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是一座极富殖民色彩的别墅王国,
一座政治色彩极强的『夏都』,
它还是一个五光十色的大江湖。
这里是洋人的休闲之地,是政客的消暑场所,
是文人墨客吟风弄月之所在,
也是豪杰侠客快意恩仇的社会。
二三十年代,胡适、黄炎培等人写的庐山游记,
所描绘的情景是:进入牯岭,仿佛就像来到了欧洲。
《庐山往事(走向田野)》由杨振雩编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庐山往事(走向田野)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杨振雩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庐山是一座极富殖民色彩的别墅王国, 一座政治色彩极强的『夏都』, 它还是一个五光十色的大江湖。 这里是洋人的休闲之地,是政客的消暑场所, 是文人墨客吟风弄月之所在, 也是豪杰侠客快意恩仇的社会。 二三十年代,胡适、黄炎培等人写的庐山游记, 所描绘的情景是:进入牯岭,仿佛就像来到了欧洲。 《庐山往事(走向田野)》由杨振雩编著。 内容推荐 在庐山大的历史背景下,以庐山原住民、庐山石工、庐山轿夫等底层人群为视角,反映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庐山的社会面貌,以口述历史的方式,保持原生态的真实;以现代人的眼光解读历史,通过讲故事,形象地还原旧时代庐山的生存状态和风土人情。从民间的角度反映世界名山庐山,尚无系统著述,《庐山往事(走向田野)》的创作在参照以往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更多的是行走在庐山和其周边的土地上,进行实地考察,去收集和挖掘那些宝贵的正在消失的庐山往事,是一部民间版的庐山历史,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缩影。 《庐山往事(走向田野)》由杨振雩编著。 目录 第一章 逝者长冲河 第二章 轿夫的自述 第三章 庐山石工 第四章 石工号子 第五章 豆腐西施 第六章 美庐看房人 第七章 引车卖浆者 第八章 洋人管家 第九章 大路王村人 第十章 石门涧的水碓声 第十一章 江湖中人 第十二章 庐山僧道 第十三章 山中老虎 第十四章 庐山奇谈录 第十五章 洋人的快乐童年 第十六章 珍珠之贝 第十七章 庐山图书馆 第十八章 军统爆炸案 第十九章 庐山中日赛 第二十章 叔父的日记 第二十一章 外侨在难中 第二十二章 营救飞虎队 第二十三章 七个飞行员 第二十四章 天上的街市 第二十五章 爵禄中彩之运 第二十六章 扬子照相馆 第二十七章 建筑大鳄张谋知 第二十八章 杨氏营造 第二十九章 张忠耀与仙岩饭店 第三十章 杨裁缝起家 第三十一章 1947庐山大火 第三十二章 洋人告别庐山 第三十三章 牯岭人 后记 试读章节 老庐山人说,原来牯岭街一进入洋街,便能看见长冲河。 从下往上看,河水喧腾,白花花的水倒挂着,好像从天上流下来,如果降低一点标准,夸张一点说,也可以称作是一道瀑布。 那时两岸商铺林立,人来客往,熙熙攘攘。连接河流两岸的,是众多的小桥。有木板的,有麻石的,有带栏杆的,也有独木桥。人行走在此岸到彼岸的那一瞬间,桥下的河水,早已流出老远。 很长时间,那条河的上游部分还在,河上的小桥还在。 到了后来,庐山由休养场所转变为旅游景点之后,每年夏季来旅游的人,如过江之鲫。进山买门票,据说是用麻袋装钱,用货车往返运送。 河边的公路,河上的小桥,再也承载不起那么多的人了。就算是连长冲河一块儿算上,那些汹涌的人流,也都会被挤上岸的,更何况,还有那么多不断增长的公家、私家车。 庐山在河流上游人员集中的地方,拆掉小桥,覆盖河流,让河水在地下汩汩地流动。 长冲河重新现身,则是在中正路的一座桥下。分别来自大月山和日照峰的两股水,在此汇合,一同跌进深涧中,产生巨大的轰鸣声。在这里,方可一睹长冲河真容,观赏其雄浑气象。 也是从这里开始,长冲河就一直在眼能所见的河道里奔流,穿过十二号桥,再穿过十五号桥,经过庐山三大建筑,然后直冲石门涧峡谷,飞奔而下。 喧腾的长冲河将美丽而开阔的河谷,一分为二,两岸的道路和建筑,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分别以“河东”“河西”来命名。