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成清主编的《机械系统磨损测试与评价》从磨损测试技术入手,研究数字化图像处理及分析技术,进而开发了软硬件结合的集采集、处理、分析测试、表面特征参数计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二维、三维的摩擦学分析软件,实现了摩擦副磨损表面和磨粒形态特征的精确分析,为磨损机理的研究和故障诊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以机械摩擦副中广泛存在的滑动磨损为研究对象,结合模拟对象的运行环境,考察污染物、高温等因素影响下的磨损过程,综合运用研究的摩擦学测试分析技术,研究磨损进程中磨损颗粒和磨损表面的变化情况。进一步探讨磨损机理,建立不同磨损阶段摩擦副磨损表面的特征集和磨粒形态的特征集,进而用信息融合的方法研究滑动磨损进程中的磨损表面和磨粒表面的映射关系;充分运用可实时采集和测量的磨粒三维图像信息,建立磨损表面的评估模型。聚焦于基于摩擦学和动力学耦合的摩擦学系统的状态辨识方法与模型,并将知识工程的思想引入摩擦学系统状态辨识中,实现摩擦学系统的状态辨识和磨损失效形式的判定,达到机器故障诊断的目的。
袁成清主编的《机械系统磨损测试与评价》系统地阐述了摩擦学测试分析技术,并以机械摩擦副中广泛存在的滑动磨损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磨损阶段(磨合阶段、稳定磨损阶段和剧烈磨损阶段)的模拟试验,结合模拟对象的运行环境,考察污染物、高温等因素影响下的磨损过程,综合运用三维图像处理、铁谱分析、激光共焦显微镜分析等技术和手段,研究磨损进程中磨损颗粒和磨损表面的变化情况,深入探讨磨损机理,建立不同磨损阶段摩擦副磨损表面的特征集和磨粒形态的特征集,进而用信息融合的方法研究滑动磨损进程中的磨损表面和磨粒表面的映射关系,充分运用可实时采集和测量的磨粒三维图像信息,建立磨损表面的评估模型,为不停车、不拆卸的机械系统的状态辨识提供理论依据。
《机械系统磨损测试与评价》可作为机械、材料类专业的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学用书。
1 绪论
1.1 摩擦学及其研究方法
1.2 典型磨损过程
1.3 摩擦学测试技术的复杂性
1.4 基于图像分析的摩擦学测试技术
1.5 信息融合及其在摩擦学中的应用
1.6 本书的主要内容
2 摩擦学测试及分析设备
2.1 摩擦学特性参数测试
2.2 摩擦副表面形貌的测试技术
2.3 磨损产物的测试技术
2.4 摩擦磨损试验设备
2.5 磨粒分析手段
2.6 摩擦副表面分析手段
2.7 分析程序
2.8 本章小结
3 图像采集系统的研制及其在摩擦学研究中的应用
3.1 图像采集系统结构原理
3.2 图像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3.3 图像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3.4 图像采集系统性能分析
3.5 图像分析系统模块结构
3.6 磨损表面形貌分析描述
3.7 磨粒分析描述
3.8 本章小结
4 基于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方法的三维数字化表面描述
4.1 图像获取、处理和分析
4.2 应用实例
4.3 精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分形研究及应用
5.1 分形理论基础
5.2 分形理论在摩擦学研究中应用的发展现状
5.3 分形维数的计算
5.4 分形维数在摩擦学中的应用研究探讨
5.5 关于分形基础问题的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污染物对润滑滑动磨损过程的影响
6.1 试验过程
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 试验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温度对润滑滑动磨损过程的影响
7.1 试验过程
7.2 试验结果及分析
7.3 试验讨论
7.4 本章小结
8 滑动磨损过程中的表面粗糙度变化
8.1 试验过程
8.2 试验结果及分析
8.3 试验讨论
8.4 本章小结
9 磨粒表面与磨损表面特征映射关系
9.1 磨粒和磨损表面的特征参数
9.2 磨粒类型识别
9.3 磨粒表面与摩擦副磨损表面映射关系研究
9.4 本章小结
10 船舶柴油机摩擦学系统状态辨识
10.1 摩擦学系统状态辨识技术
10.2 摩擦学系统状态辨识技术在船舶动力系统上的应用
10.3 摩擦学系统状态辨识技术的发展趋势
10.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