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反主流经济学(主流经济学批判珍藏版)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何新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反主流经济学》是根据与何新一系列访谈纪录综合整理而成的作品。曾由时事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是近年来何新关于经济学理论、当代中国经济、国际经济及社会主义历史和改革等重大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展现了一介书生关注国运兴衰的殷殷之心和报国之忱。此次出版由何新先生本人提供原稿。

内容推荐

《反主流经济学》是根据与何新一系列访谈纪录综合整理而成的作品。

主流经济学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西方经济学所提供的市场发展模式!”曾几何时,这种观点被众多的中国经济学家奉为圭臬,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一片“崇洋媚外”的高呼声中,被迅速地推上了仅次于“上帝”的宝座。遗憾的是,在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的全球金融危机面前,这个神话正在一点一点地破灭。何新先生作为一个长期被所谓“主流经济学派”排斥在舆论边缘的学者,始终没有忘记一个真正知识分子所肩负的使命,不甘寂寞地寻找着真正属于中国的发展道路,不断发表着独立于西方思潮之外的真知灼见,通过这本《反主流经济学》,他将唤起更多的人进行反思和思考。

目录

卷壹

 第1章 我们处在金融大危机前夜吗

 第2章 何新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预后趋势表示悲观

 第3章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

 第4章 谈国际通货膨胀与美元贬值

 第5章 关于弱势美元问题

 第6章 论全球性通货紧缩

 第7章 人民币升值与物价上涨

 第8章 人民币升值隐伏的国际金融危机

 第9章 关于离岸金融市场

 第10章 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

 第11章 对我国金融领域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第12章 “宏观调控”与房价——致中央某领导同志的一封信

 第13章 关于房地产暴利和地租

 第14章 对于我国农业问题及政策的几点思考

 第15章 解决中国农业及粮食问题的一种新战略设想

 第16章 论“地租”

 第17章 我国烟草工业进入WTO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对策

 第18章 外资专卖我国煤矿控股权危及国家能源安全

 第19章 论股市泡沫、统计失真与下岗问题

 第20章 中国:走向未来

 第21章 关于汇率、利率与人民币币值(上)

 第22章 关于汇率、利率与人民币币值(下)

 第23章 谈近期中国经济

 第24章 我国经济改革指导理论的失误(上)

 第25章 我国经济改革指导理论的失误(下)

 第26章 论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

 第27章 十五年前针对弗里德曼的一场政策辩论

 第28章 我曾试图阻遏私有化运动

 第29章 市场原教旨主义必将搞垮经济改革

 第30章 对走过的改革道路必须作反思

 第31章 重新评估计划经济

 第32章 现代资本主义危机的主要形态是金融危机

 第33章 与美国未来学家阿·托夫勒的谈话

 第34章 论价值规律与当代世界经济

 第35章 马克思所提出的市场“实现”问题(札记)

 第36章 论通货膨胀的基本概念

 第37章 论流通梗阻型经济危机

 第38章 关于通货紧缩问题

 第39章 论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第40章 关于滞胀

卷贰

上篇 理论与方法

 第41章 论混合经济

经济学被某些专家神秘化了

脱离实际的“模式”和“理念”会毁掉国家

当前国民经济中存在不容忽视的隐忧

现代资本主义与古典资本主义具有重大的不同

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的当代形态是“混合经济”

中国的国情为什么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

现代英美经济并不是纯粹私有制的资本主义

德国的“新自由主义”与美国不同

关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凯思斯经济思想的关注焦点是失业问题

 第42章 论“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是意识形态而不是科学

美英一直试图用“经济学”意识形态误导中国改革

新自由主义的“铁律”和“圣诫”

为什么急于用新自由主义为中国人洗脑?

