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杀》由洪兵著,本书内容推荐:
一场残酷的列王纷争,一条血腥的上位之路,一部传奇的兵法奇谋。
一将功成万骨枯,传闻一战百神愁。
在这文韬武略拼杀不休的世界中,正在死去的不仅仅是人,还有历史。
震撼揭秘七国背后智囊团之间的斗争与权术,谋略与玄机,有关权斗、上位、心计、博弈……看故事长知识,趣味阅读。拥有既定读者群,较稳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战国杀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洪兵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战国杀》由洪兵著,本书内容推荐: 一场残酷的列王纷争,一条血腥的上位之路,一部传奇的兵法奇谋。 一将功成万骨枯,传闻一战百神愁。 在这文韬武略拼杀不休的世界中,正在死去的不仅仅是人,还有历史。 震撼揭秘七国背后智囊团之间的斗争与权术,谋略与玄机,有关权斗、上位、心计、博弈……看故事长知识,趣味阅读。拥有既定读者群,较稳固。 内容推荐 《战国杀》由洪兵著,主要内容:一次偶然的抉择,促成了“三家分晋”,也正式拉开了战国的序幕。七大霸主——坐拥富庶的齐国,野蛮勇猛的楚国,偏安一隅的燕国,夹缝求生的韩国,擅长打仗的赵国,气势汹汹的魏国,还有后发制人的秦国——展开了一场生死博弈。 三百年光阴,足够承载下无数英雄豪杰的激荡人生,足够勾勒出此消彼长的诡谲命运。秦国竟然被关了二十五年的“禁闭”;大名鼎鼎的苏秦居然是别人的“替身”;秦国在中原大开杀戒,齐国却“稳坐钓鱼台”;秦始皇与吕不韦之间的神秘关系……太多的疑问与困惑在《战国杀》中一一被详解,并等待着我们去倾听、去体验、去感怀、去认识一个真实的战国。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群主是老魏 1 晋国有一只蝴蝶 2 营业执照很重要 3 想当群主先炒作 4 硝烟四起的革命 5 英雄未必生好汉 6 这个群主不好当 7 抄你后路没商量 8 群主下台打酱油 第二章 对坐到天明 1 聚精会神搞建设 2 一心一意谋发展 3 大国崛起静悄悄 4 合纵连横初交锋(上) 5 合纵连横初交锋(下) 6 三大国各样心肠 7 纵横捭阖最摇摆(上) 8 纵横捭阖最摇摆(下) 第三章 征战何曾休 1 恶人自有恶人磨 2 江山代有枭雄出(上) 3 江山代有枭雄出(下) 4 文攻武卫避强秦 5 兵戎相见岂无期 6 机关算尽太聪明 7 降卒无辜陷长平 8 公子有义援邯郸(上) 9 公子有义援邯郸(下) 第四章 一统天下平 1 凭侥幸奇货可居 2 行合纵回光返照 3 钉子户难敌天命 4 大一统水到渠成 试读章节 面对一群老牌诸侯,夹在中间的魏斯想占有一席之地,最快的捷径就是炒作。往哪个方面炒作?把自己包装成什么样子?实际的情况是,魏斯的灵魂深处始终不忘“一统三晋”,但一出来混就露出狰狞,唯一的结果就是被老牌诸侯一脚踹出圈去。因此,魏斯需要把终极目标隐藏起来,把自己包装成“仁义之君”——儒家正好能派上这个用场。 公元前420年,卜子夏挂了,田子方、段干木继续担任魏斯的“炒作策划”。魏斯为了出道而炒作,史书中主要记载了两件事。 某一天,魏斯跟部下在一起喝酒,天下雨了,但兴高采烈的魏斯执意要出门。大家觉得奇怪,咱们在这里轻松加愉快,天又下起雨来,您老人家还到外面疯什么劲?魏斯说:“我跟虞人约好今天去打猎,虽然现在很享受,但不能爽约。” 看,魏斯多讲诚信啊!——胡扯!站不住脚!要去打猎还喝酒,一身酒气臭屁跟人约会,纯属找抽,还不如爽约。 某一年,韩氏心血来潮想打赵氏,担心自己打不赢,派人来拉魏氏入伙,魏斯打发来人说:“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后来,赵氏也心血来潮想打韩氏,担心自己打不赢,派人来拉魏氏入伙,魏斯如法炮制打发走了。当时,韩和赵的来使“皆怒而去”,但当他们从对方那里得知魏斯回绝的理由后,对魏国的仁义由衷佩服。从此以后,赵、韩“皆朝于魏”,魏氏“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看,魏斯多讲仁义啊!——瞎扯!漏洞百出!既然是兄弟之国,是谁在公元前410年跳过赵氏的地盘打中山的?再说了,赵、韩两家你想揍我、我想揍你,怎么还能互通消息?即便是互通消息,要八卦的事情很多,怎么可能把魏斯的话津津乐道,帮着往魏家脸上贴金? 史书的结论更是扯,明明魏斯当年是趁着赵无恤挂掉,才取代赵家做老大的。