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桥谈往》一书由李晓杰著,其实,我们今天能考察、观赏到的其他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遗存,无论是巍巍五岳、浩浩四渎、淼淼五湖、茫茫大漠,还是通都大邑、宫阙楼台、金城雄关、巨津广梁、邮路驿站、古刹名寺、洞天福地,了解它们的历史地理背景,不仅能了解历史,理解文化,掌握知识,也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古桥谈往/沧桑河山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李晓杰 |
出版社 | 长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古桥谈往》一书由李晓杰著,其实,我们今天能考察、观赏到的其他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遗存,无论是巍巍五岳、浩浩四渎、淼淼五湖、茫茫大漠,还是通都大邑、宫阙楼台、金城雄关、巨津广梁、邮路驿站、古刹名寺、洞天福地,了解它们的历史地理背景,不仅能了解历史,理解文化,掌握知识,也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内容推荐 《古桥谈往》一书由李晓杰著,本书介绍了桥梁的起源,津渡的出现,以及它们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它们与古代风烟四起的战争、曼妙无比的诗文、多姿多彩的风俗典故、气吞山河的历史名人的关系等。探究了这些桥梁所负载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古桥谈往》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序言 第1章 古桥谈往 桥梁的起源 古代桥梁的发展时期 古代桥梁的兴盛 第2章 名津话旧 黄河上的渡口 长江上的渡口 其他河流上的渡口 第3章 桥梁与技术 梁桥 拱桥 索桥 浮桥 多功能的桥梁 第4章 桥梁美学 协调与对称 韵律 均衡与统一 比例与线条 色彩与风格 第5章 桥梁与园林 颐和园中的桥 苏州园林中的桥 杭州西湖中的桥 扬州瘦西湖中的桥 晋祠中的鱼沼飞梁 第6章 桥梁与诗文 桥梁与写景作品 桥梁与抒情作品 桥梁与怀古作品 桥梁与对联 第7章 桥梁与战争 东汉时期的江关浮桥 三国时期的长坂桥与阴平桥 南北朝时期的荆门山藤索桥 唐时期吐蕃在洱海地区架设的铁桥 五代时期的德胜渡浮桥 北宋灭南唐的长江浮桥 金元之际的河中府浮桥 明时期的绍兴浪桥 太平军武汉战役所架浮桥 北伐时期的汀泗桥与贺胜桥 “七七事变”中的卢沟桥 红军长征中的泸定桥 第8章 桥与名人典故 尾生抱柱 豫让与国士桥 张良与遗履桥 邯郸学步与学步桥 司马相如题柱与升仙桥 秦始皇与秦桥 铜雀春深锁二乔 “刘阮入天台”与迎仙桥 周处与斩蛟桥 诸葛亮、唐明皇、杜甫与万里桥 杨再兴与小商桥 第9章 桥梁与神话 八仙过海来造桥 仙人灵兽结桥缘 桥上的浪漫情事 第10章 桥梁与民俗 汉族中与桥有关的主要习俗 少数民族中涉及桥的一些习俗 试读章节 桥梁的起源 在科技还不太发达的古代社会,人们建造一座桥梁,远没有我们今天这样便捷,尤其是在混沌初开的原始社会,对于我们的先民来说,哪怕是建筑一座在我们现在人眼中最为简单的桥,也已经是相当不易了。为了了解桥梁是如何出现的,我们还是把视线拉回到数千年前的先秦社会,看看当时的人们是如何造桥的吧。 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从最初的原始游牧逐渐转变为定点聚居。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有能力建造一些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物,在这些建筑群的周边,桥梁也开始出现,并且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建筑物。 桥与梁在我国古代是同义异名的两个字。东汉时期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桥”有如下的一段解释:“桥,水梁也。