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绍江所著的《荀子政治哲学思想研究》是对先秦儒家集大成者荀子的政治哲学思想进行的专门研究。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绪论加上四章内容。绪论讨论了话题的缘起、简要回顾了以往研究状况以及荀子政治哲学形成的基础与背景。第一章讨论荀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展开进路——“天生人成”。第二章讨论政治主体的生成可能、具体过程与政治主体之间的应然结构问题。第三章讨论了以“礼义之统”为载体的政治理想以及政治理想与政治主体互动的问题。第四章讨论了荀子政治哲学思想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所发生的历史影响以及对今天的政治体制建设的意义。
《荀子政治哲学思想研究》讲述:荀子政治哲学思想以战国中后期政治发展局面为实践基础,以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主题作为内核,品评吸纳先秦法家、道家、墨家等主要思想流派的政治哲学理论精髓,建立起了蔚为大观的理论体系。“天生人成”是荀子展开政治哲学思想的基本进路。“天”创生“万物”,是全部人事政治开展的前提,“人成”是实现人类政治理想的主导因素。人自“天生”而赋有的各种属性是人开展全部作为的起点。在人之“心”对“道”的认可与选择的作用下,经由“人”之“伪”,原初状态的“涂之人”可以逐步向“圣人”发展,具有了成长为成熟“政治主体”的可能。政治主体所依据的价值根据、所追求的理想图景即是“礼义之统”。“礼义”本身带有“天生”的色彩,具有“未完成”的性质,同样需要在“人成”的作用下才能由潜存转为现实。因之,政治主体与政治理想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荀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对中国古代政治发生了深刻影响,其中的智慧亦对今天的政治体制建设具有意义。
《荀子政治哲学思想研究》由谭绍江所著。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政治哲学视角的引入
三 时代变局对荀子的影响
四 荀子对早期儒家政治哲学传统的继承
五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天生人成:荀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展开进路
第一节 天人之分:批判“任天荒人”的现实政治
一 天行有常:拒斥对鬼神之天的迷信
二 天人之分:执政职责之确立
第二节 天地生之,圣人成之:挺立“人”的政治主体地位
一 天地者,生之本也
二 应天而治:执政方略之展开
三 理想与现实:比附性的天人关系
第二章 性恶伪善与立君为民:荀子论政治主体
第一节 从“性恶”到“伪善”——“人”作为政治主体的生成可能
一 “人性”与“人之性”
二 “人之性恶”与“心之可道”
三 “涂之人”与“圣人”
四 道德主体、知性主体与政治主体之比较
第二节 立君为民——政治主体之间的应然结构
一 “有天下”与“擅天下”:政治权力的公共性
二 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政治权力的形上之来源
三 君者,治辨之主也:政治权力的现实执掌
四 臣者,国之宝也:政治权力的实际运行
五 “民”、“君”、“臣”的群居和一
第三章 礼义之统:荀子论政治理想
第一节 作为政治理想的“礼义”
一 荀子之礼:向外转的“从周”
二 仁、义与礼:内在价值与外显制度
三 礼之义:形上超越、法则理据与制度型范
第二节 礼义之统的“天下”维度
一 一天下:礼义所统
二 “隆礼贵义”的王道:保民、公正与德政
三 “重法立信”的霸道
四 “义术行”与“用儒”:由霸至王
第三节 礼义之统的社会维度
一 称情而立文
二 乐合同,礼别异
三 解蔽与正名
第四节 政治理想与政治主体的交汇
一 圣王制礼:历史起点处的交汇
二 礼与君:治辨之极与治辨之主
三 “学”:理想终点处的交汇
第四章 荀子政治哲学思想的价值评析
第一节 苟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历史价值
一 对儒家政治哲学理论所产生的影响
二 对中国古代政治实践的影响
第二节 荀子政治哲学的现实价值
一 宏观层次的意义:“政道”与“治道”
二 微观层次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