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下一个十年(一个青年经济学者的改革梦)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刘胜军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和批判精神的著名学者!

《下一个十年(一个青年经济学者的改革梦)》是一本振聋发聩、敢想敢说的书!

刘胜军,近年崛起的新一代中国经济学人中极为突出的一位。他思想敏锐、观点独到、见解深刻、文笔洗练,且率真直言。这部文集荟集了他近两年发表的一些甚有影响的文章。这些文章迅速、即时、深刻和尖锐地直击当下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并提出了相当深刻的理性分析、现实评论和改革呼喊。这本书目光犀利,立场鲜明,敢想敢说。因此突破了对改革的常规认识,使人振聋发聩。

内容推荐

《下一个十年(一个青年经济学者的改革梦)》由刘胜军著,是FT中文网、财新网专栏作家,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的一本有关改革方方面面的文集。《下一个十年(一个青年经济学者的改革梦)》共有文章40余篇,涉及改革:失去的十年、重启改革、反思“中国模式”、证券市场:改革的漩涡、改革杂论等五个分类。文章围绕国人关注的改革热点,短小精悍,可读性很强。

目录

自序 经济学家应做改革的推动者

辑一 不改革不行了

 老人与改革

 击鼓传花不可取

 改革的历史三峡

 中国社会治理失序的危险

 重建社会信任刻不容缓

 中国迎来第四个历史转折点

辑二 重启改革

 我的 改革梦

 重启改革 需要 汪洋

 习李新政 呼之欲出

 习李新政 如何落地

 十八大之后的十八大改革

辑三 改革如何落地

 改革需要顶层设计

 如何才能 实干兴邦

 人大如何制度创新

 反腐 要打虎 更要改革体制

 取消审批权 灵魂深处的革命

 呼吁设立国家改革委员会

 三中全会重启改革的关键机会窗

 十八届三中全会经济改革展望

辑四 反思中国模式

 中国经济奇迹的背后

 让灵魂跟上脚步

 唱红打黑引发的路线之争

 重庆模式再反思

 我们离真正的市场经济还有多远

 告别合影经济

 道德治国的迷思

 中国经济改革的第二季

 保障房大跃进

 中国经济的三一时刻

 林毅夫为什么错了

 再论林毅夫为什么错了

 那些应退出历史舞台的口号

辑五 证券市场 改革的漩涡

 中国股市为何 不举

 创业板的沉沦

 012不审行不行

 致郭树清主席的公开信

 克服 改革恐惧症 才能迎来股市新生

辑六 改革杂论

 人民日报与福布斯PK税负痛苦指数

 从光伏惨业看 地方政府公司化

 温州高利贷崩盘倒逼金融改革

 求解高房价的病根

 中国特色的房价泡沫

 食品不安全谁之过

 王亚丽案件与司法独立

 国人为何缺德

 高尔夫球场与潜规则

 邓小平的改革领导力

附录一

 财政投资性支出 中国经济转型的重大障碍

附录二

 废除审批制才能救中国股市

 地方政府债务结与解

 反思4万亿计划

试读章节

老人与改革

近年来,自豪于“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改革突然陷入了迷局。一些学者甚至将过去10年归结为“改革已死”的10年。由于2012年适逢小平南巡20周年,不乏再来一次南巡的呼声,只是“世间已无邓小平”。于是,社会弥漫了对改革不进则退的焦虑感。

之所以说改革陷入僵局,并非杞人忧天。

其一,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很多决议,并未得到有效的执行,突出表现在央企垄断和“国进民退”的现象。

其二,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日甚,一些本该取消的审批权不仅继续存在,而且在一些领域出现了更多的审批“设租”行为。

其三,国强民弱的社会格局继续强化。2010年仅“两桶油”的利润就超过民营企业500强之和。政府财政收入以两三倍于GDP的速度猛增,年底突击花钱已成常态。地方政府更成为当下房地产利益格局最大的受益者,房价调控始终投鼠忌器。

再次,由于政府掌握太多资源和权力,腐败现象严重蔓延。不仅落马官员个个“钱多、房多、女人多”,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也在靠关系而非创新赚钱,导致“仇腐”几乎等于“仇富”的尴尬局面。

最后,政府体系日趋庞大,公务员成了中国第一考;五级政府,人大、政协、党委、政府四套班子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庞大的政府。须知,政府是“非生产性部门”。“大政府”不仅意味着人民的沉重“养人负担”,也意味着更大的腐败风险。

可以说,某些“模式”之所以能够兴风作浪,与公众对缺乏机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严重不满情绪高度相关。眼下,中国不仅面临改革与革命的赛跑,还面临被极左民粹主义思潮绑架的危险——“唱红”绝不只是娱乐一下而已那么简单。

在中国改革再次站在十字路口的时刻,以吴敬琏、茅于轼、江平、资中筠等为代表的一批年逾八旬的老人成为改革的旗手。他们的言论既警示了改革的迫切性,也给出了改革的药方。

改革为何停滞?