从木,乔声,高而曲也。”在对“梁”的解释中又说:“用水跨木也,即今之桥也。”可见最早出现的桥梁应该是木梁桥。而这种木梁桥最初很可能是因树木倒下而自然形成的,后来人们从中受到启发,才逐渐出现了有意识的伐木搭桥。 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大约距今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密集分布的圆形住房四五十座,而在这些建筑物的周围,挖有深宽各约五六米的大围沟。考古学家们推测,当年在大围沟中可能有水,主要起防御的功能。当时的人们为了出行,应该在大围沟上架有桥梁。而依据当时的技术水平,大概是用几根原木搭成的简单桥梁。 到了有文字出现的时代,有关桥梁的记载也开始增多,诸如梁桥、浮桥、索桥等多种形式的桥梁逐渐出现了。 梁桥是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桥梁。晋代王嘉所辑的《拾遗记》记载:“舜命禹疏川奠岳,济巨海,鼋鼍以为梁。”在《竹书纪年》里又有如下的记述:“(周)穆王七年,大起师,东至于九江,架鼋鼍以为梁。”这两则记载中都提及了鼋鼍。鼋,是一种大鳖,而鼍也称鼍龙、猪婆龙,即扬子鳄。这两种动物都是大的爬行动物,出没于江湖之中。它们露出水面的脊背,恰好可以作为大禹与周穆王出行跋涉江海的桥梁。这两则记载中如此的描述显然颇具神话色彩,然而在浅滩溪涧中露出水面的石蹬、大石头等,远远望去确实就像一个又一个的鼋鼍脊背,所以古时候的人们形象地将水中的这些石蹬、大石头等称为鼋鼍。如果从这样的意义上去理解,上面《拾遗记》与《竹书纪年》中记载的“架鼋鼍以为梁”实际上讲的是我们的先人架设的堤梁式石桥。 所谓堤梁式石桥,就是用大小砾石或者是较为整齐的条石铺放在水面较浅的河流上,形成一个个的堤梁,人们可以踩着这些堤梁过河,也即人们说的“摸着石子过河”。这种桥可以说是梁桥的雏形。现在在山区,还能见到这种堤梁桥。如在今浙江泰顺,在洪水期很短的仕阳溪上,就因地制宜地并排铺设了一高一低两排堤梁桥,高的可方便肩上挑担的行人通过,低的可供一般行人过溪。 在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卫风·有狐》中就有关于商代堤梁桥的描述:“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其中提到的“淇梁”就是指在淇水上用石头堆砌而成的堤梁。淇水发源于今河南省林县临淇镇,下流到淇县,也就是商代纣王统治时期的都城朝歌。 史籍中记载的春秋时期有名的堤梁桥是架设在今河南济原溴水之上的溟梁,在《尔雅·释地》中有“梁莫大于溟梁”的描述。晋平公时曾在此大会诸侯。另外在今江苏徐州附近建筑的“吕梁”,也应是一座堤梁桥。在《水经注·泗水注》中,郦道元有这样的记载:“泗水之上有石梁焉,故日吕梁也。昔宋景公以弓工之,弯弧东射,矢集彭城之东,饮羽于石梁,即斯梁也。” 除了这种以石绝水的方式而筑的堤梁桥之外,跨水而过的梁桥在早期的书籍中也有记载。 在《史记·殷本纪》中则记载了商代的一座大桥:“(周)武王既革殷,受天明命之后……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经后代学者的考证,这座被称为“钜桥”的梁桥应该是架在漳水之上的。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春秋末期刺客豫让为其主子智伯报仇,躲在汾桥之下,准备行刺赵襄子的一则故事。从中可以推测,既然此桥之下能够藏身,应是一座规模较大的梁桥才是。 到了战国时期,梁桥的建造更多了。我们从《史记》所记载的战国时期苏秦以尾生守信与女子期于桥下,大水来了而不走,最终抱柱而亡的故事来游说燕王的事情中,可以知道,至少在这一时期,梁桥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建造已经较为普遍了,因为能让人抱柱的桥,应是梁桥。 浮桥是我国古代桥梁中的又一种建造类型。有关浮桥的记载在《诗经》中就已出现。《诗经·大雅·大明》中吟诵道:周文王为娶妻,“亲迎于渭,造舟为梁”。后代学者对这一诗句作了进一步的解释:“造作梁桥也。作船于水,比之而加板于其上以通行者也。即今之浮桥也。”这首诗的创作年代在公元前12世纪,这是中国古代有关浮桥的最早记录。 随后,《左传》鲁昭公元年(前541)又记载道:“秦公子铖出奔晋……造舟于河。”