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笔谈(第13辑)》为自2011年11月起,上海交通大学主页上推出的“学者笔谈”专栏35篇文章结集而成。
该栏目的定位为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主题,结合学者本人教学科研的主攻方向,直面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战略学教授、校党委副书记徐飞博士主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学者笔谈(第13辑)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徐飞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学者笔谈(第13辑)》为自2011年11月起,上海交通大学主页上推出的“学者笔谈”专栏35篇文章结集而成。 该栏目的定位为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主题,结合学者本人教学科研的主攻方向,直面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战略学教授、校党委副书记徐飞博士主编。 内容推荐 《学者笔谈(第13辑)》为自2011年11月起,上海交通大学主页上推出的“学者笔谈”专栏35篇文章结集而成。 该栏目的定位为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主题,结合学者本人教学科研的主攻方向,直面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自“学者笔谈”专栏开创以来,无论是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的老教授,还是富于创新精神、站在学科前沿的中壮年学术带头人,或是崭露头角、出类拔萃的青年教师;无论是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还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或上海社科新人;无论是科技精英还是教学名师,他们或在繁忙的教学、科研中挤出时间,或放弃节假日、牺牲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光,积极为这个栏目撰稿,将他们的治学心得、生活旨趣和人生感悟,以及对学生的期许和教诲娓娓道来,《学者笔谈(第13辑)》语言真挚平实,字里行间流淌出学者的真性情和为人为学、为师为医的真知灼见。非常适合广大读者朋友闲暇时阅读、体悟。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战略学教授、校党委副书记徐飞博士主编。 目录 序 伍民友:世界一流大学的制度和管理 孙宝德:铸造科学人生 朱芒:转型过程中的中国法学研究 韩泽广:倾听自己内心的独白,也许就是创新的开始 张万斌: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杨志:身心自在 方秉华:从医者到健康使者 林国基:联邦党人的海权视野及其例外论 刘益:“教”与“学”中的两点感想 盛懿:交大历史的感悟 洪智勇:追寻超导梦想 张定国:我把青春献给你 施奇惠:老龄化背景下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李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季建华:享受教师职业的幸福与快乐 上官文峰:人科技环境 吕巍:高成本环境下企业如何经营? 周志中:企业业务流程与内部控制 秦天宝:一花一世界 顾海英:如何缓解上海当下“新二元结构”问题 郭强:“小”学校亦能成就“大”气候 赵勇:理论方法德性 张玉银:熵、仓鼠与效率 李朝阳:构建人地和谐的生态文明城市 邓晓旭:选择正确的人,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黄丹:我们这个民族遭遇的最大危机 周泽红: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许振明:从“电子垃圾”回收到“城市矿山”开采 赵晓峰:科研那些事 樊昕昱:“三心”与“三要” 李剑:中国反垄断私人诉讼的反思 傅正财:我所受的创新教育 王会儒:瑜伽与健康 龚晓波:社会、时代与我 高景: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试读章节 世界上所有一流大学无不把招聘人才作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找到合适的人很关键,否则代价是巨大的。这个代价不仅是薪水,还有浪费的人力、时间,以及对其他教师的影响、学校的声誉,等等。招聘中最重要的要素是确定目标和实施。目前许多学校为了吸引人才,尤其是吸引海外人才,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才计划。这些人才计划常常在机制设计上有诸多问题,给出了不适当的诱因,以至于非但没有获致预期效果,还带来许多反作用。对候选人来说,这些人才计划实际上并不能满足他们所希望的稳定性,缺乏一个确定的薪酬包,许多事情都是到时候再说。结果是使真正认真考虑回国发展、做一番事业的人却步不前。更严重的是,其他被排除在这些人才计划之外的人则为不能得到公平的竞争机会而不平,为此丧失了工作积极性。我们的高校经常出台各种各样的新政策吸引人才。结果是这些新政策造成新的混乱。为了招人,高校会给出很高的薪金以及各种名目的补贴。在我们还欠缺大批优秀师资时,引进海归教师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各个学校正在努力做的。事实上,引进海归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一个学校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对海归教师的引进,首先要有公平和相对稳定不变的制度。朝令夕改的规定会失去信用。不公平的制度则会对现有教师造成伤害,最后对海归教师也造成伤害。一个基本的公平原则是在招聘人员时不应有任何歧视条款,要面向全球、面向全体人才招聘。不是因为海外背景而招聘或给以高薪,或提出额外要求。总而言之,招聘过程要公平公正,有计划,目标导向。 一位以办好大学为己任的校长关心的是能否把他的学校办得出色、各个系是不是能发展为一流的系。校院领导的目标应该是极力培育强有力的系领导层,进行定期评估。学校应在发展方向、资源调配方面做宏观调控,为各系服务而不过多干预系的日常运作。