改革的推进,离不开相应的压力和动力。20世纪80~90年代的改革顺利推进,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国企逼近破产,不改革就是死路。但现在,央企的高额利润,反倒成了继续改革的路障。正如吴敬琏所说:“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那时候的认识是对的。但是现在看来,改革决议的落实情况并不好,主要是因为吃改革老本吃得太舒服了,甚至觉得不用改了。”

改革出现困局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目前政府自身的改革已经成为核心问题,而要政府自我改革、放弃过大的权力,无疑需要一场“灵魂深处的革命”。。吴敬琏指出:“中国整体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在于政府自身。目前的问题是政府支配资源的权力太大,下一步改革必须要划清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必须把直接控制经济的全能型政府改造为提供公共服务的服务型政府,并将政府机关的官员更好地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

改革的迫切性

在权力不断干预经济的形势下,吴敬琏先生一再呼吁中国要警惕“权贵资本主义的陷阱”,绝非杞人之忧。吴敬琏说:“因为土地被征用,农民损失的价值、换句话说政府能够拿到的土地价值是20万亿元~35万亿元,这么大规模的财富被政府控制,可见寻租空间有多大。”

腐败无疑是社会稳定的最大威胁。资中筠感叹:“腐败哪个国家都有。不过当前中国的腐败是弥漫性的,几乎覆盖所有领域,特别是本应是净土的文化、教育领域。现存的法律和政治机制不足以有效遏制腐败的蔓延。有一种‘中国特色’的腐败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就是基于等级制的特权,各级掌权者合法地、不受监督地大量消费‘公款’,按‘级别’提供各种享受。”

强势政府,也扼杀了企业的生存空间。资中筠说:“我们现在的制度和政策是逼良为娼的,做好事得不到好报,走邪门歪道容易得到好处。卿但是,靠寻租发财的企业家注定没有安全感,这是出现新一轮移民潮的重要时代背景。吴敬琏回忆说:“去年浙江省的老省长请了一些民营企业家来座谈,他们情绪都灰溜溜的,根本没有信心,就想拿点快钱,然后投资移民。现在的市场环境有问题。”  缺乏监督的权力,也导致了社会的阶层凝固化。厉以宁说:“靠本事成功的越来越少,农民工的儿子、孙子还是农民工。这种社会阶层的凝固化,到了下个阶段肯定会变成职业世袭化。既得利益集团,不愿回到计划体制,也不愿进一步改革,形成阻力。”。《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发表的题为《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的文章指出:20世纪90年代后期,北大学生中,干部子女占比呈上升趋势,到1997年该比例达到39.76%,首次超过专业技术人员子女,更远超工人和农民阶层。

可以说,近年来不断增长的上访、群体性事件,都在警示我们改革的迫切性。吴敬琏严厉警告说:“一旦路径被锁定(在权贵资本主义)——除非经过大的社会震荡——就很难退出了。我们目前的情况就有这样的危险。”

P3-5

序言

经济学家应做改革的推动者

“改革”是当今中国最能引发所有人共鸣的词汇。自2012年中国领导层换届以来,重启改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并以此缓和日趋危险的社会矛盾,已成社会共识。

但是过去10年的改革僵局表明,如今的改革难度不亚于改革开放之初。与20世纪70年代末相比,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而政府部门由于掌握了大量经济资源和审批权成为一大改革阻力。因此,改革将陷入复杂的利益博弈,甚至有悲观者认为“改革已死”。

但我们不能简单地等待政治家的英明决定。相反,政治家的选择也会受到各种力量的影响。每个公民都不应该成为旁观者,这不仅因为一旦社会出现大的问题,任何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而且因为一个个微小的力量联合起来就会形成足以推动历史车轮的合力。在这样的历史关口,具有较大话语权的社会精英肩负着更特殊的责任。

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经济改革切入的。因此,经济学家始终是改革议题中最活跃的群体。“吴市场”、“厉股份”是典型代表。作为一个群体,经济学家的活跃程度远远超过其他领域,例如法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

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经济学家可以是许小年、张维迎这样的“问题批判者”,也可以是吴敬琏这样的改革方案设计者,甚至跻身政府高层亲手抄刀改革的也大有人在,例如周小川、楼继伟、郭树清。

当然,不可否认,也有不少经济学家选择“抬轿子”的道路,屡屡为政府干预经济的做法提供理论的呼应;也有的经济学家走上民粹主义的路线,靠煽动民众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从社会现实来看,这两类人还大有市场。

究竟如何衡量一个学者的价值?在笔者看来,一个学者有两种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学术价值容易量化,通常以在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论文被引用次数为指标。社会价值难以量化,主要体现为政策影响力、公众影响力。学术价值一般都是正的,但社会价值有时为负数,例如一些学者不负责任地刻意“误导”公众认知,抑或为求“进宫对诏”的机会而牺牲学者的独立与尊严。

能同时在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方面有所建树的人屈指可数。凯恩斯、弗里德曼、科斯都是很好的例子,他们的学术成果不仅成为经济学领域的奠基之作,也对政府政策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刻影响。每次遇到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就引发热烈争论。很多人不知道,凯恩斯还是参与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方案设计的主要人物之一。虽然他的方案没有被采纳,但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学者屈指可数。特别是随着经济学体系的完善,大师似乎已成绝响。

