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见在深秋
2011年10月27日清晨,一片漆黑中,我在同事邹伟的帮助下,带着大大小小总共7件行李赶到首都机场,乘机前往上海。
这7件行李的总重量超过百斤,除了资料书籍、一年四季的衣物、喜爱的零食、应急药品、维生素、护肤品等远行必备的“细软”,各式各样的报道器材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为了对第28次南极考察进行全媒体式的报道,我携带的设备包括一台摄像机、两个照相机、长焦及广角镜头各两个、两台海事卫星电话机、两部笔记本电脑、一个视频直播用的解码器以及这些设备的电池和充电器。如果没有邹伟,我一个人根本没办法将这些行李带到上海。
27日当天,瑟瑟秋风中,我在上海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见到了久闻大名的“雪龙”号科考船。这个未来163天的“家”,正静静地等待起航。当渐渐走近这个已经在纸面上、照片里、电视中无数次看到的“老朋友’’时,它的“庐山真面目”依然强烈地冲击着我的眼球——红白相间、傲然挺立于蓝天之下。眼前庞大的“雪龙”号,让我对一系列了然于胸的数字有了更为感性的认知:总长167米、型宽22.6米、型深13.5米……
1993年建造于乌克兰赫尔松船厂的“雪龙”号,是目前我国唯一一艘专门从事南北极考察的破冰船,担负着运送我国南北极考察队员和考察站物资的任务,同时还为大洋调查提供科考平台。自1994年执行我国第l1次南极考察任务至今,“雪龙”号科考船先后多次获得祖国和人民的嘉奖,在国际极地研究圈中享有很高声誉。投入使用后的近20年里,“雪龙”号科考船先后进行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改造,最近的一次是在2007年。
我所看到的“雪龙”,就是2007年“整容”后的样子。船上原有的‘‘新区”和“老区”被拆除,重新搭建起一个一体化楼层,位于船身的前半部分。人员生活和办公基本都在这里进行。这是我与这艘极地考察船的初见。犹如终于见到喑恋已久的人,紧张与兴奋之情在内心交织!以至于其他事情,我竟有些无心顾及。幸好有前来送行的同事邹伟、张建松和新华社上海分社司机师傅的帮助,带着7件行李的我才在一种类似恍惚的状态下签字报到,领取了队员证和房间钥匙,并在位于一体化楼5层的517房间安顿下来。
这是一个2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要住三个人,内有独立卫生间,24小时提供热水。从房间窗口望出去,蔚蓝的海水仿佛就在脚底荡漾。这个房间无法和家里的温馨舒适相比,也不能用宾馆的星级标准来衡量,强烈的陌生感甚至“突出”了它的狭窄憋塞。同事邹伟似乎看出我情绪的波动,便安慰说:“半年很快就过去了,适应一段时间就会好起来的。”
没错,出发之前,我其实就对南极之行的艰辛有了心理准备。做案头工作时,我看了《南极之梦》《险闯南极》《梦幻南极》等我国早期南极科考人员写的书,了解了当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有多么简陋。相比当时,现在的条件不知要改进了多少。更何况选择去南极,本身就是让自己经受挑战的。这么一想,我顿时释然。
尽管早起赶飞机非常疲倦,我还是坚持着把带来的衣服、书籍、资料以及各种器材归置妥当,还特意在床的挂帘上粘贴了一个新华通讯社的标志。这么一收拾,还真有了点“小家”的味道。同屋的中国新闻社记者阮煜琳比我稍晚一些到达,也是大包小包一堆行李,与我刚到船上时一样的疲惫和忙乱。比我更不容易的是,作为妈妈的她有一个刚上小学不久的女儿,从我第一眼看到她时,她就拿着手机不停地安慰电话那头哭泣的女儿。可以想象,那是怎样的牵挂和不舍。
因为到达“雪龙”号科考船的时间较早,我的午饭以及晚饭都在船上的食堂解决。菜的品种不多,但营养丰富,荤素搭配合理。可口的饭菜,让旅途劳顿消除了不少。此外,船上的“共产主义”生活也让我感觉很新鲜——每位队员都能领到夏冬两季的考察队服,碗筷、牙膏、洗发水、沐浴液、唇膏、防晒霜等个人用品也可以免费领取。
由于27日是第28次南极考察队所有队员报到的日子,船上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广播里不时播放着领取物品、开会的通知。虽然未到正式起航的那天,于我,一段旅程,已然开启。
考虑到船上没有专业理发师,出发之前,我特意将留了多年的长发剪成短发。记得理发时,我告诉发型师,把头发尽量剪短,因为往后半年都没法理发。年轻的发型师被我说得一脸困惑:“要去哪儿啊这是,还没法理发呢怎么?”我光笑不语,只问她半年后头发大概能长多长。她用手在我的脖子附近比划了一下说:“差不多这么长吧。”P5-7
神秘南极之旅,惊险万里航程;难忘科考经历,精彩新闻人生。
——郑保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教授