管理主要分为教师的管理、教学的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和资源的管理。在这里,我们主要谈谈教师、教学和工作人员的管理。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做重要的工作,做好的工作。在当今的大环境下,谈论热爱学术也许是一种奢侈。但是不热爱学术的教师不能成为真正的教授,因为教授的定义就是研究与传授学问之人。虽然那些只热衷于出论文而把学问当饭碗的教师可以给一个系带来一时的排名提升,一个系长远的前途是取决于有多少真正把研究和传播学问当作乐趣的教授。在世界一流的学校,大部分教师都能兢兢业业做研究。其中更有相当一部分是那种说起自己的研究工作就滔滔不绝,专心致志其爱好而淡泊与其不相关之事。这样的人在中国常常就是那些不善于搞关系,不热衷于报奖的那些教师。但是如果一个学校没有这样一批埋头苦干,专注于研究的人,就做不出一流的创新工作,达不到世界一流。我们常常看到关于我们离诺贝尔奖越近还是越远,或是下一个乔布斯在何处的讨论。实际上,如果我们不能创造一个鼓励创新、鼓励离经叛道、鼓励自由发展的环境,下一个乔布斯或扎克伯格就很难出自我们学校。 要充分发挥教师潜力,应该为教师提供包括文秘、后勤等各方面的支持。要为教师减负,使得教师不在评审、填表、财务、会议等事务上花费过多时间,使教师专注于学术。我们高薪聘请了教师,不是让他们把时间浪费在不应该花费的地方。从另一方面来说,对教师要有严格的评价制度。引进人才之后,要用好人才。我们目前对引进教师包括海归教师的通病是重引进、轻使用。经常是花费了很大力气和成本引进了教师,然后对其不闻不问,既不帮助其熟悉环境、解决问题,也不充分发挥其作用。要充分发挥引进教师的长处,帮助其融入学校,进而使其发挥作用,才不至于造成浪费。P5-7 序言 自2011年11月起,学校主页以每周平均三篇的强度推出“学者笔谈”专栏。该栏目的定位是: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主题,结合学者本人教学科研的主攻方向,直面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其宗旨为回归学术本位,弘扬科学精神,激荡人文情怀,全面展示交大的学术气象。栏目特别指出,淡化专业和学科,注重通识性和思想性,提倡思辨性和批判性,强调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彰显多元化、包容性和时代感。 寥寥数月,无论是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的老教授,还有富于创新精神、站在学科前沿的中壮年学术带头人,或是崭露头角、出类拔萃的青年教师;无论是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还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或上海社科新人;无论是科技精英还是教学名师,他们或在繁忙的教学、科研中挤出时间,或放弃节假日,牺牲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光,积极为这个栏目撰稿,将他们的治学心得、生活旨趣和人生感悟,以及对学生的期许和教诲娓娓道来,遂才有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多卷本《学者笔谈》。 笔谈中学者们纵横捭阖、酌古量今,微言大义、议论风生。他们坚守精神的向度,为思想的独立和灵魂的高贵慷慨陈词,为宽松的学术环境和踏实的治学态度达观放谈,为改进和加强教育教学质量和持续的学术精进建言献策。他们护卫大学的神圣与庄严,为普遍缺失的耻感、道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痛心疾首,为“去功利化”和力戒浮躁大声疾呼。从他们的言论中可以强烈感受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不由得想起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的一段名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全集》第六卷)尽管当下社会对教育界“失去灵魂的卓越(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有种种诟病,但他们对“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执著追寻,仍令人对学者应有的风骨与良知、清誉与道行肃然起敬。 同时,他们对工作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叩问,当能触动读者去体察生活的本真和人生的厚重。他们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鞭辟人里的剖析,对未知世界和无字天书“Mother Nature”孜孜以求的探秘索隐,还能引发读者去领略思想的力量和探索的愉悦。此外,学者们善于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常能从一些看似庸常或平淡无奇的事物和现象中,开掘撷取独到的发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中为数不少者有着乔布斯式“听从自己内心声音”的自觉,有一种宝贵的自我对话和灵魂烛照的习惯,对媚俗、媚势和实用、功利保持起码的警醒。孔子曾言,“吾日三省吾身”。无独有偶,苏格拉底亦坚称,“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而与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差不多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安提司泰尼,在回答“你从哲学中获得了什么”时如出一辙地答道:“同自己谈话的能力。”我想,正是这种听从心灵召唤的能力和自我反省检讨的精神,才使得学者的思想、情感有了往高尚和纯粹境界超拔的可能。 读着这些真挚平实的文字,仿佛他们就坐在读者面前,真诚温润,气定神闲,在一盏白炽灯的微光中,推心置腹,有感而发,侃侃而谈。情见乎辞,言关乎义,字里行间流淌出学者的真性情和为人为学、为9币为医的真知灼见。这些深刻而不失生动、清新质朴、充满思维张力的文字读来很是享受,非常愿意把这套书推荐给读者诸君。 是为序。 徐飞 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战略学教授、校党委副书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