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活中的心理学(升级版)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刘青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心理学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会大家如何激励自我,练就强大的内心!

如果孩子睡觉之前喜欢捏一下母亲的耳朵,这是心理问题吗?父母应该为此事紧张吗?如果你的朋友最近老走好运,你应该向朋友学习一些细节吗?应该怎样摆正自己的心理,怎样看待这些现象呢?如果你追求一名异性却被拒绝,可是你总觉得他(她)是最优秀的、最适合你的,你的这种心理状态又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如果你的工作非常出色,却被同事排挤,你能了解同事的这种心理并处理好这种状况吗?……

刘青编著的《生活中的心理学(升级版)》文笔流畅,通俗易懂,更深入生活,把心理学理论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紧密相连,是一本普通大众了解生活中心理学的极好读物!

内容推荐

《生活中的心理学(升级版)》由刘青编著。

在这个竞争日常激烈的世界里,为什么有的人能够面对挫折越挫越勇,百折不挠;而有的人在遭受到一次打击之后却一蹶不振,从此消沉下去。如此看来,练就一颗强大的内心是无比的重要。能够在生活中顺风顺水的人,大多都是务实、可靠并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而在生活中百般不顺的人,大多是孤僻、做事不切实际的人。那我们该如何通过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来梳理自己的生活,合理面对各方面来的压力与挫折呢?《生活中的心理学(升级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解释大量经常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会大家用强大的生活心理学激励自我,开启成功而完美的人生篇章。

目录

第一篇 心理学原来并不遥远

 第1章 独具特色的心理学

  1.1 视觉并不可靠

  1.2 心理学是什么

  1.3 心理学的起源

  1.4 心理学的种类

  1.5 普通心理学

  TIPS:相信我,你也可以成为研究自己的心理学家

 第2章 你不可逃避的心理学现象

  2.1 星座、血型,相信性格判断的巴纳姆效应

  2.2 变态心理

  2.3 别说你从没“阿Q”过

  2.4 从众的乐队车效应

  2.5 酸葡萄心理

  2.6 “羡慕、嫉妒、恨”背后的心理

  TIPS:正常人的十大心理现象

 第3章 人的心理是怎样形成的

  3.1 遗传:你无法选择的心理

  3.2 性格密码主宰你的心理

  3.3 给力、浮云、神马,人为什么爱“赶时髦”

  TIPS:为什么记忆会有删减

第二篇 认识自我心理

 第1章 人的几个重要发展

  1.1 认知心理发展

  1.2 个性心理发展

  1.3 人格心理发展

  1.4 性别心理发展

  1.5 社会性心理孤独

  TIPS:心理羊群效应

 第2章 各阶段的心理危机

  2.1 独立自主的心理

  2.2 考试心理焦虑危机

  2.3 早恋心理危机

  2.4 恋爱恐惧心理

  2.5 爱无力感心理

  2.6 心理不平衡

  2.7 自卑与自我陶醉的心理

  2.8 亲子沟通心理危机

  2.9 职业倦怠心理危机

  TIPS:你的心理有压力吗?

 第3章 社会交往:让自己的魅力A+

  3.1 人际沟通与吸引

  3.2 谨防“精神控制”

  3.3 消除“刻板印象”

  3.4 不要被“光环”迷住眼

  3.5 为什么一些人会害羞

  TIPS:社交中的心理活动

第三篇 理解自我心理

 第1章 理 解 动 机

  1.1 不同心理,不同动机

  1.2 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1.3 你眼中的自我

  1.4 潜意识、意识和行为

  1.5 维护自尊

  TIPS:引发动机的两个条件

 第2章 理 解 需 要

  2.1 物质需要

  2.2 爱和归属的需要

  2.3 成就需要

  2.4 快乐的需要

  2.5 女性心理需要

  2.6 男性心理需要

  TIPS:人的需要分两种

 第3章 理 解 行 为

  3.1 行为的背后

  3.2 态度、态度改变与行为

  3.3 成功和失败的归因

  3.4 真正起作用的是差异

  3.5 情景的力量

  TIPS:动机与行为的相互作用

第四篇 悦纳自我心理

 第1章 别让情绪成为生活的阻力

  1.1 别让情绪成为你的魔鬼

  1.2 美女与野兽冲突的矛盾体

  1.3 合理情绪合理宣泄

  1.4 合理情绪治疗

  1.5 吸气、呼气,每天一点情绪调解术

  TIPS:给自己一个好情绪

 第2章 泰山压顶不弯腰

  2.1 是“英雄”就过100层

  2.2 希望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2.3 压力与应激反应

  2.4 拉近心理距离,远离心理障碍

  2.5 你想过“真不想活了”吗

  TIPS:为什么会有压力

第五篇 心理超越,快乐人生

 第1章 为你的健康干杯

  1.1 做个心理健康的人

  1.2 暗示的作用:消极和积极

  1.3 自卑的背后

  1.4 你快乐吗?我很快乐

  1.5 心理评估与治疗

  TIPS:自信,心理健康“补氧器”

 第2章 善待自我

  2.1 别太“自我苛求”

  2.2 可恶的不安全感

  2.3 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

  TIPS:逆境中战胜自我

 第3章 心理美容

  3.1 心理与美容互联

  3.2 真的可以心理美容

  3.3 心理美容与健康

  TIPS:生活中的心理美容方案

 第4章 每天进步

  4.1 认识阳光心理

  4.2 阳光心态的动力

  4.3 阳光心态的大敌

  TIPS:当你孤单时你会想起谁?