经济民族主义与经济世界主义的对峙

美国应该给一些经济术士授大奖

一套误导中国的改革方案

新自由主义在中国遭遇重大挫折

失业问题不容忽视

中国必将走向伟大的民族复兴

 第43章 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

“主流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谬误的

自由市场机制的代价是周期性危机

主流经济学的理论简史

主流经济学的数理模型很可疑

主流经济学是一种精致包装的意识形态

完美的市场只是一种伦理性空想

原理错则数学模型也必然错

马克思为什么说主流经济学是庸俗的

现代经济学并没有形成可操作的科学方法

警惕伪装成科学的经济意识形态

 第44章 回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

经济学起源于经济对策论

关于“经济学”一词的语源

经济分析最终不能离开利益归属的分析

历史和实证的经济学方法论

关于新国家主义的经济原则

不同时代需要选择不同的经济制度

20世纪共产主义试验的四次失败

原生形态的共产主义渊源久远

西方人权理论的四个内容

理想主义不可能完全丢弃

共产主义是对人性异化的终极调解

“价值”的语根及语义

“价值”的语言歧义

马克思的哪些经济原理具有现代性?

庸俗经济学的辩护性

马克思所提出的“实现”问题

重新研究马克思

 第45章 我的经济研究之路

中国至今未形成自己的经济学体系

经济学理论具有多元类型

实践是检验经济理论的有效标准

我是如何研究经济学的

作为一个闯入者

“何新旋风”发表内幕及风波前后

1990年与日本s教授谈生产过剩与失业

1990年与日本教授谈农业与海外市场

必须面对新的现实

 第46章 从重商主义到国有制社会主义

宏观经济学起源于“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之名是一个错误

论重商主义的政策取向

重商主义与民族主义

历史学派与发展经济学

民族社会主义的形成

两种类型的国际分工

李斯特认为斯密“国际分工论”是阴谋

熊彼特讽刺斯密崇拜

中国加入WTO是在钻圈套吗?

不同的利益体系形成不同的经济学派

近代工业化的两种模式

德国、日本经济快速起飞的秘密

苏联工业化模式的理论来源

关于社会主义为其经济成就付出的代价

社会主义道路对于中国的历史意义

下篇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理论与问题

 第47章 20世纪的“共产主义”实验为什么必然失败

布哈林创立了错误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设想

列宁认为十月革命后俄共干了什么“蠢事”?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与农民发生尖锐矛盾

共产主义实验在十月革命中遭遇了重大失败

由雇佣制向徭役制转变是历史的倒退

革命在一个时段内可以创造非理性的奇迹

列宁亲自实施向资本主义的转轨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建立国家资本主义的混合经济

列宁对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设想和规划

列宁的建设性“文化革命”思想

 第48章 斯大林体制的成败得失

新经济政策是共产党执政下的资本主义实验

布哈林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批判

列宁为什么主张与资产阶级合作?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展开的辩论

“斯大林模式”是怎样出现的

斯大林模式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评价

彼得大帝的重商主义与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运行特点

 第49章 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失误与文化革命

大跃进失败使毛泽东认识到“需要研究政治经济学”

毛泽东论中国的工业革命

陈伯达废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激进观点

斯大林误解(《资本论》

1958年的共产风

毛泽东只注重实物经济

毛泽东关注所有制和社会分配问题

所谓“限制资产阶级法权”

以“四因论”分析文革

关于社会主义体制内的分化问题

文革导致权力高度集中于个人

钓鱼政策

中国工业化的两条路线争论

历史的悲剧性

 第50章 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

辩证的经济决定论

中国改革历程浓缩重现资本主义近代史

自由与必然

历史中的伟人与英雄

社会主义不可能在落后的经济基础上建造

列宁的辩证决定论

动乱与革命是对违背历史规律的惩罚

社会分工与社会阶级

 第51章 我国经济当前遇到什么问题

中国需要适应本国国情的经济学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经济周期及发生原因

中国威胁论的经济含义

股市圈钱的奥秘

金融突击和掠取成为当代资本集聚的新形态

中国发展需要寻找正确的理念

安国务求治本

股市是一种虚拟经济

较理想的经济模式是“混合经济”

