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把中国嵌入到19世纪殖民主义的历史之中,指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不仅仅是枪炮、商品和各种侵略行为,它还是一个文化过程,一个需要被征服人民自愿去接受的“霸权工程”。为了实现此目的,19世纪在华帝国主义通过武力和政治压迫,对清政府和中国人民进行“规训”,“教育”他们在一个由欧美帝国支配的世界里,应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作者从西方列强构建新帝国的全球性历史进程的视野,探寻在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独特性及其与其他殖民环境的联系。作者何伟亚超越“中国中心取向”,探寻在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独特性及其与其他殖民环境的联系。
《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把中国嵌入到19世纪殖民主义的历史之中,指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不仅仅是枪炮、商品和各种侵略行为,它还是一个文化过程,一个需要被征服人民自愿去接受的“霸权工程”。正是为了实现这样的霸权,19世纪在华帝国主义通过武器的强制和语言的强制这样软硬两个方面,对清政府和人民进行“规训”,“教育”他们在一个由欧美帝国支配着的世界里,应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
作者何伟亚超越“中国中心取向”,从西方列强构建新帝国的全球性历史进程的视野,探寻在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独特性及其与其他殖民环境的联系。对我国学者和读者来说,《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在资料、理论、方法和视野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启示。
导论 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与中国
欧美帝国主义在中国
对19世纪在华西方帝国主义的评价
全球史和西方侵华问题
解析被物化的“西方”与把中国纳入殖民研究
第一部分 鸦片战争与通商条约
第一章 亚罗号战争,1856~1860年
亚罗号事件,1856年10月
中国事态的发展,1857~1858年
天津条约,1858年6月
大沽炮台,1859年6月
进犯北京,1860年8~10月
第二章 中国的暴力与法治,1856~1858年
1858年和1860年的去疆界化
再疆界化:将中国解码,1858年
第三章 北京,1860年:劫掠、奖赏金和神圣的报复
“劫掠物品太多啦!”——抢掠的欢乐
从肆意抢掠到奖赏金下的秩序
商品化、皇家珍宝和古玩
一次神圣的报复行动
最重要的课业:条约签署仪式
第二部分 在中国重建疆界,1861~1900年
导语
第四章 构建新秩序
从文书工作到帝国档案
将中国解码与实用知识的积累
在中国重建秩序
知识的运用:通过外交讲授课业
学习课程,通过考试
规训与西方化
第五章 欧洲全球霸权时代的清帝国
新帝国主义,殖民扩张和清代中国
中国统治权的现状和中国的状况
清朝的中亚
中国知识、种族话语和中国人特性
博弈的状况
第三部分 使中国完全平等
导语
第六章 恐怖统治:北京及周围地区的惩罚与报复
无序惩罚和有序惩罚
惩罚开演了:“撕碎神秘的面纱”
“劫掠的狂欢”
粗暴的正义:处死、惩罚性远征和对保定的惩罚
文明与野蛮
第七章 将清朝君主去神圣化,1900~1901年
1901年的再疆界化:《辛丑条约》与新的觐见礼节
供大众消费的公开展览
国内课堂:大众媒体对中国问题的概括
第八章 记忆手段:把西方铭记成受害者和英雄
传教士话语
儿童冒险故事,男子汉气概,英雄主义记忆
“打旗的那家伙”
第九章 被压迫者的回报、再循环和中国爱国主义
来自东方的幽灵
从异域档案到冷战的遏制政策
再循环
国耻、解放与中国爱国形象的建构
余论
参考文献
西人姓名汉译表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