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国地方法制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作者 葛洪义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目录

序言 1

第一节 问题及其提出  1

第二节 本书的论题与结构 7

第三节 本书的形成过程与研究方法  12

第一编 地方法制的基本理论 19

第一章 地方法制的概念与意义 2l

第一节 “地方”的概念与意义 21

第二节 法治与法制 29

第三节 地方法制的概念 34

第四节 地方法制的意义 37

第二章 地方法制的横向视域:国家与社会 42

第一节 国家与社会的分离 43

第二节 能力有限国家 49

第三节 社会的自组织性 56

第四节 国家对社会的辅助 62

第三章 地方法制的纵向视域:中央与地方 65

第一节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迁 65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律形式  75

第三节 中央对地方的辅助 80

第四章 地方法制的原动力:权利的行使 87

第一节 法律与权利 88

第二节 权力与权利 94

第三节 权利:法治与法制的沟通  100

第二编 地方国家机关的法定权力 107

第五章 国家权力法律配置的总体框架 109

第一节 权力与责任 110

第二节 国家权力的构成形态  115

第三节 国家权力的法律配置  122

第六章 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 127

第一节 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定职权  128

第二节 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职权的再分配  136

第三节 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职权的实现  142

第七章 地方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 148

第一节 地方国家行政机关的法定职权  148

第二节 地方国家行政机关职权的再分配  155

第三节 地方国家行政机关职权的实现  162

第八章 地方国家司法机关的职权 167

第一节 地方国家司法机关的法定职权  168

第二节 地方国家司法机关职权的再分配  173

第三节 地方国家司法机关职权的实现  187

第三编 地方国家机关的“小”制度 195

第九章 大权力与“小”制度 197

第一节 “小”制度的含义  198

第二节 “小”制度与大权力的实现 205

第三节 “小”制度对大权力的制约 212

第十章 工作程序 220

第一节 工作程序的含义、类型与特点  221

第二节 决策性工作程序 229

第三节 议事性工作程序 235

第四节 群众办事的工作程序 242

第十一章 公开制度 249

第一节 公开制度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50

第二节 立法公开的“小”制度 254

第三节 政务公开的“小”制度 260

第四节 司法公开的“小”制度  268

第十二章 协商机制 276

第一节 协商的概念、类型与特点 277

第二节 决策型协商 282

第三节 议事型协商 288

第四节 协调型协商 294

第四编 制度化的社会力量 301

第十三章 公益机构 303

第一节 作为社会力量的公益机构  304

第二节 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 310

第三节 公益性事业单位 315

第十四章 营利组织 322

第一节 作为社会力量的营利组织 322

第二节 律师组织 328

第三节 公证组织 336

第十五章 自治组织 344

第一节 国家法制化进程中的自治组织 345

第二节 社会自治对地方法制的意义 352

第三节 我国地方法制建设中的自治组织 360

第十六章 舆论意见 371

第一节 作为社会力量的舆论意见 372

第二节 舆论意见的制度化演变 382

第三节 现阶段舆论意见制度化的现状 392

第五编 权利主张与制度回应 399

第十七章 权利诉求401

第一节 权利诉求的基本内涵402

第二节 权利诉求的方式及发展变化405

第三节 地方法制视域中的权利诉求418

第十八章 社会力量的参与424

第一节 权利诉求与社会力量的参与424

第二节 社会力量参与维权的机制430

第三节 社会力量参与维权的意义436

第十九章 制度回应442

第一节 拆迁、征地事件与制度回应 443

第二节 “孙志刚事件”与制度回应452

第三节 地方性制度回应的内在动因与外在社会条件460

第六编 地方法制的评价标准465

第二十章 地方法制评价标准的总体架构467

第一节 国内现有法治评估体系的不足467

第二节 地方法制评价标准的理论前提、基本定位与意义470

第三节 地方法制评价标准的结构、要素与权重473