 第5章 快乐,成功的起点

  5.1 保持微笑,很好,你已经成功了

  5.2 心理学不是灵丹

  5.3 自信地昂起你的头

  TIPS:成功地成长

附录 生活中的心理学10大看术

  微表情中看心理

  微动作中看心理

  着装、着妆看心理

  性格色彩看心理

试读章节

1.5 社会性心理孤独

什么是孤独?一些心理学家曾经提出孤独的三个特点:第一,孤独源自于社交不足与人际关系缺陷,它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会产生;第二,孤独是一种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而非客观的社交孤立状态,一个人可在漫长的独处中毫无孤独感,也可在众人环绕中仍深感孤独;第三,孤独体验是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

孤独其实是当个人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孤独的人往往社交不足或存在人际关系缺陷,并为此而深感痛苦。那种客观上似乎与他缺乏接触,或处于社交孤立状态而没表现出心理上痛苦的人,我们不能将其判断为孤独:有些人虽然客观上人际关系和社交联系是充分的,但仍因对现有水平不满而深感痛苦,那么他依然是孤独的。

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人都逃脱不了孤独的痛苦,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没有人永远孤独,但却有人长期孤独。一般而言,短暂的或偶然的孤独不会造成心理行为紊乱,但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孤独感还会增加与他人和社会的隔膜与疏离,而隔膜与疏离又会强化人的孤独感,久之势必导致疏离的个体心理失常。

孤独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人们一般从环境因素,个体差异变量及背景特点等几个因素来考察孤独的原因。

首先,与孤独有关的环境因素。

孤独虽然是一种主观个人体验,然而它的产生与发展显然与个体所处的社交环境和个体的社会关系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人处在孤单、陌生、封闭、不和谐或突遇挫折的客观状态时,就极易诱发人的孤独感。例如,儿童与青少年在受到周围人的冷漠与孤立时,易产生孤独。成年人爱情关系的终止和破裂、配偶亡故、失去亲人、同他人不和时,也易感到寂寞和孤独。远离家乡和亲人,就更易诱发孤独思亲的感情。那些长期处于社会交往隔离或人际环境较为封闭状态的人,往往备受孤独之苦。

也有人认为引起孤独的社会关系,既可以是数量上的,也可以是质量上的。比如,我们可能觉得朋友太少,不足以满足交往的需要;也可能觉得朋友虽然不少,但朋友关系大都浮于表面,不能与之倾心交谈。其中社会关系质量对孤独的影响更大。这些进一步说明个体社会关系对孤独的影响。

其次,与孤独有关的人格特征。

在深入探索孤独的影响因素时,人们越来越强调个人与人格因素的作用。众多的研究结果发现,孤独与人格和个体差异变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影响到人们对其社交情景或社会关系状况的知觉与评价,影响人们对其自身处境的理解,进而影响到人们的孤独感。面对同样的人际情景,有的人可能不会感到孤独,或孤独的程度较低;而有的人可能会感到孤独,或者孤独的程度较高。当个体的人际关系缺失时,有的人可能会将此视为一种挑战,试通过发展新的社交关系改变现状,或学会了愉快地独处;而有的人可能易于感到孤独或持续感到孤独。因此,人格因素是孤独与环境的中介变量,也是孤独的直接原因。

再次,与孤独有关的背景变量。

与孤独有关的背景中主要有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住房以及社会文化前景等。

性别:很多研究孤独的学家探讨了孤独与性别的关系,然而结论不一。大多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比男性自我报告有更多的孤独感。

年龄: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似乎老年人更易感到孤独。但有关的研究结果发现,十几岁至二十几岁的青少年有更高的孤独感。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年轻人面临上学、工作、建立家庭等各种社会变迁,经历了较多的人际变化;二是年轻人比老年人有更高的社交渴望,更愿谈论情感方面的问题,也易承认孤独的事实。

婚姻状况:一般研究认为,已婚的成人比未婚的成人较少感到孤独,生活也较幸福。良好的婚姻可为个人提供依恋和感情寄托、信任与关心的对象,因而能减缓孤独或防止孤独的发生。然而,也有研究指出,有些已婚成人由于朋友太少或婚姻不满而更感到孤独。

