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那一轮明月(御云随笔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广迎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放牧心灵

从人的本性来说,人是喜欢自由和闲适的。我敢断言,没有人生下来便想当苦行僧,如同没有人愿意给自己的脖子套枷锁一样。如玄奘法师一样生具慧根的人毕竟是少数,即便是释迦牟尼,也是在菩提树下顿悟后始成为百世之祖的。

我尝拿自己为例,作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人,当国家、民族危难来临之际,应义无反顾,投身于民族大义之中,“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令“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金庸《天龙八部》)。盖此乃民族大义之所在,使命、责任之所系,分所当为,概莫能外。

然而,在繁忙的军务和政事之余,实际上自己更向往的,是和三五知己好友在一起品茗论道,天南地北地高谈阔论,甚至忘却“今夕何夕”!最倾慕和陶醉于其中的,是一种艺术化的单纯的人生,一种诗意的人生。

这是一种极美的人生况味,是使人陶然如醉的一方天地。在这方天地里,大家无拘无束,一丝小憩,一缕清闲,是以心灵得到舒展,天性得以流露,人生境界遂达到无限的宽阔。

我崇尚那种心灵的放牧状态,如同草原上的马匹、牛羊,一任天空云卷云舒,任凭微风轻轻拂过,不必担心暴风雨的来临,亦无须忧虑草原上鲜花青草的枯竭,徜徉在蓝天碧野之间,享受着大自然所赐予的一切,任情恣性,如沐天恩。

我羡慕那坐在牛背上的牧童,一管短笛,吹起山歌野曲。一路清歌,一路莺啼,一路霞光,一路葱郁,乃至明月的清辉,山间的泉水,天蓝海碧,水绿山清,大千世界,妙处尽收,一切如其本然。

我仰慕天地的辽阔与高远,憧憬人生的淡定与悠闲,如同晋朝的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晋嵇康《赠兄秀才人军诗》十四)。

昔者曾与友人作“幕天席地”之游,一壶香茗,几杯水酒,“痛饮真吾师”,“忘形到尔汝”(杜甫《醉时歌》),极人生之乐事;亦耽于“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李白《襄阳歌》),于明月清风之夜作“风前月下清吟”(齐白石印语),当此际,“每一片风景,都是一种心境”(胡晓明《万川之月》)。

如此说来,人完全不必把自己搞得那么疲惫、那么心力交瘁的。诗性人生,艺术人生,趣味人生,如此人生才有意义。

也谈“人无癖不可与交”

我之所以说也谈这个题目,首先是因为陈传席先生对此已有鞭辟人里的阐述。其次,正是受陈先生启发,我对此题目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明朝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中晚期湖北公安人),生性超迈,后人常将之与唐韩愈、宋苏东坡并提,为文三变,开创明公安派“性灵”一路文学风格。他有一句话极引人注意,他说:“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瓶史·好事》)

明朝遗民张岱(字宗子,一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浙江山阴人),博学多才,著有《夜航船》《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作品,他的话更为惊世骇俗,他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陶庵梦忆》卷四)

清初张潮(字山来,号心斋,清初安徽歙县人),为文以博、杂为好,性情极其豁达、开朗,主张“以忧生,不若以乐死”,有《说快续笔》名世,然而更有其名言益见性情,他说:“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

此三公都讲到一个“癖”字。然而何者为癖?当代陈传席先生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癖者,大抵爱一物而不能自已;为得一物而至倾家荡产;为护一物乃至投之以生命。爱物尚如此,况爱人乎?爱人尚如此,况爱国乎?待物尚如此,况待友乎?然其能如此者,皆因深情所致也。”(《中国紫砂艺术》)

陈先生亦真性情中人也,他说得大好。

白居易诗云:“人皆有一癖。我癖在书章。”至如王子猷呼竹为君,米元章拜石为丈,林和靖梅妻鹤子,朱彝尊嗜书如命,又如谢灵运之着屐,嵇叔夜之爱琴,陶彭泽之赏菊,周敦颐之钟情于莲.皆有所寄托而癖之者也。