第二十一章 职权476

第一节 明确性478

第二节 能动性483

第三节 责任490

第二十二章 制度495

第一节 合法497

第二节 合理 505

第三节 效能 509

第二十三章 社会力量 515

第一节 自主性 516

第二节 活跃性 524

第三节 公信力 527

第二十四章 互动机制 532

第一节 及时性 534

第二节 包容性 539

第三节 论证力 542

参考文献 546

后记 555

内容推荐

葛洪义等编著的《我国地方法制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地方法制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终成果,《我国地方法制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主要论题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地方”在法治秩序演进与法制实践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角色和作用。写作题材主要来源于我国地方法制建设理论与实践成果。

第一编“地方法制的基本理论”旨在阐述地方法制的相关基本理论问题,以期为整个地方法制研究确立理论上强有力的支撑点,打破地方法制研究在法学研究中处于边缘地位的状况。本部分主要内容包括:(1)阐明地方法制的内涵应在于地方具体制度建设及其对法治国家建设重要且特殊的意义;(2)从国家与社会关系之“横向视域”,分析社会本身的组织性和自治能力对于法治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确立国家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给予社会必要的辅助,以及辅助的前提和形式;(3)从中央与地方关系之“纵向视域”,阐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历史变迁和法律形式,侧重论证单一制国家中地方国家机关在治理结构的地位和作用,阐述在权利实现过程中中央对地方辅助的形式和特点;(4)地方法制(发展)的原动力在于权利的行使与实现这一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中国家与社会、法治与法制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地方法制建设的具体样态。

第二编“地方国家机关的法定权力”从地方法制实践的角度,在规范与实证两个层面描述和分析地方所享有的国家权力的结构以及行使机制。本部分主要内容包括:(1)从权力与责任关系的角度说明国家权力的类型、相互关系与权力配置的历史与现实情况如何,以及在现有体制下我国国家权力总体配置的情况。(2)描述与分析中央国家权力机关与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之间权力的界限,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内部机构之间的权力分配,以及各种权力实现中的权力再分配。例如。立法权在人大、人大常委会、主任(主任会)、专门委员会、代表等之间是如何分配的。(3)描述与分析中央国家行政机关与地方国家行政机关之间权力的区别,地方国家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权力的区别与联系,内部各组成部门之间的权力分配,以及各种权力实现中的权力再分配。(4)描述与分析中央国家司法机关与地方国家司法机关之间权力的界限,地方各级国家司法机关之间,司法机关内部部门之间的权力分配,如审判权、审判管理权、执行权等划分,以及各种权力实现中的权力再分配。如审判权在审判委员会、合议庭、主审法官等之间是如何分配的。

第三编“地方国家机关的‘小’制度”研究地方国家机关为了实施国家法律以及本地方的有关地方立法的过程中,所创设出来的各种工作制度。正是这些具体制度,使国家法律具有了生命力。本部分主要内容包括:(1)阐述在上级机关实施法律的压力以及公众和社会舆论实现相关法律权利的双重压力下,各国家机关所制定的各种具有应对性质的“小”制度的具体含义,以及“小”制度与法定的“大”权力实现之间的内在关系、各种具体制度在权力制约中的作用,并对各种具体制度的类型进行初步划分;(2)讨论与国家机关工作程序相关的各种具体制度,例如,审批程序、登记程序、备案程序等,举例说明这些程序的创新之处以及产生背景,对权力制约的意义等;(3)对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法律的“公开”制度进行分析,包括办事过程公开、结果公开等各种类型的公开制度。分析这些制度与法律实施的密切关系,研究其对权力制约的作用;(4)分析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作制度:协商。协商一方面反映出各种国家机关相互之间、国家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各位负责人之间合作的关系以及谨慎行使权力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是国家法律无法刚性实现的体现。

