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篇 绪 论
第1章 粳稻产量形成研究进展
1.1 粳稻产量构成要素
1.2 粳稻灌浆特性与产量关系
1.3 光合特性与产量关系
1.4 高产粳稻群体结构特征与产量关系
1.4.1 茎叶结构
1.4.2 穗粒结构
第2章 粳稻稻米品质形成研究进展
2.1 稻米品质研究概况
2.1.1 稻米的组分及其品质评价
2.1.2 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2.2 稻米品质形成的生理基础
2.2.1 蔗糖及与其相关的酶
2.2.2 淀粉的生物合成及其关键酶
2.2.3 稻米品质形成过程中关键酶及其活性的动态变化研究
2.2.4 胚乳淀粉积累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2.3 粳稻灌浆特性与稻米品质关系
第3章 高产粳稻群体调控技术
3.1 粳稻栽培技术对产量的影响
3.1.1 粳稻种植方式发展趋势
3.1.2 氮肥施用技术现状
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生物制剂在粳稻生产中的应用
3.2.1 植物生长调节剂
3.2.2 生物制剂
第二篇 粳稻生理与产量形成
第4章 不同穗型粳稻品种抽穗后物质生产与灌浆特性的比较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穗型品种的产量比较
4.2.2 不同穗型品种抽穗后物质生产与分配的比较
4.2.3 不同穗型品种穗部性状和籽粒灌浆特性的比较
4.2.4 不同穗型品种穗部功能的初步比较
4.3 结论和讨论
第5章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生理特性与株型特征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产量构成因素与稻谷产量的关系
5.2.2 高产粳稻群体生理特性研究
5.2.3 高产粳稻群体株型特征的研究
5.3 小结
5.4 讨论
5.4.1 从品种演变看产量三因素在粳稻高产中的作用-
5.4.2 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在粳稻产量形成中的作用
5.4.3 粳稻品种的光合特性与高产育种和栽培
5.4.4 高产粳稻品种的株型特征
第三篇粳稻生理与品质形成
第6章 辽宁省粳稻品种品质特点
6.1 材料与方法
6.1.1试验材料
6.1.2方法
6.2结果与分析
6.2.1不同类型粳稻稻米品质及经济性状概况
6.2.2品质性状与经济性状的关系
6.2.3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6.2.4品质性状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6.3小结
6.4讨论
6.4.1外观品质是影响辽宁省粳稻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
6.4.2利用AMMI模型分析粳稻品种品质的稳定性
第7章 稻米品质形成生理的比较研究
7.1材料与方法
7.1.1试验材料
7.2.1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籽粒灌浆特性
7.2.2 籽粒发育期间胚乳中有关糖代谢的酶的活性变化
7.2.3 酶活性与灌浆速率的关系
7.2.4 八品种强、弱势粒稻米品质
7.2.5 生理特性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7.3 小结
7.4 讨论
第四篇 施肥及栽培方式对粳稻产量影响
第8章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氮肥利用效果研究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材料
8.1.2 试验方法
8.1.3 项目调查
8.2 结果与分析
8.2.1 不同氮肥水平下各品种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
8.2.2 不同氮素水平下各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
8.2.3 不同氮素水平下各品种的生理特性研究
8.2.4 不同氮素水平下各品种某些形态特征的差异
8.2.5 不同品种中等肥力下群体生产力和个体生产力的比较
8.3 小结
第9章 栽培方式对粳稻产量的影响
9.1 材料与方法
9.1.1 供试品种
9.2.1 栽培方式
9.3.1 田间管理
9.4.1 测试方法
9.2 结果与分析
9.2.1 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9.2.2 不同栽培方式边际效应分析
9.2.3 不同栽培方式对粳稻群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9.2.4 不同栽培方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9.3 小结
第五篇 有效微生物群对粳稻产量影响
第10章 有效微生物群(EM)对粳稻发芽和秧苗素质的影响
10.1 材料与方法
10 .1.1 EM粳稻浸种试验
10.1.2 EM浸种防治病害试验
10.1.3 EM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发芽试验
10.1.4 EM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秧苗喷施试验
10.2结果与分析
10.2 .1 EM粳稻浸种对粳稻发芽势的影响
10.2.2 EM浸种对粳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10.2.3 抗病效果和EM-5号抗病菌群的分离
10.2.4 粳稻秧苗喷施EM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秧苗素质比较
10.3结论
第11章 有效微生物群(EM)对粳稻产量的影响
11.1 材料和方法
11.1.1 试验材料
11.1.2 试验方法
11.2 结果与分析
11.2.1 EM浸种粳稻对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11.2.2 粳稻苗期EM喷雾增产效果
11.2.3 粳稻秧苗喷施EM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秧苗素质和增产效果比较
11.3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