林散之先生也说:“一个人要有癖好,古人云,不要友无癖者。因有癖,才有真性情,真心得。一个人一生要有一好,如书、画、琴、棋、诗文等。人生多苦难,有点艺术是安慰。”

的确是如此。癖好为人生深情之所注,寄托之所在。按照梁启超先生的说法是:“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饮冰室合集》)所以,人还是应该有一种良好的爱好或者癖好。尤其雅好书、画、琴、棋、诗文以及文物收藏等,好之成癖,乐此不疲,清雅脱俗,意趣横生。否则,天天就是上班,俨如磨道之驴,复何人生趣味可言?P5-8

后记

天上月色能移世界

居住在大都市里,似乎很少见到月亮的面目了。然而,在我心中,却总有一轮明月……

每当我闭上眼睛,脑海里便会映现出一轮皎洁的月亮。这月亮离我是那样的近,仿佛伸手可及;却又是那样的远,遥在天边。

我极力追寻这明月,渐渐地,月亮变得清晰起来。那棵大大的桂树旁边,挥着斧头的,不是砍树的吴刚么?瞬间,桂树又幻化成舞姿绰约的嫦娥,在她身边跳来跳去的,不是那只白色的玉兔么!

月亮变得越来越清晰,那桂树、吴刚、嫦娥、玉兔渐渐隐去,那桂树屹立的地方,却变成了一架纺车,真真切切的,那是奶奶的纺车呵……

我想起儿时,那时的我,不过是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子,天天偎在奶奶身边问这问那,奶奶盘腿坐在蒲团上,手摇着纺车,一边纺线,一边耐心地回答着我这样那样的问题。于是我便知道了,那月中的嫦娥和玉兔,还有那砍树的吴刚。奶奶说,那个吴刚是个傻子,那树天天砍天天长,永远砍不倒,可他还在那儿砍个不停。

奶奶还讲起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她说,那梁山伯也是个傻子,跟祝英台同窗共读好几年,竟然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孩儿。

“你长大了可不要是个小傻子哦……”奶奶点着我的鼻子说。

冬天的夜晚,月光分外明亮,静谧的山村,偶尔传来几声狗叫。大人们围着火炉喝茶、聊天,这时也都歇息了。月光像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照亮整个打谷场。一群男孩子在玩官兵捉强盗的游戏,女孩儿在玩老鹰抓小鸡,他们不知疲倦地喧闹着,拼命地追逐着,满头满脸的汗水,湿透了棉袄。

夏秋之交的夜是喧闹的。刚下过雨,空气中充满了潮湿,月光照在水面,整个池塘像一面镜子。瓜田里一片草虫的唧唧声,池塘里的蛙鼓,此起彼伏,水面传来一声轻轻的响动,一片涟漪由岸边向池塘中心荡开……那是一只青蛙跳进了水里。

我趴在瓜棚里,借着昏黄的小马灯在读书。瓜棚所在位置,是池塘北边高地的东南角落,在这儿可以俯视整个池塘,东侧是村林业队种植的一片菜地,那是我负责看管的主要对象。菜地在月光照射下变成了灰白色,放眼望去,整个菜地一览无余。

瓜棚后面是一片梨树,西边住着一户人家,大门外空地上有人在聊天,不时传来开心的笑声。一只萤火虫从我面前缓缓飞过,我刚要伸出手,它却机警地飘了开去,从容飞向那块瓜田,渐行渐远……蓦然间,一阵悠扬的琴声响起,始则舒缓.继而高亢激昂。那琴声里,有一股难以掩饰的愤懑和苍凉,又有一种不可压抑的悲慨和郁勃之气,令人荡气回肠。我放下书本循声走去,却原来,是村里小学校的老师在那里抚琴。我向老师请教,他说这首曲子名叫《苏武牧羊》。

