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社会实践
苏城景色秀美,宛若一位大家闺秀,端庄大方、顾盼生辉。这些年,苏城在旧城改造与新城开发的双轮推动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大学城位于苏城东南,依山傍水、风景怡人。所谓的山,只是一个高数米的土墩子,却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金山;临山处,是一个几十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碧波荡漾,鱼潜鸟翔。大学城汇聚着十几所专业院校,数万名大学生在此就读。步人校园,但见林木葱郁,亭台楼榭,仿佛走进美丽的园林。
校园里最吸引眼球的,不是花花草草,不是仿古建筑,不是各式雕塑,而是各院校的美丽女生。苏城师大与苏城财经学院比邻而居,财大的男生比较大胆,他们主动搭讪师大的女生,期待毕业后能财色双收;师大的女生也不含糊,她们目光敏锐地搜索着财大的各类男生,期待能相中未来的李嘉诚或卡内基。
大一读书,大二恋爱,大三找工作,这是众多大专生的路线图。我国每年有六百万左右的应届毕业生,就算是百分之十的失业率,也有六十万之多,谁也不想成为这六十万分之一。同学们未雨绸缪,到处寻找兼职机会,做什么的都有。
苏城财经学院门口,出来三位男生,那位身材高大的叫唐世华,身材较胖的叫陈亮,身材瘦长的叫叶健。三人学的都是市场营销,又在同一个宿舍,彼此十分要好,人称“铁三角”。
三人来到候车亭,唐世华说:“咱们先去大洋教育领广告单,再到附近的中小学校门口散发。”叶健道:“遵命。”陈亮打了个呵欠,一副没睡醒的样子,懒洋洋地说:“哎,好困。”唐世华笑道:“猪睡长肉,人睡减寿,陈亮,‘打起精神吧。”叶健嘿嘿笑道:“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陈亮嘟囔道:“发传单能赚到钱吗?我真不想去。”唐世华知道陈亮意志不坚定,不给他敲打敲打,他随时会打退堂鼓,就说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方能成就大事,你说是不?”陈亮摇晃着大脑袋说:“道理我懂,可这发传单,抛头露面又赚不到什么钱,还不如我睡一觉提神。”
叶健拍拍陈亮的肩膀,笑道:“胖子,你以为你是千金小姐啊,还抛头露面,你不想去,行,没人逼你,问题是,你是富二代吗?你爸是李刚吗?你有白富美的女友吗?毕业后的出路,你想过吗?”叶健的话击中了陈亮的软肋,陈亮顿时说:“行,我去还不成吗?”
公交车来了,乘客蜂拥而上。叶健仗着人瘦,泥鳅似地率先挤上车,陈亮不甘示弱,紧跟着上了车,唐世华慢吞吞地站在后面,让其他人先上,有提着笨重行李的乘客,唐世华在后面帮着抬一把。我国公交的乘车秩序,不但能反映出人口之多,还能折射出人口素质。 唐世华深知学以致用的重要,人先要自力更生,梦想才有所依存。他对来宿舍推销日用百货的同学,报以尊重和热情,尽力促成对方一两笔生意,或自己购买,或鼓动舍友购买,不让推销者失望而去。唐世华知道,每个推销员都身处艰难、心怀梦想,最初的信心如同漫漫长夜里的一盏灯火,让它亮着,就有坚持的勇气。同学们常拿马云勉励自己,十年前谁能想到马云会有今日的辉煌?此时的自己不比彼时的马云差,也许,不远的将来,自己也能成就非凡。
育才大厦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名宣传员向路人大声吆喝:“南方家教,专业专注,师资一流,暑假班即将开班,前十名九折优惠,大家快来报名啊!”宣传员并非家教机构的专职人员,通常由大学生和社会人员兼职,他们若能带家长签下家教合同,并且家长预付了款项,每单可领到五十元的提成。五十元,可能不够有些人一包烟、一次美容的钱,但对于囊中羞涩的学生来说,那是几天的生活费。有的家教中心为了营造生意兴隆的假象,用托儿忽悠家长,前面假家长排队签约,忽悠后面的家长赶紧签约,不明就里的家长头脑一热,还没看清招生简章就签约付款了。
唐世华刚进育才大厦,就见大堂内有两拨人在吵闹。因为店多成市的缘故,育才大厦里共有几十家教育机构,这些家教机构虽在此办公,但真正的教学点,大多设在中、小学校的周边或社区中心。两位家长想给自家孩子报个补习班,她们先接了一家的宣传单,详细咨询了补习班的情况,本着货比三家的想法,她们又到别家去咨询,对另一家教育机构的一对一辅导产生兴趣,有了签约的意向。先前那家一看被别人抢了生意,不干了,强行把两位家长拉了回去,后面那家不买账,双方由此发生了争执。两位家长夹在中间,表情尴尬,趁人不注意,悄悄离开了。
唐世华和陈亮、叶健来到三楼的大洋教育。大洋教育的工作人员接待了他们,给他们一大叠《暑假班招生简章》,让他们到周边五千米的范围内散发,报酬是每人五十元。他们选择放学时到学校门口散发,或者到超市门口散发,人多的地方,广告单容易出手。
放学时分,一些小学门口,车辆云集,人头攒动。那些开轿车或电瓶车来接孩子的,往往是孩子的父母;那些骑三三轮车或步行来接孩子的,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那些手举小红旗来接孩子的,通常是课外辅导机构的老师。孩子们熙熙攘攘从教室出来,涌向学校门口。校外的人群沸腾起来,叫唤声、喇叭声响成一片。对一些孩子来说,放学只是一次喘息,除了大量的家庭作业要做,还要去补习班继续上课。
应试教育环境下,考试分数依然是老师、家长和学生共同追求的目标。为了提高成绩,课外辅导有了用武之地,名目繁多的教育机构应运而生。全国有多少课外辅导机构?每年有多少孩子报辅导班?又有多少大学生投身于家教行业?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家教,不知不觉间,已与这个社会、与我们的生活、与千千万万个家庭,紧密联系起来。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