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湖北黄冈浠水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国学大师、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毕业于清华大学,1922年赴美学习美术、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期间写下了著名的《七子之歌》等,并出版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先后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执教。1932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并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抗战爆发后随校迁往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抗战胜利后,闻一多坚持反蒋介石政权内战独裁,遭到特务警告。1946年7月11日,著名社会教育家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当即通电全国,控诉反动派的罪行。7月15日,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当天下午遭伏击,中弹身亡。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我的自述:
我爱中国固因它是我的祖国,而尤因它是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诗人与斗士
闻一多是诗人,其诗发展了屈原、杜甫、辛弃疾等人爱国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及社会批判的性质。他的代表作《红烛》《死水》《七子之歌》等,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迄今传唱不衰;他又是学者,提出了一套创造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新诗应具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为世界诗界称道;他还是国学大师,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多年研磨,自成一派,其《古典新义》被郭沫若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学过美术,精通篆刻,困顿时以此养家,羡煞同仁;他最为人钦佩的却是其胆识,一生追求民主自由,凛然面对敌人的冷枪!
本质是书生
闻一多少年才俊,刚13岁就考入清华留美学堂,当时该学堂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创建。别以为洋人多么好心,美国佬这样做也是为了培养坚定的亲美派。有趣的是,正常情况8年就毕业了,要么考上公费留洋继续深造,要么自谋生路,但闻一多因英文跟不上而留了一级,后又因闹学潮再留一级,前后一共10年。1922年,他考上美术公费生,按规矩应该学满五年,起码弄个本硕连读。可他待了不到三年就回来了,原因是觉得受气。
虽然没拿到绘画文凭,闻一多却学到了过硬的诗歌本事。他诗从意象派诗人佛莱契和桑德堡,“情绪激昂,浓墨重彩,以画为诗”,写下《七子之歌》气势恢宏,语言狂放。第一本诗集《红烛》凝练苍劲,更是轰动国内诗坛。当时有人评价他的诗“犹如重彩的油画,想象大胆、比喻新奇,变幻的情调、和谐的音节、整饬的诗句,使他的诗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品。”
1925年,闻一多归国,先后受邀到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国立吴淞政治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执教。1928年,其代表作《死水》出版,更是风靡一时,新月派胡适、徐志摩等诗人邀其入盟,气势大涨——当时以胡适为首的“京派”与以鲁迅为首的“海派”正论战,京派注重唯美和艺术,海派强调战斗和磨砺。是年,闻一多被聘为武汉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长。在武大期间,他潜心研究中国古诗,他从唐诗开始,继而上溯,由汉魏六朝诗到《楚辞》《诗经》,由《庄子》而《周易》,由古代神话而史前文学,对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下了惊人的功夫,其涉猎之广,研究之深,成果之丰,让郭沫若叹为“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可武大国学派觉得闻一多并无师从,走的是野路子,对其出任文学院院长颇为不满。闻书生意气,辞职赴山东,出任青岛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长、中文系主任。
1932年,闻一多厌烦于校内人事倾轧,到母校清华执教。在青岛大学,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得了一位好弟子——诗人臧克家。
臧克家报考青岛大学,国文试卷出了两道题:一、你为什么报考青岛大学,二、作一篇杂感。两题任一个。臧两道题都做了,杂感只有三句:“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无底的苦海。”数学不懂,交了白卷。
一个月以后,他意外收到通知书。注册报到时,某老师告诉他:“你的国文卷子得了九十八分,头一名!闻一多先生看卷子极严格,五分十分的很多,得个六十分就不容易了。”臧心想,数学吃鸭蛋还被录取,一定是我那三句杂感打动了闻先生的心!
臧克家最初报考的是英文系,后想转读中文,于是就去找系主任闻一多先生自报姓名。闻从写字台上仰起脸看他一眼,说:“是你啊,好,来吧。”从此,臧克家成为闻一多门下“学徒”,臧日夜苦吟,一有所得就便跑去向闻请教,闻总是拿起“红锡包”香烟,二人一边吸烟喝茶,一边谈诗。闻离开青岛的时候,写信给臧克家:“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P267-270
前言
第一卷 思想
梁启超: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梁漱溟: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
马寅初:中国人口学第一人
熊十力: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
金岳霖:中国哲学界第一人
傅斯年: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
蒋百里:中国是有办法的
第二卷 国学
辜鸿铭: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王国维:人生只似风前絮
刘文典:养生未羡嵇中散 疾恶真推祢正平
钱穆:故国文化的代表者和监护人
赵元任:文艺复兴式的智者
陈寅恪: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章太炎:民国之狂士
第三卷 文学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俞平伯:到了地老天荒,赤条条的我,何苍茫?
