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为作者邓小华的散文集,主要内容分为“山水采风篇”、“史海拾贝篇”和“人生感悟篇”。作者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描写了山水风情和现实生活,抒发了个人情感,其散文涉猎的范围很广,有奇幻的大自然,有人生的悲欢,有亲人,有友情,有爱情。“星空给人无限遐想,时空、生命都在转动。”因此作者选用其中一篇“仰望星空”的名字作为散文集的书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仰望星空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邓小华 |
出版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仰望星空》为作者邓小华的散文集,主要内容分为“山水采风篇”、“史海拾贝篇”和“人生感悟篇”。作者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描写了山水风情和现实生活,抒发了个人情感,其散文涉猎的范围很广,有奇幻的大自然,有人生的悲欢,有亲人,有友情,有爱情。“星空给人无限遐想,时空、生命都在转动。”因此作者选用其中一篇“仰望星空”的名字作为散文集的书名。 内容推荐 《仰望星空》是邓小华的散文集。 《仰望星空》这部散文集的“史海拾贝篇”“山水采风篇”和“人生感悟篇”,恰恰是散文写作中的几种重要的状态,也就是叙事、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这三种方式,看起来一目了然,然而,在真正的运用过程中,并不是谁都能熟练掌握的。大凡好的散文,往往是叙事、议论、抒情比例掌握得最好的。邓小华的优长,也显见于此。他能够娴熟地运用颇具个性的文字,在叙事和抒情的交替变化中,着意释放自己心灵深处许多对人生的审视和思辨,而其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深刻的历史见解,又使他的散文极富哲理内涵,使人读后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目录 如期相约在天上——序邓小华散文集《仰望星空》/红孩 史海拾贝篇 周恩来对人民大会堂的最后诀别 方寸照片中涌动的思念 一条向康庄大道延伸的小路 我心目中的朱德 人民大会堂的长明灯 在唐山大地震的日子里 皓月雄风 历史转折点——1976 开启一个时代的人 曼哈顿,抹不去的痛 珍珠港边的沉思 无字碑的启示 再读《岳阳楼记》 郑和下西洋留下的感叹 从卡扎菲之死想到的 民族的悲剧不能重演 中山路上的历史追寻 山水采风篇 潮起潮落钱塘江 走进井冈山深处 风雨西陵峡 凤凰古城的早晨 南方的秋天 三清山与轿夫 神奇的九寨沟之水 云破雾散武功山 通向觉者天堂的路 香溪河探源 龙脊山之行 体验新干线 漫步渔人码头 一个美丽和谐的国度 知耻而后勇 重游橘子洲头 人生感悟篇 仰望星空 一个闪亮的文化品牌 充满魅力的动物世界 让心情和雪花一起飞扬 胡同里的情愫 儿时的乡下老家 马路上的禅悟 母鸡和孔雀 善待小草 童年岁月的那些记忆 一罐腌菜烧肉引发的故事 我生活中的一块绿洲 赣水情缘 在对书的渴望中长大 青岚湖畔 “黄皮”失踪了 在雨中 后记 试读章节 如果站在今天的角度去审视历史,无论是郑成功还是文天祥,他们顽强抗争或舍生取义都已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进程,他们仅仅是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中的几朵巨大的浪花,但即便如此,也壮丽无比,震撼人心。 皓月雄风 在厦门鼓浪屿的临海处,有一尊高大英武的汉白玉石雕像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郑成功。他一身戎装,手扶利剑,神色凝重地眺望着前方那片海域和岛屿。这座雕像所展示的画面会不由自主地将人们的思绪带到那个遥远年代。 350年前,郑成功率大军就是从这里出发,渡海东征,一举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从而使他成为永垂青史的民族英雄。 纵观郑成功短暂而波澜壮阔的一生,其最大的历史功绩无疑是赶走了荷兰侵略者,将台湾收回到中国人手中。当后人谈起郑成功时,总是将他与台湾联系在一起就是很自然的了。 然而,在郑成功身上,更让我敬佩和感动的却是他面对清军的入侵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民族精神以及他那深明大义、追求人格完美的崇高品质。 15世纪中叶,清军已初定中原,并大举进逼闽东南等沿海地区。郑成功之父、当时东南沿海的霸主郑芝龙迫于形势压力,劝说儿子一起降清,郑成功哭谏不从,誓死不降。 郑芝龙北上降清后,郑成功收拾其父的旧部,扩充队伍,以金门、厦门等岛屿为根据地,与清军展开了顽强的斗争。他的部队纪律严明,骁勇善战,曾几度北伐,攻城克地,一直打到南京城下,威震四方,让清廷惶惶不安。 在这种情况下,郑芝龙秉承清廷旨意多次给郑成功写信,劝其归降,并许以高官厚禄。郑成功不为所动,他在给其父的回信中义正词严道:“您作为我的父亲,平时不是教导我,一个人要有民族气节吗?我现在正是按照您所说的去做的啊!”郑成功的回答让其父无言以对,自感惭愧。 