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心语(了解2-3岁宝宝的内心世界)》编著者张卫东、陶红亮。
2~3岁是宝宝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从一个人的性格就可以看出他是不是有着健康的心理,所以健康心理的塑造一定不能离开性格的塑造。本书挖掘宝宝各种行为背后的心理特征,围绕宝宝的内心需求、行为、性格、习惯、人际交往等心理状态,分析了2~3岁宝宝常见的行为,从儿童心理发育的角度进行解读。对宝宝健康快乐成长,家长轻松顺利地度过儿童早教期有很大的帮助。
这是一套幼儿家长必看的2~3岁幼儿心理学指导书。
把握0-5岁幼儿性格养成关键期, 用心去倾听宝宝的内心世界,做宝宝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才能让宝宝健康、安全、快乐地成长。
《宝宝心语(了解2-3岁宝宝的内心世界)》编著者张卫东、陶红亮。
《宝宝心语(了解2-3岁宝宝的内心世界)》是儿童教育专家为广大家长提供的教子宝典,从宝宝的真实内心、身心发展特质、人际关系表现、心智、性格与心理、“怪癖”、教养难题等方面,对宝宝成长过程中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进行解析,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宝宝。
本书语言温馨亲切,案例生动有趣,方案具体实用,让家长在短时间内读懂宝宝的心,准确把握宝宝的心理,给予宝宝最贴切、最实际的心理援助,帮助宝宝身心健康成长,还宝宝一个愉快幸福的童年。
家长们翻开本书,不光可以了解2~3岁宝宝的内心世界,同时还能从心理学视角发掘深层次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读懂宝宝的心,才能羸得宝宝的心,才能与宝宝有效沟通,帮助宝宝健康成长。
宝宝离不开他的小毯子安全感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说,每个孩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求父母的认同。事实证明,那些在情感上没有获得足够安全感的宝宝,在他们长大之后,很容易变得内向、敏感、多疑、刻薄;他们总是担心别人会攻击自己、遗弃自己,因此往往会先下手为强,露出小人嘴脸,有负于他人。而那些拥有安全感的宝宝,他们就有勇气接近别人,进而与之交往,并相互建立信任关系,从中品味到交往的愉快,而这也会使宝宝与人交往的意愿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同时还会提高宝宝的社交能力。
【案例呈现】
2007年4月16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校园恶性枪击案,造成33人死亡,29人受伤,枪手本人开枪自尽。这是美国历来最血腥的枪击事件,凶手是韩国裔学生赵承辉。
这样疯狂的行为着实让人费解,可是如果我们去追踪一下赵承辉的成长历程,大概就能找到原因。在他8岁那年,父母带着他和姐姐举家移居美国,并且曾一度将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放在异国他乡托给别人照管,自己回国去办手续。父母来到美国后,也是忙于重新创业,对孩子关注得非常少。
幼年时期的不安全感一直在赵承辉的内心积攒。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赵承辉非常内向,从来不主动与人说话。有一位老师甚至这样评价说:“他似乎有双重人格,非常自大,令人讨厌,但同时又有很强烈的不安全感。”并且,他死后留下的录像带也表明了他对这个社会的仇恨,对美国的仇恨。在录像带中他还自称被逼入了绝境。
【心理分析】
宝宝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从亲密关系里得到安全感的,倘若小时候知道被家长遗弃,或者由于工作等原因而被寄养在另外一个亲人甚至陌生人那里,在他慢慢懂事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自我挫败感。
对于亲密关系,宝宝会不再信任,不信任自己的家长,甚至还会埋怨家长无法很好地保护他,将他扔到年老的亲人或者陌生人手中。这种感觉其实是在怀疑和否定亲密关系。倘若宝宝缺少与亲人的沟通与交流,缺乏对亲人的依恋,等宝宝长大成人之后,对于亲密关系可能就无法产生足够的自信。