要是“仁义”就能让魏氏做三晋群主,那还打哪门子仗,让孔老夫子做天子不就得了? 事实证明,魏斯除了喜欢炒作,还是一个好显摆的人,但在田子方的面前碰了钉子。 某一天,魏斯跟田子方一起喝酒听音乐。魏斯突然放下酒杯,说伴奏的钟声不协调,左边高了一些。田子方笑了,魏斯就问你笑什么?田子方回答说:“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也就是说,国君该做的是统御臣属、治理天下,而不是成为审其细微的音乐家,那叫“不务正业”。到这还没完,田子方又借题发挥,危言耸听地把卫懿公、晋灵公这些“不务正业”导致亡国的反面教材翻出来说教。 儒家真的特别喜欢扯,美其名曰“谨其微”、“防微杜渐”,这道理是没错,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往往背离“过犹不及”的信条,难免有矫枉过正之嫌。你说人家魏斯显摆一下自己对音乐的造诣,就遭到你田子方一顿数落,还拿亡国相威胁,这不是没事找事吗?好在魏斯比较大度,又需要儒家来炒作,要是遇到个暴躁一点的,早把你一脚踹到门外去了。 从这个例子来看,儒家在战国时期没有市场,除了本身的理论体系不合时宜以外,传播者缺乏变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孔子说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但儒家后人这些拙劣的推销员游说列国,基本上都是干巴巴的教条。诸侯们又不考研,谁吃饱了撑的,天天上政治课? 话说回来,尽管难免有些磕磕碰碰,但有田子方、段干木的品牌效应和完美策划,魏斯还是很愉快的。 炒作的最高境界,就是炒得连自己都相信了。魏斯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就是不折不扣的仁君,不过还是想在群臣面前“确认”一下。 公元前410年,魏斯讨伐中山,将抢来的地盘封给了儿子魏击。前面已经说了,其实这是魏斯难以实现对赵氏的“月牙形”包围,不得已而采取的办法。魏斯觉得这件事情也可以拿出来炒作一下,让群臣给自己颂出一个“仁君”来。 有一天开会,魏斯就问大家:“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啊?”能在朝堂混,大家都是聪明人,所以异口同声地拍马屁,说他是“仁君”,只差手握《魏斯语录》喊“万岁”了。可是,愣头青任座偏偏要煞一下风景,当众反驳道:“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也就是说,不把中山封给自己的兄弟,而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直接封给自己的儿子,这么自私的人算哪门子的仁君? 被任座呛了的魏斯,表情很尴尬,手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魏斯没有想到,竟然还有这样不看场合的人,顿时怒火中烧。君主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刚刚还仗义执言的任座,发现形势不对,立马就开溜了。眼看场面不可收拾,站在一旁的翟璜便跳出来给任座打圆场,说了一句“君仁则臣直”,给魏斯一个台阶下。 翟璜送来了梯子,魏斯的脑子转得飞快,不仅立马接住,还借题发挥,继续炒作。魏斯不但没有怪罪“敢于直言”的任座,反而请了回来,“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正着炒作不行,反着也能炒作,老魏仿佛就是为炒作而生的! 经过不懈的炒作,魏斯已然名声在外。秦国曾经想讨伐魏国,有人就进谏说:“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于是“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经过精心的包装和炒作,魏斯总算是出道上镜了。 P020-022 序言 所谓历史,无非就是必然与偶然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已。 从周武王分封诸侯的那一天开始,群雄并起的结局似乎就已经注定了,偶然的是周幽王放了一把烟火。褒姒总算笑了,但白跑一趟的诸侯们伤不起。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既顺乎自然又充满血腥——公元前771年,犬戎伐周,周幽王点燃报警的烽火。