当时秦公子铖在秦国无法安身,害怕被秦景公杀死,于是要出逃到邻国晋国去。当时秦晋之间隔着黄河,而秦公子鍼随从资财甚多,“其车千乘”,如果依靠摆渡过河自然要耗费很长时间,于是令人搭起一座临时浮桥,使车辆连贯过河。这座浮桥虽然是临时搭建的,但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公元前6世纪,当时的人们已经具备了在黄河这样的大河中架设浮桥的技能。 历史上出现的有明确记载的在黄河上架设的固定浮桥建于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这一年,秦国由于作战的需要,在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风陵渡一带“初作河桥”。因这一事件重大,被司马迁写入了《史记·秦本纪》之中。 索桥在我国古代最早何时出现,尚难定论。现在我们已知的较为确定的索桥出现在战国时代。其时秦国的蜀守李冰率领工匠在今四川成都周边的郫江与检江上建造了七座桥,其中位于检江上的一座桥名叫笮桥,可能就是竹索桥。因为竹索,在古代写作“筰”,也通“笮”。 P003-009 序言 《沧桑河山》丛书于2007年出版后,颇受读者欢迎,现在经过作者的修订,即将再版了。作为主编,我自然感到欣慰,因为这说明了作者们的努力得到了读者的肯定,产生了预期的社会影响。这当然是全体作者和编者辛劳的结果,但更主要的,是因为这套书所要告诉读者的内容是大家所需要的,又是很容易接受的。 不久前,有网友在微博上问我,为什么古代一些关会起那么大的作用呢?难道真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吗?这样的问题,我不止一次被问过,特别是在现场。我到过中国大部分名关,还到过今天已在境外而在中国史上曾经赫赫有名的关隘,每次都会被同行者问到类似的问题。因为多数人到了现场都有些失望,甚至是大失所望——与他们读过的史书中的描述,与他们吟诵过的名句名篇,与他们想象中的雄关险隘差距太大了。记得2007年深秋,我们“重走玄奘路”的车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南行,在进入阿富汗的前一天途经铁门关。当我们停车摄影时,我甚至找不到一个稍显险要的地点,但见公路通过一个并不狭窄的山口,两边虽有逶迤的山岭,但并不陡峭,更谈不上巍峨。在公路两旁转了一圈,我甚至想象不出当初的关隘和城墙是建在哪里的。 如果我们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加以观察和分析,这样的疑惑大多能迎刃而解。 在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由于地形、地貌、水文、植被、土壤、气候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景观早已今非昔比。例如,由于河流改道或水源枯竭,原来的河道已起不到阻碍或防卫作用;因水土流失,沟壑发育,险峻的土峡深沟已成宽谷;原始植被消失后,山川一览无遗,已无藏身之地。 而历史人文地理方面的变迁更大,由于今天的人类所具备的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前人的想象,因此如果我们不能复原出当初的人文景观,站在当时人的立场,肯定是无法理解的。例如,用工业化后和热兵器时代的尺度去衡量古代的关隘等军事设施,似乎都不堪一击;当公路甚至高等级公路取代以往迂回曲折的道路,千年雄关早已被从顶越了。有的关城虽然不高,但要在一片戈壁荒漠上找到或制造一架梯子绝无可能,而如果要从数百里外运来,又谈何容易。长途用兵最难的还是粮食保障,一座关隘只要能阻滞敌军,即使他们毫发无伤,也会因为粮食耗尽而束手待毙,最终只能铩羽而归。 其实,我们今天能考察、观赏到的其他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遗存,无论是巍巍五岳、浩浩四渎、淼淼五湖、茫茫大漠,还是通都大邑、宫阙楼台、金城雄关、巨津广梁、邮路驿站、古刹名寺、洞天福地,了解它们的历史地理背景,不仅能了解历史,理解文化,掌握知识,也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这就是我们希望提供给各位的,也是本套丛书再版的目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