更多的人属于“偏废型”。例如,“吴市场”吴敬琏、“厉股份”厉以宁,虽然没有一篇论文能跻身全球顶尖学术期刊,但他们对中国经济改革产生的-影响力是绝大多数海归精英们难以望其项背的。他们更多算是时代造就的英雄,他们的价值不在于为国际经济学理论“添砖加瓦”,而在于把一些朴素的经济学原理转化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许小年虽然政策影响力不大,但他对纠正公众的错误认知、普及市场经济原理发挥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作用。同样,茅于轼获得“弗里德曼自由奖”也不是因为他的理论创新,而是他对普及市场理念的不懈追求。

还有一类属于“学究型”。在现代大学论文考核机制的促使下,大量学者醉心于对各种模型的演绎,生产出大量“顶尖期刊论文”,但这些文章无人问津,读者少得可怜,成为只有圈子里的人相互“激赏”的象牙塔游戏。更重要的是,如果你问他这篇论文的社会价值是什么,估计他是无论如何也解释不清楚的。这种现象由来已久。领导力大师沃伦·本尼斯(Warren Bennis)于2002年发表的《商学院是如何迷失方向的》一文,很早就警告了商学院日益“偏离实体经济需求”的危险。在他看来,很多教授沉迷于撰写那些没有几个人读得懂的晦涩论文,而忘记了商学院的真正使命——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需求。对学者而言,即使凭借顶尖论文能在美国一流大学混到终身教授职位,但这种“向上弱智化”(dumbing up)依然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在笔者看来,学术价值是比较容易追求的,只要你IQ正常、足够努力。但社会价值才是考验学者功力的试金石。要么你能像弗里德曼那样开创一个学派,要么你能像吴敬琏一样以智慧、经验和影响力去改造社会。仅仅因为论文在国际排名第几第几就自以为是,这比央企进了世界500强就以为自己成了“世界一流公司”更为可笑。

当下,中国改革正行进在历史的三峡。如果不坚持推进法治的市场经济,我们就有可能滑入权贵资本主义的深渊。在这样的历史转折点,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比学术能力更加重要。凯恩斯说:长远来看,我们都死了。(In the long run,we are all dead.)经济学家也会短期化地追求个人利益。

讲真话,讲负责任的话,有时需要很大的勇气。如吴敬琏在2001年怒斥股市“连规范的赌场还不如”,其后的股市下跌导致很多股民迁怒于吴敬琏。在被误解、责骂的时候,吴敬琏总是引用伏契克的那句话:“人们啊,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几年之后,那些股民已经非常认同吴敬琏的看法。

面对艰巨的改革任务,经济学家应该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成为改革的推动者。如果说,政治家的抉择是多种因素博弈的结果的话,那么社会精英尤其是经济学家的参与就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每一个经济学家都不应妄自菲薄,让我们记住凯恩斯在1936年写下的这句话:“那些认为自己完全不受任何知识影响的实干家,通常是某位已故的经济学家的奴隶。”(“Practicalmen,who believe themselves to be quite exempt from any intellectualinfluence,are usually the slave of some defunct economist.”)

书评(媒体评论)

刘胜军的这本《下一个十年》在当今众多讨论改革的书中独树一帜。这本书的特点是目光犀利,立场鲜明,敢想敢说。因此突破了对改革的常规认识,使人振聋发聩。

——茅于轼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

就经济改革而言,过去十年是失去的十年。改革的停滞和倒退很大程度上来自理念的倒退和理论的混乱。刘胜军的文章针对中国现实问题有感而发,观点鲜明,逻辑严谨,有助于我们澄清一些理论混乱,坚定对市场化改革的信心。

——张维迎 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现在物质不短缺了,反倒是物质产能过剩,但真正短缺的是自由的思想,有创意的思想。许多事情都需要思考、反思、再思考,可是真正能够像刘胜军博士这样做的很少。他的许多论述对今天的改革十分重要,非常珍贵。看看他的著作就知道中国当下的挑战在哪里、可能的出路在何处。感谢刘博士为中国社会作的贡献。

——陈志武 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

刘胜军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和批判精神的著名学者。他的这本《下一个十年》不仅给了我们去反思关于中国模式的诸多理由,更提醒了我们,为什么中国的新一届领导人需要重开改革的窗口期。

——张军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在近些年崛起的新一代中国经济学人中,刘胜军博士是非常突出的一位。他思想敏锐、观点独到、见解深刻、文笔洗练,且率真直言。这部文集荟集了他近两年发表的一些甚有影响的文章。这些文章迅速、即时、深刻和尖锐地直击当下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的一些现实问题。中国的当下改革和未来发展,需要这样的分析和呼喊。正是在当今中国有大量这样的理性分析、现实评论和改革呼喊,未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才是光明和可期盼的。

——韦森 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所长

刘胜军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一位启蒙者、鼓动者。他兼具热忱、情怀和必要的学养,对市场、法治和民主持有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笃定。《下一个十年》一书是他近来思索的结晶。在中国改革的关键时刻,读这样的书无疑是有益的。

——杨哲宇 财新传媒评论理论部主任兼《中国改革》副总编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7: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