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下南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下南洋摄制组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下南洋摄制组编著的《下南洋》是一部全面反映南洋华人发展历程的10集高清纪录片的图名图书,该片历时三年,深入九国,寻访百城,记录千年,将向观众揭示一个与我们血脉相连的南洋。它有对现实的关照,对人的心灵和生存境遇的关注。全景描绘出下南洋华人的生存状态,群体命运与个体命运相互映照,堪称一部“最真实的纪录片”,真实记录生活、记录社会、记录人。

内容推荐

《下南洋》内容介绍:南洋,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有两万多个岛屿,像上帝洒落在地球海洋上的一颗颗珍珠。也许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数百年间,它成为人类历史上东西方文明相互碰撞和融合的最前沿之地和试验场。

在这样的文化洗礼和融合下,中国人是如何葆有自己的传统,如何历经血与火的苦难和血泪?

财富的成功和梦想创造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中华文明在这块土地上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形态。

下南洋摄制组编著的《下南洋》不仅讲述了华人在异国远乡建造家园的故事,更通过他们的艰难生存历史,来反观大多数中国人的当下生活、传承、困惑和命运。

目录

序一 敬意 /麦天枢

序二 不能让历史继续留白和埋没 /张晓卿

第一章 华南之洋

 中华的另一面

 棺材和种子

 祠堂、义山、大伯公和峇峇娘惹

 欧洲人阴影下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第二章 南下之帆

 “沉船坟墓”上的香火

 败寇们的避难所

 “金薯”串起的希望之路

 华工血泪

 自由新大陆

第三章 异乡家园

 南洋大港的明朝风

 绝望之境:歧视,苦活,死于非命

 华人创造:混合了马来香料的中国味道

第四章 血泪南洋

 马尼拉唐人街的火海血河

 雅加达的红溪惨案

 排华伤痕

第五章 百年兰芳

 关帝庙受供奉的真人像

 神话人物般的会社领袖

 早期中国公司:管理人情的慈善组织

 “近代世界的第一个共和国”?

 108年后“兰芳”灭于荷兰人火枪

第六章 千年家族

 韩氏家族:和异族通婚,枝繁叶茂

 杨氏家族:忍辱存活,创商业帝国

 陈氏家族:与洋人合作,奉献社会

 邱氏家族:宗祠里的功名牌匾

 李氏家族:总理之家

第七章 母国春秋

 中国海盗被中外军队联手剿杀

 被天朝抛弃

 大吏之死

 海禁之殇

 当母国可以依靠

第八章 北望之心

 信局递侨批,侨批攒希望

 “批脚”送信,信重如山

 黄花岗的29个南洋魂

 “再会吧南洋”

 “我的家在哪里”

第九章 开放之门

 张弼士与“南洋劝业会”

 诺贝尔奖候选人医不了国之病

 厦门大学首任校长的改良苦心

 真正的开放来自平凡生活

第十章 期待南洋

 保存中华文化之根

 新公民,新挑战

 现代化华人

后记一 中华文明的海外基因/周兵

后记二 南洋,见中华/祝捷

后记三 创作团队手记/周澜

试读章节

2012年夏天,荷兰籍华人李伟汉登上北京至雅加达的飞机。他这次去印尼,是为了寻找自己祖先的故事。

一百多年前,李伟汉的祖先从中国去了印尼泗水,家族在印尼传承了六代之后,他却出生在了荷兰阿姆斯特丹,后来他来到北京工作。

现在,李伟汉辞去了原有的工作,成立了一家专门帮助华人寻访祖先故事的公司。

“我从小就很喜欢历史。我还记得我六七岁的时候,我司了我爷爷好多故事一跟祖先有关系的故事。2004年我第一次来中国,在这儿工作,在这儿生活,我问自己,王见在的中国和我祖先生活的中国有什么区别?他们为什么离开?”李韦汉说。

今天,大多从北京去雅加达的人会坐飞机,航程需要7个小时,而当年李伟汉的祖先从台湾金门乘船去印尼,则需要几十天的时间。

中国人去往南洋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两干多年前就开始乘船从东南沿海到今天的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下南洋和闯关东、走西口并称为中国近代三大移民潮,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基因,是这个国家数百年来鲜活的历史记忆,是李伟汉、他的客户们乃至所有华人的心灵史。

南洋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印度尼西亚群岛中的喀拉喀托火山又一次喷发了。1883年,它曾有过地球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喷发,喷发的能量相当于美国人在广岛投下原子弹的8000倍,喷发的声音,最远传至3500公里之外。

在水与火、山与海的碰撞相融中,经过亿万年的变迁,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出现了一道地球上最为独特的风景线——两万多个岛屿如同珠链一样散落在大洋之间。它们就像上帝洒落在这个星球上的一颗颗珍珠,人类和其他生命就依存在这些珍珠之上。这里就是南洋。