多年以后,胶东昆嵛山中,皎洁的月光下,一位年轻战士,手握一柄铁锹,在小水库的闸门处劳动着。他在关闸蓄水,那是为保证明天能够浇灌连队的几亩菜地。月光下的瀑布,像一匹白练,从百米高处直直泻入位于山腰的小水库里,水渐蓄渐多,山涧发出一阵轰鸣。近处松树上栖息的猫头鹰发出几声啼叫,引来远处那饥饿的狐狸凄厉的哀鸣。空山旷寂,水响谷应,万壑松风,飒然而至,让人不寒而栗。战士于这些似乎浑然不觉,他从容地收拾好水闸,抬头仰望,皓月当空,一碧如洗,他游目四顾,只觉今晚的月色好美,美得像一幅交响音画。他肩起铁锹.踏着被月光映成白色的小路,大步流星,向山下走去……

二十年前,三峡工程尚未启动,也是夏秋之交时节,我坐上了由重庆前往宜昌的江轮。一路行来,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峭壁屏列,俨如一条迤逦曲折的画廊。巫山十二峰群峰竞秀,姿态万千,那碧绿的苍苔,蓊郁的草木,以及浮动的烟云.让人分不出人间天上。然而最令我难以忘怀的,却是那三峡的月光。

江轮缓缓在峡谷中穿行,两岸峭壁的黑色剪影慢慢向后逝去,夕阳不知何时已经沉没。我耐不住狭窄的船舱那郁闷的空气,便踱到甲板上乘凉。

江风吹拂过来,给人以无比惬意的清爽。汽笛一声低沉的长鸣,轮船绕过一道峭壁,江面豁然开朗。“呵……”甲板上的乘客几乎同声呼叫起来。一轮皎沽的明月,悬挂在东边山梁上,那清冽的辉光直直地铺洒下来,宁静的江面,波光粼粼,几只不知名的水鸟飞掠而起……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不是王子安的诗句么,我简直被这令人窒息的美景惊呆了。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难道那才华横溢的苏子,几百年前就见到了今晚的景色么?一定是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太白的诗句早已穿越时空。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淡淡的哀愁,是对朝廷的关切,还是怀才不遇的惆怅?!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不是属于自己的,不作非分之想,“不食嗟来之食”,这就是苏子做人的骨气。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东坡就是这样一个人.无论经受何种挫折,他总会想出开解的办法。身处逆境依然那么乐观、自信、豁达、开朗。而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他是那样的随缘自适、随遇而安,人生得此大自在,夫复何求?!

时光如江水一般逝去,我由一个无知的孩童,长成为壮年,而今步入耳顺之年,可是,我似乎依然沉浸在这迷人的月色里。  有学者说,中国文化起源于月神文化,中国的艺术精神,其实就是月神精神。中国艺术,包括文学、音乐、绘画、书法等等,无不浸润着月神精神,从而映射出我们这个民族的大度、包容、仁爱与谐和。中国书法篆刻史上,萧散简远、中正平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二王”书风,雍容端庄、浑穆隽永的秦汉玺印.也是与这种艺术精神相表里的。我在一篇文章里曾经讲到,西方艺术是阳刚之美,是壮美;东方艺术是阴柔之美,是优美。(《东西方文化之审美差异》)而这种优美,便是月神精神在中国艺术中的集中体现。

明人邵茂齐有言:“天上月色能移世界”,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宗白华先生说:“月亮真是一个大艺术家,转瞬之间替我们移易了世界,美的形象,涌现在眼前。”(《美学散步》)~,Jjq明的夜晚,我会久久地仰望,欣赏这月的清幽与晶莹、朦胧与旷远;沐浴在月的清辉里,我能感受到天地、自然与我同在,整个身心便会愈加空灵、清澈,从而生发出一种温馨的宁静和安详。此时,我常会找出那张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光碟,听着那山涧小溪般流淌的音符,拿起笔来,记下我的所思所想。我的这些文字,大多是这样写成的。

我不是文学家,写东西没有固定程式可言。我似乎更喜欢那种在月光下漫步似的书写。所以我的这本随笔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随笔,而是显得有些驳杂。但是总体格调的追求,是以文学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旨归的。全书共分四个部分:

