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直到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美国也没能投下原子弹,但在战场上和谈判桌上美国却不止一次地挥舞着核大棒对中朝人民进行赤裸裸的讹诈和威胁,把世界推向核战争的边缘。
1950年11月24日,美国侵略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指挥“联合同军”越过三八线大举进攻,直扑鸭绿江边。他对将土们许诺说:“战争即将结束,你们可以回家去吃圣诞节晚餐。”没想到,在圣诞节的第二天,“联合围军”又被中朝联军赶到三八线以南。
气急败坏的麦克阿瑟建议美国政府“宣布承认中国当局强加于我们的战争状态”,他还提议宣布之后跟着就把“30到50个原子弹投到(满洲的)空军基地和其他敏感的地点”,他还建议在击败中国人后应沿鸭绿江设置一条“放射性钴地带,以防共产党再入侵朝鲜”。
其实,战争爆发以来,五角大楼就一直在研究可能使用原子武器的环境。1月20日,亦即麦克阿瑟发动攻势前一个星期,美国陆军参谋长劳顿·柯林斯将军对同事们说:“据信很快就会请参谋长联席会议就在朝鲜使用原子弹的问题发表意见。也可以想象,在中国共产党发动全面攻势的情况下。对部队和物资集结地使用原子弹,也许是使联合国军守住一条防线或尽早地进行一次向满洲边境推进的决定性因素。”他建议就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进行研究。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后的一星期的时间里,参谋长联席会议显然没有就柯林斯的建议采取任何行动。参谋长联席会议秘书莱勒海军少将向联合战略研究委员会递交了一份“优先”请求。他请求就可能使用的原子弹的数量、目标地区以及关于“使用时间和运输方式”等考虑提出见解。他还请求就“事先提出或不提出最后通牒而对中国使用常规或原子炸弹”的问题提出意见。
11月30日,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工作人员还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杜鲁门总统就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引发对核武器的讨论。
问(《纽约时报》记者安东尼·莱维罗):总统先生,进攻满洲是否有赖于在联合国的行动?
总统:是的,完全是这样。
问(莱维罗):换句话说,如果联合国授权麦克阿瑟将军向比现在更远的地方推进的话,他会这样做吗?
总统:我们将采取任何必要的步骤,以满足军事形势的需要,正如我们经常做的那样。
问(《纽约每日新闻》记者杰克·多尔蒂):这是否包括使用原子弹?
总统:这包括我们拥有的任何武器。
问(《芝加哥每日新闻》记者保罗-利奇):总统先生,你说的“我们拥有的任何武器”,是否意味着正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
总统:一直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我不希望看到使用它。这是一种可怕的武器,不应将其用之与这场军事入侵毫无关系的无辜的男人、妇女和儿童——而如果使用原子弹,就会发生那样的事。
问(合众社记者梅里曼-史密斯):总统先生,我想再回到刚才提到的原子弹的问题上。你说在积极地考虑使用原子弹,我们清楚地理解了你的意思了吗?
总统:我们一直在积极地考虑,史密斯。这是我们的一种武器。
问(国际新闻社记者罗伯特·狄克逊):总统先生,你们刚才说这有赖于联合国的行动。这是不是意味着除非联合国授权,否则我们便不能使用原子弹?
总统:不,完全不是那种意思。对共产党中国的行动有赖于联合国的行动。但是,战场上的军事指挥官将改变武器的作用,正如他以前常常做的那样。 美联社和合众社把杜鲁门的这番话飞快地传遍世界,《华盛顿邮报》的爱德华·福利亚德写道,“这在国内外”引起了“一片混乱”。英国官员说,这种说法使他们“大为震惊”,他们认为这意味着难以捉摸的麦克阿瑟现在可以随心所欲地对中国人使用原子弹。
不管杜鲁门的动机如何,他的言论却在英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大约一百名工党议员在一封递交给克莱门特·艾德礼首相的信上签名,反对在任何情况下使用原子弹。
在辩论中,艾德礼的助手发狂似地给美国使馆打电话。首相说,他准备会见杜鲁门,以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总统很快就同意了,议会中的紧张气氛暂时得到缓解,休会时爆发了一阵欢呼。
杜鲁门关于核武器的谈话使匆匆前往美同驻联合同大使奥斯汀那里的其他西方大使们极为震惊。荷兰代表“含着眼泪”问他是否有机会避免战争。P17-19
一
“比一千个太阳还亮”
二
毛主席说:“这是决定命运的。”
三
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回去吧,赶快回去吧!