中国应当制订自己的全球战略

附录

附1 何新:我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预后趋势表示悲观

附2 实用经济学大纲

附3 何新1991年对全球九十年代遭遇经济危机的预测

附4 金融骗局与美国金融奇迹

附5 零利率时代美联储可能将无限地印制钞票

附6 墨子论货币及价值规律

附7 弗里德曼: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几点意见

附8 回顾与反思

附9 股市黑洞揭秘

附10 “精英”对“无赖”的战争

附11 关于商品过剩与市场危机

附12 工业再生产危机问题的重新研究

附13 我国经济中的“生产过剩”问题

附14 经济札记

附15 何新著作年表

附16 何新《新国家主义经济学》理论要点

试读章节

离岸金融市场又称境外金融市场,是经营可兑换货币、交易在货币发行国境外并在非居民之间进行、基本不受法规和税制限制的市场。

一个包括世界各地的、进行各种境外货币资金交易的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即离岸金融市场。

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 Financial Market),作为与第二市场(国际货币黑市)面上相对应的概念,亦称境外金融市场(Exterml Financial Market)。

自20世纪50年代起,离岸金融业一经产生就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资产规模60年代增长了60倍,由1959年的15亿美元发展到1969年的900亿美元。目前,有50多个离岸金融市场分布在全球各地。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截至2007年7月底,全球银行系统的境外资产达到29.98万亿美元。

目前国际热钱总额:据估计近30万亿美元(境外各国货币资产总量)。

以美元为中心,离岸金融市场起源于欧洲美元交易。

1973年和1979年,石油输出国组织两次大幅度提高油价而获得了巨额国际收支盈余,积累了大量石油美元。石油美元投放到欧洲美元市场生息获利,使得欧洲美元市场存款总额急剧增加,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同时,因油价上涨而造成国际收支逆差的石油进口国,纷纷向欧洲美元市场举债,形成欧洲美元的现实需求方。因而,石油美元充实和扩大了欧洲美元市场。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美元的霸权地位日益衰落,美元危机频频爆发,美元的地位极其不稳定。各国中央银行为了保持储备价值的稳定。也纷纷将原来持有的单一美元储备转换成持有多种货币的组合,以降低外汇风险。全球外汇储备中非美元资产的比重明显上升。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是由于人民币国际购买力的上升而必然发生的。由此导致国际货币市场人民币的外流和囤积。如果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发展,人民币国际化不可避免。为提高本国金融业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争夺国际金融市场份额,参与国际金融利润平均化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国家开始由政府推动建立本国的离岸金融市场。

20世纪50年代,伦敦成为全球非正统货币金融交易中心。一个在美国境外经营美元存贷款业务的信贷市场最初是在伦敦出现的。

近年来,伦敦的欧洲美元市场日益发展成为一个大规模的国际性美元融通市场。后来,不仅美元,各国货币在此也成为直接交易的商品,并且形成了受供需关系调节的货币价格。(印证了马克思“货币即商品”。)  三

离岸金融市场是在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突破了交易主体、交易范围、交易对象、所在国政策法规等众多限制。

第一,离岸金融市场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金融市场,吸纳了全球范围的剩余资本和资金。第二,离岸金融市场有其独特的利率体系,均以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为基准利率。是各种货币在国际借贷过程中的唯一参照标准。第三,离岸金融市场的经营环境和市场业务高度自由化,是一种超国家、无国籍的资金融通市场,货币借贷和外汇买卖既不受制于交易所货币发行国的金融法规,又不受制于市场所在国的银行法以及外汇管制。第四,离岸金融市场上的交易规模很大,是大型金融机构的资金融通,以银行间交易为主,其业务往往带有批发的性质。第五,离岸金融市场上的交易以短期资金为主。

国际货币交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其与市场所在国的国内金融市场相分离。

纽约、东京、新加坡和巴林是典型的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中国属于第一类。

第二类是内外混合型离岸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业务和所在国的国内金融市场业务并不分离。