安全感之所以形成,主要是通过与家长的依恋关系而获得的。倘若不能得到,那么宝宝就会对亲情不信任。一旦宝宝不信任亲人,那么就会逐渐泛化到和社会保持距离,不允许其他人靠近自己,或在比较亲近的关系中感到紧张,甚至对社交产生恐惧。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安全感缺乏症,对外界事物都持怀疑态度,甚至对自己也不信任。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童年时期家长不当的教养方式。比如说,有些时候,我们会看到,被家长打了一顿的宝宝,他们会抱着家长不放,此时他们可能纯粹是为了安全而寻求保护,而不是希望得到爱。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家长采取的态度却是大发脾气,大声斥责,他们还会惩罚和恐吓宝宝,将宝宝推推拉拉,甚至施以体罚。在某些家长眼里,他们觉得这样对宝宝进行教育,是为了不把宝宝惯坏。
事实上,当家长这样做的时候,并不会达到理想的目的,相反只会引起宝宝的恐惧与痛苦。这个时候,有的宝宝所感觉到的恐惧,主要是失去家长之爱的恐惧。
还有一些家长,对待宝宝时总是持不屑、随意、好玩的态度。他们还会欺骗宝宝:“我上个厕所就回来。”但是一走就是好长一段时间,宝宝很容易陷入到被遗弃的恐惧中。
妈妈对宝宝说:“你去帮妈妈端一个小板凳来。”等宝宝兴致勃勃地把板凳端来时,妈妈却不见了,这个时候,宝宝心中的担忧与害怕可想而知。然而,并没有人告诉宝宝实情,只是一个劲儿地哄他,给他拿玩具、拿好吃的。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宝宝长期生活在一种不真实、不稳定的环境中,他又怎么可能会有安全感呢?
【应对措施】
非常明显,适度的安全感,这既是宝宝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宝宝人格完善的基础。家长应该充分注意到安全感对宝宝成长的重要性,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与宝宝相处的点滴行为做起,尽可能地为宝宝营造一个安全、轻松的心理氛围。
1.安慰爱哭的宝宝
宝宝莫名其妙地哭泣,事实上是在将自己的需求告诉家长。有些人主张宝宝哭的时候不要哄,倘若宝宝吃饱了,或已经换了尿布,那么就让他尽情地哭吧。其实这样认为的家长忽略了一点:这个时候宝宝需要的不是吃的或干净的尿布,而是你的爱与关注。1岁以下的宝宝哭的时候一定要去哄他、抱他。对于宝宝的言语,家长一定要耐心地倾听。在家长的照料中,让宝宝接受到你输送的能量。
2.不对宝宝撒谎
虽然大多数家长对宝宝撒谎的出发点都是善意的,而且由于家长自身也承受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因此尽管有时家长明知对宝宝撒谎不好,但还是会寻求这种速效的方法来安抚宝宝的情绪。倘若家长经常使用撒谎蒙骗的方法来对待宝宝,就会给宝宝人格的健全发展带来损害。宝宝对世界最初的、基本的信任感主要来自对家长教养行为的感知。
3.不拿宝宝当出气筒
宝宝需要得到家长一贯的、可靠的爱护,这样才会形成对外在世界基本的安全感与信任感。然而,某些家长在处理宝宝顽皮行为的时候,总是喜欢说:“倘若你再……,我就……”长期使用这种方法,会让宝宝对家长给自己的爱产生怀疑,因为担心家长真的不要、不爱自己而产生焦虑,进而导致安全感的降低。
4.全身心地关注宝宝
某些家长认为自己几乎整天都与宝宝待在一起,宝宝就应该有十足的安全感了。事实上却未必如此。宝宝的安全感是否被满足了,不能只看家长与宝宝有多长时间待在一起,而主要是看家长与宝宝相处的质量。
虽然有的家长与宝宝相处的时间不多,可是彼此之间仍能相互信赖,相处融洽。作为家长,一定要全身心地关注宝宝,关注宝宝的每一个举动,了解这些举动后面的心理意义,这是决定家长与宝宝相处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只有对宝宝发出的每个信号都很敏感的家长,才会让宝宝觉得温暖、觉得安全,亲子之间基于彼此的信任,也会形成一定的默契。
P18-P22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宝宝的第一个叛逆期发端于幼儿时期,即2~3岁。在这一时期,宝宝们喜欢乱扔东西,动不动就哭闹,爱臭美,喜欢说脏话,甚至于连左右也分不清楚。作为家长,倘若掌握了宝宝在第一个叛逆期的心理特质,并对宝宝进行正确的教育和指导,那么就抓住了宝宝成长的关键期。为此,我们特地编写了这本《宝宝心语——了解2~3岁宝宝的内心世界》。
在很多家长的眼中,宝宝即是不懂事的代名词,因此大多数时候都索性不与他们讲道理,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其实,有心的家长会发现,宝宝不仅明白事理,而且其所作所为都可以从他过往的经历、家庭教育上找到源头。真正负责任的家长,不会嗔怪宝宝:“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而是会从宝宝的行为中推敲出深层次的诱因,从而正确引导宝宝。