此书初读率真,再读则品味情感细腻洋溢,文如其人。看着这些文字,我几度热泪盈眶,为那些共同在海上漂泊近半年的战友,也为世界之南那片或许今生再也不会踏上的土地……
——古峻岭中央电视台随第28次南极科考报道记者
书中对南极这片神秘世界的描写,因为有了对人的细致关注,更显几分亲切。这再次告诉我们,世间诸多看似遥不可及的美好事物,或许并非那么遥远。
——魏一平《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去南极的人,都有一个心中的地球之南。
——陈妍新浪读书频道总监
作为科考圣殿,南极吸引着世界各国科研人员的目光。
从1984年11月我国启动首次南极科考以来,累计巳超过4000人次前往这个世界上最神秘、最遥远、最孤独的地方,顶着严酷的寒冷,在亘古不化的冰雪间踏出我国迈向极地考察强国的坚实步伐。
28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以“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和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一船三站”为平台的南极考察总体格局。
28年来,经过艰苦卓绝的实地科学考察,我国南极科考队员获得了大批极其宝贵的数据、资料和样品,取得了许多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
28年来,我国踊跃参与国际极地事务。1985年10月被接纳为《南极条约》协商国,1986年成为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正式成员国,2008年7月我国提出的格罗夫山哈丁山南极特别保护区管理计划在第31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上获得批准。
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
28年过去了,一代代南极科考队员用心力和汗水,践行“南极精神”,书写着脚踏实地、拼搏创新、无私奉献的动人篇章。
28年过去了,“长城湾…‘八达岭”等300多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南极地名,已在冰雪世界里烙上了“中国印”……
这是我国开展南极科学考察的第28个年头。222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老南极”和新面孔,在100多天里,携手并肩,追逐南极梦想。出生于1984年的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作为我国南极科考的“同龄人”,我亲历了第28次南极科考163天、航行2.84万海里的漫漫历程。在这段历程中,“雪龙”号科考船先后四次成功穿越西风带,冰区航行3900余海里。在这段历程中,考察队在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共执行了31项科学考察项目,以及16项工程建设和后勤保障任务。在南极内陆最高点冰穹A上的昆仑站,完成了120米的冰芯钻探,以及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南极巡天望远镜的安装与调试。在南极半岛海域,首次进行了我国“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专项”。在冰J1『、天文、大洋等领域的科学考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辉煌成绩的背后,是极地苦寒环境下的奋斗与坚持。“海冰卸货的不眠不休、小艇运油的艰险曲折、大洋调查的顶风战浪、长城考察的有条不紊、中山考察的循序渐进、内陆考察的百折不挠……”在考察队纪念册的感言中,已经是第9次奔赴南极的领队李院生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163个日夜,一段难忘岁月。离别的思念,付出的艰辛,收获的甘甜,重逢的感慨……时间流逝,一个个难忘瞬间,都将嵌入记忆,成为永恒。从第一眼看到“雪龙”号考察船时的欣喜,到最后一眼回望它时的不舍,我知道,自己已与南极考察结下不解之缘。回到亲友身边,回到熟悉环境中的我,已经慢慢脱离“南极时间”,适应原来的角色和生活。然而,总是在不经意间,细碎的记忆就会跳进脑海,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如此眷恋和不舍。
衷心感谢新华通讯社能给我这个难得的机会。在南极期间,‘新华社总编室、国内部的领导和同事们通过各种方式,对我表示关心和支持,同事李斌更是多次提醒我坚持写日记。我在中山站收到来自北京的慰问电时,感受到厚重的温暖与情谊,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衷心感谢第28次南极考察队的队领导和各位队友。因为有你们的包容与帮助,艰苦的日子也变得那么美好。因为有你们的乐观与坚强,让我明白了什么是风雨同舟、甘苦与共。
