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组织编写的《管理提升之道(来自世界500强企业的成功案例)》中收录的视野宽广、内容丰富,既有直属企业,又有集团和专业公司;既有特大型企业,又有中小企业;既有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又有亏损严重的企业;既有生产企业,又有科研院所。案例内容涵盖了班组建设、安全管理、项目建设、价格管理、职工培训、营销变革、采购变革、持续改进、降本增效、科技管理、技术进步、企业文化、党建工作等内容。每一个案例的形成,都倾注了作者的思考和心血。这些案例先后在中国化工集团公司OA平台《调查研究》专栏发表,其中部分案例在《信息早报》和《化工管理》杂志刊发,受到读者好评。
管理提升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当前中央企业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背景下,开展管理提升活动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组织编写的《管理提升之道(来自世界500强企业的成功案例)》收集了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及所属10多家企业的20多个管理提升的成功案例。这批案例视野宽广、内容丰富,既有直属企业,又有集团和专业公司;既有特大型企业,又有中小企业;既有盈利的企业,又有亏损的企业;既有生产企业,又有科研院所。案例内容涵盖了持续改进、营销变革、采购变革、价格管理、项目建设、班组建设、安全管理、职工培训、降本增效、科技管理、技术进步、企业文化、党建工作等内容。每一个案例都详细介绍了管理提升的特色和做法,对各类企业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是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在管理提升过程中的一份收获与奉献。
《管理提升之道(来自世界500强企业的成功案例)》可供广大企业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中西交相辉映道术相得益彰/1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管理之道新时期班组建设的实践与创新/15
弘扬尊师传统提升职工素质/42
——关于江西星火有机硅厂“拜师会”的调研报告
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快速发展/49
——关于海洋化工研究院的调研报告
全员参与献计出力七管齐下减亏见效/56
——关于黄海橡胶股份有限公司的调查报告
整合科技资源促进自主创新/63
——来自橡胶总公司总工程师联席会议制度的调研报告
以人为本有备无患/73
——来自德阳昊华清平磷矿安全工作的调研报告
缩短管理链条深化班组建设/81
——来自江西星火有机硅厂推行大横班制度的调研报告
建设“五个一”提升软实力/90
——来自橡胶总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大庆中蓝石化减债的做法和经验/96
大庆中蓝石化是如何涅槃的/100
关于清平磷矿党务公开工作的调研报告/105
建设营销体系促进跨越发展/113
——来自中昊晨光院调研报告之一
变革采购模式促进降本增效/123
——来自中昊晨光院的调研报告之二
持续改进脱瓶颈内涵发展谱新篇/130
——来自中昊晨光院的调研报告之三
他们是怎样做到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135
——来自沈阳化工集团价格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他们是怎样保证项目建设又快又好的/142
——来自沈阳化工集团项目建设的调研报告
他们是怎样围绕中心创新党建思想工作的/147
——来自沈阳化工集团党建思想工作的调研报告
健全培训机制提升全员素质/153
——来自昊华骏化集团培训工作的调研报告
技术进步增效益持续改进强管理/158
——来自沙隆达公司的调研报告
江河源自小溪水成家犹如针挑土/165
——关于丹齿公司多措并举降本增效的调研报告
30年前,中国没有真正的企业,因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土壤不适应企业的生长。30年后,中国不仅有了真正的企业,而且中国企业支撑了中国经济30年每年近10%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特别是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期望中国企业成为带领全球经济走出危机的引擎。
《增广贤文》日“苗从蒂发,藕由莲生。”佛教有一句名言:“万事有果必有因。”说明中国企业的迅速成长,必定有其内在的原因。稍加研究则不难发现,许多中国企业在“师夷长技”,学习借鉴西方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同时,依托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创造了许多适合中国土壤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并且取得了骄人业绩。
但是从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我国学界对中国管理的研究还非常缺欠,西风盛行、言必西方仍然是中国学界和企业界的主旋律。有一位资深专家曾经感慨:“到2028年的时候,如果中国经济不能在世界领先的话,则是中国企业家的耻辱;而到2028年的时候,如果不能建立中国管理思想,总结中国管理理论,则是中国学界的耻辱。”关注、总结、提炼中国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有一家成立时间不足6年,被中央领导称赞为超常规发展但行事低调的企业——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国化工)值得学界和企业界的高度关注。