如伦敦及香港离岸金融市场。

第三类是避税港型离岸金融市场。

离岸金融市场的出现,有其客观的资金供给需求的推动。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美元和各国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为欧洲货币市场发育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这也是国际“热钱”形成的来源。

继伦敦之后,日本东京发展出亚太地区的离岸金融市场。

东京离岸金融市场。也是日本政府推进日元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伦敦、东京是国际货币及衍生金融品的两大交易中心。

离岸金融市场是规避各国货币管制的直接产物。

其自由化经营及低成本的离岸游戏法则对于全球资金产生巨大吸引力。

世界各地的、进行各种境外货币资金自由交易的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正在通过国际离岸金融市场(OFM)而形成。

离岸金融业务既不受所在国、也不受货币发行国金融规章和法规的限制,业务经营高度自由化。经营成本明显低于传统金融市场,从而使离岸资金(热钱)能够追逐到最大的利润。

全球经济金融的一体化和自由化发展。改变了原有国际金融市场相互隔绝的状态,缩小了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空间距离,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调配资金余缺的国际平台,导致丰厚的金融服务收入。

离岸金融的发展在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其独特的离岸运作机制,不受各国金融政策法规约束,日益成为国际金融链上的薄弱环节。存在着信用风险、汇率风险、经济运行风险等众多风险,削弱了各国的金融政策效用,也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外汇市场的动荡,甚至危及国际货币金融秩序的稳定。

离岸金融市场的借贷业务一个显著特点是存短放长,一旦某个环节的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便会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导致离岸金融市场脆弱化。

离岸市场成为国际大规模洗钱的重要渠道。

20世纪90年代全球金融危机的风波以及离岸金融市场在洗钱、逃税等非法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促使各国必须强化对离岸金融的监管。

衍生产品交易主要集中于传统的国际金融中心,现代国际金融中心衍生金融业务以外的其他金融业务也逐渐集中于大型国际金融中心,从而削弱了离岸金融市场份额。

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是离岸金融发源地伦敦,还是传统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或是亚洲的新加坡、香港,或是世界各地的岛国离岸金融中心如巴哈马等,无不利用离岸金融市场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本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实现对外扩张,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谋求最大收益。

中国开办离岸金融业务源于1989年。当前,中国亟需建立高效安全的人民币资金结算渠道,以渐进战略推进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

因此,当前出现了两个世界金融市场:

1、各国银行之间直接交易、官方(政府)介入管理和监控的正统货币市场。

2、非正统的国际货币金融交易市场,即所谓“离岸市场(OFM)”。

这两大市场之间缺乏规则,正在成为国际金融动荡之根源,也是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动力之源。P18-20

序言

我应当感谢黎明君,在如此酷烈的暑热之际,他不辞辛劳地将若千年来我的有关经济理论和现实经济问题的一系列谈话和论文,整理编纂成此书。

为了便于一般读者阅读,我将原文中的数表和数学模型一概予以删除。因为实际上,没有任何用数学语言表达的东西不能用自然语言做出表述。我希望通过此书能给关心经济问题的朋友提供一个便桥,使经济理论和国民经济问题成为人们普遍能够理解和正常思考的学问。

经济理论太重要了。近20年来,西方某些战略家通过心理战和经济意识形态的有意识误导一个一个地由内部瓦解从而摧垮了其对手国家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生态。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美国在1950~1990年的40年冷战中,最终“不战而胜”(尼克松语),彻底摧垮了前苏联的国家和军队。靠的是什么?主要是经济战和经济意识形态之战。

冷战结束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20世纪90年代到今天仍在继续。1992年美国以索罗斯的“民间基金”狙击英磅和里拉,不动声色地巧妙离析本来试图挑战美元霸权地位的欧洲货币联盟。1994年洗劫南美。1997年发动亚洲金融危机拆解了日元货币圈。1997~1998年闪击俄罗斯,同时突袭香港、谋划登陆中国,受挫而放出“中国威胁论”。