第四编“制度化的社会力量”旨在研究各种社会力量是如何介入法律实施过程与权利实现过程,并逐步发展为一种体制内的制约国家权力的重要力量。本部分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我国公益机构的类型、法律地位与发展过程及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作用,尤其分析说明不同地方各类公益机构的不同作用,进而显示出在不同的地方,法制发展状况的不同;(2)研究我国以盈利为目的的从事法律工作的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过程,所做贡献与工作机理;(3)比较、分析我国各种行业组织的不同作用以及行业协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作用,说明其制度化的过程;(4)分析研究舆论在权利实现中的作用,比较各国关于舆论的法律规定,说明我国舆论对法律实施与权利实现的特别意义和作用。

第五编“权利主张与制度回应”通过对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案件和事件的详细分析,阐明在主张权利的过程中,通过当事人、国家机关以及社会力量的博弈互动,制度如何点点滴滴地不断改进,法律如何在制度改进的背景下得以实现。本部分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各种类型的权利规定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逐渐受到关注和追捧的过程,揭示人们追求自身权利态度的变化以及各种法律规定的相应变化;(2)研究在各种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与事例中,社会组织是如何有序参与到法律实施与权利实现活动之中的,说明社会力量的重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3)研究各个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是如何在各种典型案例与事例的处理过程中,基于自身工作的需要,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各种工作制度。

第六编“地方法制的评价标准”拟提炼出一些可以被学界同行认可、符合国际上关于法治一般认识且能结合地方法制的特点的法制发展衡量标准,作为进一步把握地方法制发展状况基础性指标。主要内容包括:(1)讨论为什么以及如何设定地方法制的评价标准问题;(2)从地方国家机关权力的明确性、能动性与可能承担责任以及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三个标准,对国家机关权力制约水平进行评价;(3)从合法性、合理性和效能三个标准,评价各个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内部各种工作制度运转状况;(4)以自主性、活跃性和公信力三个标准,评价社会力量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5)从包容度、及时性与论证力三个指标,评价地方国家机关与公众之间是否可以围绕权利实现产生有效互动,进而评价本地公众与国家机关的关系是否形成制度性的和谐。本部分也是对整个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通过各项标准的设定,对我国地方法制建设问题的思考集中加以凝练和反映,最终形成一个具有理论阐释力同时具有现实参考性的研究成果。

本书认为,地方法制建设在我国整体法治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重要性源于“地方”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结构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地方”往往能够在应对各种权利诉求的过程中,基于统治的需要,自下而上所作出的持续不断的制度性反应或者制度创新,进而可能引起整体性法治进程的突破。实践证明,这正是推动中国法治进步的有效路径之一。这种研究进路是对传统国家主导型的法治建构观的反思与批判,在理论或实践层面上均具有一定的前沿性。本书所研究诸多地方法制建设中的具体问题,指向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要害”(如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社会自主性的培育)。本书基于“国家—社会”二元视角,主张在建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中、在地方法制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寻求法治发展的进路,这种思路是对当下改革中一味地专注于国家正式制度的修修补补、无力打破旧有僵化结构之局面的检讨,无论在理论或是实践层面都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

编辑推荐

葛洪义等编著的《我国地方法制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认为,地方法制建设在我国整体法治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重要性源于“地方”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结构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地方”往往能够在应对各种权利诉求的过程中,基于统治的需要,自下而上所作出的持续不断的制度性反应或者制度创新,进而可能引起整体性法治进程的突破。实践证明,这正是推动中国法治进步的有效路径之一。这种研究进路是对传统国家主导型的法治建构观的反思与批判,在理论或实践层面上均具有一定的前沿性。本书所研究诸多地方法制建设中的具体问题,指向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要害”(如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社会自主性的培育)。本书基于“国家—社会”二元视角,主张在建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中、在地方法制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寻求法治发展的进路,这种思路是对当下改革中一味地专注于国家正式制度的修修补补、无力打破旧有僵化结构之局面的检讨,无论在理论或是实践层面都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21:3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