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阅读就像一种艳遇,那种美好超乎自己的想象。这样的经历总让人开心不已。与车前子相遇,也是这么回事。那也只是偶遇。但从此只要遇见他的书,不管是看没看过,都会买下来。这种情结就像有收藏癖好的人一般,又似深度中毒的症状,有一种欲罢不能。后来偶然在网上遇见车前子,还真是有如见到心中的偶像一般。《木瓜玩》就是一个案例。
作者车前子是诗人,所以写出的文章长长短短,甚有性情,那一种率性就好像文字是随意流淌出来的,无需雕饰或经营,都能让人读出一种快感或忧郁。不管那是怎样的一种思绪,都耐人寻味。读者,读这本《木瓜玩》,想象他的生活以及状态,其实用中国传统文人来形容他,或许更为恰切一些。中国文人也并非仅仅能够琴棋与书画,更重要的是他对于生活的一种真实的态度和趣味。他之于绘画之于饮食,都像是在进行一种历练,即便是时常所见到的风景,也能读出不一样的意味。那是对生活的记述,虽无颠覆性的理论,却能产生无数的联想,就像连绵不断的群山一样,富有精神。
车前子是诗人、散文家、水墨工作者。读这本集子,不难发现,其实用中国传统文人来形容他,或许更为恰切一些。中国文人也并非仅仅能够琴棋与书画,更重要的在于他对生活持有一种真实的态度和趣味。在这本车前子编著的《木瓜玩》中,能读出属于车前子的特立独行的精神与趣味。《木瓜玩》中谈老车谈书法、谈绘画、谈诗歌、谈生活、谈山川草木、谈风俗民情,即使随便谈谈,也总是隐藏着那种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的傲骨与情趣。
眷属
胡桃之壳
栎壳片段
游记片段
麻木的胡椒
此时此刻
怕痒树
大槐树
在空中
骑自行车
插图班
八月之光
说法
回忆马缨花
壁画系
金发婴孩
两先生
有关《回忆金鱼》
有关古琴的闲言碎语
给宋朝人改诗
砚铭
好辛苦
昔昔盐
杂书
有关罗马尼亚的几条格言及其他
苏东坡
更上楼
《兰亭》用笔——笔笔皆异
花石
前村明月
一丈水
傲慢的理发师
晚上后
报告
刻意
一玉兰堂的雅集
红
昨天昨天昨天前天昨天今天昨天
罗汉寺
镜中人见第一花
绿蚊子
鲁迅文章废名诗
积墨
心灵导师
《龙眼图》跋
分享
及时雨帖、票根与《组织花草》跋
河边酒馆
《三元图》跋
越南黄
风雅
在叶圣陶故居喝茶
《册页晚》跋
小王山
杜甫
萧山萝卜干
平安帖
揭竿而起
阴影部分与部分阴影
一个问题
十七帖
若丝篇
白猿集
尚矣录
读行记
湖上说
秘阁编
人物山川之——张梦晋
人物山川之——陆包山
人物山川之——毛子晋
人物山川之——冯梦龙
人物山川之——陆龟蒙
人物山川之——叶小鸾
园林里的长颈鹿园林里的鸟园林里的猴子园林里的羊场地框架断章
写作
但是
这是
可是
木瓜玩
目而智
佛头青
枯波澜
金布衣
亦可也
胡桃之壳
年纪不饶人,难道我要它饶过?杜甫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的不是夜雨,说的是年纪,我是这么以为的。对我而言,是岁月过去,有害的东西留下,以致我整个成为有害的东西。疾病。贫穷。忧郁与犹豫。暴躁。易怒。颓唐与不安。真的老了?睡不踏实,凌晨一两点钟睡下,还是两三点钟睡下,每到早晨五点钟必定会醒。醒来后头昏脑涨,胡思乱想一阵,方能接着睡。但我又不认为真的老了,情绪美好之际,往往把睡不踏实的原因归罪于楼下公园里那个在雾气蒙蒙之中出没的青衣老太。
