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军等编著的这套丛书由《抗战时评》、《抗战诗歌》、《抗战戏剧》、《抗战电影》、《抗战海报》、《抗战照片》6部分组成。它遴选、收录了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抗战胜利14年间海内外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时评、诗歌、戏剧、电影、海报、照片,并加以研究,这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尤其是抗日战争文化史的研究上是一个贡献,它拓宽了研究的领域,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观察中国人民的抗日激情。
丛书各册有其独特的学术意义和价格。譬如,学术界、出版界过去甚少关注抗战时评和抗战海报,国内外尚未见到类似的出版物。抗战诗歌、戏剧、电影的编选和介绍,也有其新颖之处,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自领域的新成就。抗战照片不是简单的图片汇编,它以真实的场景把人们拉回到那个受屈辱和奋勇抗争的英雄年代。
本书为其中一册之《抗战照片》。
《抗战照片》是“石头说话丛书”系列之一,由张庆军编著。
《抗战照片》简介:
这些照片,有的来自当时的报刊杂志,有的来自档案及私人的收藏。它们虽然只是记载了历史的某个瞬间,然而却因为载体的沉重,而沉甸甸地铭刻在人民的心头,即使过去了大斗个世纪,依然让人深思,让人震撼,让人感慨!
让人深思者: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你只要多读一遍中国近现代史,对这个道理就会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让人震憾者:战争之残酷,日军之暴行,甚至超出了人们的想像。仅有南京一地,当战争的黑翅膀降临时,竟有30万无辜的市民惨遭屠戮,真正称得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让人感慨者: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锻铸了民族的灵魂,民族的脊梁。从历史上看,每逢生死存亡之际,这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心理积淀,思想积淀,必将爆发出无穷的力量。
热血男儿
这张照片摄于“一·二八”淞沪之战时期,照片的背景是遭到日军轰炸的上海火车站(南站),空旷的废墟下,一个小男孩在号啕大哭,是那么的无助,让人同情,催人泪下。这张照片发表后,引起外国媒体的关注,一时间,舆论腾起,很让世界感叹了一回,对日军的暴行纷纷谴责。
虽然有人认为这张照片并非现场抓拍,但场景却是百分之百真实的,丝毫无损它的客观性、真实性。日本人在上海犯下的罪行毕竟是明摆着的。
“一·二八”事件的直接导火索是日本和尚闹事,但缘起还在于“九一八”的发生。因为日本侵略东北的行径,遭到了世界舆论的谴责,他们所炮制的伪满洲国也为世界所冷遇,这就让他们感到了压力,日本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上校给日本驻上海公使馆武官田中隆吉少校发了份电报:“满洲事变按预计发展,……请利用当前中日间紧张局面进行你策划之事变,使列强目光转向上海。”
田中隆吉在接到电报后,立即与日本特务川岛芳子密谋,让日本莲宗的天崎启升等五个和尚,有意去反日情绪很浓的三友实业社观看厂内工人义勇军训练,并投掷石块以挑衅,引起冲突,事后声称,在冲突中有一名和尚死于医院。
事情由此而闹大,接着就是日本青年同志会的暴徒冲砸三友实业社,焚烧三友毛巾社,日本的海军陆战队也派飞机到三友实业社上空盘旋,虹口公园和四川北路及海宁路一带的日本浪人像疯狗一样带着武器乱窜,就是要闹出事端。大街上站满了日本侨民,都是气势汹汹要闹事的神态,而日本的军队则在周围为其保驾壮胆。别说一般老百姓,就连中国巡警都避之惟恐不及。