诸侯们不约而同地认定,这又是褒姒要看真人版滑稽录像。于是,没有人来跑龙套,周幽王就这样被灭了。 历史总是雄辩地证明,摧毁一个腐朽的政权,或许只需要一根微不足道的稻草,但要建立一个新社会,却堪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周幽王挂了,但国家不可一日无主,谁可以坐上新主的宝座? 在几大诸侯实力相当的情况下,让张三坐,李四不干;让王五坐,赵六不干,唯一的办法似乎只有混战一场,谁撑到最后谁就是新王。 但是谁也不愿意这样干,因为谁都没有力压群雄的实力和必胜的把握。即便是最终的胜利者,当他鼻青脸肿、颤颤巍巍地站在逐鹿中原的舞台中央时, 台下可能突然蹿出一个打酱油的,轻抬一脚便能将他踹下擂台。总之,不确定因素导致风险不可预期,投资人持观望态度。 僵局,一个看似无解的僵局,却被率兵灭周的申侯轻易化解——继续立周朝之后为王,同志们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有人会说:这不是吃冷饭出馊主意吗?重立周朝,那诸侯们不仅白跑,更是白打了。奇怪的是,诸侯们居然同意了!怎么回事?其实,这在管理学上被称为“鹦鹉老板”原理,简而言之:面对一群实力相当的高富帅,为了防止窝里斗,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一个矮穷挫来“名义上”领导。 作为周幽王的太子,宜臼此时还胆战心惊,没想到诸侯们甩过来的不是刹车片,而是大馅饼——册立为周平王。诸侯们的条件只有两个:一是迁都洛邑,二是诸侯各自为政。相比于被肉体消灭,这无异于皇天保佑,宜臼没有理由拒绝。于是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登基。作为天下共主,周平王真正能够发布号令、收取租税的地盘,仅仅是洛邑及其周边的几个城池。这个王,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周朝在GAME OVER之后“满血复活”,历史上称之为“东周”。 截止到今天,若论最热闹的朝代,自然非东周莫属。从公元前770年重新建国到公元前221年由秦国统一天下,东周经历了550年的风风雨雨。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最核心的主题就是PK。在历史上,这550年又被分成了两段,前一段被称为“春秋”,后一段被称为“战国”。 “春秋”大约有320年,这个历程有多长呢?不妨选择一个比较接近的参照物,如果以1644年清军入关作为春秋元年,那就是一直延续到发动“文革”。如此漫长的岁月,用一个词来总结,“大浪淘沙”无疑是最合适的。根据史书记载,诸侯国的数量从春秋初期的170多个,一直缩减到春秋末期的二三十个。 这个减法是怎么做的呢?——打!《左传》记录了春秋时期的492场战争,《史记》也记载了480多场,乱!说不清楚谁对谁错,孔老夫子干脆一巴掌全给拍死:“春秋无义战。”在儒家看来,欺凌弱者当然非义战,而被迫保家卫国的也应该贴上“非正义”的标签,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国是周王的国,家是周王的家,主人在洛邑打酱油,你们瞎起什么哄? 诸侯们各自为政,治国理政没有形成“标准化作业”,客观上注定了这是一个思想活跃的年代。“士”这个阶层,说夸张一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手无缚鸡之力”,唯一的谋生手段就是琢磨套路游说诸国,“诸子百家”便是杰出的产物。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倡导“仁义”,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倡导“无为”,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倡导“兼爱非攻”,还有阴阳家、名家、杂家,不一而足。 无论哪一家学派描绘的理想社会多么美好,奴隶制度的瓦解却是客观现实。周室不断衰微,诸侯各国的内忧外患也愈演愈烈,上层建筑开始摇摆不定。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搭上了称霸的末班车,春秋时期的社会形态开始逐渐悄然瓦解。 诸侯们灭了一国又一国,传了一代又一代,历史的车轮带着战乱的污泥浊水,滚入了另一片混乱的沼泽——战国时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