我住的那楼,往日里杂处一堆灰暗的平房中不乏峭拔,我坐在阳台上抽烟,朝底下看,会对平房里的生活油然憧憬,能看到几个人在椿树下吃西瓜或扒在大铁桶边刷牙,就认为好,好有意思。前年平房拆除,去年作为公园,我的日常就不容安详了。公园仿佛发情之猫,动不动就叫,早晨是锻炼的人,上午是闲逛的人,中午是跑到廊檐下睡觉的人,下午是溜旱冰的玩滑板的人,晚上是跳舞的人,凌晨是恋爱的人,照道理说部分活动应该动静不大,而偏偏大张旗鼓。大张旗鼓或许是国民性,搞什么都要搞成运动。早晨来公园锻炼的人会揭竿而起一呼百应,“一二一,一二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上午来公园闲逛的人会为国事家事各执一词,口若悬河,气壮山河,要知真理真不真,试看嗓门大不大,仿佛到处移动起高音喇叭;中午跑来睡觉的人也怕,怕被人误解,落下个噤若寒蝉的把柄,他们就约定俗成似的呼噜呼噜集体打鼾;下午溜旱冰的玩滑板的人,还算过得去,仅仅宛如做木工活的,拿个锯条在我椅子腿上锯,我坐到哪里锯哪里,反正我家椅子多,让他们锯完这把锯那把,也算是我的参与;晚上那跳舞的人——跳舞多优雅,不知道为何像在掘地三尺,还不是用镐用铲,而是开来挖土机,挖土机边工作边唱,不是“在我心灵的深处有一枝玫瑰”就是“小呀么小和尚头光光”;凌晨来此风水宝地恋爱的人啊,我多么愿意祝福你们,只是你们却让我更加担惊受怕,因为你们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幸而我不是陈师道,我咬咬牙凑合着还能对付。对付久了,甚至不乏乐趣。无所事事地在阳台上看人,是有乐趣的。看着看着,看出点门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同时期不同主流,大到社会,小到我楼下的公园。公园里早晨的主流无疑是老年人;上午比较多元,仿佛闹市;中午的主流无疑是青壮年,跑到廊檐下来睡觉的大抵是在附近打工的民工;下午无疑是少年儿童;晚上跳舞的几乎全是中年人;凌晨呢?凌晨黑灯瞎火,我看不见,不知道是何许思潮什么人为主流了,但主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有时是冰河,遮蔽下面流着,我看不见而已。
当然也有宁静的时刻,还有最宁静的时刻。最宁静的时刻大概是早晨五点钟左右……现在已是明日黄花。“明日黄花”近来常常被说成“昨日黄花”,“林荫道”常常被写成“林阴道”,这也是众望所归。大概在两个月前,公园里横空出世青衣老太,在雾气蒙蒙之中出没,她在我楼下“啊…‘啊”“啊…‘啊”大喊,不是练声是练身,养生大法一种,据说可以大胸大肺。她五点钟来,喊到五点半或者五点五十分,然后飘然而去。在这段时间里,我是她的伴喊,或许待遇与伴读差不多也。我辗转反侧,我内心焦虑,我前途渺茫,我迁怒于枕头、被子、床单与床,我认为我真的老了,古诗讲“一老难成眠”么,就是没往根子上想,青衣老太每天来这里喊,“啊”,这是根子,“啊”,这是制度,而制度是万万不能动摇的。于是我只得一如既往地我辗转反侧我内心焦虑我前途渺茫了。