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在享受高官厚禄与勇赴民族危难之间,在尽孝与尽忠之间,郑成功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他的行为证明,他是一个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英雄,是一个深明大义、无所畏惧的铁血男儿,在他身上所彰显的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因水土不服,积劳成疾而过早辞世,终年39岁。 清康熙帝1699年2月下诏,让郑成功之孙将其祖父、父亲等人遗骨移送大陆,安葬在自己的家乡。在这里,我们看到,即使竞争对手和战场上的敌人也会为人类所共同景仰的一种精神所感动。 联想到中国历史上另一个流传千古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亦让人感佩不已。文天祥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境况与郑成功非常相似,他也具有郑成功一样的英雄风骨。 宋末元初,文天祥面对蒙古人的入侵,英勇抵抗,不幸被俘。元世祖忽必烈钦佩文天祥的品德和才华,想为己所用,开始他让已降元的南宋左丞相去现身说法,劝降文天祥,却遭到文天祥怒目以对,慷慨斥之。忽必烈又授意已降的宋恭帝以君臣关系劝说文天祥投降,文天祥依然不为所动,他只说了一句“不必多说,圣驾请回”,宋恭帝只好怏怏离去。无奈之下,忽必烈亲自出马劝降,并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仍凛然不动,他回答:“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 面对生与死,文天祥选择了舍生取义,慷慨赴死。他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诗句曾让多少人为之热血沸腾,连至高无上的元世祖也对文天祥的死惋惜之至,并深为他的气节所折服。 从当时历史发展大势来看,无论是郑成功还是文天祥,也许他们顽强抗争或舍生取义的行为已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进程,他们的抗争甚至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如果站在今天的角度审视过去的历史,他们仅是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中的几朵浪花,但即便如此,也壮丽无比,震撼人心。 透过历史的局限,我们看到,在郑成功和文天祥身上所寄托和昭示的那种精神,实质上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它是民族认同、民族情感和民族斗志的综合体现。这种民族精神在郑成功和文天祥身上体现得那样壮美,那样感人,已经升华为一种动人心魄的伟大力量,在中国大地上激荡、升腾,并激励起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鞠躬尽瘁报效祖国和“甘洒热血写春秋”的壮志豪情。 如今,在鼓浪屿的郑成功雕像周边已开辟了一个纪念郑成功的公园,名为“皓月园”。“皓月园”门口一块石碑上“皓月雄风”四个大字分外醒目,它似乎就是这个公园的点睛之笔,点出了其灵魂所在。 当人们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公园里休闲漫步,领略山光海色的同时,自然也在接受一种高尚情操和伟大精神的熏陶。 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的支撑。这种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长期积累沉淀后的精华,是一个民族的内生力量,它推动着这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维系着这个国家的团结与统一,这种精神就是民族之魂。 ——就像悬挂在万里太空的一轮皓月,将银色的光辉洒遍山河大地,让人仰望,让人心驰神往; ——就像在辽阔海洋中万里雄风吹动着千帆竞发,伴随着民族之舟驶向理想的远方。 2012年2月 P27-30 序言 如期相约在天上 ——序邓小华散文集《仰望星空》 红孩 说来也巧,写这篇文章之前,中国“神十”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发射。等我出差回来,集中一两天的时间仔细阅读完邓小华这部散文集《仰望星空》,有了几多想法,准备写所谓的序言时,“神十”的三位航天员已经在太空为地面上的孩子们授课了。记得在授课互动环节,有小学生问女航天员王亚萍,太空中看星星会闪烁吗?王亚萍说不会闪烁。我当时的理解是,人们在大地看星星,因为太遥远,星星的移动势必会造成人眼的幻觉。我承认我对天文知识了解太少,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不论是哪一个发光和不发光的星星,在浩瀚的天空没有一颗是多余的。 有人不只一次的问过我,究竟什么是文学?对此,不同的写作者有着不同的回答。传统的权威的回答是——文学是人学。而我则不同,以我的写作经验,我想说,文学就是我的经历。