一、学林漫步。是我平素读书治学的一些体会和研究笔录,研究内容涉及儒道释及艺术美学,亦不乏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感悟与思考。

二、书斋清兴。记录了我对书法、篆刻与绘画在理论和技法两个方面的探索与思考。毋庸讳言,在书法篆刻艺术创作观念上,我是标举传统,入古出新的;但在具体技法上,不乏一些离经叛道的观点和创见。

三、屐痕萍踪。有关纪游和回想类文字。包括报刊访谈录之类的命题答卷,童年的记忆,家人以及师友间的趣闻轶事,出国考察纪胜等等。

四、吟赏烟霞。相对于随笔杂文,诗歌一直是我的弱项,这从全书文字所占比例可以看得出来。我尝言:“诗是贵族,我望而却步。”我的意思很明白,诗歌是纯文学,不是那么容易写得好的,与其写不好倒不如不写。

谈到本书的结集出版,应该感谢我的助理——青年作家、著名策划人钟苏宏先生。是他的建议和督促给了我支持和压力,促使我定下决心将近些年陆续发表以及尚未发表的文字做一个系统的爬梳和整理。

在这里,首先应该感谢我一向崇敬的师尊、著名学者文怀沙先生,他不仅始终指导我的读书与写作,而且以103岁高龄于将赴欧洲讲学之前的百忙之中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师尊要求是严格的,他说文章应该孜孜读写、惜墨如金,且勤学勤改.莫轻易示人。并以袁子才“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的诗句相勉。

感谢著名诗词格律专家王成纲先生、中国书法杂志责任审读张振华兄拨冗审阅全书初稿,二位学者以其深厚的古典文学底蕴使本书大为增色;感谢广西区委宣传部赖荣生先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社科分社汤文辉先生的热情关注和支持,使本书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得以付梓;感谢本书责任编辑伍丽云小姐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以及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本书趋于完美。

最后要提及的是,我慈爱的母亲因病于上月与世长辞了。母亲一生为人正直,性格坚强、勤劳持家、疼爱子女,始终把儿女的工作和事业放在心上,母亲的爱就像明月的辉光永远播洒在我的心田。在安葬母亲的日子里,我万念俱灰,很长时间几乎无法集中精力完成本书最后阶段的审校。

谨以此书,告慰我慈爱的母亲在天之灵。

目录

序言:文人本色正清和

自序

卷一 学林漫步

 古小说名著之开篇词

 放牧心灵

 也谈“人无癖不可与交”

 养心以诚

 白石大师亦有误乎

 大象无形

 “云龙”砚记

 关于汉字竖写的文化来源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新议

 文怀沙先生教我学习古文

 文怀沙开列的古文篇目及推荐书目

 每于创作先读书

 技进乎道

 书贵于画

 《击壤歌》与平淡天成

 游于艺

 “补读平生未见书”

 孔门“六艺”考

 张振华词·临江仙·赠陈社旻

 《李商隐诗二首》书法创作随感

 听雨轩记

 梁启超与他的“趣味主义”

 兰亭精神———独立自由的人格精神

 关注人生 享受生活

 关于汉字繁体字的学术价值

 谈写短文

 “文心”说

 隋炀帝与武大郎

 谈造语“简妙”

 关于真善美的断想

 刘大櫆的交友之道

 标点符号引出的故事

 中国玉文化探微

 谈钟繇之“繇”字读音

 艺术应当知耻

 丰子恺的画

 读书是一种“清福”

 朱熹读“四书”次第说

 为学必穷本溯源

 孔夫子文武双全

 略论杜牧之的诗

 “五伦”与“六经”

 书法学习与人生修养

 “心智”与“事功”

 也说“天下文章……”

 “大家”与“名家”

 无人会 登临意

 学然后知不足

 抒写人生

 “仁”与“忠恕”

 谈“书画同源”

 信造物之在我

 诗是贵族 我望而却步

 胡适之上当

 “正清和”与“儒道释”