四
钱学森说:“这一天啊,大家记住啊!”
五
聂荣臻说:“前进,并且要赶上和超过我们的对手,这就
是中国人民的唯一出路,否则我们就将永远被人欺负。”
老母鸡与精神家园
七
赫鲁晓夫说,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动怒;毛泽东说,我
们再也不想让任何人利用我们的国土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
的了。
八
钱三强说,中国已经改朝换代了,尊严和骨气再也不是埋
在地下的矿物。
九
聂荣臻说:“不搞出两弹来,我死不瞑目!”邓小平
说:“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
十
集中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国一盘棋,这就是
我们的秘密所在。
十一
毛主席说,原子弹既然是吓人的,就早响。
十二
西方记者说中国是有弹没枪;毛泽东说,谁说我们中国
搞不出导弹核武器呢,现在不是搞出来了吗?
十三
毛泽东说氢弹也要快;邓小平说看来我这个任务非完成
不可了;科技人员提出要响在法国前面。
十四
毛主席说八公里也了不起;周总理嘱咐一颗螺丝钉也不
能放过;每个电线杆下都站着一个民兵。
新疆地旷人稀,举世仅见,益以人事未尽,沧桑迭更,遂使沙漠地区日益扩大,万里膏腴悉成石田,历史名城多已荡然无存。今日本省沙漠地带竞占全面积三分之一强,黄沙千里,浩瀚渺茫,荡漾起伏,望之如大海波浪然,史书称之为“瀚海”。其最著名者,为塔里木沙漠及白龙堆沙漠。前者位塔里木河西南,横亘于塔里木盆地之中,外人呼之为塔克拉玛干沙漠。东西凡一千五百里,南北可三百四十里至七百里,全部为黏土沙砾所组成,厚度最高达二干公尺,最低处亦在一千五百公尺左右。白龙堆沙漠,又名库木塔克,起自塔里木河以东以迄甘肃玉门关,其厚度亦达千公尺左右。其次为天山北路之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占面积约一百五十万方里。
沙漠地区,雨量绝稀,气候奇燥,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千里之间,人烟断绝,寸草不生,滴水难觅,夏时常因缺乏水源,旱死沙漠中,行旅视为畏途。沙漠又分真性与假性二种:前者纯属沙质所构成,为绝对不毛之地:后者又名戈壁,上虽砂石,下皆土壤,间或尚见水草,非绝对不毛之地。
南疆各绿洲,星罗棋布于塔里木盆地边沿,因地势辽阔,绿洲与绿洲问,每间以戈壁,其距离远近不等。最大者,为阿克苏至喀什噶尔,戈壁长凡一千一百里,其间约六百里内,皆黄沙大漠,旷绝水草,夏时行旅苟无妥善之准备,非旱死,亦必唇焦肠枯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云: “ 从此东行入流沙,沙则流漫,聚散随风,人行无迹,遂多迷路,四顾茫茫,不知所措,是以往来者,聚遗骸以纪之。乏水草,多热风,风起则人畜昏迷,因以成病,时闻歌啸,或闻号哭,视听之间,恍然不知所至,由此屡有丧亡,盖鬼魅之所致也。行四百里,至靓货罗故国,国久空旷,城皆荒芜,又东六百里,至折摩驮那故国,即且末也,城郭巍然,人烟断绝。”