从事文学创作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写熟悉的生活才能写好。因此,我多年来一直倡导地域文学写作。说得直观些,就是作家要有自己的生活土壤,离开了生活。再高超的技巧也是无济于事的。 那么,是不是有了丰富的生活就可以写出好作品了呢?当然不是这样。生活有两种,一种是公共的生活,一种是特殊的生活。邓小华曾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工作过,特别是有机会零距离地接触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属于特殊的生活。对于特殊的生活经历,写作者往往不需要过多的写作技巧,只要把生活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就足以满足读者的猎奇需求。如果再能从中选择几个细节故事,就会使所写的故事和人物生动起来。譬如,周恩来最后一次到人民大会堂问候工作人员、参加工作人员的婚礼,邓小平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婉言拒绝向非洲提供捐助与贷款等,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忘记。而公共的生活,则是一般人所经历的日常生活,简单地说,就是居家过日子,到名胜古迹参观旅游。如何从熟悉的公共生活中发现文学的亮色,使读者得到精神的共鸣,这实在是对写作者巨大的考验。换句话说,在我们熟悉的生活中,能以我的发现,达到从我走向我们的哲学追求,乃是文学的最高境界。 我欣喜地看到,邓小华的散文写作是遵循散文的基本规律的。他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从外省进入首都,在国家核心部门工作生活多年后又返回地方任职,这些常人没有的生活经历自然成为他笔底的重要素材。这本散文集共分三个部分:“史海拾贝篇”“山水采风篇”“人生感悟篇”,下面我谈谈阅读这些篇什时的点滴感受—— “史海拾贝篇”开篇写到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作者那时是人民大会堂工作人员,耳濡目染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行止风貌,时隔三十多年仍然铭记在怀,信笔写来,情真意切,勾起人们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切怀念。《一条向康庄大道延伸的小路》写的是当年邓小平下放江西新建县农机厂的那段艰辛历史。岁月如烟,邓小平却在一条弯曲的田埂小路上,踏出了一条不寻常的“小平小道”。作者写道: 他虽然身处逆境,但所思考的不是个人荣辱得失,而是从自己和许多老干部的遭遇中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全局性问题,他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深深地担忧: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这是一个深刻的命题,这是一个伟大的命题,这个命题在小平心中回荡——在远离政治漩涡的平民般的平静生活里,在一次次往返于那条蜿蜒曲折的田埂小路上…… 作者是善辨和富于思索的,“小平小道”在这里有了崭新含义:“‘小平小道’不是一条普通的小路,它承载着伟人坚实的脚步,引导我们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它的一端系着江西的红色大地,另一端在历史的时空中无限地向前延伸。” 作为江西人的邓小华,对生养过自己的这片土地情有独钟,他的笔墨洒落在英雄城——南昌的一条街道,《中山路上的历史追寻》让读者遍览整座南昌城的历史风烟。 邓小华的思维是开阔的,无论是古代名篇《岳阳楼记》,还是民族英雄郑成功,都成为他吟咏的对象。历史是一面镜子,他写到“文革”,不免心生悲痛,为那段民族的悲剧而哀歌、警醒。 “山水采风篇”由一些游历散文组成,作者带着思考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留下一篇篇深情的文字,这是难能可贵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怀着这样的心情去游历,那么“美丽中国”就不是一句空话,它将成为美好的现实。“美丽中国”也不仅仅是形式的美,它将深入灵魂、骨髓,成为更广阔的人文图景。《凤凰古城的早晨》就是一篇情景交融的美文: 到了沱江岸边,看到的是一个灯火的世界,恍如群星的灯光将一江两岸的夜晚染成了白昼,江边街道上游人川流不息,星罗棋布的酒吧歌厅霓虹闪耀,的士高音乐响彻沱江两岸,无数的年轻人在那里忘情地摇摆着、舞动着身姿,享受着高分贝音乐带来的快感。凤凰古城成为一座繁华、喧闹的不夜城…… 凤凰是一块风水宝地,它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美交融,吸引着中外来宾蜂拥而至。这里走出沈从文、黄永玉等有卓著影响的文艺大家,令人景仰备至。山水永在,而我们的游历范围在不断扩大,每一次游历归来,我们不仅收获了山水美景,更收获了山水对我们性情的陶冶。每到一地,我也总劝说自己,回去要写一篇文章,可是每每都欠下一笔文债。邓小华给我树立了一个极好的榜样,每游必记,记必成文,堪为模范。