不要以为宝宝的世界里没有压力,其实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开始,每天都会面对形形色色的压力,成人自然不必说,宝宝的世界也一样。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宝宝,虽然深受家长和长辈的宠爱,却养成了冷漠的习性;虽然有良好的生活和受教育环境,但就是高兴不起来。其实,宝宝之所以会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过大的压力。
现今,宝宝的身体健康往往是一个家庭的“头等大事”,然而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宝宝的情绪也需要精心照料。和成人一样,2~3岁的宝宝也有自己的情绪反应。奇妙的情绪面谱表达着宝宝的感受与需要,也直接对他的一切活动产生影响。只有经常处在良好情绪中的宝宝,才会身体发育好、智力发展好。所以,家长一定要照顾好宝宝的情绪。
看到宝宝出现多动、爱管闲事、霸道等行为时,很多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宝宝批评一顿,而并不去查明宝宝为什么会哭。事实上,教育宝宝不仅要重视表面的东西,更要去探究宝宝行为背后的心理,然后再对症下药。宝宝的行为多种多样,并且其原因往往与成人有异,将宝宝行为背后的心理抓住,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宝宝的性格背后,都有其对应的心理特征。了解这些特征,方能培养宝宝良好的个性。作为家长,应该有的放矢,把握方向,有目的地培养宝宝一个方面或者多个方面的个性,如克服害羞和胆小、改变犟脾气、制止攀比心理、培养宝宝的主见等。家长在陪伴宝宝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以身作则,努力成为宝宝学习的榜样。
宝宝一出生,就面临着社会的问题。家长要是想让宝宝融入大社会中,必须让其走出家门,加入小伙伴的社会生活中,这样他们的社会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而可以健康地成长。然而,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宝宝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如说话没礼貌、爱与人争吵、不合群等。对于这些问题,家长有必要加以重视
一直以来,宝宝的教育都是社会各界讨论的重要问题,但无数的案例却说明我们对宝宝的教育依旧处在一个萌芽阶段。专家根据可靠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尿床、夜啼、晚上不睡、随地大小便等,这些问题困扰着无数的家长们!从问题存在的比例来看,教育宝宝真的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些宝宝总是不好好吃饭,有些喜欢告状等。对于家长来说,这些可能都是很棘手的问题,他们会将这些毛病一股脑儿地归咎于宝宝,常常忍不住抱怨,如“你怎么这么多臭毛病呢”、“你的成绩真不好”,等等。其实这样做是不恰当的。家长应该了解宝宝坏习惯背后隐藏的真实心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其实,宝宝最初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只是一张白纸,在与家长及其他家庭成员的长期接触中,受到家长及其他家庭成员性格和行为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家庭酒成员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会逐渐呈现在他们身上,在这张白纸上留下种种不同的印记。作为家长,应当对宝宝施行正确的爱,这样他们的内心才会变得无比强大。
本书是儿童教育专家与广大家长分享的教子心得,从宝宝的内心需求、心理健康、情绪脸谱、行为内心、性格心理、社交障碍、生活习惯等方面,对宝宝成长过程中诸多秘密进行解析。翻开本书,你不但可以了解和走进2~3岁宝宝的内心世界,而且还能从心理学层面找到答案,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宝宝健康成长.
参与本书编写的还有郝言言、苏文涛、薛英祥、薛翠萍、唐传汉、唐文俊、王春晓、史霞、马牧晨、邵莹、石柳、李青、赵艳、唐正兵、张绿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