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化工,感悟其中国理念、西方标准的管理思想;揭秘其中西融合,相得益彰的管理之道;剖析其本土特色,生动鲜活的管理案例。
一、中国管理的成功实践
中国化工是一家既无资源垄断优势,也无行业垄断优势,属于完全市场竞争型的化工企业。通过对中国化工的研究表明,中国化工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超常规的发展,是因为以任建新总经理为首的中国化工人十分注重企业软实力建设,始终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和弘扬了“先做人后做事”、“家和万事兴”、“不要带血的利润”、“细节决定成败”、“产品如人品”、“先发展后分配”、“海纳百川”、“人和人需要相互依赖着生存”等为主要内涵的适应中国土壤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并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以先贤圣哲大智慧为基因,以西方现代管理为借鉴,培育与实施了一套中国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下面选取其中的人本管理、和合管理、无为管理和正己管理进行分析和解读,可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豹之效果。
(一)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中国管理。是与“以物为中心”的西方管理相对应的概念。人本管理是中国仁爱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仁爱文化崇尚“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之心。一家企业是否能够施行人本管理取决于管理者是否具有忠恕之道和仁爱之心。从我国的同仁堂等百年企业的身上都能找到人本管理的基因。
中国化工的掌门人任建新自从1984年创立蓝星清洗公司以来,就崇尚仁爱文化,践行人本管理,留下了许多动人故事,影响和感染着企业员工、竞争对手和社会各界。
1994年4月2日晚,蓝星公司总经理任建新从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得悉吉林省长春市发生31位女工因苯中毒住院的消息后,连夜布置并在第二天即周日召开总经理紧急办公会。作为拥有无苯专利技术的企业,公司的领导们一致认为,长春市发生的苯中毒事件,正说明无苯专利技术推广的必要,处于危难之中的姐妹更需要帮助。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该倡导仁爱精神。会后这个千余名职工的企业仅用了几个小时便筹集善款2万多元,并派出副总经理前往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血液科病房,将善款送到中毒女工手上。为了从源头上避免此类中毒事故的发生,蓝星公司当场宣布,将本公司拥有的无苯专利技术无偿转让给沈阳一家胶黏剂生产企业。蓝星公司此举被《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多家媒体广为报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20世纪80~90年代,曾出现不少企业兼并的失败案例,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兼顾好被兼并企业职工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以致造成矛盾激化、社会不稳、兼并失败。蓝星公司从1996年以来,先后兼并重组了70多家国有困难企业,并且很快使这些企业走出困境,快速发展。蓝星的兼并现象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2001年新华社召集国内专家对“蓝星兼并现象”进行了专题研讨。专家们一致认为,蓝星公司在兼并过程中坚持微笑改革、人本管理,注重处理好职工利益关系;坚持用发展思路解决国有企业冗员问题,不将职工推向社会,得到职工群众的拥护是蓝星公司企业兼并成功的重要经验。为了保护企业弱势群体的利益,在任建新总经理的倡导下,蓝星公司在2001年建立了“困难职工资助基金”。“基金”根据总公司出大头、下属企业出小头的原则筹集,交相关公司统一运作,取得一定的投资收入。“基金”收入主要用于资助内部退养困难职工。许多企业根据总公司的要求分别建立了数额不等的“困难职工资助基金”,并逐年扩大“基金”规模。随着“基金”的正常运作,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困难职工的问题,使一部分困难职工渡过了难关,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和稳定的环境。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从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给中国的企业带来严重冲击,化工行业则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由于出口萎缩和下游大量中小化工企业破产倒闭,中国化工也有不少企业出现了限产、停产、亏损的现象。此时国内外许多企业采取大量裁员的手段来降低成本,度过危机。面对百年不遇的困境危局,任建新总经理则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是中央企业,广大职工为企业的发展作出了历史贡献,严重危机来临的时候,企业困难,职工更困难,我们决不能以裁员的方式来解决企业的困难,而是要与职工同呼吸、共命运,抱团取暖度过危机。中国化工坚持人本管理,提出“困难企业要做到停产不裁员,欠薪不减薪,歇岗不失业”的口号,并通过多种形式检查落实。中国化工在2008年年底召开的工作会上提出“大干一百天,实现开门红销售劳动竞赛活动”,以销售为龙头,走活一盘棋。通过销售劳动竞赛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许多企业巩固老市场,开拓新市场,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产品销量逆势上扬,有效地制止了主营收入和利润下滑的局面。