一生中,有些地方是需要重游的,邓小华《重游橘子洲头》,从中感受到作者豪情满怀,也许是受到伟人精神的鼓舞,的确,普天之下,漫漫人类,谁能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呐喊呢?在这里,我感受到一颗诗心的跃动—— 遥想当年的毛泽东只身站立于橘子洲头的寒秋之中,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世界,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他回忆起“携来百侣曾游”的日子,正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年代,同学们满怀着以天下为己任,励志改变旧世界的雄伟抱负,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这是一个伟人的梦,也是一个民族之梦,这个梦在橘子洲头深秋的时空里孕育,在湘赣的山岳间蔓延,向着辽阔的华夏大地升腾。 翻到“人生感悟篇”,不得不说《仰望星空》这篇散文,每个人都有夜晚仰头遥望天穹的经历,邓小华写下了他孩提时仰望星空的美好回忆: 在广阔的天地间与星星为伴,甚是惬意,那无数的星斗,都在与你对视着,向你眨巴着眼睛,像是对你诉说着什么。当你困了,闭上眼睛的时候,它们也伴随着你进入梦乡,等你一觉醒来,天边已露出曙光,满天的星星也悄然从天空中消失了。当太阳落山,夜幕降临时,它们又重与你如期相约在天上。 星星与宇宙紧密相连,宇宙这门大哲学,在邓小华的心中生下根,他从先辈那里继承下哲学思维:“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无限的概念有限化,我们不得不佩服先辈们的精明和伟大,一个太极图,是一个浓缩的世界,一个奥妙无穷的世界,它所表述和揭示的便是人和宇宙的玄妙联系。”星空给人无限遐想,时空、生命都在这里转动。 《仰望星空》这部散文集的“史海拾贝篇”“山水采风篇”和“人生感悟篇”,恰恰是散文写作中的几种重要的状态,也就是叙事、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这三种方式,看起来一目了然,然而,在真正的运用过程中,并不是谁都能熟练掌握的。大凡好的散文,往往是叙事、议论、抒情比例掌握得最好的。邓小华的优长,也显见于此。他能够娴熟地运用颇具个性的文字,在叙事和抒情的交替变化中,着意释放自己心灵深处许多对人生的审视和思辨,而其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深刻的历史见解,又使他的散文极富哲理内涵,使人读后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任何艺术,都是人类所创造的,艺术的星空一直为世人所仰望。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渺小,就放弃到太空去飞翔。劳动者是美丽的。散文写作者也是勤勉的劳动者,我们要写好散文,就要很好地把握语言,从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开始经营。邓小华作为一个散文写作者,他很早就开始这样做了。他大量地阅读中外名著,做了大量的笔记,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艺术,我们都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散文的前景是美好的,只要我们找准方向,经过不懈努力,就能在散文的天空放射出属于自己的光亮。这光亮肯定有一缕来自邓小华。 仰望星空,我们看见无数劳动者的身影,包括诗人、作家,其中不乏散文作家的身影,我们祝福那些在散文领域默默奉献的人们,也由衷祝贺邓小华的散文集《仰望星空》正式出版发行! 欣然命笔,是为序! 2013年6月24日北京西坝河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散文作家、理论家。) 后记 人一生中会有许多梦,这些梦大多数都可能在日后纷繁复杂的生活磨蚀中消失或放弃。因为不是每个人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或者说想做什么就能做成什么的,在人生的过程中,总会有无形的手在牵引着你。命运之手左右着你人生的走向,制约着你的生活选择。 还在我少年时期,便喜爱文学,看了不少小说和其它文学作品,有过当作家的梦想。我觉得,自己对文学的钟爱是与生俱来的,也说不清为什么。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少年的作家梦渐渐淡化在现实生活和工作的忙碌中,虽然因为工作需要也写一点儿文章,却从未敢有做作家的梦想。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旧梦重现。那是2009年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中国人大》杂志一位编辑的电话,说他们在《纪念人民大会堂建立五十周年汇编文集》里看到我所写的《方寸照片中涌动的思念》一文,拟在《中国人大》杂志上刊用并征求我的意见,此篇拙文能被《中国人大》杂志选用,我颇感欣慰。 后来,我又试着主动向其他报刊投稿,竟都被采用。