收入:一般的研究结果发现,富有的人比贫穷的人较少地感到孤独。这可能因为富人有更多的金钱和机会参加娱乐及社交活动。

居住情况:居无定所、经常搬家、高层楼房、无邻居等也与孤独有关,这种相关常受其他因素调节。另外,个体的职业也可为人们提供不同的社交机会和社交网络,因而对孤独也有一定的影响。

虽然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孤独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并且将其视为一种不愉快的经历或状态,然而由于孤独是一种很强的个人主观体验,难以直接观察,缺少明确的表现形式,因而准确地评定和判断一个人是否孤独,或者把孤独从其他心理现象中区分出来是十分困难的。人们只能依靠孤独者的内心描述或从其他相关特征去推测一个人是否是孤独的。此外,人们在孤独的自我判断上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由于羞于窘迫,一些人不愿承认孤独。这些也给孤独的研究带来许多困难。从目前有关文献看,人们一般从孤独的感情、认知和行为这三个维度的特点来考察个体的孤独心理。

孤独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其评定标准和表现形式也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们只是根据有关文献区分出三种成分。由于人们对孤独的概念理解不一,因而在孤独评定的标准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强调孤独的感情成分,有的重视自我评价。早期的研究较多地关注孤独的情感成分和行为表现,着重考查直接导致孤独的各种社会缺陷,如人际关系缺失和社交不足。后来的研究开始探讨孤独的认知线索,强调孤独者的人格和个人因素对孤独的影响。金永信(Young shin Kim)认为,对孤独的评定应包括孤独当事人的孤独史、情绪特点、思维状况、自尊、社交技能及个体对孤独的应付方式等。评定核心就是将孤独视为一种个体对社交不足的主观反应。

长期孤独源自长期以来缺乏自己满意的人际关系,或长期社交不足和存在社交缺陷;情境性孤独则产生于个体重要的人际关系破裂、瓦解及改变时,或人处在陌生、封闭、孤单的社交环境中;暂时性孤独则涉及的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时不时体验到的偶然的孤独感。长期孤独的人难以与他人发展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经常感到孤独无援或与他人疏离,并为此而深感痛苦。情境性和暂时性孤独只是对环境变化的暂时性反应,但是如果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仍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亦可转化为长期性孤独。金永信研究了大学新生及成年住院病人的孤独感,发现因对新环境不适应而产生孤独的大学生与长期具有孤独感的住院病人,在孤独的表现形式如情绪、认知和行为上有明显的不同。他指出,如何帮助长期孤独的人尽快与他人建立令其满意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者及临床医生的重要任务。

P44-47

序言

心理学是现代人的生活中涉及最广的一个主题,因为不管我们要进行一个怎样的决定或有一些怎样的习性,都是受我们的心理支配的。小到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日常交往,大到工作中的为人处世以及国家政策方针的下达,都是单个人或多个人的心理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目前至少有5亿人存在各种精神心理问题,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0%。其中2亿人患有抑郁症。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l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如何认识心理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呢?怎样能让自己的心理健康,并圆满处理心理危机呢?

生活中,有些人在遭受生活打击后会从此消沉下去,从而失去了自控能力;而有些人则会更加坚强,分析问题的原因,从而更加努力。心理学家发现,生活中最顺利的人,大都重实际、可靠、人际关系良好,对于生活中的不幸遭遇有一种自控能力,而患严重抑郁症的人正是缺乏这种能力。

美国哈佛大学的瓦伦特博士指出:“你可以承认存在着乌云,但别忘了乌云边缘的光明。”

这句话告诉我们,认识到心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控制自己的最初冲动,处理好自己的心理危机,就是一种对自我心理的自控能力。只要具备这种能力,就会拨开乌云见到光明。

一本厚厚的心理学教科书,并不是每个普通老百姓都能看明白的。而大学时代学的那些心理学,又是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心理学。在生活中,有哪些和心理学知识相关的东西呢?很多人是想急切地了解别人的心理,以便更好地和人相处;更多的人也想了解自己的心理,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扬长避短。

如果孩子睡觉之前喜欢捏一下母亲的耳朵,这是心理问题吗?父母应该为此事紧张吗?

如果你的朋友最近老走好运,你应该向朋友学习一些细节吗?应该怎样摆正自己的心理,怎样看待这些现象呢?

如果你追求一名异性却被拒绝,可是你总觉得他(她)是最优秀的、最适合你的,你的这种心理状态又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

如果你的工作非常出色,却被同事排挤,你能了解同事的这种心理并处理好这种状况吗?

……

生活中有很多可能,也有很多预想不到的事情,但是生活中的心理学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毕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于是,相同事情才有了不同的状态,这些都需要我们去了解。

本书文笔流畅,通俗易懂,更深入生活,把心理学理论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紧密相连,是一本普通大众了解生活中心理学的极好读物!

刘青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8: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