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学之窗(打开身心灵的纯美世界)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英)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生财富,源自高贵的永远不朽的学人精神!继《仰望星空》《自由之旅》后,本森最具剑桥气质的现象级著作!以超1亿册的销量,成为欧美大学界的经典传奇!

《大学之窗》的作者是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英国散文家、诗人、作家,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的第28任院长。

内容推荐

《大学之窗》是本森针对大学人在大学期间,就各类人文主题文章的结集。在这些文章里,作者以第一人称娓娓道来。在第一章中,他坦诚地写道:“这本书只是汇集了自己对人生一种坦然与朴素的看法。”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作者在书中没有隐讳,宛若一位诤友,将自己对自我、美、艺术、社交、简朴的生活、教育等观点坦率而真诚地进行了表述。《大学之窗》是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的经典之作,是一部更为深入探讨人性和生活各个方面充满哲思的一部重要作品。本森是位大学人,长期以独立的精神体悟着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同时代的作品和作家都有客观地批评。更是不可多得的独立学者,更愿意通过作品直抵人类的心灵。这部作品明显地能感受到作者博大的人文关怀和独特的冷眼世界的慧眼。这部经典更侧重了对高等教育的反思和大学人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的培养,告诉大学人在校和今后步入社会后,都要身负更悲悯的情怀去影响和带给世界更多的正向力量。

目录

第一章 一种观点

第二章 论“老之将至”

第三章 浅谈“书籍”

第四章 论“社交”

第五章 论“交谈”

第六章 浅谈“美感”

第七章 浅论“艺术”

第八章 浅论“自我中心主义”

第九章 论“教育之道”

第十章 浅谈“作家之道”

第十一章 别人的批判

第十二章 谈“野心”

第十三章 浅谈“简朴人生”

第十四章 也论“竞技之乐”

第十五章 浅谈“灵魂”

第十六章 论“习性”

第十七章 浅谈“宗教”

试读章节

当我孑然一人从河边散步归来之时,太阳的余晖在榆树与城垛上熠熠闪耀着。一股厚密的炊烟从高高竖着的烟囱之上升腾而起,在金黄色的霞光中渐渐淡化为缕缕蓝烟。人们的游戏娱乐刚刚结束,一大群穿着长外套的观众似洪流般鱼贯奔向城镇,人群中夹杂有不少衣着色彩斑驳且满身泥泞的运动健将。大半个下午,我都在河岸边溜达,静静看着河面上来来往往的赛艇,听着舵手们震耳欲聋的呐喊,桨橹有节奏地划动着,拍在水面上的水花四溅,桨橹不时发出与渡船剧烈摩擦时的“嘎嘎”声响。25年前,我作为一个桨手就在这其中的某条赛艇上,现在我可不想重温过去那一幕。自己也不知道个中原因,为什么当年自己被满腔热情冲昏头脑,居然同意成为其中的一员,将能量释放在一个错误的地方。我不是一位优秀的桨手,也从没到过这个级别。对于自己的表现,我是从不心存幻想,有时,哪怕是在短暂的自满、自得之时,也会被岸边那挑剔的观众严厉批评,这种想法就立马消失得无影无踪。当我们休息片刻之时,既会听到别人的赞赏,也会听到批评之声。虽然我没有想要重复这一经历的愿望,也不想唤起当时自己一想来就觉得难以忍受的劳累,身处于雀跃的观众之间,我略有淡淡的感伤,因为我已经失去了某些东西——失去了身体的意气与弹性,也许还包括精神层面的某些东西吧!不过当时我并没有察觉到这些。现在我发觉自己年轻时的确是身强体壮、精力充沛,当我看到这些身形矫健的年轻人露着脖子卷起裤管,有节奏地把桨向前划时,我的内心泛起了羡慕与憧憬之情。我看到一位身手敏捷的运动员用肩膀扛着船,从水边步伐稳健地走向船库,把这些船紧紧地停靠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船与地面沙子的摩擦发出刺耳的响声;我看到两个年轻运动员在划桨练习之后,在河边跳着毫无节奏感可言的即兴舞蹈;我看到运动员与教练们之间的交流——一个四肢发达的年轻人兴高采烈地啜饮着一杯来之不易的清茶,我希望此时的他内心没有一丝的忧愁或是烦恼,在享受着一个愉快的晚上。“喔,琼斯三人组,斯密斯无敌!”我自言自语地说,“tua sibona noris!”年轻人,好好珍惜时光吧!在你们去办公室、四方室或是乡村牧区工作之前,珍惜吧!希望你们过上富于道德的生活,结交诚实的朋友,多读点好书,多收集些美好的回忆——一间火光闪烁的古朴院子,一场酣畅淋漓的对话,尽情开怀的节日的喜庆,清晨凉风习习的空气多么的怡人;太阳初照在小鸟睁开的眼眸时,闪耀着斑斓的色彩;刀叉碰撞出的丁当声是多么的清脆啊!烧烤羊肉的香味是多么的浓烈,以至于飘到了大学礼堂的黑色屋顶。但这些光阴是短暂易逝的,你们的学子年华是短暂的,千万不要忘记作为年轻人应有的通情达理及良好的幽默感。