环绕着菲律宾群岛的大海,据说在太阳的照射下会显现出七种颜色,但在这美丽的背后,却是现实的纷扰。这个国家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水灾、台风和地震时常来袭。在菲律宾群岛的7000多个岛屿之上,生活着9500多万人口,大约有1000多万人拥有华人的血统。菲律宾的城市里,随处可见西班牙人或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娱乐和信仰。

赤道横穿了印度尼西亚的全境,这个国家拥有17000多个岛屿。在这些岛屿上,有许多火山喷发后留下的印迹。在这个国家,现在依然生活着300多个民族,说着上百种语言,拥有两亿四千多万人口。印尼是世界上信仰伊斯兰教人口最多的国家,它也是世界上唯一把儒家文化列为一种宗教的国家。现在有超过1000万华人生活在这里。

风筝和陀螺是马来人最喜欢的传统娱乐,在马来西亚,这种游戏受到不同种族人们的喜爱。陀螺的飞转需要一种平衡的技巧。如何维护不同族群的文化传承和地位的平等,一直是这个国家管理者所面对的挑战。今天有600多万华人生活在这里。

在新加坡市中心有一组雕塑,它讲述了100多年前华人们漂洋过海来到这里创业的故事。这个不到50岁的年轻国家,一直在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找着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他们称自己是“赤道上的小红点”。这个小红点经历了20世纪到21世纪最激荡的百年,从曾经的危机、贫困和混乱中成就出一个整洁、秩序和安全的国家。在它的500多万人口中,华人占74.1%。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是南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所聚焦的南洋就在这里,和人们通常所说的东南亚有所不同。这些地方与中国大陆远隔大洋,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皇帝的权威不曾到达这里,中华文化对这里的影响也微乎其微。而在后来的岁月中,当越来越多的华人离开故土来到这里,并且改变了这里,下南洋,成为人类移民史上一段含着血泪和梦想的传奇故事。

“纵观人类的历史长河,总是伴随着一批又一批的世界范围内的移民迁徙。”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说。

1620年9月6日,载有102名清教徒的“五月花号”由英国普利茅斯出发,经66天航行,在北美新大陆靠岸。登陆前,船上102名新移民中的41名成年男子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约定组成公民团体,拟定公正的法律、法令、规章和条例,全体遵从之。北美第一块殖民地随后建立。1776年美国独立后,“五月号花”及其《五月花号公约》成为全球移民史中的里程碑。人们普遍认为,清教徒移民在北美早期殖民过程中的宗教精神和自由意识,成为美国文明的内核。P2-5

序言

序二

不能让历史继续留白和埋没

作为《下南洋》历史纪录片的推动者和见证者,我真的深深感受到历史与文化对一个民族的震撼、影响和发展,也代表了海外华人对自己的母语、历史与文化有一种不可割舍的依恋与崇敬。文化母国、文化民族烙印在我身上的印记,是一种不可磨灭的身份和识别,骄傲和自豪,也是我生活及创业的精神源泉和依托。

《下南洋》纪录片的制作,我们不是为了追究历史的对与错,我们只是希望还原历史,我们希望从历史的痕迹中,找到可供后人反思与学习的灵感和素材。我们不能让历史继续留白和埋没。

任何历史的进步,都不是廉价的。文化是无价的,历史可以重塑重建民族的尊严。历史是让人知根知本,知往鉴来。历史是沉重的,历史又是多姿多彩的。历史可以让人沉思低回文明的兴衰,也可以让人唏嘘感叹朝代的更替;历史写满了沧桑,印记了民族步履的繁艰。几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无限丰富的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翻开历史的卷轴,叫人心惊,也让人心喜和心悟。

唐君毅先生曾经说过:历史文化可以有一种凝摄自固的力量,如果忘却了历史,失去了文化,如一园中大树之崩倒,而花果飘零,遂随风吹散;只有在他人园林之下,托荫避日,以求苟全;或墙角之旁,沾泥分润,冀得滋生。此不能不说是华夏子孙之大悲剧。华夏民族,应当发扬中华文化于天下。

《下南洋》讲述华人数百年的飘零与迁徙,虽然充满了血泪,却也孕育了独特的、多元的、丰富的、包容的、东西方文明兼收并存的社会生态与文化面貌,更在促进世界人类大同的理想和交融中,写下了令人惊叹的历史结局、格局和贡献。