近15年来,世界经济中金融危机频频发作,其后面确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自从弗里德曼及所谓“芝加哥学派”以新自由主义与新货币主义理论结合,为金融全球化和国际货币控制扫开意识形态屏障;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深化,国际间的金融战已成为国际资本竞争和利益争夺最引人注目的新形态。

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里根时代以来,经历了里根——布什——克林顿三个时代的所谓“经济复兴”。这种“经济复兴”,就是一年前曾被媒体大力追捧的所谓“新经济”。正如西方一些清醒的学者所指出的,这种新经济并不是实体产业或高科技的奇迹——实际是以美国对全球的金融控制和金融霸权为根基的。法国著名经济学家米·阿尔贝尔在一本研究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书中,针对美国新经济的奇迹指出,这一奇迹主要来自于美国得天独厚的国家优势:

“吸引了全球许多决策者的里根式的‘复兴’,并不是一个真正像联邦德国、日本、韩国引以为荣的那种值得效仿的经济奇迹。美国的玩意儿有点华而不实,因为它拥有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

首先,美国人拥有无与伦比的财富,即经济的、金融的和技术的遗产,他们可以享用。美国自战争结束以来积累的资本储备是无与伦比的。美国的跨国公司握有巨额股份,1980年美国在国外的投资额累计已达2150亿美元,1987年增至3090亿美元。1988年,美国公司在国外的直接投资总量是日本直接海外投资的3倍。

美国的自然资源是世界上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美国坐在一座金山上。美国的处境比日本舒适多了,例如,日本既没有原材料,也没有能源,由于人口老化,在其狭窄的国土上,劳动力越来越缺乏。美国在技术资源方面也拥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诺贝尔奖金经常授给美国科学家。‘流脑’(brain drain)每年为美国提供了知识食粮。收入多少不是看资历。而是靠业绩。

文化霸权,它在美国历史上的每次兴衰中都无所不在。这种霸权还在不断强化。对于世界上几十亿人来说,进入现代化就等于接受美国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这种文化霸权至少依赖三个因素,即语言、大学和媒体。

国际精英们从(美国)这些学校中感受到它们的教学质量和学术繁荣。美国可以在较高的水平上传播它的价值观、它的文化和方法,从斯坦福大学或伯克利大学毕业的外国留学生,回国以后自然会变成为美国价值观的传播者。

美国几乎垄断了经济学教育。由于这种垄断,以至国际经济文化几乎除了美国就不知其他。因此,德国式的社会市场经济几乎不为世界上的经济负责,特别是广大公众所知晓,美国电视或电影直截了当地把它的产业和模式强加给全世界。”

阿尔贝尔还指出,在美国所具有的一切优势中,最重要的是金融及货币的优势:

(美国)货币优势显示出它的决定性作用。自1945年(布林顿森林协议)以来,美元确实成了国际交换的参照货币,也成了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储备的主要货币。由于美元拥有这种极其特殊的地位,美国可以用本国货币来付款,偿还贷款,为本国开支提供经费。而事实上的美元特权比人们通常想象的要大得多。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努埃尔(John Nueller)做了如下直截了当的解释:

“请你不妨马上设想一下,你认识的所有人都接受你用自己的支票来支付。不仅如此。既然使用你们的支票的用户已经遍布全世界,他们没有把支票存入储蓄所,而是当做现金来支付自己的费用。那么,这将对你们的财政本身产生两个重要的后果。第一个后果是,如果大家都接受你们的支票,你们就没有必要使用银行发行的钞票了。有一本支票就够了。第二个后果是。你查看你的账单时会惊奇地发现,余款会高于你本人支出的余额。为什么?理由前面已经讲过了,即你开出的支票从来没有被兑换,而是从一个人的手里传到另一个人的手里,不停地流通。实践的结果是,这将为你提供更多的资源来消费或投资。用你的支票当钱花的人越多,你能够支配的附加资源也就越多……。”