P2-4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写在前面的话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全球经济融合、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海量传播、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
管理和科技被比作企业前行的两轮,缺一不可。每个企业不仅自身要注重管理创新、管理提升,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而且要开阔视野,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加速自己前进的步伐。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我国企业管理界西风盛行。大家可能体味了这样一种现象:书店的管理书架上、培训师的嘴中大都宣扬的是西方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却很少关注中国本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
只要深入中国本土企业调查研究,则不难发现,几乎没有一家企业是照搬西方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而获得成功的。这些企业要么水土不服,要么橘北而枳。而真正获得成功的企业,无不是中西交相辉映、道术相得益彰,具有中国管理特色的企业。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增长,必定有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西方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值得借鉴,但不必迷信,美国次贷和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在于自身的文化、思想和方法;中国本土的管理思想和成功案例不应轻视,而值得重视。我们一定要有文化自信、管理自信,正所谓:“自信比黄金更珍贵”。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长期致力于管理创新和管理提升活动,在传承人本管理、无为管理、和合管理、正己管理、民主管理、班组建设等中国特色管理的同时,融合信息管理、外包管理、对标管理、精益管理、营销变革、世界级制造等现代管理方法。管理提升活动为中国化工的跨越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各下属企业结合实际,创新了管理方法,创造了成功案例,提升了管理水平,促进了企业发展。
为了促进管理提升活动,我们深入10多家企业调研采访、分析解剖,深入挖掘了这些企业具有特色的成功案例。这批案例视野宽广、内容丰富,既有直属企业,又有集团和专业公司;既有特大型企业,又有中小企业;既有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又有亏损严重的企业;既有生产企业,又有科研院所。案例内容涵盖了班组建设、安全管理、项目建设、价格管理、职工培训、营销变革、采购变革、持续改进、降本增效、科技管理、技术进步、企业文化、党建工作等内容。每一个案例的形成,都倾注了作者的思考和心血。这些案例先后在中国化工集团公司OA平台《调查研究》专栏发表,其中部分案例在《信息早报》和《化工管理》杂志刊发,受到读者好评。
集团公司领导决定将这些案例以《管理提升之道:来自世界500强企业的成功案例》为书名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们期待与更多读者一起分享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的成功案例,相信广大读者也会从中受益。
本书得以出版发行,要感谢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任建新为本书作序;要感谢江西星火有机硅厂、海洋化工研究院、黄海橡胶股份公司、橡胶总公司、德阳昊华清平磷矿、大庆中蓝石化公司、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沈阳化工集团公司、骏化集团公司、沙隆达公司等单位提供的成功案例;要感谢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出版策划与指导!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管理提升永无止境。限于笔者水平,书中肯定存在各种不足,恳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执笔人:叶建华、李晓杰、余心、蒋赣生、
石永刚、王大鹏、王俞德、韩景超、
崔沈霞、金方、王照东、马兰、
邢海娜
2012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