呜呼!胡思乱想不免头昏脑涨,等待恶时辰的过去还是读书。呜呼!读书为安,入土为安,在古代是一回事。呜呼!青衣老太倒成全了我的学问,说不上学问,学问是有资格的人去做的,就像前几天我收到一张文学创作资格申请表,我翻然醒悟,我写二十余年文章,原来在他们眼里并没有文学创作资格啊,幸亏我觉悟较早,较早地也没把他们和它们放在眼里。既然青衣老太不能成全我学问,那就成全我消遣吧,呜呼!我开始我的消遣生涯了。以前常睡懒觉,根本没时间在早晨消遣。目前也就郑重其事,隔夜找好平日间兴趣不大的文章,欣欣然睡去,又在“啊”“啊”声中欣欣然醒来,我消遣总有资格吧,我自摸总不违法吧,我今天读的是罗曼·罗兰的“鼠笼》。《鼠笼》里有一句话:
上帝啊!就是把我关在一个胡桃壳里,我也会把自己当作拥有无限空间的君王。
罗曼·罗兰接着说,“这就是我一生的历史”,是不是我一生的历史呢?我不知道。因为我讨厌“君王”什么的,哪怕它只是修辞学上的君王。但“胡桃壳”云云,让我动心,觉得我有一首诗好像就是为这句话写的,尽管我以前并不知道这句话。创作与我楼下公园凌晨黑灯瞎火也差不多,看来是需要申请资格,只是他们做得了“中年导师”和文学法官吗?我的那一首诗名《胡桃与独白》。今年四月,我在苏州,有上海某出版人要编一本新诗鉴赏的书,选出《胡桃与独白》,嘱咐我王婆卖瓜,我就卖上一段:
有一次,我和车前子聊天,说他的《胡桃与独白》不好懂。车前子说,这是他最好懂的诗了,仅仅写了童年的经历:他和一帮小孩去山坡上的胡桃园偷胡桃。新鲜的胡桃有层外皮,绿油油的,剥开它,手就被它的汁水弄黑了。“黑内裤胡桃”,写的就是这种感觉。当然这种感觉是后来的经验——与女人打过交道的经验。童年,女人,一首诗的发祥地。
我毕竟底气不足(那时候还不知道资格,如果早知道,恐怕断气了),宁愿八婆,不敢王婆,就用个化名“袁正祚”,“袁正祚”倒过来读就是“拙政园”,“拙政园”的谐音。那几天我老在拙政园喝茶,十分风花雪月。我知道我本性上是风花雪月的,“遇人不淑”,这风花雪月才转了个向,风成逆风,花成狂花,雪成大雪,月成残月,但逆风狂花大雪残月还是风花雪月,这是我的宿命。P2-5
读车前子的文章,仿佛看八大山人的水墨。
我看八大的作品,虫鱼是虫鱼,花鸟是花鸟,石头是石头,但精神上有种饥渴感。看他的瓜果尤为明显,越发的饿,越发的渴。有一次,我看见八大画的果盘,半盛着三五颗荔枝,当真是尤物——国破山河,生逢乱世的尤物,让人觉得况味不同寻常。八十的作品有一腔不平,不平则鸣,八大不平不鸣,或者说他也鸣了,但情绪控制得好,差一点要爆发,差那么一点,就是不爆发。
在艺术上,隐忍很多时候来得比抒怀格调要高。这一次我读车前子的文章,读出了隐忍。艺术之心应该是安静的,通常一腔愤怒满腹牢骚都在之外。
人到中年,茶越喝越多,酒越饮越少,日子越过越简单,简单到只剩一泓秋水,一张白宣。我有个朋友收藏了很多老宣纸,纸旧得有灵魂了,淡淡的老斑幽幽如潜入在岁月深处的金狸碧眼,让人觉得大美不可方物。
写到这里,我觉得本文用(《白宣之美》做题目也不错。
这一次我读《木瓜玩》,只觉得简洁如白纸。文章写得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如纸真不容易,要苦练的。而简洁中有孤冷、有卓绝、有旁若无人,有仰天大笑,有拈花不语,弦外之音却又神游八极,神游八极时另有所指,另有所指中老老实实,这却是一个写作者内在的先天异秉了。
这本《木瓜玩》,车前子在做减法。艺术上,越是高手,越简洁,或者说“省”,八大的画作,满幅大纸经常只有一鸟一鱼一石,寥寥数笔,神情毕具,但神采照人,天真烂漫,止于所止。