配合着日本侨民的闹事,日军也做好了进攻上海的准备,并一再以战争威胁上海地方当局,口气越来越强硬,条件也越来越苛刻。尽管上海方面一让再让,一忍再忍,但日军的底牌是开战,所以没个满足的可能。1932年1月28日,日本第一遣外舰队司令官盐泽幸一发出最后通牒:
目下上海租界内外人心动摇,形势不稳,时刻恶化,工部局已宣布戒严,而各国军队亦已严密戒备。帝国海军鉴于多数邦人住居闸北一带,为维持治安计,欲以兵力配备该处,以负保安之责。本司令希望中国方面应将闸北方面所有中国军队及其敌对措施从速撤退。
不说日军的要求蛮横无理,就算是哀的美敦书,也得有个最后时限,可是仅三个小时后,在中国方面尚未答复时,日军已经按预定方案开始对闸北中国驻军进攻。由此可见,这一仗,日方是打定了,其他一切都是借口。
南京政府可以忍让,上海地方当局可以忍让,但驻守闸北的第十九路军却咽不下这口气。这是一支曾经有着光荣历史的军队,其前身就是在北伐期间有着“铁军”之称的第四军第十师,虽然后来也卷进了国共内战,但更渴望枪口对外,联合抗日。他们刚刚调防上海,正赶上这场事变。
面对日军的进攻,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表了态:“日本人这几天处处都在向我们寻衅,处处都在压迫我们,商店被其捣毁,人民被其侮辱,并加派兵船及飞机母舰来沪,大有占据上海的企图。我最近同戴司令一再商量,实在忍不下去,所以下了决心,就是决心去死。……兄弟只有决死的心肠,愿意同大家同生同死。”
淞沪警备司令戴戟也表示不惜一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败何足计,生死何足论。我辈只有尽军人守土御侮的天职,与倭奴一决死战。”
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和他的同僚意见一致:十九路军是很负名誉的军队,现恰驻扎在上海,此时真是十九路军生死存亡的关头。到这种时期,我们军人只有根据着自己的人格责任、职守、声誉,来死力抵抗了。
真是掷地有声!
“士以义怒,可以百战”,十九路军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在日军的海陆空立体化进攻面前岿然不动。枪林弹雨中,日月悄然交替了三十多个来回。让人吃惊的是,在日军不断增加兵力,不断增加打击力度的情况下,十九路军依然与强敌周旋。战事之前,日军总指挥盐泽幸一只打算花四个小时就结束战斗的,没想到十九路军让他的狂言变成了笑柄,他本人也因此被解职回国。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笑话他说:“在现代恐怕没有其他海军司令像盐泽上将(少将)这样在他被免去在上海的高级指挥权以前的几天里接二连三地犯这样多的错误了。这些错误全都由于他最初低估了敌方的力量。他把整个战役建立在一种迷信上,似乎只要一挥动日本国旗就能让中国军队落荒而逃。”
十九路军在上海的孤军奋战引起了各界的关注、赞扬,也引起了对南京政府坐壁上观的不满。凡是热血之士,岂能无动于衷?驻守在杭州的黄埔嫡系俞济时的八十八师官兵坐不住了,俞本人主动向蒋介石请战。
“一·二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已因为宁粤之争第二次下野,对于日军在上海的进攻,他是有心一战的。请看他在2月1日的日记:“余决心迁移政府,与日本长期作战,将来结果不良,必归罪于余一人,然而两害相权,当取其轻,政府倘不转移,随时受威胁,将来必作城下之盟。”
翌日,蒋介石发表通电,号召全国官兵奋起:“国亡即在目前,凡有血气,宁能再忍……务各淬励奋发,敌忾同仇,勿作虚浮之豪气,保持牺牲之精神,枕戈待命,以救危亡。”
蒋介石之所以如此激昂,因为他虽是在野之身,但已与汪精卫再度携手合作,要借“一·二八”事件打击正在南京主政的孙科政府,指责其对日政策的软弱,逼迫其退位让贤。山雨欲来,呼之将出,他要为自己重登舞台获个碰头彩。再者,如果坐视十九路军孤军奋战,中央嫡系按兵不动,他本人也将颜面大损,时“九一八”发生不久,政府的威信已经丢不起了。