创作的成功使我久已沉寂的少年梦又悄然复活了,一条宽阔的文学之路似乎又展现在我的眼前。虽然我那时已过知天命之年,且平时工作繁忙,但为了实现自己曾经的梦,我仍挤出时间、倾注精力进行写作,我感到胸中有一种创作的激情在涌动着。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工作特点,我首先选择了散文写作。我觉得散文的写作不拘一格,可以随性发挥,很适合自己的性情和实际。于是,我尝试着从这方面努力。尤其近几年来,命运给予我一段相对宽松的时间,使我能够集中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这段时间里,我对人生经历中感触较深,或大或小的事情、事件,想通过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写出来。这也是自己对人生的一个梳理和检讨过程。当然,写作是辛苦的,有时晚上躺在床上还没睡着或睡了一觉又醒来时,忽然想到要写的东西,我便会立刻披衣起床,赶快把它写下来,即便是寒冷的冬天也不例外,因为灵感是稍纵即逝的。 在写作过程中,我还有意识地阅读了许多现当代著名学者和作家的作品,如沈从文、林语堂、季羡林、余秋雨、莫言等。说实话,我这时读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欣赏,更主要的是为写而读,从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我还拜读了我身边一些熟悉的作家和朋友的作品,并与他们切磋、交流写作体会,从中得到启发,这对我的写作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几年的笔耕,我积累了近百篇散文,其中已有多篇在报刊上发表,这让我不免产生几分梦圆之喜悦。 今年春节,和凌翼先生相聚,他建议我将自己的散文汇编出版。于是,就有了这部散文集。 我认为,散文不同于其它文学形式的重要方面就在于它的灵活性和真实性。所谓灵活性是说,散文可以用各种语言方式叙述自己想要表达内容,就像绘一幅山水画,即使是同一座山,同一条河,每个人的视角不同,用墨的方式不同,画出的作品便不一样;所谓的真实性是说,散文应是作者真实经历的反映和真实情感的凝聚,只有自己的才是独有的,才有可能感染别人,否则,就会平淡无奇。散文既好写又难写,原因可能便在于此。 在写作时,我力图做到有感而发,避免“拖泥带水”和“无病呻吟”,真实地记录和反映自己人生中所历、所见、所闻、所感。应该说,这些文章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真情,它是我对社会生活的思索,对人类历史的认识,对生命世界的感悟,对宇宙真理的探寻,故而取名为《仰望星空》。 由于我长期在机关工作,与公文打交道多,有的作品不免会带有程式化痕迹,这也正是自己今后要努力克服的。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衷心感谢那些给予我关心、支持和帮助的人们。首先要感谢我大学时的班主任、中文系党总支书记、原江西人民出版社社长林学勤老师,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我在写作,便给予了我热情的帮助和指导。我的许多文章都是在他的具体指导或亲笔修改下完成的。尤其让我深受感动的是,他身患重病住院时仍在病榻上阅改我的文稿。当我看到他修改后的文稿和他那隽秀而熟悉字体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林老师的高尚品德和对一个学生的厚爱让我永生难忘。不幸的是林老师已于不久前去世了,我感到十分悲痛和惋惜,书的问世也权当是对他的纪念和告慰吧! 我还要感谢我的好友,《当代江西》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刘元敏先生和文化学者邵百鸣教授,他们对我的散文写作自始至终给予了热情关心、支持和帮助,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同时,我还要向在本书编辑出版过程中给予我关心、支持和帮助的其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3年4月于南昌 书评(媒体评论) 星星与宇宙紧密相连,宇宙这门大哲学,在邓小华的心中生下根,他从先辈那里继承下哲学思维:“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无限的概念有限化,我们不得不佩服先辈们的精明和伟大,一个太极图,是一个浓缩的世界,—个奥妙无穷的世界,它所表述和揭示的便是人和字宙的玄妙联系。”星空给人无限遐想,时空、生命都在这里转动。 《仰望星空》这部散文集的“史海拾贝篇”、“山水采风篇”和“人生感悟篇”,恰恰是散文写作中的几种重要的状态,也就是叙事、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这三种方式,看起来一目了然,然而,在真正的运用过程中,并不是谁都能熟练掌握的。大凡好的散文,往往是叙事、议论、抒情比例掌握得最好的时候。邓小华的优长也显见于此。 ——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散文作家、理论家 红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