撒克里有一首轻快愉悦的民谣是他在40岁的时候创作的。他这样说:“我的确是在等待——有时我会射偏目标——而在今天,眼皮底下所有匆匆易逝的人生与往常无异,仍怀着同样的漫不经心与嬉戏打闹,这不禁让我反思。俯拾过往的记忆碎片,看看自己是否怅然若失,是否堕落深渊或是有所遗留——一些力量还是在残留。”

我个人认为,一个人在老之将至之时,应该以一种恬淡与适宜的方式去生活,应对自己以往的人生时光心满意足。人生的追求也应顺其自然地发生转变,而不是满怀悔恨的泪水依依不舍地离开,在人生舞台谢幕之时,不应大声抗议,绝望地抓住门栏或是扶手不愿离开。他应该面带微笑,迈着从容的步伐缓缓离开。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该多难啊!当某人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并不适合在足球场上竞技之时,失落之感可想而知;当他失去了年轻时那敏捷的身手,无法胜任后卫防守的职责,或是当跳舞成为相对剧烈运动而显得力不从心之时;当他在晚餐之后必须要睡上一会儿,才有精力去散步,或是在消化不良不能饱餐一顿之时。此上种种,怎不叫人感叹物是人非,白驹过隙,曰月穿梭。但这都是人生必经之路,我们最好对之付诸一笑,而不是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一个老人若是没有能力斩断对自己年轻时期那强壮体魄的幻想,而是还想在这些方面获得别人热烈的夸耀,这实在是既可笑又荒唐。我们可以听到年轻人谈论着一些与我年龄相仿“不服老”的人,或是看到一些老人将自己的意志观点、快乐强加于人,这对我而言实在是上了关于反对留恋青春的生动一课。人是可以在不失尊严的情况下,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偶尔参加一些活动,以符合老年人心境的方式,而不要试着去掩盖自己行动的迟钝。这才是我们需要为之努力的。也许最为简便的方法就是让自己“降格”为一名真实的观众,为那些自己无法参与的游戏给予真心的喝彩,赞赏自己已经没有的敏捷身手。P19-21

序言

《大学之窗》(From a College Window)的作者是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Arthur Christopher Benson)(1862-1925年),英国散文家、诗人、作家,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的第28任院长。他的父亲是19世纪末坎特伯雷大主教爱德华·怀特·本森,其叔叔是著名的哲学家亨利·西奇威克。所以,本森家族富有文化和著述的传统也很自然地遗传到本森身上。但不幸的是,同样遗传在他身上的还有家族性的精神病。他本人患有狂躁抑郁性精神病。虽然身患疾病,但亚瑟仍然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多产作家。他曾就读于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1885—1903年亚瑟在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的莫德林学院讲授英国文学。1906年以后他出任格雷欣学校校长。1915—1925年他是莫德林学院院长。他的诗歌和散文著述颇丰,令人惊叹的是,他在自己人生最后的20年间,每天坚持写日记的习惯给世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思想遗产——史上最长的400万字的日记。

在该书的翻译过程中,我常感同身受,并为作者朴素而深刻的论述拍案叫好,同时也有着“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酣畅淋漓。这种快乐让我丝毫感受不到历时半年翻译之中的辛苦,取而代之的是导师般的引领与知心好友“跨世纪”般交谈后的豁然开朗。因此我也由衷地希望将这份收获和喜悦与读者分享,以便有助于对本书的理解和阅读。

翻译过程也是心灵接受洗礼的过程,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本森的论述竟能引起我如此之多的共鸣。这是我在阅读其他书籍时很少遇到的,我常常因这种心灵和精神的共鸣而会心地一笑,或是被作者那些对事物深邃而又独特的视角与见解深深折服,且常在掩卷时感叹:“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也!何时,如若中国的大学也有一批这样的大师,那将是今日中国青年人之幸、中华民族之幸、中国之幸!”