衷心感谢父母的养育与呵护。作为他们唯一的孩子,我可以想象,在我身在万里之外的那些日子里,他们是怎样揪着心、数着日子等待我的归来。
感谢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张华娟老师策划“中国记者足迹”书系,并向我约稿,使我能以书的形式与读者共享南极的故事。而丁尧清、吴海涛老师对本书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修改建议,在此一并致谢。 最后,感谢南极,感谢那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和你们。因为那段岁月,我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
2011年,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天津出发,前往南极。在南极考察队这个大家庭中,我与本书作者一起工作、学习、生活。历经近六个月返回国内时,大家俨然从素昧平生,变成了忘年故交。
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发之时,正值人类首次征服南极点百年之际。在那个理想主义至上的世纪之交,一位位西方探险家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向南的征途。南极冰盖上,至今还留有他们的印迹:威德尔海、阿德雷地、罗斯冰架……勇士的名字随时间流传下来,后人尊敬地将这个时代称为南极科考的“英雄时代”。
对比西方百年的极地科考史,中国的到访却姗姗来迟——直到1984年五星红旗才第一次飘扬在南极上空。此时,距离先行者,我们已落后近80年。
但是,中国南极科考的步伐是坚定且迅速的。伴随着共和国国力的增强,我们的足迹从亚南极延伸到南极大陆边缘,并一直延伸到冰盖最高点——2009年1月27日,中国南极昆仑站在冰穹A地区正式建成,成为世界第六座、发展中国家第一座南极内陆考察站。这是一条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之路,每一个具体的成果都代表着中国科学家和后勤技术人员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的新奉献。
我对南极的兴趣起始于南极冰芯中的气泡,它是地球古大气的样品。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事。从那以后我便与南极结缘。如今,参与南极科考的老前辈、老领导早已经离开工作一线,中国南极科考事业挺进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又一次走到一个人才更新换代的转折点。这次考察队就留下了众多“八零后”队员的身影。本书作者就是其中之一。
在两万多海里的航程中,那些年轻的身影出现在南极科考的每一个角落:工作学习中献计献策的有他们,海冰卸货时冲在一线的有他们,休闲娱乐时一展歌喉的也有他们……这些年轻人不仅继承了老一辈南极人“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更勇于开拓创新,为南极科学考察工作带来了青春的气息。本书作者就把当下流行的微博带入南极科学考察,以“微访谈”的形式向大众普及南极知识、宣传南极科考事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也许,这些“八零后”甚至“九零后”极地人的脚步尚显青涩。但我相信,假以时日,他们必将在老一辈南极人的基础上,‘在南极,在这条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之路上遍布他们的足迹。
极度的冷和梦幻的冰,让南极成为人生某个阶段的标志。也许你还未去过南极,但是不要辜负了与它相遇的机会,走近南极,了解南极。
《别辜负了南极》记述了年轻的女记者黄小希随同中国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前往南极考察,4 个多月的南极岁月,那些极度的冷和梦幻的冰,让南极成为她人生某个阶段的标志。
《别辜负了南极》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
《别辜负了南极》记述了年轻的女记者黄小希随同中国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前往南极考察,4 个多月的南极岁月,那些极度的冷和梦幻的冰,让南极成为她人生某个阶段的标志。而其笔下点滴细节中饱含的快乐、痛苦、震撼、思考,西风带的巨浪、帝企鹅的悠闲,也将成为我们与南极相逢的一个个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