完派瑞奇的这一系列照片,我仿佛在纷繁的卢浮宫中走了一遭。 照片上神色各异的面孔怎么可能是属于同一个女人的呢? 而这么多性格迥异的女人如何能同时附着在同一个躯体之上呢? 但是布莉斯·马斯特斯就是如此特殊,她能集不同的面孔和性格于一身。就像是有些拥有多重身体的人,他们不同的身体生活在不同的时期,并且他们可以利用特殊的声线讲话……“我同意你的观点,这么多不同的面孔属于同一个人,这太怪异了……”帕斯卡尔·派瑞奇跟我说道。 我现在还是觉得拍照当天她是故意让我拍到她的不同的人格的。在这些照片中也包括了她最本真的一面。我依稀记得在她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悲伤。 你知道吗,每次拍照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总是让拍照的人留出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能在镜头前展示最真实的自我,我也总是在那时完成最后几张照片。这些照片才是最真实的,最能揭露人的本真的。 在仔细看了最后几张照片后,我发现这几张照片中的布莉斯·马斯特斯有些许的不同,就像是脱离了肉体而存在的灵魂,但是她的灵魂却无比坚定而悲伤。她没有将自己的灵魂掩藏起来,而是让摄影9币拍下来以便更好地展现给世人。如果说一个摄影师的才干能够被他所拍摄的人或东西无限激发,那么当天,正是因为马斯特斯的存在,才使得派瑞奇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摄影大师。 当那些金融家约我拍照时,他们对于自己即将闻名于世的事实早已心知肚明……每一次拍照都搞得我精疲力竭。大多数银行家都很害怕我给他们拍照片,当然他们并不是害怕我,他们害怕是因为他们的角色、他们的职位。他们会担心自己的照片会给大众什么样的印象。他们就像是军人一样,严格遵守着默认的规则,甚至连他们该呈现怎样的态度都是有标准的。当我走出摩根大通集团大楼的时候,我暗自思忖:这个女人怎么会给人如此舒适亲切的感觉呢,这似乎与金融界格格不入…… 事实上,帕斯卡尔·派瑞奇真得让千变万化的布莉斯·马斯特斯名扬四海、永垂不朽了。他成功地俘获了马斯特斯,就像是希腊文学中的英雄为了了解未来的情形而俘获了多变的希腊神邸…… 照片中,红色甚至像是从她的每一个毛孔中渗透出来,就像哈罗德·雷米斯的《疯狂》中,伊丽莎白·赫尔利饰演的路西法一样。 这正是布莉斯·马斯特斯在2006年对未来的提示,拉康在他的《小红帽》中,可能也是想用红色向我们提示后面会出现一只大灰狼…… 精神病科医生马克·克劳德说,对于一个在如此重要的照片上全身穿成红色的女人来说,最首要的就是她具有嗜血成性的残忍性格,而且她希望自己被关注,希望引诱和消遣。当我跟克劳德医生说明这些信息的时候,他并不知道我指的是谁,他也不知道在2008年9月和10月的每一天里,在世界各大报刊都刊登了关于她的文章。托马拉·蒙特在他的书中又做了一些补充:“喜欢穿红色衣服的人普遍来说,都有肉体接触的需求,他们缺乏爱。”P98-101 序言 译者序 谁之错 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已经过去6个年头了。如今,危机的始作俑者——美国的经济似乎已经走出谷底,而罪魁祸首华尔街,不仅安然无恙,反而过得红红火火、更加滋润了。作为引发次贷危机的导火索——花样繁多、结构无比复杂的信用衍生品,信用违约掉期其实处于最低、最基础的层面。一切都是在其上的创新和发展,它是所有信用衍生品的核心或者原理层级的概念。用工具杀人者往往并非这个工具的发明者。而因为某些信用衍生品出了事,就一股脑儿地将责任推给信用违约掉期,显然并不客观也不公平。 本书作者的立足点是将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于信用违约掉期,并追责那些应用这一概念的人,作为投行从业人员,我对此持不同看法。信用违约掉期只是一个基于模型的金融工具,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当然,对于这个模型的运用,即对贷出款项进行的一种保险,以防借款者出现违约情况,有较强的限制条件,不能肆意扩大使用范围,甚至恶意利用它将自己的损失转嫁给他人。