 东西方文化之审美差异

 汪辟疆论李商隐诗

 诗歌与书法

 杨贵妃跳华尔兹

 学者型书法家虞世南———由《虞世南诗文集》到虞世南的书法

 吉人之辞

 积玉圃记

 汉官印《肥城右尉》考

 君子“慎言”

 跟王成纲先生学习集句

卷二 书斋清兴

 下笔当作千秋想

 古本《宋拓十七帖》

 姚俊卿先生的批语

 听启功先生讲书法

 大康谈汉篆笔法

 治封泥印宜得其神理

 书法艺术应当允许有多种风格

 临古要“择善而从”

 学书当下切实功夫

 学书应真、草并重

 “内”与“外拓”

 “屋漏痕”与“折钗股”

 金农隶书《临华山庙碑》

 习与悟———兼及读帖

 “北齐”与“南邓”

 习书当耐得寂寞

 《辛巳吉祥》

 眼高手低和取法乎上

 与拙夫先生论印

 “中锋”与“侧锋”

 “爱己之钩”

 蔡襄书法

 写字·书法·书学·书道

 “作书勿学时人”新议

 结体与用笔散论

 法无定法 以意为之

 方介堪先生“走刀法”臆测

 关于书法的技法要素

 学书“四要”

 结体是书法风格的主要特征

 学楷书当由魏碑入手

 入帖与出帖

 初学书应悬肘

 作书不可用拙力

 用心灵感受世界

 临帖·练笔

 勿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笔法剩语

 谈草书

 书画创作应尊重传统审美经验

 书法与绘画

 淹贯众有与学宗一家

 学书初步

 结构与用笔

 自题印谱记

 篆刻散论

 关于行草书的运笔速度

 雍正书入晋人格

 关于书法三要素的两种不同提法

 《海月风帆》———一件偶然得之的扇面作品

 自治名印创作随感

 武术与书法

 朱光潜书法“四境”说

 朱光潜谈“规模法度”

 《张祖翼经典藏拓系列》赏评

 楷书与行草书的关系

 学书要有良师益友

 读《白蕉论艺》札记

 唐玄宗隶书《纪泰山铭》

 谈书法之“用墨”

 “生”与“熟”

 李刚田先生点评印稿

卷三 屐痕萍踪

 童年的记忆

 生日

 第一次见文怀沙先生

 “帅云霓而来御”

 春到茶城

 喜欢的一把好壶

 “非典”肆虐的日子里

 云南腾冲的厕所楹联

 发纤秾于简古 寄至味于淡泊

 深秋的法兰克福

 巴黎印象

 激情慕尼黑

 千秋寸草心———《鹿家沟刘氏族谱》编后记

 “常想一二”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我所知道的张荣庆先生

 东莞奇迹之活力根源———在《东莞九章》新书首发式暨东莞文化高峰论坛

 的发言提纲

 我的健身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走进京华御云斋》后记

 山水记忆·品味柳州———在“山水记忆·品味柳州———陈玉龙、刘广迎书

 法篆刻展”暨《走进京华御云斋:刘广迎艺术之旅》新书首发式上的答谢词

 帅云霓而来御:军旅艺术家刘广迎艺术人生管窥

 翰墨伴清闲

 承上启下 雅俗共赏———在《书画名家报》出版百期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

 我的“御云斋”

 亦余心之所善兮———军旅书家刘广迎访谈

 手擀面

 新浪博客五周年感言

 母亲的幽默

 寻奥探赜 入古出新———侯向阳章草艺术漫议

 庚寅岁杪八友雅集

 辛卯新春《北京第一场雪》

 积健为雄———军旅书法家胡建雄印象

 《人长寿》与肥城“华文石”

 相交于诗印———为诗人张晨义治印

卷四 吟赏烟霞

 游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辛卯除夕感怀

 夏日抒怀

 陈王台

 笔架山(二首)

 癸巳仲夏《雨后游园即兴(二首)