这正巧合了中国的一句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其浓重的命运轮回色彩,与长冲河两岸所发生的一切,几乎是不谋而合。 河流的两岸,成为世人所瞩目的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轮番演绎着令人惊叹的中国历史。 沿着脂红路上行,来到鄱阳路,就可以看见都约翰的私人别墅。 庐山人说,都约翰的女儿麦女士经常在屋里弹钢琴,要是在隔壁房间听她讲话,听上去,就像是一个庐山人在讲话。她在庐山出生,在庐山长大,说的是一口地道的庐山话。 她丈夫麦洋人,经常在街上遛狗玩,小孩一来,这狗就往前一冲。他就赶紧说,莫怕,莫怕,狗不咬人。说的也是一口庐山话。 都约翰在河东路开办了仙岩饭店,在牯岭街开办了都约翰办馆。一个修铁瓦的工人去过都洋人家,看到的全是值钱的中国古董。都洋人同他说话时,也是一口庐山话。 都约翰改变了庐山,庐山也重塑了都约翰。 长冲河从这里直切下去,好像将一只大蛋糕分成两半,似乎想让迷人的长冲河谷便于更进一步的瓜分豆剖。 176号,是彭德怀住过的别墅。门外不远是长冲河,河上原来有座桥,桥北端正对着一座由教堂改成的电影院。 那时,有人邀请彭德怀看电影,他不去。自下榻别墅之日起,他“除参加会议外,就是坐在室内看中央部门有关财经的文件、群众来信、会议简报”(《彭德怀自述》)。 线务员查看线路时也经常看到,他总是正襟危坐,戴着老花眼镜,眉头紧蹙地看文件。 他顶多在房里下下棋。也许他根本没料到,就是这一次,在政治生涯里,他被彻底开除出局了。 1959年7月中旬的一天,彭德怀从别墅出来,背着手,向植物园走去,脚步缓慢。回来不久,他起草了那封著名的“万言书”。 176号别墅,最初为洋人的圣公会接待用房。外走廊有三米左右,没有七拐八弯的装饰,显得很通透直白。1959年,彭德怀与黄克诚各住一边。后面的附房里,彭德怀的秘书埋头替他写检讨。 别墅左侧有一丛水竹,竹节较长,显得瘦弱,却很道劲。 隔了一道铁栅门,它的东邻是175号别墅。这是庐山目前有档案记载的最早一栋别墅。1896年,为美国亚丹姆夫人所建。 别墅几易其主。起初,是美国人杜克尔的,他生了众多的陔子,这栋两层楼的房子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间。 P6-P8 后记 去年九月下旬,南昌江子打来电话,问我可熟悉庐山?我说,我是庐山南麓长大的。他说,写民间庐山有兴趣吗?我说,有啊。 就这样,我接下了这活,并没多考虑它的可行性。只是当我进入实质性工作时,才知其所难。 选题一经确定后,刘华主席热心鼓励我,江子一直紧抓不放。在采写过程中,妻子柳秋荣给与我极大的支持和协助!我被驱赶着一步步前行。现在看来,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不适时地推一推,是干不成什么事的。在此我要对他们表示特别的感谢! 采访过程是艰难的,很多老人惜已谢世,有的年事已高,沟通也极为困难。尽管晚了一点,但这项抢救性挖掘没准是有益的。 也许,你看惯了庐山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看惯了指点江后来司徒雷山的名人风采,甚至也看惯了色彩斑斓的洋人别墅……这些无疑是庐山的主要亮点,但并非全部。或许民间的庐山,会带给你耳目一新的感受。 以往著述多从政治家、名人角度去反映庐山,而民间角度尚无系统著述,《庐山往事》试图另辟蹊径,在庐山大历史背景之下,从底层视角,去观照庐山。 作者行走在牯岭和周边的山脊上,实地采访,收集和挖掘那些宝贵的正在消失的庐山往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还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庐山的生存状态和社会面貌,意在换个角度去窥探其真面目。 成书过程中,曾得到过很多热心学者和朋友诸多帮助和支持,先后有王耀洲、殷荫元、王炳如、邵有光、张雷、慕德华、封强军、刘庐生、钟万祥、罗龙炎、万金定等先生,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时间和水平关系,书中错谬难免,敬请读者谅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