《积墨》、《及时雨帖、票根与<组织花草>跋》、《风雅》、《在叶圣陶故居喝茶》、《平安帖》,此类文章,惜墨如金,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我读后,想起王羲之的杂帖,车前子写出了王羲之杂帖的质地。这一次车前子真是一架老车了,删去青年的冗繁,祛尽少年的华丽,又不依傍古人以新的面目出现,到化境了。
我个人的取舍,庄子之后的文章,二王父子第一。《全晋文》中所收五百余则杂帖是中国文章的五百罗汉,《兰亭序》即便不从书法角度看,也是一等一的文章,开合有度,气象万千。
每次读老车的文章仿佛品园,恰好他有一本书也叫《品园)),品的是苏州园林,我品的是百花园。车前子文章的气息极好,仿佛春天百花园,馥郁之花、淡雅之花、喜庆之花、烂漫之花,百花齐发。偶尔是士子,偶尔是官宦,偶尔是布衣书生,偶尔是锦缎员外,偶尔是得闲的贩夫,偶尔是踏青的闺秀,于是那花便赏出书卷气,锦绣≮、市井气、大家气,鲜烈,不绝如缕。
车前子应该是孤独的,这么多年,在文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文章越写越深,文章越写越静,好像一个人游玩,玩丢了自己,进入到一个幽深的峡谷。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猿声是自己的心跳,轻舟是别人的热闹,不想去掺和了。
这本书我读了两遍,初读觉得与老车过去的文章大有不同,但哪里不同,一时又模糊得很。于是再读,终于体会出车前子先生写作那一刻的情绪,看到了作文的谐和与内心,创作过程的克制与放任自流:
我们要不要收藏水呢?
我有一丈水,退掉八尺。
剩下两尺,一尺是——诗人不踏进语言之河,那么任何实验和思想都是无效的。
另一尺是——没有实验与思想的介入,诗人也踏不进语言之河。(《一丈水》)
我读书是先读序的,不知道你们如何。为读书先读序者提前爆料,全录《一玉兰堂的雅集》以飨同好:
一玉兰堂落成,堂主海华说,老车,你来组织个雅集吧。
我说,好,弄六个人,画点画,写点字,又不是人民大会堂,尺幅不要大,一平尺就是巨作了,超过一平尺的,拒收。画得绿豆大小,这才算本事。
我说,就展一天。
我说,参展者六人,观众也只要六人。观众要挑选,一个会泡茶的,一个会做点心的,一个会熏香的,一个会拍曲的,一个会说话的,一个会扫地的。
我说,扫地的难找。扫地的分寸掌握最难,一不小心不是斯文扫地,就是扫地出门。
这本书中,车前子所写的是生活与从艺中真正体悟的东西,没有那么多抒情和优美,拉拉杂杂,混混沌沌,入眼仿佛木器的老包浆,我非常喜欢。
文章之妙莫过于自然万物,万物之文何在?其灵在水,其秀在山,其逸在云,其精在露,其刚在日,其柔在月,其格在秋叶,其璀璨在晚霞,其烂漫在春花,其狂怪在雷,其缠绵在雨,其决绝在霹雳,其变幻莫测在风。
火可画,冰可镂,风最不可描摹。车前子当初将这本集子取名《风及其》,这里藏着他对写作的理解。我这次写序,读罢两遍全文,一时间只觉得是妙不可言,不可言妙。不可言妙,妙不可言,终因变幻莫测啊。
木瓜我没玩过,古诗说,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木瓜玩玩,文章写写,玩山玩水玩风玩雨玩瓜果草木,这是境界,中国文章恰恰少了玩的态度,让车前子先玩起来。
是为序。
2012年9月25日,安庆,湖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