任何一个民族面受苦难,不是诅咒,而是一种祝福。但愿中华民族,苦难血泪不再,强盛振兴可期。

张晓卿世界中文报业协会首席会长、常青集团执行主席

2013年11月11日

后记

看南洋,见中华

恐怕没有人能想象,今天完成的《下南洋》与五年前最初的构想有多大的不同。包括我自己。

按照当时的想法,《下南洋》将是这样的——它的一半可以被称为“南洋风情画”,另一半则是“南洋华人影像口述史”。我甚至希望将后者做成系列出版物,当然不会有太大销量,但它的历史价值必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缓慢沉积。

如果是这样的《下南洋》,它与如今呈现的样子最大的不同将是——它与当下的中国没什么关系。也许在内心里,我对今日的中国有某种恐慌,恐慌于它的不确定、恐慌于它的快速、甚至恐慌于它的“黑色幽默”。恐慌最终变成了创作上的逃避。于是,由这一点引发,我与周兵老师,尤其是创作总监麦天枢老师发生过激烈的争执,从北京一直争执到南洋。

“我多希望08年的奥运会李宗伟能打赢林丹。不是因为我是马来西亚人才希望他赢。因为林丹赢了,中国人除了高兴一下,生活不会因此有任何变化。但如果李宗伟赢了,对整个大马的华人社会可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是我们在马来西亚遇到的一个华人社团负责人的话。

我也看过那场对决,因此这段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原来南洋华人的生活境遇远远没有我曾以为的那么简单。

“为什么要下南洋?这片土地为什么养活不了他们?”

“这些大都以最卑贱的身份出洋的华人,为什么能创造出在故乡的土地上无法获得的财富与成功?”

“为什么几百个西方人就能成为城市的殖民者,人数和财富百倍于他们的华人只能是被殖民者,而且不止一次成为被屠杀的对象?”

“为什么南洋华人没能结合起来形成更强有力的组织?”

“为什么当这些海外的子民受到屠杀时,他们背后的朝廷无动于衷?”

“为什么无论母国如何对待他们,南洋华人心中的原乡却始终北望中华?”

还有更多问题,在不断地深入南洋华人的社会与历史时,终于发现,它们不只是历史问题,它们无疑地指示着这个文化千百年沉积的习惯与延续而至的今天。

因此,我慢慢信服地将这个题目应有的广度和深度留给了专家与学者。最终,《下南洋》找到了它最核心的视点——“南洋是一面镜子”,“看南洋,见中华”。而我则决定专心地完成作为导演的工作:关于南洋从历史思考到影像表达的转泽,以及视听语言的设计与创作。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当我不再纠结于思想表达的时候,整个创作过程却计我在思想逻辑上获益良多。这个转变意义巨大。  同时它也让我学会了尊重。在这一点上,不得不说《下南洋》的投资方是这么多年来我所遇到的投资方里,对创作干预最少的,他们甚至不曾要求哪怕出现一个镜头;而作为创作总监的麦天枢老师也是我遇到的所有创作总监里,对影视表达干预最少的。因此,这种信任与尊重,让《下南洋》成为了必须用良知、用全部心力来完成的一部纪录片。

最后,《下南洋》是给那些对这个文化的过去、今日与未来,有思虑、有担当的人们的。哪怕观点不同,但在一个娱乐与犬儒风行的年代,我想说,你们并不孤单。而此处,当《下南洋》以文字的形式再次出现。希望由文字所带来的更多想象力、更多思考表达空间,能够透过“南洋之镜”可以更深邃地映照出我们自己的文化良知。

“这是最好的年代,这是最坏的年代。”

“这是信仰的时代,这是怀疑的时代。”

“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绝望的冬日。”

在这样的年代,执子之手,同下南洋。

祝捷《下南洋》总导演

2013年10月30日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民族的自尊,一个民族国家的自信,这样的条件或许是必备的:中肯

地面对和反省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本身。立足于此,对己对人对事对

理才谈得上理性与公允。而《下南洋》。即在尝试这样一种文化历史叙述的可能。——麦天枢纪录片《下南洋》创意总监

当我们想要寻根,却发现在这片被忽视的南洋之地,竟保存了更完整的中华文明的基因。——周兵纪录片《下南洋》总撰稿、总导演

在不断地深入南洋华人的社会与历史时,终于发现,它们不只是历史问题,它们无疑地指示着这个文化千百年沉积的习惯与延续而至的今天。——周兵纪录片《下南洋》总撰稿、总导演

我们不是为了追究历史的对与错,我们只是希望还原历史,我们希望从历史的痕迹中,找到可供后人反思与学习的灵感和素材。我们不能让历史继续留白和埋没。——张晓卿世界中文报业协会首席会长、常青集团执行主席

惟有知道自己的根源,惟有了解祖先的遭遇,你才知进退依据。我们华人和泰国人、菲律宾人或斯里兰卡人有何不同?——李光耀首任新加坡总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2: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