现在我们看到的问题正是出在应用环节。所谓橘生淮北为枳,但橘有何罪? 但是,我能够理解作者在写作时的愤怒,因为类似危机之前在信孚银行身上就发生过了。但并没有人从中吸取教训,无论本书主角布莉斯·马斯特斯,还是更高级的银行家,乃至美联储和监管机构,都没有因此而警醒。而是任由华尔街的贪婪借助这一工具不断衍生为巨大的恶性肿瘤,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等到了结算一切的时刻,全球每个人都要为此埋单。试问作为普通民众和纳税人,何罪之有? 有的金融创新确实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当然,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媒介和润滑剂,有其毋庸置疑的贡献和必不可缺的地位。但是金融加上高科技手段,产生的威力实在非人力所能预测和控制。关键在于划定制度边界和强化预防控制,而不应因噎废食,责难甚至打杀创新。创新无止境,贪婪有止境吗?前者来自于人,而后者是人性中最无可回避的基因。我们应该尊敬那些金融和数学天才,包括布莉斯·马斯特斯这样的开拓者,他们都是难得一见的人才,不是什么巫师鬼怪。 次贷危机的爆发,也不幸地阻碍了中国金融开放的步伐,特别是资产证券化深受影响,不得不中断尝试。作为后发者,我们也旁观了欧美金融先进国家走过的弯路和坎坷境遇。但是无论资产证券化还是信用违约掉期,它们本身都是非常有益的工具,我们不应将其扼杀。这些处于很基层的创新,应该得到更为充分和适当地运用,以提升中国的金融市场化水平。 我们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是:鼓励创新,但要加强监管,为创新划定边界。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相当庞大,而其实质还算不上是创新,比如同业之间种种资金借助通道的腾挪,已经被利用到了极致。这种中国化的低水平金融深化,、并不值得鼓励。虽然,对于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整体基调是正面的,但应充分注意发展方向。缺乏创新的制度套利,其本身就是恶性肿瘤。制度永远不会是完美无缺的,特别是在金融改革和开放的进程中,情况更是如此。制度套利和监管,本身就是博弈的一双对手,让其良性互动才是正途。金融深化和改革开放,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但是,即便中国不这样做,在全球化的今天,仍不免会深陷其中。这说明问题不在于前进,停滞是不可能的。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监管政策必须避免,在审慎中向前推进,充分鼓励和规范金融创新实践,才能适应这一金融泛化的大趋势和大潮流。这本书是关于信用违约掉期女王布莉斯·马斯特斯的传记,作者是一名法国财经记者,而布莉斯本人是英国人,因此这本书先出了法文版,本书中译本是基于这个版本。苏佳丽参与了前3章的初译,如有疏漏,概由译者负责,并请不吝指教。 郑磊 2014年1月,香港中环 后记 金融体系死亡之因 在一两天之前,我想最好外出去游荡; 很快就见到光明坐在我身旁; 那马儿瘦又老,它的命运多灾难; 把雪橇装进你旁边害得我们遭了殃; 叮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 ——詹姆斯·皮尔庞特,《铃儿响叮当》 波士顿主日学校,1857年 如果人们深刻理解了圣经,无论旧约还是新约,就可以这样说——它起源于一个在花园里啃食苹果的女人,以圣约翰的启示录中的天使愤怒地毁灭人类为结尾。诚然,这是一个激进的快捷理解方式,但情况正是如此。这次经济危机,把它归结为一个关于信用衍生工具的故事,其持续时间也不足20年。“旧约”以信孚银行开篇,“新约”以布莉斯·马斯特斯的启示录结束。这看上去也很非凡,格林斯潘将自己解释金融世界的终结。 2009年,布鲁克斯利·伯恩是唯一一个意识到掉期交易会引发灾难并导致国会为规管信贷违约掉期而发生争斗,在任命委员会的主席调查导致·危机的原因之前,那些参议院政客怯懦地将其无中生有地归因于约翰.