本书是本森各类主题文章的结集。在这些文章里,作者以第一人称娓娓道来。在第一章中,他坦诚地写到:“这本书只是汇集了自己对人生一种坦然与朴素的看法。”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作者在书中没有隐讳,宛若一位诤友,将自己对自我、美、艺术、社交、简朴的生活、教育等观点坦率而真诚地进行了表述。

本森可以说是深谙大学妙趣之人。他在第一章“一种观点”中写到:“大学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即使你只是一个穷人,只要你具备某种美德,也可以过上一种富于尊严而简朴的生活,并从中获得纯粹的乐趣。”他还发出了一种呼吁:“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应存在这样一个角落,在这里,生活的节奏没有那么快速;在这里,生活就像一个古老的梦境静静地流淌,弥散着富于变化的色彩及轻柔的声音。”说到共鸣,本森对快乐秘诀的定义则让入耳目一新,他说:“快乐之感并非源于物质上的满足,而是在于一颗雀跃的心。自愿且认真地工作,这就是快乐的秘密。”而对于人生的丑恶一面,本森的观点是这样的:“我无意掩盖人生丑陋或是冷漠的一面,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个人的理解是,若你不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或是统计学者,那么耿耿于这些阴暗面是毫无裨益的。”而作者令人振奋的一个观点是:“在文学、艺术或是人生领域里,我想,唯一值得推敲的结论,就是自己得出的结论。若是自己的结论与所谓‘行家’的相一致,那是他们的厉害之处;若是他们与自己不相符,这则是你厉害的表现。”读着这些文字,我们是否尚可以远离尘嚣,透过“大学之窗”感受到心灵的“世外桃源”,在与大师的交流中完成对自我、对世界的认知?

类似的论述贯穿该书的始末,作者在信手拈来的论述中敢于挑战人们惯常的思维,发出质疑,如在第十三章“论‘简朴生活’’’中,作者就将矛头指向了公认的“简朴代表”——梭罗,直陈其虚伪。老实说,那一段也是我最为喜欢的。

另外,在第九章“论‘教育之道’”中,有一段话令我颇为感触,仿佛就是中国教育现状的生动写照。作者在谈到当时古典教育失败之处时这样痛斥:“但我们教育的失败之处在于,我们对众多的学生进行培养,可到最后他们为了一场无关紧要的考试就要漫无目的、东拉西扯地学点东西。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不存在什么高标准的要求。我们很难去想象一个得到毕业证之后的人在离开大学校园之时所感到的巨大的空虚与无助。没有人想要为他们去做点什么,或是在某个领域中专心致志地培养他们。但这些毕业生却将要成为我们这个国家下一代的父母啊!而我们扼杀他们在心里反抗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让这些‘受害者’处于一种可悲的心理状态及智力低等的状态之中,那样,这些‘受害者’也就压根不会抱怨他们曾经是遭受过多么不公平的待遇了!”翻译这段话的时候,我深受震动,这简直就是我自己在读过大学后的感受!毫不夸张地说,该书的出版将对中国那些正在努力构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高等学府及其管理者们也是大有裨益的。

以上是我在翻译过程中一些粗浅的感受。

2013年8月

后记

夜已渐黑,我起身关紧房门,让自己切断与尘世的思缕。现在,应该不会有拜访者了吧!凛冽明澈的清辉星星点点铺洒在小院里,回廊上的阴翳重重地压在人行道上。从远处看,整座小城在喧哗之后,寂然沉睡。我看到一排排房子、山形墙垛及高高的烟囱,它们都安然地沉睡在覆满常春藤的城墙所构筑的柔梦之中。此时,整个大学校园是如此的静谧,偶尔只能看到从某位勤勉之人的窗缝中窜出的一两点灯火。能在这样一个可遇见良友、景色优美的地方度过人生,是何等的幸福啊!月光静静铺洒在礼堂那高高凸出壁外的窗子上,而盾形的玻璃仿佛在燃烧着,折射出绚丽的流彩。我在房内来回踱步,沉思、暗喜。所有的一切似乎在刹那进入永恒,如此沉静,如此泰然。但,我们仍旧时刻在打着转,最终滚进一个未知的境域。这颗威力巨大、永不停顿的心,有多么入怀的迷思,其如宇宙之广袤,如时间之绵亘。日出日落,朝暾夕晖,都不过是一缕尘埃。他是如何将我这颗会移动的原子带来这里的,又让我只能困囿于自身的认识,对身外之万物望洋兴叹?他真是我的柔和与耐心的思想,他是以这些思想来塑造脆弱的万物的吗?我对此笃信无疑。抬望眼,繁星如织,一种遥远的乡梦在心中慢慢地升腾:“喔,我知道如何寻觅他,我甚至可以来到他身边!”我像一个疲倦而悲伤的小孩来到他父亲的膝下一般,在全然的信任与爱之中,受到他的爱抚与鼓励,被他的手臂高高举起,然后永驻心间!他会安然地看着我的脸,我会在默然中聆听他的教诲。

在那饱经风霜的塔楼上,古钟仍在缓缓地拨动着,钢线发出嘶嘶声响,柔和的钟声在夜半荡漾着。属于我的一天又过去了,离未知的世界又迈进了一步。我缓缓地转过身,心中并不悲戚,因为我已更接近于上帝了。这种思绪在我心间燃起,让我将心交付予他,一切皆源于他。他会把一切变得澄明,他给予我们所需之物。当我们最后醒来的时候,内心将会充盈着满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