继俞济时之后,张治中也找到了蒋介石,主动请缨,要求上阵。其时,张治中已经脱离了军队,执掌教鞭,担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当他要回军校时,许多人不理解,他执掌的教导二师是当时最大最新的师,前途无量,风光无限,张治中为什么薄师长而不为,只想做一个教书匠呢?有人说张治中是菩萨心肠,奉行的是仁义为本、慈善为怀的做人原则,但是,这位非战主义者却在“九一八”事变以后成了坚决的主战派,在国家存亡、民族存亡之际,他是不惜一战的。淞沪战事一起,他就留下遗书,表示要作决死之斗。
驻在南京的八十七师师长宋希濂更是火爆,当他的请战要求被时任军政部长的何应钦拒绝后,竟煸动起部下情绪,乘大卡车直闯何宅。
黄埔六期生王作霖的一席话说得激切动人:“我是部长的学生,也给部长做过参谋,我听过您多次讲话,总是勉励大家说,当军人的要保家卫国,爱国爱民,才算是克尽了军人的天职。但是‘九一八’事变丧失了整个东北,我们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全国人民都骂国民政府丧权辱国,骂我们军人无耻。现在日本人打到大门口来了,我们还不起来抵抗,这同部长平日对我们教导的话,是多么不相称。”P8-13
正值盛世之际,河南大学出版社推出了“石头说话”这套略显沉重的丛书,让我们再回首往日的悲愤、悲壮和浴血奋战的岁月。其意义当然不只限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还在于昭示世人,以史为鉴、为警、为奋!
本人有幸承担了该套丛书分册之一《抗战照片》的撰写工作,伏案期间,参阅了大量当时的照片。这些照片,有的来自当时的报刊杂志,有的来自档案及私人的收藏。它们虽然只是记载了历史的某个瞬间,然而却因为载体的沉重,而沉甸甸地铭刻在人民的心头,即使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依然让人深思,让人震撼,让人感慨!
让人深思者: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你只要多读一遍中国近现代史,对这个道理就会有更深一层的认识。自近代以降,为什么受屈辱、受欺负的总是中国人?前清大臣李鸿章有一句话说得很无奈,也很尖锐:弱国无外交!中国人何尝没有据理力争,但狼吃羊也是有理由的!何尝没有委曲求全,但对方却是欲壑难填!何尝没有奋起抗争,但血肉之躯又如何挡住火炮之利器!最后,只落得英雄扼腕,血洒疆场。
让人震撼者:战争之残酷,日军之暴行,甚至超出了人们的想像。仅在南京一地,当战争的黑翅膀降临时,竟有30万无辜市民惨遭屠戮,真正称得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在这场大屠杀中,日军的兽行更让文明社会惊讶:他们杀人、放火、强奸妇女。更为可怕的,是他们在实施这一切犯罪行为时的手段之卑劣,之无人性,让人几乎不敢相信这是一支现代军队所为。
让人感慨者: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锻铸了民族的灵魂,民族的脊梁。从历史上看,每逢生死存亡之际,这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心理积淀,思想积淀,必将爆发出无穷的力量。丹心碧血,熠熠生辉。抛个人小怨,全国家大义,毁一家之私,固民族之基,已成为行动之准绳,成为全民之价值观。试观国共两党,虽兄弟阋于墙,但在民族存亡之际,却是同仇敌忾,共御其侮,集合起全国的力量,终于取得近代以来第一次对外战争的彻底胜利。正所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必须警惕的,时至今日,日本国内仍有少数朝野人士拒不承认战争责任,美化当年军国主义的行径,一次又一次重新揭开历史的伤疤,不断挑起国际性的争论。而掩盖和歪曲历史真相,则是其一贯手法。这种对历史的歪曲,则隐藏着复活军国主义的幽灵。在反法西斯主义战争取得胜利60年后的今天,虽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但是战争的根源仍然存在,而迅速发展的高科技更不断加大战争的残酷和可怕。因此更有必要用历史来教育人民,制止战争乃至消灭战争的根源。
区区此言,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