“努埃尔认为,美国可以支配的资源,比美国纳税人交纳的税赋和美国客户及外国客户认购的美国债券加在一起,大约多出5000亿美元,这差不多等于31年来美国向第三世界提供的公共援助总额(美国的公共援助每年约160亿美元)。”

“这种货币特权本身直接具有巨大意义。它带来的财政特权,本身也很重要,又可以使其特权翻一番。因此,据估计,每天在美国金融网络中流动的资金总量约为12000亿美元。这比法国的年国内总产值还多。可见,美国是依靠金钱——包括它自己的钱和别国的钱——进行统治的。美元既是这种实力的象征,也是其手段。”(M.Albert,CAPITALISME CONTRE CAPITALISME,Editions du Seuil 1991 et 1998)

当今世界结构比近代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要接近于经典意义的“帝国时代”,即以美国一极为中心超霸的全球帝国形态。而美国以美元为支撑中心的金融霸权是这种新帝国主义世界形态的经济支柱。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并不是20世纪初的金融帝国主义,而是美元作为全球统一货币的超级金融帝国主义。

然而,世界未来仍处在动荡不定的巨大变局中。

种种迹象明确显示,我们的确处在爆发新的大规模国际金融危机的前夜。危机的焦点将集中在日元——美元——欧元的汇率上。

如果美元暴跌,引致美元泡沫崩破(这个泡沫大得惊人),就必将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大突变。在某种意义上,这一突变具有不可避免性。

然而至今经济学中尚未发展出能对全球金融所面对的严峻形势,做出有洞察力的分析与评价的一套适用的国际金融理论。

我将我所信奉的经济学原则称作“新国家主义/新社会主义”——这是因为我认为每个致力于为国家和国民服务的经济学家,他们首先应当把国家利益、国民利益、国民经济的利益置于学术研究的首位目标,而不是去考虑什么“稀缺性”,以及抽象的全球资源如何得到最佳配置这种炼金术问题。在方法上,我认为必须打碎当代流行的主流经济学那一套华丽的数学玻璃罩。当今应倡导一种务实的实证方法,面对真实经济过程的辩证的历史主义方法——这是唯一可信的经济学方法。

孙子言:上兵伐谋。经济意识形态正是21世纪全球经济战中之首谋。可惜这一点目前尚未被人们所普遍意识。而面对已进入WTO后中国经济政治所必将面对的严峻挑战,中国又应当如何作出回应呢?

近年一些天真者乐于吟诵一个咒语:未来国际竞争主要是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一其潜台词是:令人恐怖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已不必要。

但他们似乎忘记了历史。实际上,这句咒语的真正涵义比他们所自以为理解的要远为复杂而且深刻得多。要知道,千百年以来。人类社会和历史中所发生的全部斗争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这就是经济的竞争;也就是人类这个种群内部不同的利益集团,为争夺生存空间、生存资源和生存资料而进行的残酷斗争。正是围绕着这种竞争,发生了人类历史上几乎全部最丑恶、最卑鄙的罪行——侵略、掠夺、欺诈以及贪污和腐败。

在更广阔的意义上,全部达尔文模式的生物竞争,无论种间竞争还是种内斗争,也无非是为掠取生存空间、生存资源和生存资料的更广义的“经济竞争”。

“经济竞争”,难道是一片绿色的仲夏夜之梦吗?看那片绿油油的非洲草原上,一群狮子正在疯狂地、血腥地撕裂野牛和羚羊——这也是“经济的竞争”。如果狮子中有“经济学家”,它会说,牛羊就是上帝为它们所配置的经济资源吧。经济竞争,有时恰恰就是大自然间最血腥的竞争!

所以,尽管我不是职业经济学家,还是决定出版此书,以发表我的一系列谬见。我知道,如我过去出版的经济著作一样,本书中的许多论点都必会引起争论,而且也确有必要进行争论。也许我的答案是错的。但我在多数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不存在问题之处提出了问题。我所深信的乃是本书所指出的那些问题——这些问题确实存在。而且有必要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如此而已!

何新

2009年8月5日于沪上雨辰养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0: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