肯尼迪(他们居然没有将原因推到受害公众身上,真是奇迹)。众议院民主党领袖南希·佩洛西这次终于抓住了复仇的机会。作为委员会主席,布鲁克斯利·伯恩传唤格林斯潘作为证人出席听证会:这是一次角色互换。命运之轮已经转动。2010年4月公众听证会内容摘录如下: 你在赶走布鲁克斯利·伯恩之后却失败了!格林斯潘先生,你没能防止房地产泡沫……你什么也没做,没有阻止那些发放贷款的贪婪的银行家……你没有阻止那些导致国家几陷于破产边缘的金融活动…… 你没采取行动避免一些银行相互兼并……现在,它们是如此重要。而且已经变得太大或有太多内部关联而不能让它们倒闭。 你对放松管制的意见,你的专业信仰导致了美联储在追求成功过程中遭遇到了失败。 想象一下格林斯潘的感受,现在整个世界都在诅咒他,他曾被全球媒体冠以“奇迹”,曾服务于多位美国总统,有的人甚至不敢触碰他哪怕是一根毛发,生怕立即触发经济萧条。在听证会上,记者大卫·戴恩发现,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愤怒是如此强烈,悬挂在他头顶上的听证会大厅的吊灯突然闪灭了一下!就像一名在法庭陈述的普通罪犯,格林斯潘恨不能吞噬了他身上的布克兄弟牌e紧身衬衫和外套。十多年前,他也曾这样羞辱别人,现在反过来了,在镜头前,他像垃圾债券一样被当众羞辱和贬损。在他发怒的时候,不经意间,格林斯潘透露出了一个可怕和高度机密的战略性信息: 对于我们不明白的信用违约掉期存在的潜在风险,他们也从来没有测试过……这意味着那些银行处于资本不足状态已经有40~50年了。 天呐!从技术上讲,他只是不得不承认,金融系统是死了,因为所有银行的真实准备金不足的情况已经存在了50年。随着信用衍生产品和部分准备金的出现,缓冲储备应自动分级提取8%~40%的现金以防银行破产。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全世界都知道,银行的准备金总是8%,直到《新巴塞尔协议》的生效,这种状况永远也不会改变。此外,如果打开“格林斯潘解码器”,他会说:“此刻的银行,不啻一堆沐浴在硝酸甘油中等待最后的爆发的核弹罢了……”这就是格林斯潘教主在所谓的弥撒上所说的话。 你还想有什么? 现在你明白为了平息金融市场,为什么财长会议要每两个月举行一次了吧?他们必须照顾好流动性。因为只有你的钱,能够让他们得以生存。 银行吸血鬼“僵而不死”,他们的账簿上至少有50万亿美元的有毒资产。他们就像迈克尔·杰克逊《颤栗》录像片的僵尸,还在继续群魔乱舞。就这样,2010年,死亡的灵魂(是这样说的)——格林斯潘也走到头了,他以人们熟知的惯有的腔调给出了提醒:“信用违约掉期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不缺乏幽默,在知道已经造成破坏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性,法律本该禁止这种情况发生!奥巴马也承认“信用违约掉期及其他衍生工具已危及整个会融体系”…… 正如你所看到的,问题还不只是在金融体系。情况并非如布莉斯.马斯特斯过去说的:人们将不得不“为了能够买到食物就在街头打架”,那曾是她唯一的担心。2011年1月5日,阿尔及利亚的多个地区发生了暴乱,暴徒要求得到食糖,他们袭击了警察局和市政厅。突尼斯也出现了同样情况。据美联社报道,随着大幅提高牛奶、糖和面粉的价格,示威游行开始了……(他们吃蛋糕)情况还不坏……只有银行和银行家必须保障供给…… 书评(媒体评论) 信用衍生品现在成了恶魔,被视为撒旦手中的玩物。——蒂莫西·奥布莱恩,《纽约时报》 信用衍生品打破了不同级别、期限、类别、有无抵押等界限,通过挖掘信用风险估值的不连续性而获取收益。——布莉斯·马斯特斯,关于信用违约掉期的谈话 信用违约掉期是大规模杀伤性金融武器。——沃伦·巴菲特《致股东的一封信》,2002年9月3日 如果人们早一点知道沃伦·巴菲特关于信用衍生品就是“大规模杀伤性金融武器”的预言就好了。而现在,布莉斯·马斯特斯成为了那个摧毁世界的人。——马克斯·艾伯森《纽约观察家》,2009年1月2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