 集唐·感事八章

 集唐·呈燕堂翁11章

 《养疴九章》(外一章)

后记:天上月色能移世界

序言

韩愈的儿子韩昶(字有之)学诗于张籍,学文于樊宗师。文章学奇于韩愈,学涩于樊宗师。樊宗师即唐人樊绍述,当时文学地位极高,文笔诙诡险怪,极为难解,称为涩体。我们都知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樊文之难解,殆远过之。

我自愧号称百岁翁,对樊宗师遗留迄今的一干多字的文章至今仍感莫测高深。足见我水平很低,谈不上什么“文学大师”,尤其不是“虚张声势、装模作样的大师”。社会上加诸我身的虚誉,虽未登报坚拒,但确是“却之不恭,受之有愧”的。

我喜欢一句话,叫“卑之,无甚高论”,好大喜功、趾高气扬的人,望之令人生厌,所以有些亲友都与之疏远了。

近些年来,韶光与阴寒间或点击我暮年的时光:春色盈门,高朋满座;寒风入隙,众叛亲离。我理解,往常光临的客人,需要东西南北风的导向。

刘广迎是我16年来,一贯执礼甚恭的忘年好友。

广迎是师级军官,大校。几十年来,在细柳营中,沾习翰墨;在细柳营外,刊凿印石。如今,广迎携来三大摞文稿索序,我不想从书艺和篆刻学的角度切入作文,因为这只是皮相而已。

广迎虚怀若谷,他向我问学。因为我不是大师,他也不可能补我们这代人的童子功,我不能要求他背诵《十三经注疏》入门;我也不是桐城派宗师之苗裔,没有必要请他诵读姚鼐编的《古文辞类纂》;更不想请他通阅《昭明文选》……我说,你买一本书店里随时可以买到的《古文观止》(我替他选圈了46篇),另一本是《唐诗三百首》,全部背诵……有人笑我这个指导者太鄙俗,并说即使全部能背诵,也不成气候。这样指导别人。根本有失“大师”风范。我笑答:我本非大师,只能“卑之,无甚高论”。《古文观止》中第一流的散文,如《报任安书》,是《史记》一百卅卷的浓缩,背诵之,便是奇妙享受。韩愈选了二十四篇,柳宗元选了十一篇,韩柳共三十五篇,有这样的积累,庶几刘广迎可以“御云,,矣。

十余年前,我曾私撰子文子三十三字真言,指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主旨日:正、清、和。日: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弘扬斯三气也。

眼前的《御云随笔集》,可视为广迎行进在东方大道上的心血结晶。广迎一生,辛勤耕耘,但求忠恕;广迎律己,清心无欲,如云似水;广迎处世,万象包容,一团和气。

广迎随笔,应惜墨如金,在章法上须再下苦工。除孜孜读写以外,无他。一句话,愿君“好古,敏以求”,并时时不忘读古书须紧扣现实……千万要学会勤学勤改,莫轻易示人。诗曰:“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干改始心安。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内容推荐

《那一轮明月(御云随笔集)》这是一部学人、艺术家的自选集。

《那一轮明月(御云随笔集)》内容包括作者(刘广迎)平素读书治学的研宄笔录以及纪游回想类文字。其文风散淡简约,语言率真自然,文笔清丽流畅,或谈艺论道,或评古论今,或感悟人生,或记事叙闻,均涉笔成趣。其如明月般宁静的文字,似乎超脱了世俗的浮躁,透露出一种内在的从容、静谧和悠闲,读来颇有明清小品文之韵。

编辑推荐

身为一名军人,刘广迎先生有着难得的雅士情怀。

他的《那一轮明月》,有漫步学林时的学术洞见与理想追求,有游艺于书斋的雅致高情和文人清兴,有于屐痕萍踪间撷取的趣闻轶事,也有吟赏烟霞时闪过的浮光掠影。

他心中的那轮明月高洁清幽,是所有美好事物的缩影。相信《那一轮明月》也将映照在读者的心中,守护着读者内心最淡泊宁静的角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