又一八九五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旅行塔里木大沙漠中,记其时之苦况云:“……初行十二日,尚可掘沙得水,且间有植物,人畜均安,惟沙丘起伏,陟降维艰耳。四月二十二日后,遂八真沙漠,沙丘起伏愈大,幸时有急风,沙丘为削平不少。沙漠中烈日如火,以故水箱之水均热至三十二度左右,人以冀能多出汗,使在风中较为凉爽,以故饮水过多,至此所余仅足二日之需,因不得不深藏之,以供人之所需。牲畜因无饮料,遂渐有倒毙者。途中从仆又多偷饮余水。五月一日,贮水尽罄。从仆伊斯南拜乃杀羊取血,以解烦渴,复接饮驼溺,皆不济事,是日另二仆渴死。”以唐玄奘及近人斯文·赫定前后相隔千余年,而所记载之情形初无二致。迄今虽有国道之建设,及航空之点缀,惟南北二大戈壁及腹地之旅行,其困难之状,迄未改变,风沙苦渴,寒暑之况,非身历其境,决难体会此中况昧。此情此景,余于亲尝之后,不禁遐想欧美文明国家,交通便利,随地繁华,以新疆如是膏美之区,设易地而处,火车飞机宜必往来如织,造成繁华之境。今则荒凉乃尔,外人之讥固亦无以自解。年来中外考古家常在流沙中发掘大批宝物以及塑像、经典、瓷器等,足证今日黄沙茫茫,极目苍凉之区,多为古之繁华都市。因沙漠气候奇燥,千年古物尚多完整。简言之,今日本省沙漠之浩荡,实害于人事之未尽。
细考历朝经营新疆者,概注重于军事政治,清末始略及经济文化,而终忽于交通,致二千年来边疆自边疆,与内地无法呵成一气。昔汉唐之通西域,元清之征新疆,皆不殚竭中原之财,尽举国之力,其目的不过欲藉为屏障求其不内扰而已。今时代既易,作用自有不同,仅指新疆局部而言,其于民族复兴之条件,至完且美,实为我国重要之生命线!移民殖边,调剂人口,开发富源,发达生产,推广教育,振兴交通实业,使新疆与内地文化得以交流,经济互相利赖,脉络相连,手臂相辅,则不但一切复杂问题俱可迎刃而解,且可奠国家万世富强之基。或谓方十九世纪之时,统治之方式为政治,而维持政权之武力为军队,故专制帝王,野心枭雄得恣其残民以逞之志,迨二十世纪之来,统治之方式虽仍为政治,惟维持政权之武力,因人类之发展,社会之演变,已由军队而改为经济矣。旨哉斯言是则,开发边疆,发展经济,应为当局所毕力者也。
尤有进者,新疆位亚洲大陆之中心,当陆权与海权时代,闭关而治,尚能偏安西陲,今世界斗争已入空权时期,世界之重心已由赤道转移北极,新疆亦随世界潮流之激荡益增其重要性。夫以我国文化之优美,民性之朴厚,天复居以大好河山,其蕴藏陶铸,无一逊于自诩为文明之邦族,且又介于美苏二大国之间,倘我政府以及内外贤哲,能一德同心,树共存共荣之基础,自成一独立强大之国家,必可进而与列强并驾齐驱,退而为美苏>中突之缓>中,以保障世界之和平。时代既诏我以如此重大之使命,我全国之同胞其可不悉力以赴耶。
《核盾牌(国家最高决策1949-1996)》(作者彭继超、伍献军)浓缩几百名亲历者之亲口讲述,汇聚数十卷高层档案之宝贵细节,几十处试验现场亲临考察,几十部绝密影片精心选取,《核盾牌(国家最高决策1949-1996)》集权威性、史诗性、故事性、科普性于一体,一部中国“两弹一星”的信史正传,一幕中华民族崛起的伟大序曲,一场冷战中对决“核讹诈”的暗涌之战。
新疆地旷人稀,举世仅见,益以人事未尽,沧桑迭更,遂使沙漠地区日益扩大,万里膏腴悉成石田,历史名城多已荡然无存。今日本省沙漠地带竞占全面积三分之一强,黄沙千里,浩瀚渺茫,荡漾起伏,望之如大海波浪然,史书称之为“瀚海”……
《核盾牌(国家最高决策1949-1996)》(作者彭继超、伍献军)浓缩几百名亲历者之亲口讲述,汇聚数十卷高层档案之宝贵细节,几十处试验现场亲临考察,几十部绝密影片精心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