朱自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
第四卷 教育
蔡元培: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蒋梦麟:被刻意忽视了的北大校长
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
吴宓:真学识、真性情的希腊悲剧英雄
闻一多:诗人最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动荡民国,英雄辈出,军阀翻云覆雨,政客朝秦暮楚,土匪占山为王,帮会大肆横行……加上新旧文化冲突,中外思想碰撞,破坏与建设并行,规划与解构同有,旧权威被颠覆,新偶像又产生,谁都有机会开宗立派,人人都被卷入到“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来。
世间一切,仿佛仍存秩序,又好像彻底乱了规矩。套用狄更斯《双城记》里开篇一段话来描述:“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在这混乱的年代里,偏偏出现了一批特立独行的人,犹如暗黑苍穹里的群星,努力使自己不被淹没,固执地探求真知。
譬如说,当绮丽奢靡之风占据文坛,酬和唱作成了主流,文学已成无源之水,如何走向新生?胡适、陈独秀等人看出端倪,顶住压力做出尝试,徐志摩、闻一多另开新风,让白话诗一度辉煌;当尊卑等级观念已根深蒂固,精英掌控资源,贫者自甘顽愚的时候,下一辈的教育该怎么办?蔡元培、梅贻琦等教育大师致力于兼容并包、有教无类的教育改革,真正让出身寒门的学子们理解了“人之生来平等”的含义;当“全盘西化”的理论甚嚣尘上,盲从者如蚁附膻,群起攻击传统文化的时候,陈寅恪、吴宓等学贯中西的大师,坚持苦读精进,引来西学方法整理国故,以延续五千年文明之传承……
这些才能优秀、品格高尚的人物,在中华历史上有个词,叫做“士”。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商、周为贵族阶层。春秋战国时“士”的范围更广,有著书立说之学士,有慨然豪迈之勇士,有精通阴阳之方士,有纵横捭阖之策士等。子贡曾问孔子:“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回答:“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孔子以儒家宗师的身份,指出了“士”的最基本条件和责任:一、“行己有耻”,即有道德心与正义感;二、“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能完成主公托付的事情。前者是对道德品质的要求,后者是对才能的要求。二者统一,方为“士”。
到了后世,“士”一般特指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他们重品行风骨、学识才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无论顺境逆境,均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如击鼓骂曹的狂士祢衡,处变不惊的学士苏东坡,正气凛然的义士夏完淳……
清末民初,这个混乱又混沌的年代,出淤泥而不染的“士”们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并非幸运,因为他们必须承载更多的责任。
国学大师如辜鸿铭,精通英、法、德、俄等9种语言,获13个洋博士学位,对西方诸多国家历史文化均有深厚的造诣。在“批孔批封”矫枉过正的时候,他执著地维护着儒学的尊严,将《论语》《中庸》翻译到西方,在东方理论中加入了歌德、席勒等学者之妙语,以理想主义之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掀起了国际学界的东方热。尽管墙外开花,于国内却被当做老古董。
家境贫寒的王国维,潜心钻研,几乎全凭自学整理国粹,且贯通英文、日文、德文。在诸多大师都囿于“维系传统”和“参照西方”论争之时,王国维从容冷静化合中西,其甲骨学、“古史新证”、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和古器物学研究成果,让当代史坛无法逾越。惜此老不懂世情,以为传统文化终将消亡,以身殉之。
家学渊源的陈寅恪,留学欧美十余年,不拿一个博士学位,自云“求学主要是学知识,不可被虚名所桎梏”。他在牛津大学讲授东方学和汉学,欧洲学者云集牛津,除了少数国际知名的汉学家,大多人听不懂。倒不是因为陈的外语不过关,只是因他在演讲中广泛征引各种文献,使用10余种中亚古语,让众多学者们瞠目结舌。 还有掀起新文化运动的陈独秀、胡适等人亦是士,他们让文学普及,让平民也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回到孔子那句话,“士”当“行己有耻”,故而民国士子——无论是旧派大师,还是新派骁将,都坚持理念蔑视权威。
特立独行的章太炎,清末狂骂光绪帝,一度入狱;北洋时代怒骂袁世凯,被软禁;南京国民政府时痛骂蒋介石,屡遭特务威胁;他反抗权威,宣扬自由,“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刚烈孤傲的刘文典,在安徽大学当校长时,因不满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到学校抓革命党,当面大骂。蒋忍不住扇了其一耳光,结果遭到刘狠踹一脚。爱国诗人、民主战士闻一多,坚持反对蒋介石的内战独裁政策,在教育家李公朴于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后,闻一多当即通电全国,控诉反动派的罪行。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他面对特务的枪口拍案而起……
星移斗转,斯人已逝。
今天,在这和平安宁的时代,我们再次回望民国,正因为有这么一群人,才让冰冷的历史,还能泛出几分暖意,让那痛苦而绝望的年代里平生几许希望。
吴安宁
2013.12.4
吴松林编写的《逆袭民国(最后的士)》收录了梁启超、蔡元培、陈寅恪、辜鸿铭、章太炎、王国维等28位民国大师波澜壮阔的魅力人生缩影,塑造了一批有个性、有棱角、亦有璀璨成就的大师群像,作者从历史尘封的档案中发掘那曾经备受瞩目的传奇故事,流光碎影中展现他们真实而又别具魅力的人生。读者能从《逆袭民国(最后的士)》中看到民国精英们的生活,领略民国时期的独特韵味。在阅读中,读者可以欣赏、了解,同时亦获得一些珍贵的人生体悟。
胡适、蔡元培、陈寅恪这种才能优秀、品格高尚的人物,在中华历史上有个词,叫做“士”。始之春秋,终于近代,“士”一般特指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他们重品行风骨、学识才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无论顺境逆境,均保持着独立的人格……
在温和而平庸的年代里,我们再次回望民国,正因为有这么一群人,才让冰冷的历史,还能泛出几分暖意,让痛苦而绝望的年代里平生几许希望。
吴松林编写的《逆袭民国(最后的士)》讲述了陈寅恪、辜鸿铭等民国名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